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給還沒社慶的友社們


Recommended Posts

這篇原本只是回文...

但我決定另開主題嘉惠大眾

在"各位參加友社社慶的心得"一篇

小倫曾對楓靡"十代風雲"有了一些建言

而竹廣兩年來的電腦魔咒也讓人不勝其擾

一點簡單的建議和小工具給各位學弟妹們

※筆電兩台應該是基本配置,盡量不要用Vista的

程式初期都還不穩,很容易有相容性的問題

如果真的擔心可以備到三台...雖然可能有些多餘

※播放程式的選擇上...

Real Player盡量不要用...雖然相容性佳,但太耗CPU,電腦很容易當

Windows Media Player10算是持平,CPU表現都不錯,但相容性不足,很多格式不能播

KMPlayer個人最推薦,CPU損耗小,功能強大,而且相容度最高,現有影片格式都能播放

還有像是小倫提到的那些螢幕工作列之類的阿...我就不再多說了

KMPlayer下載點:http://http://www.kmplayer.com/forums/showthread.php?t=8351

點那個"The KMPlayer 2.9.3.1428 Final Release"就可以下載了

學弟妹們,加油!

希望電腦魔咒遠離大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好意思回應一下樓上的"學長"

1.WINDOWS VISTA相容性達九成以上

那天不能播的原因和它是VISTA沒關係

是因為電腦太新 什麼都沒裝 (剛買的WINDOWS XP絕對也無法播那部)

是因為剪輯的軟體用不太一樣的code(和副檔名沒關)

如果要播幾乎所有格式的話可以安裝以下這個"編碼"

K-Lite Mega Codec Pack 3.9.0 這是免費軟體(freeware)

安裝後 Windows Media Player就可以播所有影片了(包含RM)

如果要用比KMPlayer更精簡的軟體的話可以找

Media Player Classic 這也是免費軟體 而且真的十分精簡

它是取自大約Windows Media Player 6版(目前是11版)的主程式改編

在社慶上 最棒的就是它可以先開全螢幕之後不用滑鼠即可播放(敲一下空白鍵)

這樣 就不會在影片的前數秒看到工具列了(如果你吹毛求疪的話)

2.電腦數量的問題

如果可以的話就如"學長"所述 準備兩台已開機且已測試所有影片可播的筆電

且所有影片內容儲存於"硬碟"中 隨身硬碟有時因不小心碰撞就會斷線

記住一定要把所有影片複製到兩台並且測試可播影片 且可接投影機播影片

(如果只有一台筆電或沒有"切換器" 不播時最好關掉投影機 三分鐘前再開啟)

之前幫畢聯會的時候他們是一台專門用PowerPoint播頒獎名單

另一台專門用 播影片及頒獎音樂 他們有買一台切換器

意思是兩台同時接到投影機上 隨時可切換

在活動進行中若要操控電腦可先將螢幕切換至另一台顯示

這樣就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用電腦"的感覺

因為不會出現電腦畫面 切換到播影片那筆電之前 一定是影片全螢幕先開好

另外 畢聯會為了確保順利進行 再拿了另一台(第三台)備份(也是開機待命)

總共三台電腦都有儲存 影片檔 Powerpoint檔 即使兩台電腦故障 仍可確保典禮順利進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是的 的確轉檔成DVD再加上DVD PLAYER是最佳方案

因為不會有電腦使用投影機播影片無畫面的問題 及 機器當機(相較於電腦)

但是幾乎所有社慶的影片都是在前一天午夜 或是當天早上完成

如果要轉檔成DVD且要畫質好 在時間上有困難

畫質與轉檔時間有絕對的正相關

雖是最佳方法 但大多無法執行

音樂的部份 CD是最棒選擇

因為大概沒有人看過CD PLAYER當機

建議是在燒錄時即燒錄兩份CD

一份為排練專用

另一份保存作社慶當天播放

但保存的那份絕對要在社慶當天早上先試播過所有曲目

確認沒問題後收進CD套中

如果當天還要排練 請使用舊的那份

這樣在社慶進行中的時候應就不會有問題

如果有問題 還有"排練那片"可以當備份

晚上來補上影片剪輯細部修正

幾乎所有社團都會犯的錯誤整理

看了絕對受用無窮(我們那屆時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盡量達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下教大家一些剪輯的細部修剪

