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戰國時代的軍隊規模


Recommended Posts

在史書上看到,中國戰國時代列國連年爭戰

其動員的軍隊動輒以"十萬"為單位

例如:秦將白起長平一戰即坑殺四十萬趙國軍隊

但小弟有個疑問:

以當時的條件,這是有可能的嗎?

還是列國為壯聲勢,而虛報的數字?

畢竟當時的人口應該不會很多

連年征戰,壯年男性人口應會減少

且一個國家,壯丁都調去打仗

後勤只靠老弱婦孺的生產

似乎無法供應這麼龐大的軍需............

請為小弟解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史書上看到,中國戰國時代列國連年爭戰

其動員的軍隊動輒以"十萬"為單位

例如:秦將白起長平一戰即坑殺四十萬趙國軍隊

但小弟有個疑問:

以當時的條件,這是有可能的嗎?

還是列國為壯聲勢,而虛報的數字?

畢竟當時的人口應該不會很多

連年征戰,壯年男性人口應會減少

且一個國家,壯丁都調去打仗

後勤只靠老弱婦孺的生產

似乎無法供應這麼龐大的軍需............

請為小弟解惑。

史書當然不可能盡準

不過

有幾點可以稍微注意一下的就是

當然 被史家灌水的成分也不少

但通常這類龐大的數字

連後勤人員都會算入

一支軍隊會需要為數眾多的運輸人員來維持其長久在外

所以可能40萬大軍

有數萬到十多萬的運輸隊也是不無可能

以長平之戰為例

我之前有看到大陸網站的說法

現今長平之戰的舊址

是個小村子(名字忘了)

村民種田時常常會挖到大量骨骸

我不知這消息是否為真

不過似乎可以佐證一下長平之戰的慘烈

六國中軍力可以跟秦國抗衡的大國

大概也只有趙國

可是在這場戰爭之後

趙國僅能維持防禦狀態

即使後有李牧

但統兵也僅剩10萬人

就知道

這場戰鬥的損傷性非常之大

通常戰爭中

永久性耗損兵力這個數字都不會甚大

像是三國時代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

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個人判斷

此戰死亡人數大概僅數千人而已

但就這可以被稱為慘敗

其原因應該是劉備喪失了部隊的統治能力

大多數人

其實在戰況不利時就會逃跑

這種野戰不會有人拼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投降

通常是某個點遭到壓迫而潰散後

致使整個部隊潰敗(戰爭中死亡率最高時不是戰鬥中,而是潰散時)

所以名義上可能是數萬人或數十萬人部隊的潰敗

實際上卻不然

不然為何諸葛亮在短暫的幾年之後

就可對外戰爭

就是因為收編回了那些逃兵

重新組織一支軍隊

如按照夷陵之戰蜀國軍隊全殲這個數字去統計

諸葛亮應該要等下一個世代才有機會再發動一次對外戰爭(也就是15-20年)

以上原因也是白起有名的原因

動不動就坑殺別國軍隊

這對於別國在下次戰爭中的復原能力是極為創傷的

試想

以戰國2000萬人口來說(記憶中)

按不公平分配

每國可以分到快300萬人

以趙國為例

300萬人有一半女性

即是150萬男性

初估老年及童年佔人口一半

大概也僅剩75萬可戰鬥人口

一場戰鬥就死40萬

那全國就僅剩35萬成年男性

卻要維持大約225萬人的人口壓力(以往糧食生產主要還是靠男性,所以成年女性也列入被負擔人口)

負擔比十分大

這國家可能很快就要垮台

而且

並不是35萬人全都是農業生產人口

在扣除貴族.商人.軍隊等

數字也要再下修到20.30萬人

當然

以上數字不具有科學性

只是大概突出了一些觀念

希望以上有幫助到你:E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板主據你提供的數字趙國擁有300萬人口最多如果換算的話也最多只能佔三十萬,總兵力只有三十萬,其實三十萬兵力只要被殺出動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足夠影響了人口的發展,造成男女比例失衡

