嵐月銀牙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8630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嵐月銀牙

  1. 轉貼自http://pansci.tw/archives/28910

    test-1024x683.jpg

    圖片來源:albertogp123@Flickr

    譯/呂明峻

    快問快答!

    考試有益:

    (A.) 評估所學;

    (B.) 吸收新知;

    (C.) 評估所學,吸收新知;

    (D.) 以上皆非。

    正確答案是什麼?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答案是 (C.) ──考試可以是一個很實用的評估工具,考試的過程也可以讓我們長期學習、維持新的資訊,並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下。

    一些新研究發表在由「心理科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所發行的期刊,探索考試、記憶及學習之間微妙的影響,並指出在教育環境中一些可能的運用。

    新研究 1 :適當的選擇題測驗能促進學習

    對於選擇題測驗的其中一項批評是,它們在選項中讓考生看到正確的答案。這表示,你只要認出正確答案,不需要經歷「提取」(retrieval)這個歷程──而我們已經知道這個過程可以增強事後回憶(later recall)。心理學家 Jeri Little 和她的同事想要知道:選擇題測驗是否真的可以被設計來喚起這些提取歷程。他們假設:如果答案選項看起來全部都很有道理,考生就得針對「選項之所以正確的原因」和「選項之所以錯誤的原因」提取相關資訊,以區分二者。研究人員從兩個實驗當中發現:設計恰當的選擇題,實際上可以引起更多的提取歷程。他們也發現,相較於只呈現題目的問答題,選擇題有一項潛在的優勢──雖然兩種題型都能使考生回憶所需的資訊,但只有選擇題能讓他們想起與錯誤選項有關的資訊。這些發現顯示,選擇題其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不會使提取歷程被略過。

    本研究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Jeri L. Little ,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本研究發表於 2012 年 10 月 3 日出版的《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新研究 2 :考試增進「學習轉移」

    許多研究顯示,考試時提取資訊的需求可以幫助我們在試後記住該資訊。但是大部分有關這種「考試效應」的研究,只測量考生在考試中回憶資訊的能力。我們對於考試是不是也能促進所學的運用(轉移)卻幾乎一無所知。在這篇論文中,心理學家 Shana Carpenter 重新探討最近幾項開始著手於此議題的研究(特別是與考試對我們在多重情境、考試時,和知識領域上的運用之益處)。到目前為止,相關的研究已經發現:考試對於學習轉移有確實的助益。但 Carpenter 也特別指出,更多研究需要被執行,以探索考試是否能促進資訊的保留,同時也能將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下。

    本研究通訊作者: Shana K. Carpenter ,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本研究發表於《心理科學趨勢》(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年 10 月號。

    新研究 3 :考試能加強跨語言資訊的短期記憶

    研究人員知道,要使資訊進到長期記憶中,重複考試的效果會比不斷學習來得好。但他們不確定為什麼會這樣。於是心理學家 Peter Verkoeijen 和他的同事假設:學習可以強化跟「字詞看起來和聽起來有關」的記憶痕跡(memory trace),而考試則可以增強跟「字詞意義」相關的記憶痕跡。研究人員讓能說荷英雙語的(Dutch-English bilingual)受試者學習一些列有荷蘭單字的清單。部分的受試者在第一次學習完後進行測驗(考試組),而其他人被要求再複習那些清單上的單字(複習組)。接著研究人員以荷蘭語或英語來測試受試者對那些單字的記憶。研究主要發現,接受英語測驗的考試組受試者(跨語言),在進行辨認單字上,比接受荷蘭語測驗的受試者(同語言)還來得優異。這些研究結果指出,當受試者無法依賴對單字在視覺或語音上的熟悉度時(因為單字以不同語言呈現),以考試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強化單字意義)對他們是實用的。研究結果傾向支持研究人員的假設──複習和考試以不同方式加強記憶。

    本研究通訊作者: Peter Verkoeijen ,來自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本研究發表於《心理科學》 2012 年 6 月號。

    新研究 4 :活躍提取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當研究人員思考關於從記憶中提取資訊時,他們常常把提取當作是一種方法,以試圖理解人們學到了什麼。但心理學家 Jeffrey Karpicke 主張:提取歷程發生的同時,它也在學習歷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Karpicke 概述了以提取為基礎的學習觀點(retrieval-based learning perspectives),並論述提取在學習中的角色,導出結論:提取可以增進長期學習並幫助「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

    本研究通訊作者: Jeffrey D. Karpicke ,來自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本研究發表於《心理科學趨勢》 2012 年 6 月號。

    資料來源: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October 5). Testing Can Be Useful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Promoting Long-Term Learning.