1.使用DV拍攝時的畫面並非是輸出檔案時的畫面

DV的LCD螢幕在顯示時會裁切掉邊界,如同電視機。所以不要以為在拍攝時沒看到的物品就代表沒有入鏡,不過,裁切掉的部份只有一點點而已。如果不慎拍到了不該拍的東西,如導演…等不該入鏡的人物,在剪輯時可把畫面放稍大,約105~120%之間,這樣就可以把邊邊的東西消除了。(中高階剪輯軟體才有的功能)

2.環境音太大時該如何處理聲音

大家都知道在大馬路邊拍出來的影片聲音,只聽的到車流川息聲,對話幾乎聽不見。解決方案就是盡量找替代場景,如果沒辦法,仍然可在現場收音,但現場可故意講較小聲,這樣配音時較方便。當然,大部份的人配音方式就是在電腦前,拿著麥克風講,這樣的擬真度是很低的。最好的方式是用DV拍攝收音(室內),並且不要距離DV太近,至少1公尺以上,這樣錄出來的聲音才會"像"是現場音。而大家還會犯的錯誤還有一個,那就是配音之後就會消去環境音。我的建議是減低環境音,但不要完全靜音而只有配音,這樣也會使影片的聲音失真,把環境音降低到可清晰聽到後來錄製的配音即可,盡量將環境音和配製的聲音比例調到最"像"現場。

3.整部片的音量不一致,甚至同一場景也有這狀況

因為觀眾不喜歡一鏡到底的影片,所以通常都會做分鏡。但由於拍攝各分鏡時,講話者和攝影機的距離皆不相等,以至於如果未特別處理的話,聲音會忽大忽小。尤其是攝影機以第一人稱角度拍攝時,旁邊的主角講話時,聲音會超大。解決方案當然就是盡量把至少同一場景的音量調成相同,且在兩段分鏡之間一定要加上聲音轉場(淡出淡入),這樣聲音才會聽起來很順。當然如果時間夠的話,整部片的音量(包含音樂…)應該也要盡量調成正確的比例,並且在每幕開始時,一定要使用聲音淡入。

4.拍攝前後的一、兩秒是成敗的關鍵

拍攝時建議喊的是「3…2……」,或「5…4…3…2……」,最後一秒由演員自己默數即可。千萬不要喊「5…4…3…2…1…開始」,因為往往演員聽到"開始"就會馬上開始演,這種片段將導致無法加上聲音淡出淡入(軟體會取前後數秒做淡出入,但若淡入時聽到的是攝影者大喊的"開始"……)。而拍攝"後"也是十分重要,甚是每幕的最後。導演請先與演員溝通,在演出完畢後的約兩、三秒請保持姿勢不要動也不要大叫「耶!拍完了」。若以上是每幕的最後一分鏡(通常會淡出至黑畫面),在淡出時不希望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在動或大叫吧?

5.剪輯取的時間長度也是關鍵

如果照上述所說的,拍攝時喊「3…2……」,這樣在演員正式開演前會有約2秒的空檔,如果把這兩秒剪進作品中的話,並不恰當。當然,沒有人會這麼傻。但一般人只會粗略剪,並不會放大時間軸剪輯,這樣每分鏡之間的約0.2秒至1秒左右通常都是"多剪"的。如果把多餘的零點幾秒剪掉,少的零點幾秒補回來,這樣會顯得十分順暢,不像是一段段影片接合而成的,有串連性。

6.拍攝角度切記要與地平面平行,且高度要適當

由於數位相機普遍,導致許多人都不重視構圖,尤其是地平線(我就是…)。拍攝若非平行地面,觀眾將不會太舒服。高度也是個問題,建議攝影機高度約在主角的胸口,千萬不要站的高高的,像監視器一樣。當然拍攝者的身高也會影響,為了監看LCD方便,通常拍攝者會拿在視線前,所以普遍是太高的。

7.字幕很重要

一般的剪輯軟體只有選擇字幕顏色的功能,但這通常不夠。所有電視節目字幕皆為白底黑邊,這種樣式不論背景如何,皆可正常觀看。若使用白色字幕,在影片底部太多亮系色塊的時候,字幕將會看不清楚。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一些普遍問題

有問題歡迎提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1.WINDOWS VISTA相容性達九成以上

那天不能播的原因和它是VISTA沒關係

是因為電腦太新 什麼都沒裝 (剛買的WINDOWS XP絕對也無法播那部)

是因為剪輯的軟體用不太一樣的code(和副檔名沒關)

如果要播幾乎所有格式的話可以安裝以下這個"編碼"

K-Lite Mega Codec Pack 3.9.0 這是免費軟體(freeware)

安裝後 Windows Media Player就可以播所有影片了(包含RM)

如果要用比KMPlayer更精簡的軟體的話可以找

Media Player Classic 這也是免費軟體 而且真的十分精簡

它是取自大約Windows Media Player 6版(目前是11版)的主程式改編

在社慶上 最棒的就是它可以先開全螢幕之後不用滑鼠即可播放(敲一下空白鍵)

這樣 就不會在影片的前數秒看到工具列了(如果你吹毛求疪的話)

承認意見有一部分是我資訊不足...見笑了...

