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 Chang 10 發表於 May 16,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16, 2008 費馬最後定理作者︰心岱, 阿米爾.艾克塞爾, 林瑞雲 (譯者)對於第54頁的歐拉對狄德羅說:"先生 a+b/n =x 所以上帝存在 請回答!"我完全看不懂這跟對數學有什麼關係?!也看不出來這跟上帝是否存在又有什麼關連?其實我不清楚這是不是該放在數學版但是我也不知道該放在哪一個版耶~所以版主阿~就容許我放這一下啦~(如果哪版你覺得適合的話 就麻煩版主轉一下囉 謝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etheTR 10 發表於 May 16,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16, 2008 我覺得它比較類似數學傳記,因為費瑪本身是業餘的熱愛數學者,想到的式子都只是隨手記錄一下,所以那本書的東西蠻雜的。老師通常建議我們看中文不要看他的數學式子,因為太難了,他的一句話要讓數學家死命研究很多年-.-我覺得你可以用入口網站搜尋一下,東西不少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夢境的行旅 10 發表於 May 2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24, 2008 那句話大概是某種邏輯學家的玩笑嘲諷吧。更何況,要知道歐拉在講啥,可能要有非常多背景知識才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夢境的行旅 10 發表於 May 24,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24, 2008 ---------------------------------------------------另外,商務版(作者:賽門‧辛)與時報版(樓主)也各有所長,不過後者我是很早以前看的。例如(依據不精確的記憶),時報的講了許多「非正解」的歷史,包括歐拉以降,對 X^n + Y^n = Z^n 中 費馬的猜想(那時還是猜想)成立的n,從3慢慢推進到一整個序列的整數(就像哥德巴赫猜想的進展也是漸漸逼近,從9+9到最後差一(大?)步的1+2)。而商務版中,賽門‧辛則是對谷山豐、志村五郎的猜想(現在則是谷山-志村定理)有很詳盡的側寫。底下這篇分析獻曝(網上隨便搜尋的,關鍵字:賽門‧辛)書名: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作者:Amir D. Aczel譯者:林瑞雲出版社:時報出版社出版資料:1998年初版,151頁,定價200元,特價88元。誰真正從定理的證明獲利?數學家?全人類?還是真理? 1993 年,國際掀起了費馬熱,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解決了困擾數學家三百多年的問題,全世界的報紙列為頭條新聞。但隨著漏洞的出現,很快的降溫了。隔年,懷爾斯親自修補了漏洞時,但在新聞上的熱情已大不如前了,意義並未因而稍減。 1998 年,台灣捲起了費馬熱,商務出版了第一本生動且完整描繪這段真理之旅的譯文書,書名為『費瑪最後定理』(Simon Singh著/薛密 譯)。數學工作者幾乎人手一本,非數學領域的讀者亦不在少數,甚至傳有中學教師將此書列為數學科課普指定用書,受歡迎程度可見一般。作者抓住大眾享受劇情的心境與貫穿幾千年數學史的生動寫法,加上懷爾斯及費馬最後定理的絕佳題材,都是使本書受歡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本將費馬最後定理的解決過程,『平易』的展現出來,不但讓大家知其然,且大綱性的知其所以然。退伍前,幸有機會拜讀此書,其著迷程度,幾到了愛不釋手、廢寢忘食之地步。(相信不少讀者亦是) 相較之下,時報文化日前才出版的『費馬最後定理(此馬非彼瑪)』讀來卻有如隔靴搔癢。無可否認的,受到前書的影響必是主因之一,但就文字的數量而言,本書的輕薄短小在顧及科普,一方面又必須提及這麼一個『偉大』的定理及其相關歷史時,勢必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費馬最後定理的解決橫跨了幾前年的數學史,也幾乎橫跨了代數學、分析、幾何學及拓樸學等所有領域,所以詳細論證費馬最後定理的書籍勢必無法普及化,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高等數學並不那麼容易接近,就像少有人會真正從懷爾斯的論文接觸此定理一般。相反的,要不用艱深的數學『可親近地』解說此定理,則必定在定理的遠處打轉,不著核心。所以在普及化與專業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此類書籍寫作所必須面對及思考的。就此點而言,時報版的『費馬最後定理』已是成功的,作者阿米爾˙艾克塞爾(Amir D.Aczel) 對本書的安排,正如同洪萬生教授在導讀中提及『由於篇幅有限,所涉知識也過份專門,往往只能點到為止,…,對於有心接觸數學實質內容的讀者,當然有所不足,然而對本書所涉定的普及性格來說,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處理方式了』。 從多方面看來,本書是值的一讀的。本書作者出身數學社群,對於數學知識的描述,數學專業論文的參考,顯然較為得心應手,像是一位引導你瞭解費馬定理的教者,而不只是客觀闡述此一定理。或許是因為作者艾克塞爾無緣親自訪談懷爾斯,故對這位解出定理(且獲頒費爾茲獎章)的懷爾斯著墨不多,卻得以更專注於描述此定理的歷史背景,以相關數學發展為主軸,一氣呵成。反觀商務版的『費瑪最後定理』儘管講述了大量的數學史故事,也側引了不少通俗例子,但仍可看出全書以懷爾斯為一主軸,場景切換快速如同影片拍攝,以致於歷史架構有些鬆散,卻扣人心弦,這大概是兩書最大的差別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兩書在內容上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舉個例子,時報版的『神秘希臘將軍—布爾巴基』一文為數學家威爾及谷山—志村猜想之間的是非,下了一個伏筆。第十章更詳細的描述對費馬定理證出十分重要的谷山—志村猜想,其原創者爭議的始末,暗示著大數學家也拋不開某方面的誘惑。又此書在模型式的切入方向與介紹,也提供了另一種想法,更親自配上圖解。對於締造了模型式突破性成果的法國數學家龐加萊(Henri Poincare)也做了頗多的介紹,而在描述其年輕求學過程中,對於當代數學界的一些嘲諷也值得現今教育工作者做一個省思。這些都是另一書所沒有的。美中不足的是,對於懷爾斯在修補漏洞時的懊惱,外界壓力下內心的掙扎,及補齊那一刻的那種激動…,實在著墨不夠。(這也是為何使我有搔不到癢處的原因之一) 在譯本上也多了中正大學余文卿教授關於懷爾斯證明的補充,使得有心想更深入瞭解費馬定理證明的實質內容者得以參考。而洪萬生教授的導讀更是字字珠璣,提供在閱讀此書前的概括性瞭解,而在閱讀此書後更能體會所言。本書內頁也附有網路世界中的『費馬最後定理』,可讓有興趣的網路族更快速、方便的取得相關資訊。加上書籍本身輕薄短小、易於閱讀的優點,更是相關書籍的良好選擇。keyword:畢達哥拉斯、費馬(瑪)Pierre de Fermat、數論、橢圓函數、模型式、谷山-志村猜想(現在是定理)ps懷爾斯沒有證明整個谷山-志村猜想。他發展出數學「武器」證出一類特殊情況,後續才由許多位數學家完成(也就是說懷爾斯劈開了一條路,成功佔領了「費馬最後定理高地」,但把「谷山-志村隘口」留給友軍去攻打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Cest La Vie 11 發表於 November 22,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November 22, 2008 1637年,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 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於此,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 ,可惜這裡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 因為費瑪本身是業餘的熱愛數學者,想到的式子都只是隨手記錄一下其實我猜費馬本人可能都不知道確切的解法,所以故意交給後人去煩惱罷了lol空白的地方太小不是藉口吧lol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