  2. 順便來講一下在台上常見的臨場反應好了:

    1.手

    (1.)手發抖

    有用雷射筆的時候會非常明顯,光點會亂飄;常見的現象,沒什麼好丟臉的,人總是會緊張,這個現象還不至於影響到簡報的順暢。

    緊張程度:**

    (2.)多按按鍵

    因為緊張,在切換投影片時手指「皮皮挫」導致多按了一兩下按鈕。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現象,只是有可能因此而投影片亂跳,小心會讓自己更緊張,切記不要因此慌亂。

    緊張程度:***

    (3.)手汗

    無傷大雅的緊張現象,除非要跟人握手不然不必去在意,注意不要在台上直接擦手汗就是了。

    緊張程度:*

    (4.)搓手、捏手指、緊握拳頭等不自然動作

    為了舒緩緊張情緒會出現的動作,盡量不要表現出來,要做也把手藏在身體背後做XD

    真的會緊張的話利用手勢去讓觀眾集中注意力在投影片上可以將緊張轉化為助力。

    緊張程度:**

    (5.)抓緊自己

    不要讓人看到其實還好,就怕把自己環抱住,擺明了告訴大家你在緊張。

    緊張程度:***

    2.腳

    (1.)劇烈顫抖

    非常可怕的現象,準備不足沒自信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現象,還容易與講話吃螺絲一起作用,如果有講台還可以躲在講台後,如果沒有講台就...盡可能的迅速舒緩自己的緊張吧。

    緊張程度:*****

    (2.)無意義的走來走去

    不同於為了簡報需求走來走去,此為因為緊張而沒有意義沒有目的的亂走,不是很好的現象。

    緊張程度:***

    3.眼睛

    (1.)死盯著投影片

    請面對觀眾,不要死盯著投影片,這是你膽怯的象徵,也對台下聽眾不禮貌。

    緊張程度:**

    (2.)直盯著某個評審/老師

    面對觀眾就讓眼神環繞會場,讓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妳正在看著他,不要直盯著某個特定人士,對方注意到的話可能會想問問題(?)

    緊張程度:**

    4.嘴

    (1.)狂吃螺絲

    事前沒有順口條,表示你沒有準備充分,信心不足,對自己做的投影片也不夠熟悉。

    緊張程度:****

    (2.)亂講

    投影片明明寫A,你卻講B。表示你已經有點錯亂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很容易在提問時被挑出來集中攻擊。

    緊張程度:****

    (3.)講不出話來

    腦袋空白,當機在台上...基本上來到這個地步應該也講不下去了。

    緊張程度:*****

  3. 前言:

    研究所、大學時期看到了很多人,因為不會報告而被教授電到飛出外太空,現在在軍中看到那些根本不會報告的軍官們念著投影片更是痛苦。俗話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我就簡單的就我的經驗分享一些上台簡報的技巧。

    那,這篇文章會有什麼呢?

    1.簡報是什麼?

    2.簡報的要點?

    3.簡報的種類?

    4.簡報製作要領

    5.報告技巧

    以上是大綱,以下進入正文:

    1.簡報是什麼?

    PowerPoint隨便弄幾張投影片上台話個唬爛就是簡報了嗎?

    錯。大錯特錯。如果你是這樣想的人,準備被電到飛天吧。

    簡報,顧名思義是簡潔扼要的報告。至於要報告什麼取決於你的報告題目。

    你可以把簡報當成一種限時特別短,有講稿的演講。

    2.簡報的要點?

    簡報的目的就是向眾人說明你的目的,或是介紹你的研究/心得,所以最重要的是:

    讓人聽/看得懂。

    就算當下聽不懂也要看的懂投影片。

    又,多數的簡報都有限時,所以第二個很重要的要點是:

    恰當的時間掌控

    3.簡報的種類?