感謝補充...但我對KMplayer仍持肯定態度

雖然Media Player Classic 確實很精簡,現場播放時很適合

但在影片細修和檔案排程上,kmplayer的操作也十分直覺

像是連續多個影音檔的播放,長期使用下來的感覺很不錯

但我最推薦的,仍是他的cpu使用方面

即便在一台硬體沒更新的98→xp的電腦上

播放仍有不錯的流暢度,雖然這也和影片本身品質有關

建議在影片最後輸出前先在當天用的電腦上看看

最流暢的最佳解析度是多少再輸出

2.電腦數量的問題

如果可以的話就如"學長"所述 準備兩台已開機且已測試所有影片可播的筆電

且所有影片內容儲存於"硬碟"中 隨身硬碟有時因不小心碰撞就會斷線

記住一定要把所有影片複製到兩台並且測試可播影片 且可接投影機播影片

(如果只有一台筆電或沒有"切換器" 不播時最好關掉投影機 三分鐘前再開啟)

之前幫畢聯會的時候他們是一台專門用PowerPoint播頒獎名單

另一台專門用 播影片及頒獎音樂 他們有買一台切換器

意思是兩台同時接到投影機上 隨時可切換

在活動進行中若要操控電腦可先將螢幕切換至另一台顯示

這樣就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用電腦"的感覺

因為不會出現電腦畫面 切換到播影片那筆電之前 一定是影片全螢幕先開好

另外 畢聯會為了確保順利進行 再拿了另一台(第三台)備份(也是開機待命)

總共三台電腦都有儲存 影片檔 Powerpoint檔 即使兩台電腦故障 仍可確保典禮順利進行

關於電腦中的檔案...小倫所提的方法確實完善

用攜帶式硬碟or usb播影片絕對是大忌

因為現在的usb傳輸速度最普遍的仍只有2.0

在攜帶式硬碟or usb中播放,電腦很可能硬生生就是當在那邊不理你

用dvd先燒出來也是安全做法,但一定要先備兩份以上

否則光碟機或光碟都出問題就糗大了

最安全的當然是將檔案放在電腦中

基本上可以的話,播放用的電腦最好將

必要的音樂和影片之外的檔案清空

以確保記憶體和cpu比較不容易出問題

''一定要先試播!''而且要確定沒有解析度之類的問題

...專家在樓上...我只能將個人經驗分享一下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下教大家一些剪輯的細部修剪

1.使用DV拍攝時的畫面並非是輸出檔案時的畫面

DV的LCD螢幕在顯示時會裁切掉邊界,如同電視機。所以不要以為在拍攝時沒看到的物品就代表沒有入鏡,不過,裁切掉的部份只有一點點而已。如果不慎拍到了不該拍的東西,如導演…等不該入鏡的人物,在剪輯時可把畫面放稍大,約105~120%之間,這樣就可以把邊邊的東西消除了。(中高階剪輯軟體才有的功能)

這個功能kmplayer再播放時可以使用

...當然,這是萬不得已時在考慮的選項

大部分的dv拍攝時旁邊都會有很多功能圖示

但以sony為例,他也有一個功能鍵是關閉圖示,僅留下'拍攝中'和'待機'的圖示

這樣可以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

2.環境音太大時該如何處理聲音

大家都知道在大馬路邊拍出來的影片聲音,只聽的到車流川息聲,對話幾乎聽不見。解決方案就是盡量找替代場景,如果沒辦法,仍然可在現場收音,但現場可故意講較小聲,這樣配音時較方便。當然,大部份的人配音方式就是在電腦前,拿著麥克風講,這樣的擬真度是很低的。最好的方式是用DV拍攝收音(室內),並且不要距離DV太近,至少1公尺以上,這樣錄出來的聲音才會"像"是現場音。而大家還會犯的錯誤還有一個,那就是配音之後就會消去環境音。我的建議是減低環境音,但不要完全靜音而只有配音,這樣也會使影片的聲音失真,把環境音降低到可清晰聽到後來錄製的配音即可,盡量將環境音和配製的聲音比例調到最"像"現場。

