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aonly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249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yukaonly

  1. 可悲李遠哲又被當箭牌了,人家只是神主牌而已,雖然我不知道李遠哲式革命是什麼 :P

    民主政治很難有革命,看起來創新的很多都是妥協,真正的革命是要死人的。

    大略是喊喊口號,東抄西抄,團體關說,黃金切割,最後的成果跟當初講的八竿子打不著

    也不能完全怪李遠哲,只是他太具有代表性了:P

  2. 國際上對繼承的客觀定義大致上是「在同樣的領土上先後成立的政府」

    像維基百科裡蘇聯大日本帝國的介紹

    一脈相承也不能說不對,從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有相同的領土(西安至洛陽一帶)

    原本一個國家也可以分成好幾個國家,各自繼承其擁有的領土

    聯合國也是比較支持這種理論,原本列強的殖民地獨立後都可以加入聯合國,不過一開始聯合國沒有台灣這個席位,而中華民國沒辦法「返聯」取代中國席位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以台灣名義「入聯」倒不是不行,只是,你知道的

  3. "小學、國中 這些基礎教育,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只會用到這種等級的知識"

    如果你指的是社會人士的話,因為以前的年代聯考的錄取率非常低 在那幾分分數上斤斤計較 所以以前的教育資源很缺乏 很多人的父母或爺爺奶奶都沒念過高中或大學 九年一貫實施以前 就更瘋狂了 國小考初中也要考試 這種教育的窄門是很變態也很令人詬病的

    如果你是指現在的年輕人的話,國小和國中成績就比較差,不愛念書的人,主要的因素有 包括家庭的教育(從小就愛看課外書的孩子,長大後通常也較喜歡讀書 還有家長對孩子的觀念培養等) 不過有一點很明確的就是,考試絕對不是學生想念書的動力,正是因為考試才剝奪了念書的樂趣 許多孩子不愛念書或視念書為痛苦除了跟他們從小就接受到的觀念有關以外,考試是佔了很大的因素

    還有"小學、國中 這些基礎教育,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只會用到這種等級的知識 "我不知道你說這句話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有國中和小學的知識為什麼不能念高中? 如果是像李家同講的高中生來講的話 那這要看造成這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還有,我不曉得你是多大,台灣的高中教育很多都是從國中的延伸而已,很多東西也跟國中重複,只不過再加深一些而已 除非是完全沒在念書的中輟生或真的非常鬼混的學生 高中教育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會完全是一種挫折或銜接不上 而且會有你說的這些現象的原因也真的是因為台灣教育教的東西太難 相對歐美國家來說 台灣的國中和高中教的太難 所以只要某一段時期沒念好 就會造成後續的挫折和念不好

    還有,什麼是明星學生?高分的就是明星學生嗎?基測412分的?那411分的算不算?400分的呢?399的呢? 你明星學生的定義是什麼?前三志願高中的學生嗎? 說穿了那些高中的學生只是比較會考試而已 或對讀書比較能掌握到方法 用那些差幾分的分數來定意你是不是明星學生有意義嗎?

    我認為對我來說,那些十四、五歲就上大學的跳級生才叫做明星學生 而他們也沒有比較聰明也並不是天才 他們只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啟發或掌握到了很好的念書方法 那給他們念比較難的東西我覺得能滿足他們

    不過那些前三的,為什麼要讓他們念比較難的?大家都念一樣啊 他們本身很平凡,並沒有特別出色 如果他們想要追求更進一步的知識,那課外書或自給額外探索便已足夠

    最後,你要知道一種東西之所以會興盛,是因為需求大,供給才會多 在台灣補習班之所以會氾濫,是因為整個教育體制包括老師,學校,家長等以升學主義為上的風氣,因為這整個風氣所造成的問題

    假如,有一天,免試入學在高中真的實施,高中並無等級之差,像小學一樣 那補習班還會猖獗嗎?因為補習班是以幫助你考試為導向,你分數越高,念的學校分數越高就越能幫他們打廣告

    不過如果真的要讓補習班衰退,還是必須要家長還有整個教育體制的觀念改變才能達到 很多孩子小學,家長就讓他們去上安親班,補資優數學、自然等等 無所不補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觀念讓補習班猖獗,讓家長狂熱的栽進這裡面 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和意義