上古人口能否動用到40萬這個龐大數字是滿存疑的,一個正常國家的軍隊比例只能佔人口的十分一,不然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軍隊光是駐紮的費用就很可觀(可參考美軍駐紮在伊拉克的花費)

如果發生在大戰期間那軍費財政開支將會更加龐大,假設趙國軍力當時長平戰場是擺出40萬兵力,那意謂著國家青狀年人口大都在軍營(青壯人口75萬其中軍隊人口40萬),國家的財政跟糧食耕種主要是由令外35萬男人口維持發展,這樣青壯人口所負擔的壓力非常巨大不可能維持的住,且40萬這個數字應該還不包括防衛匈奴跟燕國他等國邊境的軍隊,如果在繼續加上去趙國不可能承擔的了

(板主有說長平宰了40萬後,按照40萬兵力總人口十分之一換算,那趙國人口應該至少是在400萬上下,那戰國總人口2000萬趙國變成就佔了五分之一)

就算是到三國時期的魏國,魏國總兵力也只達到49萬多,且部署在魏國各邊防防衛外患跟蜀漢及東吳,按照某些資料,魏國有一百零三萬戶,四百四十三萬人,軍隊比例也才維持這樣左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板主據你提供的數字趙國擁有300萬人口最多如果換算的話也最多只能佔三十萬,總兵力只有三十萬,其實三十萬兵力只要被殺出動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足夠影響了人口的發展,造成男女比例失衡

上古人口能否動用到40萬這個龐大數字是滿存疑的,一個正常國家的軍隊比例只能佔人口的十分一,不然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軍隊光是駐紮的費用就很可觀(可參考美軍駐紮在伊拉克的花費)

如果發生在大戰期間那軍費財政開支將會更加龐大,假設趙國軍力總額是50萬兵力,那意謂著國家青狀年人口大都在軍營(青壯人口75萬其中軍隊人口50萬),國家的財政跟糧食耕種主要是由令外25萬男人口維持發展,這樣國家的生產是不可能維持的

(板主有說長平宰了40萬後,李牧統兵還剩10萬人,40萬+10萬=50萬,按照總人口十分之一換算,那趙國人口將是在500萬上下,那戰國總人口2000萬趙國變成就佔了四分之一)

就算是到三國時期的魏國,魏國總兵力也只達到49萬多,且部署在魏國各邊防防衛外患跟蜀漢及東吳,按照某些資料,魏國有一百零三萬戶,四百四十三萬人,軍隊比例也才維持這樣左右

我有聲明我提供的數據是無科學根據的

我只是用全戰國人口2000萬除於7每國約300萬

因為我只知道那時全中國人口而不知道各國人口

所以用這種方法計算

照理來說 趙魏韓齊的人口密度應該是比較高的

而燕楚秦的人口密度是比較低的

你說的十分之ㄧ

應該是常備兵員吧

後備兵員則是得用全國成年男子來計算

不是嗎

以台灣為例

四十萬常備軍加上四百萬後備軍

這樣佔全台人口多少比例呢

至於駐紮費用,趙國是駐紮在離邯鄲不遠的長平,費用不會比大老遠來的秦國來得多,而以美軍駐紮伊拉克來說,也不妥當,上述已知趙國駐紮在自己盟國的領地且也離自己的國土不遠,而美軍是駐紮在敵方基地,離本國補給遠,且又是比長平之戰更長期作戰,趙王不也是因為廉頗的長期作戰而換將嗎

秦國,若我記得沒錯,白起應該是帶兵20萬,記憶有點缺失,若有質疑,不訪查證一下,廉頗也是看準秦軍的補給線不利才採取長期作戰一途,若趙國採取廉頗的戰略的話,秦軍可能會因為國內受不了龐大的軍費而撤退,到時廉頗可以採取追擊或是伏擊等戰術,我個人是認為,秦軍在擊敗趙軍之前已快到臨界點,不然秦王是不必要採用反間計這種謀略來對付廉頗