有些dv會有'關閉風切聲'的功能,但遇上大馬路等情況

基本無法發揮太大的作用

小倫的方法應該是在普通情況下的最佳做法

而且切忌'完全消除環境音',那會讓畫面聲音接不起來

還有一種比較昂貴的方法,指向性麥克風(就是常常看到幕後花絮旁邊那根長長的東西)

楊春小型價格最便宜大約一萬左右,但效果很好,人聲收的很清楚

當然,這招僅供參考

3.整部片的音量不一致,甚至同一場景也有這狀況

因為觀眾不喜歡一鏡到底的影片,所以通常都會做分鏡。但由於拍攝各分鏡時,講話者和攝影機的距離皆不相等,以至於如果未特別處理的話,聲音會忽大忽小。尤其是攝影機以第一人稱角度拍攝時,旁邊的主角講話時,聲音會超大。解決方案當然就是盡量把至少同一場景的音量調成相同,且在兩段分鏡之間一定要加上聲音轉場(淡出淡入),這樣聲音才會聽起來很順。當然如果時間夠的話,整部片的音量(包含音樂…)應該也要盡量調成正確的比例,並且在每幕開始時,一定要使用聲音淡入。

這是很容易犯的錯...只能靠剪片人的功力...要有好耳朵

剪接軟體大部分也可以調整音量線

4.拍攝前後的一、兩秒是成敗的關鍵

拍攝時建議喊的是「3…2……」,或「5…4…3…2……」,最後一秒由演員自己默數即可。千萬不要喊「5…4…3…2…1…開始」,因為往往演員聽到"開始"就會馬上開始演,這種片段將導致無法加上聲音淡出淡入(軟體會取前後數秒做淡出入,但若淡入時聽到的是攝影者大喊的"開始"……)。而拍攝"後"也是十分重要,甚是每幕的最後。導演請先與演員溝通,在演出完畢後的約兩、三秒請保持姿勢不要動也不要大叫「耶!拍完了」。若以上是每幕的最後一分鏡(通常會淡出至黑畫面),在淡出時不希望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在動或大叫吧?

5.剪輯取的時間長度也是關鍵

如果照上述所說的,拍攝時喊「3…2……」,這樣在演員正式開演前會有約2秒的空檔,如果把這兩秒剪進作品中的話,並不恰當。當然,沒有人會這麼傻。但一般人只會粗略剪,並不會放大時間軸剪輯,這樣每分鏡之間的約0.2秒至1秒左右通常都是"多剪"的。如果把多餘的零點幾秒剪掉,少的零點幾秒補回來,這樣會顯得十分順暢,不像是一段段影片接合而成的,有串連性。

這是常見錯誤...我沒有要補充

6.拍攝角度切記要與地平面平行,且高度要適當

由於數位相機普遍,導致許多人都不重視構圖,尤其是地平線(我就是…)。拍攝若非平行地面,觀眾將不會太舒服。高度也是個問題,建議攝影機高度約在主角的胸口,千萬不要站的高高的,像監視器一樣。當然拍攝者的身高也會影響,為了監看LCD方便,通常拍攝者會拿在視線前,所以普遍是太高的。

一般都是由下方將手深入dv旁的握套處,建議改由上方拿dv

一來是小倫所提的高度問題,二來是操縱性更加,角度更大

但只建議硬碟式or dvd式dv使用者...

tape式機體則未必需將手伸入握套內,這樣在掌鏡的靈活度上會更好

另外除非效果,盡量不要拉遠焦拍攝...除非用腳架否則鏡頭一定晃

7.字幕很重要

一般的剪輯軟體只有選擇字幕顏色的功能,但這通常不夠。所有電視節目字幕皆為白底黑邊,這種樣式不論背景如何,皆可正常觀看。若使用白色字幕,在影片底部太多亮系色塊的時候,字幕將會看不清楚。