    再說,我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幾個人有在安親班補數學什麼的,他們那幾科都蠻強的

    但是長大後他們也沒有念比較好的高中或大學啊 孩子小的時候可塑性很大 有一切無限可能 所以小的時候好並不代表什麼

    只能說你太理想了,忽略了現實面。

    先提供你一個影片

    [YT]

    [/YT]

    很多勞力密集的行業,像是司機、像是郵差、像是工人,他們賴以為生的是勞力而不是知識,但他們必須具備基礎的知識,也就是國中小所教的東西,但是高中呢?這些靠勞力吃飯的人,他們十年有幾天算三角函數?還是你要驚呼:「啊!原來有這群人的存在」,他們的天賦、志向真的不是學術,放他們一馬去做別的事吧。考試制度可以造就的學術人才遠超過你的想像,看過去聯考時代的「人才庫」現象就知道了,考試制度並沒有錯。

    我在花蓮讀國中,今年畢業上師大附中。

    我看到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怎麼讀書,但是他們的父母無所不用其極的要他們補習,所以全班晚上我最閒(墊底打網咖的不算),因為只有我沒補習,可是他們就是沒辦法全盤理解課本的內容,他們不用功嗎?我想不是,而是他們不適合學術這條路,很多職業還是適合他們啊,只是在台灣就是賺不了多少錢,所以大家拼了命的要往上讀,人本也造就了超高的大學生比例,結果就是大學文憑滿街跑,原本高中職畢業的工作變成要學士,學士畢業的工作變成碩士,到頭來賺的錢也沒比較多,卻浪費了一堆錢在大學。

    明星學生只是我不想打「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這八個字的縮寫,畢竟要消滅明星學校,就會順便消滅掉入學成績比較高的學校,那這些學生也順帶變成明星學生了,還真是不錯的外部效果whatever,這些學生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夠了解書中的內容,比起平均值要來的好,這些學生不平凡,因為「平凡」本身沒有定義。對這些學生來說,課本的內容很快的理解完後,競爭、學習就得在課本之外的地方展開,像是補習班,像是參考書,升大學的考題也不會只考課本裡的東西,常常題目是在課本外的--除非學測跟指考也被消滅了,升大學也免試。

    補習班在沒有競爭的環境肯定會取代學校的,甚至要考試才能進去,好像以前國四班一樣,因為你升高中不競爭,你升大學還是得競爭,又不會考比較簡單,家長不允許他們的小孩在無形的競爭(免試入學不過就是讓有形變無形)中落後,你要消滅這種風氣,除非你先消滅台灣的家長xd,不然就是要讓學生主導這個社會,很可惜,目前台灣的學生太乖了,十二年國教就算實施也不會馬上消除。

    另外我覺得讓小學生補學科沒什麼意思,因為小學六年課程大概等於國高中一年課程。

  4. 老實說這樣的分層階級化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國中生到高中根本就不應該排名 小學到國中也沒有 在這樣的小小年紀裡把教育階層化有什麼意義? 在上面的人越來越優秀 下面的人越來越爛

    就算不階層化,還是有人會越來越爛

    小學、國中,這是基礎教育,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只會用到這種等級的知識

    高中,該面對現實啦,有些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是做不來的,成績比較好的教他們比較難的東西,成績比較差的教他比較簡單的東西-還是你覺得應該反過來?這樣不是在折磨所有學生?

    免試入學就是反過來的情況(相對來說),就像李家同講高中生還不會基礎文法、英文字母的大有人在,你要繼續教他更難的字彙、文法?還是補強他以前沒讀好的東西對他們比較好?而明星學生教他們一樣的東西可能還太簡單,是不是再往上教對他們比較好?