    根據我的經驗,按照投影片的製作方式我粗略分為四種:

    (1.)文字式

    投影片的敘述主要以文字為主,直白的使用文字敘述你要講的東西。

    優點:製作容易,對於只能文字敘述來表現的東西是唯一的表示方法。

    缺點:排版不好會影響觀眾對投影片的閱讀,難以吸引觀眾目光。

    我通常會用文字來表現:定義、引用言論、參考資料...等等

    (2.)圖片式

    投影片的敘述主要以相關圖片、流程圖、圖表、曲線圖...等等圖片、圖表為主,將內容以圖、表的方法呈現出來。

    優點:可以輕易地將數據化的資料、繁瑣的流程呈現給觀眾看

    缺點:要花時間製作、蒐集圖表、圖片;圖表的製作需要資料的彙整,還受到製圖技巧的影響,圖表做不好容易被質問、攻擊。

    我通常會使用圖片來表現:流程、數據、比較、地理分布...等等

    (3.)圖文混合式

    投影片的敘述有圖有文,兩種方法混合著用,用文字去補充說明圖片或是用圖片吸引目光。

    優點:圖文並茂,一些需要文字解釋的圖片會更加清楚,同時可以減少投影片張數。

    缺點:及兩者的缺點於一身,而且更難排版。

    我通常會用圖文混合的方法來表現:介紹生物或物品儀器、分子式、算式、公式

    (4.)抽象式

    投影片可能放的是看起來跟主題無相關的文字、圖片或照片等等,依靠簡報者的嘴巴將內容說出來。

    優點:發揮空間非常的大

    缺點:極端依靠簡報者的經驗、口才,而且所放上去的圖文要如何跟簡報主題做連結更是一門學問。

    這個我不會,只看過很資深的教授用過...

    4.簡報製作要領

    (1.)一張投影片文字行數建議不要超過八行,不然整張投影片都是字是沒人要看的。

    (2.)投影片的標題能配合大綱佳

    (3.)背景不宜太花俏,會讓人看不清楚字的單色背景也不宜

    (4.)如果整張投影片只有一張圖,可以直接把投影片標題從排版中移除,需要標題可以另外加在圖片中

    (5.)動畫可以節省投影片張數,但是不需要太花俏,示意即可,不然是浪費時間

    (6.)字體的選擇要看場合

    (7.)參考資料一定要附

    (8.)計算自己的簡報速度,安排適合的投影片張數。

    (9.)文字可以用不同的字體、顏色、大小、粗細來凸顯重要關鍵字

    (10.)最好在投影片最後來個總結,把前面的報告做個簡潔的結尾。

    (11.)參考資料通常放在最後面,格式請統一。

    5.報告技巧

    (1.)事前預習,順口條,簡報者請務必看過投影片,才會知道自己在報什麼。

    (2.)投影片張數、動畫與時間限制配合,不然就等著超過時間被扣分或轟下台。

    (3.)雷射筆請指重點不要到處亂指,不然你的投影片到底哪邊才是重點?

    (4.)非必要不要念投影片,不然我們看投影片就好還要你來簡報什麼?

    (5.)圖例,公式的項次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解釋一下。

    (6.)莫荒莫急莫害怕,顯示你很緊張的肢體動作請不要表現出來。

    (7.)注意用詞,不要講不該講的東西或莫名的語助詞。

    (8.)不要死盯著投影片看,請看著觀眾。

  4. 很多人大學期間會考慮報考研究所進一步升學,小弟正是有考研究所的那群人之一,偶爾會看到有人在問一些考研究所的事情,但是深藍好像很少跟研究所相關的討論,所以就來拋磚引玉啦XD

    ======以上廢話======

    我簡單想了一下,整理出了幾個考研究所前要想一想的事情:

    1.對碩士學位的理解?

    每個人的看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想用這個連結中的圖會比較好解釋一點,雖然這個是在討論PHD,不過有提到碩士的部分我就引用一下XD

    「碩士學位,更深化了您的專長領域 A master's degree deepens that specialty」

    跟大學教育不同的,大學可能讓你增加了某個領域的基礎知識,而研究所(碩士)則是要在這些基礎知識下更加深入、專注於某些你之前所學的科目,甚至逼近知識的邊界。碩士學位最原始的目的,我想就是學士踏入知識前緣,學術研究領域的入場券,如果能夠從碩士中找到幾個人願意繼續投入研究來突破知識的前緣,那這人將會成為PHD(博士),不過這事後話。

    2.你覺得你自己是為了什麼想念研究所?

