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dne 11 發表於 August 20,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ugust 20, 2008 我告訴他,廣告就是催眠術,要做一個成功的廣告人,首先必須先相信自己的目標。不要詢問:不要問「我們準備好了,你們怎麼還不來?」而應該要說的是:「來吧,你們。起來,人們!」那麼,是不是藉由一些文字意象,也能夠扭轉它旁邊的圖片的意思呢?答案肯定,是能夠的。那麼,怎麼做?來作一個測試。這是一張圖片,很單純地。看見什麼?你在圖片裡看見什麼情緒?什麼樣的思維?這些東西多半是直覺,或者猜測吧。人有想像力,因此我們不用將所有的東西都造得很真,也能讓人了解我們要說的東西是什麼。相片是二度空間紙張,但可以模擬三度空間,這種模擬的了解是由後天學習來的。如果相片與這些文字在一起,你又感覺到什麼情緒?是什麼樣的,它真的是這麼樣的嗎?文字本身要說的是什麼,相片本身要說的是什麼,它們合在一起,又成為什麼?--九月風起,陰霾鎮壓著城市,溼度高,有雷雨。在城市的角落有一座曾經美麗過的日式木造小平房,它的窗戶軌道也都是木製的,溼溼潤潤地裂著。灰塵滿屋,光自斑駁的糊紙間透射進來。這屋子裡滿是書籍與紙張,十幾年前有人不慎踏進,打翻了墨瓶,所有的文字都長出不屬於自己字母的凸角。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靠坐腐朽牆角。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好多天不動。他有時思考,有時不思考。當他思考時,他便感覺到自己智識的侷限,便感覺到痛苦。當他不思考時,他便為自己逝去的年華哀悼,便同樣感覺到痛苦。然而後者讓他較為舒坦,因為他畢竟能夠合情合理地哀悼。他就這樣將自己坐成了一口沉默的鐘,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靠坐腐朽牆角。九月風起,陰霾鎮壓著城市,溼度高,有雷雨。牆角開始滲水、黑色的木枝條變得不能再黑。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向前傾倒,兩手攤平撐上不住嘎吱作響的高架地板。他摸索,摸索自己周圍沾滿墨漬的書殘頁。他不是個識字的人,他不屬於上流社會,卻也不像個平民。他只是個住在廢棄日式木造平房裡的小人。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自牆角起身蹣跚前來。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好多天拄著自己纖瘦包骨的兩腿面向他認為的外面。他不識字,但他有能閱讀的手指,替代眼睛。他朝向他聽見的地方去,把他最聽不見聲響的地方作為家。九月風起,布爾喬亞男孩把自己的半邊臉貼上污溴的老玻璃。年輕俊美的布爾喬亞男孩好多天不動。他靠在牆角,雙手沾滿血跡。他終究停止了思考,最後變成星座,以一種美麗哀戚的方式完結自己的生命。自殺是最完美的死亡,因為這種方式剝奪了所有死亡與病痛來臨與終結的不確定性。它讓生命的終結自陰霾走出,成為明朗而確定的、理性的事物。由此,最大的謎團不復存在,一切未知皆被消滅,成為已知。人類的智性由此邁向高峰。開放性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mo 10 發表於 August 21,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ugust 21, 2008 這是個關於主體與客體的問題究竟在照片和閱讀者之間孰為主體?孰為客體?換個方式說為何多數人對於同一張照片的解讀之間的差異性不大?又為何有些照片多樣的解讀幾乎可說是各自表述?就我自己的解釋而言其原因在於---每張照片所表達出的線索多寡不同有些照片 其中所提供的訊息能夠讓多數具有相似的成長背景、政治立場、文化脈絡的人得到類似的解讀進而在這張照片中建構出一個差異不大的時空脈絡但有些照片的訊息曖昧能夠從中得到的訊息有限閱讀者對他的解釋就變得不盡相同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體會不同而造成這樣差異的癥結在於---並非每個人的性格、同儕關係、生活方式、想像能力及生活經驗是完全相同的這時關於照片和閱讀者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答案就顯而意見而這便是使用文字的恰當時機文字的作用為何?就在於其限制想像空間的能力又使得主客的關係產生變化但並非此時照片變成了主體真正的主體就是創作者本身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