    如果完全免試入學真的實施,最大受益者應該是補習業者,因為大家在學校學的東西都沒什麼幫助

  5. 基測,學測這種體制 在教育上根本完完全全的是錯誤的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 原本以為這是改革的一大步,沒想到有會考,超額比序...... 新教改只是名字變了 但本質跟本完全沒變 都一樣在考試 只要台灣一天不放棄這種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 台灣永遠不會進步

    不然全部獨招好了,不要聯招了

    各校自己訂入學標準,沒限制、成績門檻、才能門檻,五花八門的門檻

    老實說我還蠻推崇這種制度的,各取所需,適性發展(H)

    =========================================

    話說李家同原來不只今天中肯

  6. 考試要考不代表學以致用zzz

    至於資源中教司應該是有經費下來的,可是我不確定我國舉債有沒有因此增加XD

    至於設備差,其實我們專題大都是到台大、中研院、清大等地方做

    其實台大電機系有一份提供給建北指導專題的教授名單

    那能學以致用的東西還真少,想用還用不到:P

    舉債是一定有吧,一堆花錢政策不舉債怎麼行

    建中一屆有一千多個人,去掉專題、競賽還剩很多

    資源:師資、設備、學生帶來的影響。

    如果學生本身不是資源,那明星學校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讀書的風氣、競爭、協助、目標、去標籤化,都是學生本身帶有的資源。

    你對師資的判斷我保留,也許真的就像你說的,那些師資只能在奧賽上有效發揮。

    至於學以致用的回覆我的意見同ck991021。

    讀書的風氣,真的有用嗎,花蓮的四維是爛學校(就風氣來看),卻有人考上台大,台北的建中是好學校,卻有人只靠到後段私大,宜蘭高中也有人考上台大(ry),更別說我們在國中班上也是有好有壞,有人上台大,有人卻只讀到高中職(雖然我認為那對他們比較好),還是我們應該廢除明星大學來因應這個情況?

    競爭,只有在整體差距不大的狀況下才能實現,好比說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說要跟美國競爭是痴人說夢,儘管今天這是事實,但美國那是原地踏步,而原本就用功的學生是會進步的,又或是後段學生必須花一世紀去追上前段學生-況且國中沒發生過第一百名跟第一名競爭這種事,高中也不會有。或是成績好的直接轉向去和全國甚至全世界競爭,沒有理由要協助別人。

    標籤,差別只在於今天大家會稱讚你讀建北,以後大家會稱讚你成績好或第一名而已(或是教育部計畫中的能力分班),標籤永遠不會被消除,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角色。

  7. 我奧賽的論述都是在「欠缺優先的公益性,不值得拿來作為優先資源投資(當初的話題是處在二選一的局面,菁英要集中還是分散)」為前提做討論,而非單獨在談論奧賽本身可不可取。

    任何形式的學非所用我覺得是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但若今天要成就奧賽而把資源集中(不管是師資、資金、甚至學生)產生菁英學校,這樣子的奧賽帶來的好處其公益性低於另一個選擇(把資源平均到各個學校)。而前面為什麼我會談到學以致用?就是在談如果不致用,那奧賽的公益性幾乎等於零。

    我再重說一次,在個人層次上參加奧賽卻又跑到其他軌道我完全沒意見,我甚至會捍衛這種人莫名其妙被「學非所用」批評;我有意見的是,當我們要考慮資源分配怎麼分的時候,拿奧賽作為理由,要求把菁英集中、資源集中來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完全反對。

    cosinetheta,國中的例子我沒考慮過,你說的有道理,其中的複雜因素我再研究看看。

    誰說學不以致用?今天二類組都採計物理、化學、數甲,三類組都採計化學、生物、數甲,學要不以致用還真有點難。

    實際上奧賽並沒有消耗掉教育的資源,反而把比較好的師資效益最大化(多少你會問點問題的,可是問程度比較差的老師就不見得解的出來),同樣的師資投入在成績差的學生,不會有較好的成效(可能還更差,他們會的是難題,基礎的東西可能還要想一下),不同水準的學生,他們需要的資源並不相同(你要回請你一定要回粗線處),菁英要集中,但實際上資源並沒有集中,甚至建中的設備還比較差,免試入學反而讓學生失去他們適合的資源。

  8. 我來回應一下樓上大大們的討論好了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奧林匹亞國手 也為國家爭取很多獎牌

    也有很多傑出的青年、青少年運動員 在各級比賽奪冠

    看起來台灣培育了不少人才 成效也相當明顯

    然而 相較於學生時期的風光

    台灣之後的科技與運動發展相較之下遜色很多....