至於李牧是更後期的事情,我並沒有說是長平之戰後李牧就馬上擁有十萬大軍

再者

以您的論點是反駁趙國擁有四十萬大軍

我並沒有說我認為趙軍擁有四十萬大軍

不是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聲明我提供的數據是無科學根據的

我只是用全戰國人口2000萬除於7每國約300萬

因為我只知道那時全中國人口而不知道各國人口

所以用這種方法計算

照理來說 趙魏韓齊的人口密度應該是比較高的

而燕楚秦的人口密度是比較低的

如果你拿出無科學根據這話,那我想你就必須更注意對於這篇的發言,且你只有聲明但是你在上上一篇分析卻都是拿這些做為人口依據發表,那這樣很自然別人會認為你接受了這項依據,希望你能注意一下

你說的十分之ㄧ

應該是常備兵員吧

後備兵員則是得用全國成年男子來計算

不是嗎

以台灣為例

四十萬常備軍加上四百萬後備軍

這樣佔全台人口多少比例呢

後備軍在戰國時代稀少的人口不會太多,一個國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生產總額不可能派出非常多的青壯人口,由其是戰國時代人口稀少派遣太多是會影響國家的生產發展的,且國家也不可能負擔的了這麼龐大的人力,訓練都是問題

至於駐紮費用,趙國是駐紮在離邯鄲不遠的長平,費用不會比大老遠來的秦國來得多,而以美軍駐紮伊拉克來說,也不妥當,上述已知趙國駐紮在自己盟國的領地且也離自己的國土不遠,而美軍是駐紮在敵方基地,離本國補給遠,且又是比長平之戰更長期作戰,趙王不也是因為廉頗的長期作戰而換將嗎

我拿出美軍駐紮伊拉克是想表示駐紮花費的高昂你說的搖遠也是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我想說的重點,單純是想表示花費巨大所以拿美軍的例子這裡並沒有不妥,在說戰爭在他國發生不一定代表對於他國的戰爭費用會降低多少,戰爭的延長也意謂著農地的荒廢跟商業交流的停頓,長時間發生只會對於他國損害越大,換算起來我想趙國的戰費跟損失並不會比秦軍好到那裡去

秦國,若我記得沒錯,白起應該是帶兵20萬,記憶有點缺失,若有質疑,不訪查證一下,廉頗也是看準秦軍的補給線不利才採取長期作戰一途,若趙國採取廉頗的戰略的話,秦軍可能會因為國內受不了龐大的軍費而撤退,到時廉頗可以採取追擊或是伏擊等戰術,我個人是認為,秦軍在擊敗趙軍之前已快到臨界點,不然秦王是不必要採用反間計這種謀略來對付廉頗

是否到臨界點我並不清楚,廉頗的確也有可能採取這樣的戰術

至於李牧是更後期的事情,我並沒有說是長平之戰後李牧就馬上擁有十萬大軍

你認為趙國會派出所有的兵力而忽略了防衛邊境的防衛嗎?且如果換算來趙國人口不可能一直到好幾年後才有十萬人,按照趙國人口損害嚴重的程度成長緩慢耗損青壯人口不太可能得到很多的補充兵,這必定是有留下一些兵力,且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早已經修改了那篇文章,你現在所引用的是舊文

再者

以您的論點是反駁趙國擁有四十萬大軍

但我並沒有說我認為趙軍擁有四十萬大軍

不是嗎

如果你並不認為趙國擁有四十萬大軍,那何以你的分析戰損人口確是以趙軍擁有四十萬大軍來做為前提?那這裡就只能說你自己並沒有說清楚造成別人誤解,那麻煩請你以後注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你拿出無科學根據這話,那你就更不應該拿出讓大家參考,且你只有聲明但是你在上上一篇分析卻都是拿這些做為依據,那這樣很自然別人會認為你接受了這項依據,希望你能注意一下

重申一下,我會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我想特別凸出有40萬遭到屠殺對趙國有毀滅性的打擊,而且一開始我就有質疑了數據的真實性,但為什麼我還是使用40萬呢,因為史書就是這樣寫,我總不能用20萬10萬等現在較為科學的算法吧,我不能去推翻史家的說法,除非我身歷其境,我只能以前人的說法去分析。

