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爸媽的話


Recommended Posts

大家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 :D

一家三口的生活往往就是“你我他”的不停歡喜,摩擦和助長。作為兒女的你,看看以下的文字,你是否熟悉?作為父母的您,看看這些文字,是否似曾相識?沒有偏見,沒有紛爭,也沒有挑撥離間,只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分析和不解。

1 "我們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發展當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樣的家長往往自己得過且過,患得患失,不斷催逼,最後只會落得吃力不討好。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類似語言:"孩子,我們全靠你了,你可要爭氣啊!" "你是我們全家唯一的希望!"

2 "沒時間管你,不掙錢怎麼過日子啊?"

名人言:"沒有時間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課,打個電話可以教育,傳遞一個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處更是好的教育契機。教育的長短不由時間長短決定,關鍵要看家長用不用心教育,會不會教育。說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的家長,就算有了時間也教育不好孩子。

類似語言:"我也想管孩子,可實在抽不出時間!" "叫你表姐去開家長會吧,我沒時間!"

3 "寶寶,爸爸不聽話,打他!"

經常見到一些父母把孩子當玩具或者寵物,為了好玩,開這樣或那樣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時候是不辨是非的,什麼行為得到鼓勵和刺激,什麼行為就得到強化。父母不應該隨便利用孩子開玩笑。在這些無聊的玩笑中,孩子會養成不良的習慣,自生不良的價值取向。夫妻的打情罵俏最好不要對年幼的孩子開。

類似語言:"寶寶都會罵人了!好厲害!"

4 "進了前三名,媽媽給你買...!"

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懲罰他,考好了獎勵他,他會誤以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這樣一來,獎勵機制就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動力,那麼他還如何學習?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帶。

類似語言:"考了100分,爸爸帶你去...!"

5 "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長頭腦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類似語言:"還敢頂嘴,反了你了!" "住嘴,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屁眼癢癢了是不是?"

6 "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誰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這樣說的時候,並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舊錯從犯,這樣說會讓孩子很委屈。這種方法用前兩次會讓孩子很愧疚。但是用多了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將錯就錯。

類似語言:"甭問我,我懶得管你!" "你怎麼樣跟我沒關係!"

7 "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樣就怎樣!"

因為孩子是自己養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把自己的願望強加于孩子,任由自己的情緒隨意發洩到孩子身上,無視孩子的個人意願。

類似語言:"孩子是我的,你管不著!" "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當初生下來就該捏死你!"

8 "你怎麼這麼笨?"

抱怨和指責會讓事情變的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願表現的那麼差,肯定自己心裏都很自責。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更不能當著別人面說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氣急敗壞的責孩子,會讓孩子無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這種言語會毀滅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的心理素質形成惡性循環。

類似語言:"廢物,豬頭!" "你怎麼一點出息也不長?"

9 "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你要爸爸還是要媽媽?"

如果是真離婚在孩子未成年的情況下還是你們自己決定好了,誰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就讓孩子跟誰。如果僅僅是個有意無意的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心理,他一定會想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他也一定會考慮自己會跟誰?對於一個孩子,母愛和父愛是同等重要的,沒有什麼喜歡誰不喜歡誰的區別。而實際上,多少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婚姻觀,何必呢?

類似語言:"你覺得媽媽好還是爸爸好?"

10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或許這是家長們最長說的一句話了,而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干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破壞孩子的心裏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成長,更容易讓孩子失去應有的信心。而對於家長來說,常常把這句話放嘴邊,證明他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別人孩子的身上,人家進步了就著急,人家退步了就竊喜。人家學鋼琴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學,人家練書法,自己的孩子至少要練鋼筆字帖,絲毫不顧自家孩子是否對其感興趣,這種盲目的攀比不但會造成精力和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抵觸.得不償失。

類似語言:"你怎麼就不如別人的孩子呢?" "有點出息好不好?"

-----轉自ptt雪兒版

===============================================

唉完全感同身受...

這些話可能聽到都會背了吧:s

大家的爸媽也都會這樣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都沒聽過耶= =|||

我媽只會跟我們說:會不會唸書沒關係,不要做壞事,不要給社會添麻煩!以後自己能夠養活自己最重要,不要來拖累我們XD,沒辦法給我們生活費也沒關係,但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我爸只會跟我們說:不管家裡怎樣辛苦,至少會讓你們吃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家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 :D

一家三口的生活往往就是“你我他”的不停歡喜,摩擦和助長。作為兒女的你,看看以下的文字,你是否熟悉?作為父母的您,看看這些文字,是否似曾相識?沒有偏見,沒有紛爭,也沒有挑撥離間,只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分析和不解。

4 "進了前三名,媽媽給你買...!"

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懲罰他,考好了獎勵他,他會誤以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這樣一來,獎勵機制就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動力,那麼他還如何學習?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帶。

類似語言:"考了100分,爸爸帶你去...!"

5 "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長頭腦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類似語言:"還敢頂嘴,反了你了!" "住嘴,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屁眼癢癢了是不是?"

8 "你怎麼這麼笨?"

抱怨和指責會讓事情變的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願表現的那麼差,肯定自己心裏都很自責。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更不能當著別人面說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氣急敗壞的責孩子,會讓孩子無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這種言語會毀滅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的心理素質形成惡性循環。

類似語言:"廢物,豬頭!" "你怎麼一點出息也不長?"

10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或許這是家長們最長說的一句話了,而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干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破壞孩子的心裏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成長,更容易讓孩子失去應有的信心。而對於家長來說,常常把這句話放嘴邊,證明他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別人孩子的身上,人家進步了就著急,人家退步了就竊喜。人家學鋼琴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學,人家練書法,自己的孩子至少要練鋼筆字帖,絲毫不顧自家孩子是否對其感興趣,這種盲目的攀比不但會造成精力和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抵觸.得不償失。

類似語言:"你怎麼就不如別人的孩子呢?" "有點出息好不好?"

這幾個都被念過了...

感覺壓力很大...

因為除了對自己施壓...

還有父母對我的期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4 "進了前三名,媽媽給你買...!"

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懲罰他,考好了獎勵他,他會誤以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這樣一來,獎勵機制就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動力,那麼他還如何學習?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帶。

類似語言:"考了100分,爸爸帶你去...!"

都是我跟父母要求的,

例如說,如果考好了能不能自己去渡假?

反正成績都要是好的,不如趁機要點東西。。。

這樣做又有什麼錯?

如果偶爾想要買名牌,不這樣要請問要怎麼才要的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