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機戰未來


Recommended Posts

某期的尖端科技還是全球防衛雜誌,好像說他不只會放出X波

不過美國應該還會有好一陣子不強化他吧?服役這麼久了都還沒出F-22B

耶.....

那可能要去翻一下

哪有服役那麼久阿....

還不到十年耶

不過重點是,美軍一定都是會一直提升的

至於T-50.....天知道啥時才能正式服役

原本預計今年推出原型機,不過目前似乎還沒啥消息

可能正式服役的時候USAF已經讓F-35全面服役了吧

(T-50連跟現有F-22A單挑都不知道誰會贏,更何況面對有F-35助陣的F-22.....)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64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某期的尖端科技還是全球防衛雜誌,好像說他不只會放出X波

不過美國應該還會有好一陣子不強化他吧?服役這麼久了都還沒出F-22B

類似的原文???

這種準、即、時大空域掃描能力讓戰機再任何時候都具備快、廣、達的探測能力,進戰時仍能及時主動掌握週遭空情。猶有甚者,在介紹影片中,所謂的雷達反截面為0.01平方公尺目標是一枚來襲的空對空飛彈!換言之,Irbis-E將能在240X240度,90公里範圍對來襲飛彈主動預警並得到四維數據,因為有更多時間與更多手段來加以反制,並在反制的絕大多數過程中仍對監視中的目標具有攻擊性。因此即使是Irbis-E看不見的匿蹤飛機也很難佔上風,甚至一旦匿蹤飛機發射飛彈,Irbis-E就可藉由飛彈來評估匿蹤飛機之位置,而供機群預警。可以說,匿蹤飛機要擊敗裝有Irbis-E的戰機的最佳手段,就是匿蹤戰機自己也得深陷險境的近距空戰,一個簡單的轉台,竟然讓Su-35BM有了與F-22打平手的可能性,實為神來之筆。

別急,不是軍武雜誌寫的就是真理,這裡其實有一個不需要專業軍武知識就可以推翻的BUG。

用飛彈位置去反推敵機位置????請問猛禽究竟是固定的SAM陣地還是可機動的戰機阿?人家丟完飛彈後不會往後亂跑阿,加上你自己還要跟來襲的飛彈作戰,有沒有命在飛彈襲擊下生存下來都是問題了,更別說是去追擊一個不知往哪逃逸的目標........

甚至人家可以先提前在敵飛機可偵測到飛彈的距離外丟飛彈,讓友機去負責鎖定,最後你還是不知道人家飛到哪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記得SU-35BM的雷達可以發射出兩種以上的波,所以可以防隱匿(有點忘了

不過SU-35BM畢竟是過渡機種,T-50才是王道啊!

電漿匿蹤啊,俄國是做了不少研究和試驗,不過台灣這邊是被知道物理原理,但是對於武器或者是航空系統沒有深入了解得人給神話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不只老美,基本上有一定太空技術的國家都有探討與研究,只是老美在這領域較領先。這玩意基本來說還在探索與試驗階段,存在的技術難題不輸核融合,要實用化還遠得很呢...XD

大概用這幾個關鍵字衝浪就夠了:

Space Airplane

Space Aeroplane

空天飛機

跨大氣層飛行器

X-43

X-40

X-38

X-34

X-33

X-30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 不只老美,基本上有一定太空技術的國家都有探討與研究,只是老美在這領域較領先。這玩意基本來說還在探索與試驗階段,存在的技術難題不輸核融合,要實用化還遠得很呢...XD

大概用這幾個關鍵字衝浪就夠了:

Space Airplane

Space Aeroplane

空天飛機

跨大氣層飛行器

X-43

X-40

X-38

X-34

X-33

X-30

我記得我在那本書上看到的構想是同時可以作為大氣層內攻擊、戰鬥用與執行太空任務。好像大部分太空飛機沒有同時設計成作為大氣層內載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沒辦法

Su-30MKI在印度空軍的手上

打WVR被美國空軍的F-15C電的一蹋糊塗兼滿地找牙,就差沒有回家找媽媽.....(這幾年的Red Flag)

================

這個有一定程度是故意放水

以防被美軍得到太多參數的樣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沒辦法

Su-30MKI在印度空軍的手上

打WVR被美國空軍的F-15C電的一蹋糊塗兼滿地找牙,就差沒有回家找媽媽.....(這幾年的Red Flag)

================

這個有一定程度是故意放水

以防被美軍得到太多參數的樣子

只要想想平常美軍F-15C的模擬對手是誰

你就不會得出這種想法了

(知道的人就竊笑就好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記得我在那本書上看到的構想是同時可以作為大氣層內攻擊、戰鬥用與執行太空任務。好像大部分太空飛機沒有同時設計成作為大氣層內載具。
以NASP計畫中的x-30為例子,這飛機的設計目標是他能從傳統機場起飛,靠著白努力定理衝上高空,然後自己飛到軌道,有沒有大氣飛行能力應該就不用我說了。

如果類似的飛機不具備大氣飛行能力,只能像挑戰者用"滑翔"的回到地面,升上去要靠垂直的火箭推上去,他們的英文專有名詞應該是 Space Shuttle。

(嚴格來說NASP的機場一點都不傳統,因為可能現有國際機場跑道的長度都不夠他用...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NASP計畫中的x-30為例子,這飛機的設計目標是他能從傳統機場起飛,靠著白努力定理衝上高空,然後自己飛到軌道,有沒有大氣飛行能力應該就不用我說了。

如果類似的飛機不具備大氣飛行能力,只能像挑戰者用"滑翔"的回到地面,升上去要靠垂直的火箭推上去,他們的英文專有名詞應該是 Space Shuttle。

(嚴格來說NASP的機場一點都不傳統,因為可能現有國際機場跑道的長度都不夠他用...XD)

當然,我知道這種太空載具一定有能力在大氣層內飛行,但是大部分好像沒有將「執行大氣層內戰鬥/攻擊任務」做為設計目的的一部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空氣力學等等原理以現在的科技以掌握的差不多了,因此短時間內外型難有重大改變。所以應該是「內」發展。

這句話應該不包括在超音速領域

輔助駕駛技術提高 外型可以變得更不穩定

沒甚麼重大不重大改變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