後備軍在戰國時代稀少的人口不會太多,一個國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生產總額不可能派出非常多的青壯人口,由其是戰國時代人口稀少派遣太多是會影響國家的生產發展的,且國家也不可能負擔的了這麼龐大的人力,訓練都是問題

這是對於40萬的爭議,你是以反方的立場回駁,但由於我並不是正方XD。這點,我的觀點跟你相同,不過,傳統上中國的軍隊是不用受過太多訓練的,跟西方不同,中國的軍隊大多數都是由農民組成的雜牌軍

而且,雖然戰國人口稀少沒錯,但後備軍還是會比正規軍多,你應該同意吧。

我拿出美軍駐紮伊拉克是想表示駐紮花費的高昂你說的搖遠也是因素之一但這並不是我想說的重點,單純是想表示花費巨大所以拿美軍的例子這裡並沒有不妥,在說戰爭在他國發生不一定代表對於他國的戰爭費用會降低多少,戰爭的延長也意謂著農地的荒廢跟商業交流的停頓,長時間發生只會對於他國損害越大,換算起來我想趙國的戰費跟損失並不會比秦軍好到那裡去

的確,趙國並不會比秦國好到哪去,但是同樣的秦國也不會比趙國好到哪去,持久戰就是這樣,雙方都很苦,但誰先認輸就會輸了,在持久戰輸了的趙國結果論也輸了秦國。

你認為趙國會派出所有的兵力而忽略了防衛邊境的防衛嗎?且如果換算來趙國人口不可能一直到好幾年後才有十萬人,按照趙國人口損害嚴重的程度成長緩慢耗損青壯人口不太可能得到很多的補充兵,這必定是有留下一些兵力,且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早已經修改了那篇文章,你現在所引用的是舊文

因為我引用的時候還是舊文,尚未修改,現在才注意到

秦國是以亡國之師來對付趙國,所以趙國為了防衛邊境,而出動軍隊防衛,這不是忽略了防衛邊境吧,是非常在意,況且,趙國當時的當務之急是擊退秦國,燕國不太可能出動大軍去攻擊趙國,即使是匈奴也最多騷擾邊境,重點國家還是秦國,所以所有的重點兵力也該用來對付秦國,畢竟,匈奴跟燕國守不好是失去一些領土,而秦國守不好,是亡國。

如果你並不認為趙國擁有四十萬大軍,那何以你的分析戰損人口確是以趙軍擁有四十萬大軍來做為前提?那這裡就只能說你自己並沒有說清楚造成別人誤解,那麻煩請你以後注意
這邊的上面有解釋過了,下次我會表達清楚一點,造成困擾也很抱歉。另外,我覺得你的詞眼帶有強烈訓誡的口氣,我不喜歡。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重申一下,我會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我想特別凸出有40萬遭到屠殺對趙國有毀滅性的打擊,而且一開始我就有質疑了數據的真實性,但為什麼我還是使用40萬呢,因為史書就是這樣寫,我總不能用20萬10萬等現在較為科學的算法吧,我不能去推翻史家的說法,除非我身歷其境,我只能以前人的說法去分析。

我個人是覺得既然已經證明史家的說法有誤,就不用在跟著這類史家誇張錯誤的說法了,因為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誤解或是怎樣,可以試著用一些現在學者的證明跟研究,當然這是我的看法

這是對於40萬的爭議,你是以反方的立場回駁,但由於我並不是正方XD。這點,我的觀點跟你相同,不過,傳統上中國的軍隊是不用受過太多訓練的,跟西方不同,中國的軍隊大多數都是由農民組成的雜牌軍

基本上西方國家其實在中古世紀時,軍事制度上除了騎士傭兵等戰爭單位外,有不少兵員也是從自家領地農民組成,傳統上也是不會接受太多訓練

而且,雖然戰國人口稀少沒錯,但後備軍還是會比正規軍多,你應該同意吧。

後備軍一般確實是會比正規軍多,這我同意,但一般情況是不會動員太多的

的確,趙國並不會比秦國好到哪去,但是同樣的秦國也不會比趙國好到哪去,持久戰就是這樣,雙方都很苦,但誰先認輸就會輸了,在持久戰輸了的趙國結果論也輸了秦國。

秦國確實不會比趙國好上太多,持久戰雙方確實只能比耐力,雙方對於民力跟財政損耗都會相當的大,有些情形如果有國家願意出面調停戰爭,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會願意接受這類短暫的停火協定,雙方都面子也掛的住