    (0.)對這個專業領域有所興趣,有所追求自然是最佳人選,只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

    但是在台灣,碩士學位卻因為很多因素,多了一些不是對知識的渴求的人,還多了下面這幾種人:

    (1.)對就業的需求,特別是薪水為主要目的的人

    (2.)對未來的茫然,尋找暫時的避風港的人。

    (3.)因為興趣想要轉換領域的人

    (4.)受到家庭壓力的人

    (1.)無可厚非,不能怪你,現在學歷被嚴重貶值,會因為薪水而想考研究所的人在所難免。但是對於很多純學術取向的研究所來說,其實是很不想收到這種學生的,因為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很難留在之前所學的專業領域內,當學生只想拿研究所當薪水的跳板時,老師也不會太客氣。

    (2.)有些人大學念的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又沒有轉系、轉學換領域,沒有想法、沒有規劃,直到大學畢業。有些人對於出社會深感惶恐,想花點時間多想想多思考,所以硬著頭皮去考研究所。考上了也不知道要幹嘛,就業有沒有保障還不知道,更怕畢不了業。我很同情這類人,不過站在老師的立場,並不會特別排斥這類人。也許這些人有可能會做出興趣,一旦入學老師們應該算是肯投資心力在這些人身上的。

    (3.)大學念的科系可能有興趣,但是深入了解之後發現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除了轉學轉系,念研究所順便轉換跑道是個選擇。如果大學唸的科系跟所方的方向接近,其實老師會很歡迎、喜歡這類人,因為這些人擁有可能的跨領域能力,念研究所的路上可能會被給予比較困難或是特別的題目,或是接到比較特別的計畫。對老師們來說這類人很有雕琢的潛力,不過每個老師「訓(調)練(教)」的手腕不同就是了XD

    (4.)這類人比較複雜,可能對念研究所本身沒什麼想法,也可能有另一套的想法,只是受到壓力不得不走這條路。

    當然,屏除掉上面那些,可能還有懷抱著其他想法的人,在此不贅述。

    在有考研究所的想法出來時,不訪可以試試自己進行一下簡單的比較分析,舉個例子:

      加分   │  扣分  

    我想轉換領域 │ 在校成績不好

    我有興趣   │ 入學考試的科目不擅長

    有兩年時間  │ 需要花點時間重修科目

    家裡支持我  │

    有參加一些計畫│

    比較一下正面、負面影響自己考取研究所的動機、優勢、劣勢,需要什麼計畫,需要準備什麼,通常可以自己找到方向。

    3.哪些人適合什麼方法去考取研究所?

    研究所分推甄跟考試。我的理解是,推甄適合有興趣的人。

    例如說上面提到的,(0.)、(3.)類人跟就非常適合推甄,如果在校成績不錯,只要講得出東西,興趣是非常強勢的推甄武器。至於(1.)、(2.)、(4.)類人就比較推薦考試,因為考試結果是看不出興趣的

    4.念研究所在幹嘛?

    最直觀的想法是:拿碩士文憑。

    但是拿到這個文憑之前,你有想過你會經歷什麼嗎?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研究所都是需要寫論文的。其中,理工科的多要做實驗,配合數據來撰寫論文;商科可能會需要一些市場、問券調查等等;文科則是要極大量的文獻閱讀整理;藝術領域可能要有作品的呈現...不管是哪一種,你都會經過一段訓練才會開始撰寫論文。

    做實驗得面對實驗出來的東西你能不能解釋、你的材料有沒有東西可以討論、你實驗做不做得出來。

    市場、問券的調查你得花時間設計題目然後要獲得足夠的母體,還得確保你的統計資料是可信的。

    被淹沒在極大量的文獻中,你得在那些磚塊書中找出你用的到的字句,並且從這一堆數量上難以想像的資料中整理出個頭緒。

    藝術設計等等的血尿作品就更不用說了。

    更何況,雖然每個研究所的形式不一樣,但是多少都會有meeting跟seminar這兩種東西,沒有也會有類似的東西。

    meeting由自己的指導老師主持,對自己指導的學生進行教學、指導,明白的告訴你那些地方需要改進甚至指出你那些錯誤。兇狠一點的老師甚至學長姐會在這個時候先自己人電過一輪,在送你上seminar。

    seminar由所上各個老師一起主持,全所有修課的學生一起參加,內容可能大同小異,但是挑重點來說就是專門把學生釘在投影螢幕前,讓學生被電的飛高高、身上劈啪響、甚至全身呈現焦黑狀的共同討論會。