    照理說有好的人才(還曾是世界頂尖)

    應該不難發展起來

    可以推測幾個原因

    第一 可能是教育出了問題

    這些當時的菁英 在未來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發揮原本的潛力

    第二 這些優秀的人才出走國外

    這比第一點還更靠杯

    國家在他們身上投資不少

    結果跑到外國去賺錢 稅繳給國外

    我國政府賠了夫人又折兵= =

    雖然說人有遷徙居住的自由

    但我國政府應想辦法增加他們留下來的誘因~

    其實教育本身沒什麼問題,我認識的台大學長有同學在MIT,那邊的數學比台大還簡單

    主因是第二點跟政府的態度,也可以算是同一個原因

    政府在主導科研和工業發展沒有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這些人才跑去國外發展

    況且台灣這種鳥薪水是要誰來工作,三星來台灣開的薪水都比台積電高

    顧佛祖要先顧肚子,收入高比較重要

    怎麼改變家長、社會的思維?那還是要靠制度的改變。

    真那麼簡單今天台灣就不會這麼廢了

    其實我是信奉學生鬥爭主義的(?)

    只有實際行動才能改變這個社會,燃燒每個人心中的小宇宙

  9. [YT]

    [/YT]

    剛剛看完這個,應該不少人看過了

    我相信台灣的學術人才應該夠多,未來也會穩定的提供優質的新鮮人

    但是藝術或體育呢?現在要用免試入學把他們丟進高中裡,還有加分

    只是高中能給他們什麼?如你所見,建中也就一個樂旗班,一個體育班

    況且那是興趣取向而非專業取向,真正想走專業應該去復興美工、華岡藝校

    當前的考試制度對學術人才培養的益處是多過於免試入學的,聯考時代人才濟濟便可印證

    要改變的是家長、社會的思維,而非考試入學制度(當然我不反對少部份免試入學)

    而教育的資源應該要增加在藝術和體育等面向,而非假偏遠地區或假弱勢

  10. 關於奧賽,有多少資源投資在多少參賽者身上在國內競爭最後脫穎而出成為國手?國手又有多少人真的走向該專業?你給的連結實在很難評估。再者,我沒有否定那些走向專業的人的志向,我很清楚在批評的是走到其他地方的人。

    用奧賽展現國家競爭力實在莫名其妙,通常談競爭力就是談人才,在特定專業上足以跟其他國家互相抗衡的人才、超越的人才,就是具備競爭力的意思,如果今天奧賽學生沒有走向其專業發展,這些人算不上是競爭力的一部分。

    而且奧賽的競爭顯然不會是國家實際競爭力關注的焦點,意義上很可能僅止於「國家層次的出風頭(世界排名第幾、有沒有贏過中國跟其他四小龍)」,而且對有能力者來說時間過了就過了,不像運動比賽可以玩一輩子、不斷精進出場或被取代。

    關於第二段,要支撐我的論述沒有必要去實際劃分何謂優秀學生或其他學生,概括抓明星學校即可。經驗性的猜測跟推論,永遠都會有人跳出來說「我遇到的不是這樣」,這不是說事實撲朔迷離,而是經驗所見所聞是受限的,不見得看得出背後的結構運作。比馬龍至少還是個有實驗的理論。

    什麼叫走到其他地方?你具體提出個例子吧,有哪個國手不是走專業的?再說,你這樣對「其他地方」是不是有點不尊重?

    第二段你的論點建立在「國手不走專業」,但實際上「國手確實走專業」,所以不成立。

    所謂長江後浪催前浪,浮世新人換舊人,一個國家人才輩出,才能夠生生不息,奧賽雖然對國手來說可能只是一時的榮耀,但對國家而言卻是長久大計,可以玩一輩子、不斷精進出場或被取代。

    事實上會用功的就是會用功,我寧可主觀的把他們放在一起,不會用功的讓統一訓練,能啟發的讓他們回到一般體系,不能啟發的給他們工作訓練,提升勞工素質,不然很多學生在技職體系根本就在混,實際上降低生產力。

    回到更現實的部分,要是103年真的十二年國教實施,104年非常可能就會停止了,台灣政府的行政效率你懂的,你是希望你所支持的政府難堪,還是希望台灣學生再次發起自覺運動?又或是父母望子成龍,大量移居國外,讓台灣空為鬼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