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golfin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137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Fingolfin

  1. 十國存在的時間大多比五代任何一朝要久

    這代表什麼呢

    北方的五代兵爭不斷

    所以朝代才不斷更替

    反而南方相對穩定許多

    至於戰國時期

    周天子也等同虛設

    而當時的大國互相爭戰

    是採用了大規模殘酷的兼併戰爭

    而各國在平時對水利的管理

    往往是「壅防百川,各以為利」

    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之語

    而在互相作戰時則決堤放水、以鄰為壑

    對百姓生存造成極大的衝擊

  2. 錢賓四先生在《國史大綱》裡對王安石新政之看法

    他認為王安時所欲施行之新法跟范仲淹之欲施行的有許多相似

    但王安石主要以國家富強為主,並不先做澄清吏治的工作

    因此有人說范仲淹為儒家,王安石為法家

    范的政見先重治人後治法,王安石似乎只重法不問人,只求法之推行,不論推行法的人是怎樣的人品

    例如當時遭受反對的青苗法

    反對者之理論多以實際人事為主

    王安石則就立法本意來做反駁

    另外王安石對於財政似乎頗重開源,與當時主流主張節流相反

    而他為政府開源的作法又近乎為政府斂財

    而有能夠省的錢,卻不主張省

    另外當時宋朝以嫌官冗,王安石推行新法又增加許多冗官

    錢賓四先生認為冗官不除,政治絕無推行之理

    另外王安石之新法,又帶著急刻的心理

    但新法就算他們的用意全是對的

    也是需要時間推行才能見其成效,而其利弊須看實際官吏的情況

    另外許多新法未必是一定要急著推行的

    但是王安石不肯退讓,以至於原本許多有意幫助他的人士,紛紛打退堂鼓

    所有當時有人說他性情執拗,不曉事

    錢賓四先生認為其最大弊病為太著重於死的法制,而忽略了人事

    錢先生認為當時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寬養民力。非寬養民力,不足以厚培國本。非厚培國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其新政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急著見效,又隨意挑起邊釁,因此加意聚斂,忽略了國家的百年大計。

    但是其新政雖屬失敗,但在其政制背後,有一套高遠的理想

    另外錢賓四先生還提出新法之爭,可能含有新舊思想之爭,這兩種態度衝突隱約表現在南北地域區分之上

    這些請自行查閱《國史大綱》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3. 他原本在二十六歲可以有機會進京城當官,卻自請外放十七年,他在地方官上做了十七年,就是因為看到了很多民間的問題才針對問題提出變法!

    慶曆七年 1047年 26歲 改任鄞縣知縣

    嘉熙二年 1057年 36歲 常州知州

    引用自:http://www.ss3es.tnc.edu.tw/~ramius/History/wang2_an1_shi2.html

    我看了一下

    基本上這篇文章是從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節錄而成

    由於中國人史綱是柏楊先生在牢獄之中大作

    因此本書在查證方面較為不便 而錯誤可能會多了點

    另外柏楊先生的作品通常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

    這是在讀柏楊先生的作品時應當注意的地方

    另外你還是沒提出王安石在地方官時期試行過這些辦法地佐證

    我當然知道他當過地方官 但是當過地方官就未必有去試行他後來所施行的新法

    或許是我才學短淺 沒有看過有關他這方面的資料 還望請你可以提出證明

  4. 其實他有再自己當地方官的時候實行過他想實行的政策,

    應該是成功啦,不然後面他也不會推行,抱歉沒有資料

    可是他不了解他當地方官可以的政策,其他人不一定行xd

    拜託請提出證明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否則這一切只是臆測 沒有意義

  5. 早期的神衹大多是部落神衹或是家族神衹,而早期的以色列人並非一開始就是一神論的,而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多神信仰色彩,而耶和華應該也是其中之一,而為希伯來人所接納成為其守護神。在出埃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耶和華是以一個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希伯來人面前,在出埃及記15:3中講到:「耶和華是戰士,祂的名是耶和華。」並且是殘酷、嚴厲的,強烈排斥其他的神,但是尚未否定其他的神的存在。在幫助希伯來人離開埃及,並且抵達迦南之後,耶和華卻逐漸受到希伯來人的冷落,這可能跟當時耶和華的神性有關。那時候耶和華被定位成戰神,因此當希伯來人遇到戰爭的時候,便崇仰耶和華以求得他的戰爭本領保護,但當到了承平時代,他的戰爭本領便不受重視,因此希伯來人紛紛轉向崇拜能夠保佑他們豐收、土地肥沃的其他神。

    還有很多,之後慢慢再整理出來

  6. ◆你的帳號:Fingolfin

    ◆你的綽號:目前沒有

    ◆你的網志:無

    ◆你的城市:台北

    ◆你的學校:東吳大學

    ◆MSN:秘密

    ◆小即:秘密

    ◆想跟版主說的話 & 對深藍歷史版的建議: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錢穆著,《國史大綱》的前言

  7. 沒錯,而且我還記得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的十字軍看到了拜占庭的繁華及繁榮,大肆掠奪,而少年十字軍則是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時,由法國馬賽港出發,被不肖商人賣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城,過了17年後他們才回到他們的家鄉

    當然,十字軍東征後來演變成了基督教和碁督教自己人攻打自己人,像十字軍差點就攻下了基督徒的城市,匈牙利的『札拉城』,當時的教宗伊若增三世看不下去了!!!

