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暑假逛網路


Recommended Posts

宅男樂趣~~

17字詩

(國中國文補習班老師講的)

--------------------------------------------------------------------------------------------

第九篇、最短的唐詩---絕句

在一般人心目中,所謂「絕句」就是五言四句詩或七言四句詩,所謂

「律詩」就是比絕句多了一倍的五言八句詩或七言八句詩;至於絕句和律詩之

中還有甚麼其他問題,那就不是一般人所關心的了。

有些小學老師,偶爾也會選幾首唐詩給小朋友念念;在語言中心學華語的

「老外」,也會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字不錯的背出來,顯

示他們的語言能力。無論小朋友或老外,他們能朗朗上口的唐詩,似乎都以五

言四句的絕句為限;最了不起的,也不過再加上兩三首七言四句的七絕而已;

八句的五律和七律,會背的人就很少了。

為甚麼一般人(包括家庭主婦、小學生和老外)讀唐詩只讀到五言絕句為

止,連七絕都很少有人去讀,而五律、七律、五古、七古,就更少有人去碰;

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呢?無他,「好懂」與「不好懂」之分而已。五絕比七絕

好懂,絕句比律詩好懂,如此而已。

一首詩的好懂與否,和句數的多寡並無必然的關係;但對初學者而言,

字數整齊,句子少,又有順口的「韻腳」,那確實好記得多。如果這短短的幾

個字、幾句話裡,還能夠告訴我們:某一件事、某種情況、或透露出作者心中

的某些感觸,某些感情,那就更能動人,甚至使人永誌不忘。被老外、小孩子

所接受,而傳誦一時的那些詩篇,必然有它動人之處;否則,全唐詩中的五言

絕句在萬首以上,何以只有那少數的幾首最受歡迎呢?

也許有人會問:五言四句,二十個字的絕句,是不是詩篇結構最完美的

形式;若是比五言、四句、二十個字更短,那就做不出詩來了。這話當然不能

成立,因為《詩經》裡所收的詩,就有很多小於五言,少於四句的;我們能說

它們都不是詩嗎?再舉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例子。

清人筆記小說裡說:有一位喜歡作「十七字詩」的秀才,名氣雖然很大

,卻常常因為作詩而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一位新的縣太爺上任,因慕秀才

的大名,特地請秀才到縣衙裡去作詩。這位新上任的縣太爺官諱「西坡」,秀

才就以此為題,作詩一首:

昔人有「東坡」,

今人有「西坡」。

今人比古人,

---差多!

縣太爺見詩後,勃然大怒,要打他二十大板,革掉他的秀才。幸好縣太爺

的夫人尊重斯文,代為求情說項,教他再好好的作一首詩,將功贖罪。夫人

雖然艷麗動人,卻是一雙天足。秀才得此靈感,又作詩一首:

環佩響叮噹,

夫人下畫堂。

金蓮三寸小,

---橫量。

這一下可把夫人氣壞了,要求縣太爺加重處罰。縣太爺就下令:革去秀

才的學歷,並把他發配到遼陽充軍。秀才的舅父聞訊,趕至,給外甥送行,

免不了抱頭痛哭一番。秀才的舅父一目失明,是個「獨眼龍」,於是秀才詩

興大發,又作詩一首:

發配到遼陽,

見舅如見娘。

兩人齊下淚,

---三行!

這當然是無聊文人的遊戲筆墨,不可據為典要;但「十七字詩」的最

後二字,卻極具「畫龍點睛」之妙,「雖小道,亦有可觀焉」。比「十

七字詩」更短小精悍的,還有四川、雲南抬「滑竿」的隨口道出的「流口轍」

,那雖然只是短得不能再短的兩個字,兩句,卻能把握現實情況,合轍壓韻,

極為傳神。

「滑竿」是用兩根簡單的竹竿,穿進網兜之中,抬著僱主,在高低

不平的山道中行走的坐具;有點類似醫院中抬運病患的「擔架」,前後各有

一人抬著竹竿往前走:後面的人由於視線被阻,看不清路上的一切,遇有特

殊情況,前面的人就得告訴後面的人,應當如何應變。他們經常合作,早已

有了默契。前面的人只需提個頭,後面的人便如響斯應,說出正確的答案。

比如前面有樹枝攔路,前面的人就說:「照高」!後面的人就答:「彎腰」。

再如前面人說:「留神」!後面人答:「有人」。又如前有陡坡,前面人說:

「出汗」,後面人答:「上山」。一問一答,都只短短的兩個字,而且前言後

語都合轍壓韻。這當然不能算是詩,卻比詩更短更精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