因為我引用的時候還是舊文,尚未修改,現在才注意到

秦國是以亡國之師來對付趙國,所以趙國為了防衛邊境,而出動軍隊防衛,這不是忽略了防衛邊境吧,是非常在意,況且,趙國當時的當務之急是擊退秦國,燕國不太可能出動大軍去攻擊趙國,即使是匈奴也最多騷擾邊境,重點國家還是秦國,所以所有的重點兵力也該用來對付秦國,畢竟,匈奴跟燕國守不好是失去一些領土,而秦國守不好,是亡國。

就算防衛邊境,通常也只是消弱一些防衛其他邊界力量但還是會保留一些實力,且當處於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如果見情況對自己有利都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各國都是做山觀虎鬥想要在適當時機某取利益甚至也可能會如秦國一樣出大軍意圖趁對方對峙期面奪取這國家,在怎麼樣都是會留一下一些些的兵力守護其它邊界

匈奴當時已經是北方各國的主要外患,在春秋歷史上某些外族甚至有能力滅亡一些諸侯國,如春秋時期的衛國都曾經被北方狄人所滅亡過,甚至西周都是因戎狄而滅亡的,如果放任不管是很危險甚至可能影響北方的安全造成的損害將不限制邊境,所以他們就算在怎麼樣的注意秦國也還是會注意周圍的敵人

這邊的上面有解釋過了,下次我會表達清楚一點,造成困擾也很抱歉。另外,我覺得你的詞眼帶有強烈訓誡的口氣,我不喜歡。

喔,強烈訓誡的口氣算是我的發文習慣,請別見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個人是覺得既然已經證明史家的說法有誤,就不用在跟著這類史家誇張錯誤的說法了,因為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誤解或是怎樣,可以試著用一些現在學者的證明跟研究,當然這是我的看法
雖然這類浮誇史料記載不盡正確,40萬也是個被分析過不太可能的數據,不過長平之戰確實是讓當時戰國第二強國走入了毀滅的道路,且不論人數多少,個人是認為,趙國當時幾乎所有的主力已全軍覆沒,不然在後來的邯鄲之圍中,不會採取如此的守勢。
基本上西方國家其實在中古世紀時,軍事制度上除了騎士傭兵等戰爭單位外,有不少兵員也是從自家領地農民組成,傳統上也是不會接受太多訓練
若拿希臘羅馬的軍隊訓練對比性應該會比較強。若說是農民組成比例高應該是中古後期了吧,前期農民大多是戰伕,對吧。
就算防衛邊境,通常也只是消弱一些防衛其他邊界力量但還是會保留一些實力,且當處於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如果見情況對自己有利都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各國都是做山觀虎鬥想要在適當時機某取利益甚至也可能會如秦國一樣出大軍意圖趁對方對峙期面奪取這國家,在怎麼樣都是會留一下一些些的兵力守護其它邊界
的確,基本小規模防衛軍隊還不至於撤走,不過主力及精銳應該都是到了長平。
匈奴當時已經是北方各國的主要外患,在春秋歷史上某些外族甚至有能力滅亡一些諸侯國,如春秋時期的衛國都曾經被北方狄人所滅亡過,甚至西周都是因戎狄而滅亡的,如果放任不管是很危險甚至可能影響北方的安全造成的損害將不限制邊境,所以他們就算在怎麼樣的注意秦國也還是會注意周圍的敵人
不過就此時的匈奴個人認為是滅不了趙國,畢竟此時匈奴還未擁有如同漢初時強大的勢力,衛國跟西周末年的實力應都不比經過武靈王改革過的趙國軍隊,秦國才是大患,這你也必是認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雖然這類浮誇史料記載不盡正確,40萬也是個被分析過不太可能的數據,不過長平之戰確實是讓當時戰國第二強國走入了毀滅的道路,且不論人數多少,個人是認為,趙國當時幾乎所有的主力已全軍覆沒,不然在後來的邯鄲之圍中,不會採取如此的守勢。