    我記得後來到了第九次的十字軍東征(最後一次),因為當時的亨利四世不插手介入,而結束了十字軍東征,教皇的威信也跟著破產了:E

    第四次十字軍會打到君士坦丁堡其實是威尼斯人的詭計

  8. 之前在某一篇討論中有人提到了伊斯蘭教的聖戰

    因此特別去翻了一下書並做個簡單的摘要

    聖戰對於伊斯蘭教徒是一個義務

    而聖戰原文表面意思為奮力

    引用可蘭經文來解釋便是"在上帝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這句話近代的神學家多以精神與道德的意義來詮釋這段話

    但是在以前則是多以軍事的角度來做詮釋

    而伊斯蘭教的經典對聖戰規範是相當多的

    並賦予戰勝者很大的權力

    聖戰的觀念

    "為上帝和信仰而戰"

    其實在舊約某些篇章之中也經常出現

    但是與基督教的十字軍行動不同

    十字軍關心的是防衛或是奪回失去的基督教領地

    伊斯蘭教的聖戰設想則是無限的

    這個義務是要持續到全世界接受了伊斯蘭教

    但不是以武力強迫改信

    而是移開讓人皈依的阻礙

    不過原本的一神宗教(例如基督、猶太)還是可以繼續自己的信仰

    不過可能都受到一些稍為差一點的待遇

    不過多神論與崇拜偶像的宗教則是只能選擇皈依伊斯蘭、死亡或是為奴

    伊斯蘭教作戰的對象有四種

    異教徒、背教者、叛變者、土匪

    但能稱的上聖戰的只有前兩個

    對於聖戰的戰士

    可蘭經承諾了今生與來世兩個世界的報酬

    今生報答以戰利品

    來世則是天堂的允諾

    同時伊斯蘭教的神學家也擔心聖戰之名遭到濫用

    因此對於聖戰的動機虔敬相當重視

    沒有虔敬的動機就不是真正的聖戰

    到九世紀的時候

    當時的主政者向事實妥協

    這個事實是

    伊斯蘭世界的邊界逐漸固定

    在邊界之外有個幾乎永久存在的非回教徒國家

    伊斯蘭與那個國家可以有很多的互動與往來

    但是照伊斯蘭的經典解釋

    這只能稱為休戰

    這段時間聖戰的觀念逐漸淡去

    當十字軍剛到來的時候也只受到些許的關注

    一直到十二世紀才有新的聖戰

    在撒拉丁的領導之下展開

    其主要目的是與十字軍對抗

    十字軍對其的挑釁加速了這場聖戰的形成

    不過這場聖戰的持續時間與目的都有限度

    主要原因為當時伊斯蘭世界對內部的團結更為重視

    因此對十字軍的出現並不是很關心

    以基督教世界為對象的聖戰則是在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導下重新展開

    鄂圖曼王朝對於伊斯蘭教是相當狂熱、投入的

    因此對基督教世界的聖戰一直是其重要課題

    不過這次聖戰1683年在維也納觸礁後便逐漸衰退

    之後伊斯蘭國家還有零星的嘗試

    但是都成不了氣候

    到了19世紀末之後

    聖戰的對象轉為歐洲帝國主義的入侵者

    原因是因為伊斯蘭教國家一個接著一個受到歐洲基督教強權國家的威脅、淪陷所致

    以上內容為《中東》一書裡的摘要

    柏納-路易斯著,鄭之書譯《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台北:麥田,1998年),頁357-366。

    這本書還蠻不錯的

  9. 北韓應該把金正日看成是民族救星吧

    不過對馬克思、列寧那些我就不清楚了

    應該跟北韓大同小異吧(純粹臆測)(何謂臆測,沒有證據高談闊論便為臆測,臆測是不能被稱為歷史的)

    有機會來讀一下有關共產主義的書好了

    我的中國通史的教授說

    共產主義其實原本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主意呢

  10. 說到黃巾之亂,好像是由張角等兄弟所發起的以宗教為號召的運動,因為士兵頭上包著黃包巾,因而得名,開啟了三國的序幕

    簡單的說

    亂的時候宗教就很容易深入人心

    亦容易為人所操控

    但是回到開板所提出的例子

    確實不能單以這個角度去看

    另外就開板標題來看

    宗教很多時候確實會引起或帶動戰爭

    但是戰爭的勝負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真的要以宗教來講的話以色列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例子

  11. 不一定需要神就可以辦到

    給他們洗腦 灌輸愛國思想或許就可以

    或者對領袖的崇拜

    二戰的日本 軍人政權

    不就是一直在對人民洗腦忠君愛國

    的軍國主義思想嗎

    現在的北韓政權 不也是對人民進行洗腦

    讓他們瘋狂崇拜金日成 金正日

    我相信北韓的軍隊 一聲令下

    基於對領袖的精神崇拜

    也會不怕死的向前衝

    總絕得少了什麼

    被你一語點破 @Q@

    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