    而且這兩個常見的訓練方式都會需要三個能力:

    (1.)在很多人面前講話的能力

    (2.)掌握時間,簡報報告的能力

    (3.)面對別人的質問、攻擊,能夠回答、反駁、防禦的能力

    5.拿到文憑後,你應該學到了什麼?

    碩士學位會接觸到知識的邊界,所以你已經算是一根腳趾頭踏入未知的世界了。雖然不像PHD要對知識做出貢獻(要的話當然也可以)才能獲得文憑,但是你會發現,經過整套的訓練之後你會得到,或是加強:

    (1.)觀察後發現問題的能力

    (2.)引用、分析資料的能力

    (3.)找尋資料的能力

    (4.)本科系的專業能力

    (5.)在很多人面前講話的能力

    (6.)掌握時間,簡報報告的能力

    (7.)面對別人的質問、攻擊,能夠回答、反駁、防禦的能力

    雖然因為各個教授的尺度不一樣,這些能力的強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跟大學時期的自己相比,這些能力很難不成長。

    念研究所是不是必要的取決於自己,但是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多想想多規劃,準沒錯。

  5. 你跟我有點像欸 我大學前面都太混 等到大三想到要考研究所已經快來不及了

    我也是都在重修學分 現在發現我也面臨到畢業壓力可能會讓我無法專注準備考研究所

    可是我卻不想考本校研究所 因為我覺得要念的話就念公立的吧 大學都已經私立了.....

    如果無法兩者兼顧的話我是不是應該要先拼畢業再來想研究所的事情會比較好?

    嘛...回的晚一些了。

    公私立研究所的取捨看個人啦。既然想刷學校,又受困於成績不能專心衝刺,我有兩個建議,可以想一想,再做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1.拚推甄,靠面試力挽狂瀾;這麼做我覺得很偷很取巧,有上算賺到,但是就怕花太多時間在準備而忽略維持自己的課業;畢竟考上沒有畢業也是白搭。

    2.先專心畢業,再花一年的時間準備考試,用考試的方法考到理想的學校;這個很花時間但是我覺得是個比較踏實的做法,風險也比較低,唯一的風險就是沒考上怎麼辦而已。

    其實念研究所還要想的是,自己的個性究竟是不是合作研究?

    真的念得下去嗎?

  6.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3/today-north10.htm

    87.jpg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昨與國立基隆海事職校簽署合作備忘錄。記者俞肇福攝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創校七十七年、培育我國海洋事業基礎人才的基隆高級海事職校可能出現重大變革昨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策略聯盟合作意向書海大表示若兩校的校務會議通過、報教育部核准最快一百零四學年度基隆海事將更名為「海大附中」。

    海大副校長李選士與基隆海事校長陳銓昨天上午聯合主持聯盟簽約典禮未來兩校將攜手合作共同營造基隆地區優質教育及提升教學效益。

    基隆高級海事職校創設於民國二十五年原為台灣總督府立水產講習所二戰結束後正名為台灣省立基隆水產學校民國五十九年改名為省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民國八十九年二月改為國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

    基隆海事校長陳銓表示兩校簽署合作意向書是現在氛圍自然形成至於併入海大成為海大附中仍需等到明年六月的校務會議通過才會報教育部審核教部審查通過才能推動合併事宜。

    少子化衝擊下公私立大學招生不易大學與鄰近高中職合併成為風潮國立中央大學已與中壢高中合併基隆私立天主教聖心高中則與輔大合併成輔大聖心附中國立中興大學也將與大里高中、台中高農合併教學資源共享、增加招生率。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校長鄭裕成認為將衝擊到基隆的高中職但衝擊程度有限 基隆市立安樂高中校長許清和則表示基隆海事如果成為海大附中國立基隆高中與基隆女中等學校招生挑戰將更為嚴峻。

    ========================

    基隆也要有附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