應該主要的兵團差不多都在長平毀滅了,最後逼的只能請他國家合綜救趙,趙國在長平之戰遭受到嚴重的打擊這一點應該是很明顯

若拿希臘羅馬的軍隊訓練對比性應該會比較強。若說是農民組成比例高應該是中古後期了吧,前期農民大多是戰伕,對吧。

古羅馬是由百姓組成的步兵隊為主力,共和初、中期的軍隊其實訓練應該可以,羅馬軍隊組成有不少也是平民,軍隊在共和候期的軍事改革前是採取三段制,武器裝備是由百姓自行購買政府並不提供,馬隊有不少是有錢人及貴族騎士階級組成

古希臘的話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但好像某些輔助軍隊是這樣,主力重步兵都是來自城邦的上層自由公民,這些貴族跟有錢人裝備的起良好的重裝備

的確,基本小規模防衛軍隊還不至於撤走,不過主力及精銳應該都是到了長平。

倒不算是小規模,這些留守邊境各處規模部隊我估計可能還有數萬多,不過加起來可能不超過在長平的軍隊主力,主力及精銳都被調去長平差遣了

不過就此時的匈奴個人認為是滅不了趙國,畢竟此時匈奴還未擁有如同漢初時強大的勢力,衛國跟西周末年的實力應都不比經過武靈王改革過的趙國軍隊,秦國才是大患,這你也必是認同。

是阿,匈奴當時各部落還是處於分散的狀態,實力當時還不足以滅亡趙國,不過還是足夠影響北方的安危,趙國軍隊戰隊雖然戰力也很明顯的提升,但終於還是不能大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古羅馬是由百姓組成的步兵隊為主力,共和初、中期的軍隊其實訓練應該可以,羅馬軍隊組成有不少也是平民,軍隊在共和候期的軍事改革前是採取三段制,武器裝備是由百姓自行購買政府並不提供,馬隊有不少是有錢人及貴族騎士階級組成

不是還有羅馬輕裝步兵跟羅馬後備兵的編制嗎?

古希臘的話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但好像某些輔助軍隊是這樣,主力重步兵都是來自城邦的上層自由公民,這些貴族跟有錢人裝備的起良好的重裝備

斯巴達的邊民(有市民權,但是沒參政權)可以參加方陣步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是還有羅馬輕裝步兵跟羅馬後備兵的編制嗎?

那是羅馬軍隊分三段制才有這些編制,我上個文中提到三段制就是指這些,你沒注意到嗎?

斯巴達的邊民(有市民權,但是沒參政權)可以參加方陣步兵。

這我知道,但是除了斯巴達全兵皆兵的情況之外,我就沒聽說其他希臘城邦有這樣類似的制度,所以我就沒有提出斯巴達因為我主要是提古希臘時代的主流兵制,並非是提少部份例外情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是羅馬軍隊分三段制才有這些編制,我上個文中提到三段制就是指這些,你沒注意到嗎?

抱歉,我恍神了。羅馬輕裝步兵和羅馬後備兵是共和初期的五段兵制。

又,閣下能告訴我羅馬將五段兵制改成三段兵制的時間點嗎?我只知道是共和時期的改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抱歉,我恍神了。羅馬輕裝步兵和羅馬後備兵是共和初期的五段兵制。

又,閣下能告訴我羅馬將五段兵制改成三段兵制的時間點嗎?我只知道是共和時期的改革。

這我並不是很清楚,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羅馬的軍團編制才逐漸成型,其他之前我就沒有印象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史書當然不可能盡準

通常這類龐大的數字

連後勤人員都會算入

一支軍隊會需要為數眾多的運輸人員來維持其長久在外

所以可能40萬大軍

有數萬到十多萬的運輸隊也是不無可能

孫子兵法曾經記載,在那時代的後勤能力,補給人員跟戰鬥部隊的比例大約為7:1。

四十萬大軍之中應該大多是生產補給人員(雖然大部分都有初階的作戰能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