初剪加字幕的時候就該注意,不要都輸出了才發現字看不清楚

還有字幕的時間點一定要小心...不然常常看到字幕或聲音會對不到

對字幕時聽台詞...建議用好一點的耳機...不然耳朵會很難過

...專家在樓上...我只能將個人經驗分享一下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1.Media Player Classic是因為它真的十分精簡,不像一般播放程式"偶爾"會當個機。相信MPC(簡寫)比KMPlayer的CPU使用率應較低,但其實比較這個沒意義,因為好幾年前個人電腦中的CPU就足以應付了。所以播放程式的選擇建議是,可以順暢播放就好,如果你吹毛求疪不想讓大家看到你在控制電腦的畫面,那就找個可以先開好全螢幕並且用鍵盤點一下就可播放的軟體。(不好意思知識不足,我只知道MPC可以…)

2.USB 1.1和USB 2.0的速度分別是12Mbps及480Mbps(40倍!!)。即使是DVD的MPEG2檔(常見電影DVD速率為3Mbps上下),最高速率也只有9.8Mbps(若以此速率的話一片DVD只能裝約30分鐘的影音),所以傳輸速率並不是使用隨身碟的問題(即使USB 1.1也應付得來)。可攜式硬碟和隨身碟的問題是在於許多人的隨身硬碟都有部份壞軌,應是因為時常帶來帶去撞擊造成,相較於隨身硬碟,電腦中的硬碟是較可靠的。

3.記憶體和CPU和你電腦中存的資料多寡是無關的。記憶體是在儲存程式開啟時的部份暫存資訊,CPU則是運算程式,所以如果在播放前,盡量關閉所有不需要的程式,即使硬碟只剩數百MB的空間,仍不會有問題。

4.關於放大畫面的問題,我其實是指"某幾個畫面",且重拍有困難,所以把影片中的部份片段畫面稍微放大。而你提到的盡量關閉DV的LCD上顯示的選單等,是正確的,但仍無法使LCD裁切掉的內容出現,所以仍需注意是否有可能不小心拍到畫面邊界外距離很近的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電腦中程式和檔案過多...

是會是會影響記憶體執行速度的

不過通常是cpu不夠強的問題

清空是會順一點

=======================

用usb撥放...至少就經我的驗來說

延遲的問題真的很嚴重...

最穩的還是放進電腦硬碟就是了

=======================

1.Media Player Classic是因為它真的十分精簡,不像一般播放程式"偶爾"會當個機。相信MPC(簡寫)比KMPlayer的CPU使用率應較低,但其實比較這個沒意義,因為好幾年前個人電腦中的CPU就足以應付了。所以播放程式的選擇建議是,可以順暢播放就好,如果你吹毛求疪不想讓大家看到你在控制電腦的畫面,那就找個可以先開好全螢幕並且用鍵盤點一下就可播放的軟體。(不好意思知識不足,我只知道MPC可以…)

經過測試...KMP也有一樣的功能

我不像小倫可以拿出實體的數字

我只是以親身經驗交給各位學弟妹們

大家可多比較...

如果有更好的程式or意見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和程式無關的檔案是不會影響電腦RAM(記憶體)或CPU執行效能的。

開啟Windows工作管理員(處理程序)時可清楚看出目前開啟的所有程式各佔的CPU使用率及記憶體。相信應該沒有人看過在處理程序中出現的是"檔案"。安裝過多軟體並不等於開啟過多軟體,當然和檔案多少,也沒有關係。一般人認為檔案過多會影響處理速率的因素在於,你安裝的軟體會自動開啟它的常駐程式(意思是你沒有開它,它也會自己開啟背景執行),而造成電腦速度較慢的狀況。若電腦中只是儲存著音樂、電影、一般資料…等檔案,則將也不會影響到快慢。

關於USB傳輸的問題,其實我也只是找些資料來看而已。

上述USB速率(USB1.1→12Mbps,USB2.0→480Mbps)是規格可達到的最高速率,所以USB1.1通常應付不過來高畫質影片傳輸的速率。由於製作的成本材料不同,可達到最高速率的效率也不同,但最低通常也會有至少3分之1的效能(已經很低了),意思是USB2.0絕對可以應付得來高畫質影片傳輸。

而儲存在硬碟中是否較快?再來舉硬碟傳輸速率的數字給大家看。目前市售最高檔的硬碟是SATA二代,速率是2400Mbps,而SATA一代則是1200Mbps,而最慢的IDE則約800Mbps。當然以上和USB一樣,也是規格可達到的最高速率而已。若只比較速率,硬碟的確都比USB高,但USB2.0的速率早就足以傳輸HDTV畫質以上的影片了。放到硬碟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因為不會有USB接頭接觸不良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