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ellicles]《From the dust returned》讀後


Recommended Posts

  「四千四百年與九億萬次的死亡,而我很高興如此。」

  打從先前第一次看完之後,一直想對這本書寫些什麼,卻又無奈相關聯的思緒片段紛飛,理不出個整齊頭緒。

  或許這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各自成篇而似乎鬆散,卻又隱約有整體牽繫推展。即刻間說不出什麼微言大意,但在瀰漫滿溢的幽暗陰冷,潮濕腐敗的霉味之間,竟偷偷閃耀著金黃色的溫暖歡笑。

  當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第十章,十月鄉的西方。四個瘋狂放蕩的表哥,沒人想管,於是被托管交付予四千歲,多年不曾動彈的老祖。放縱叫囂狂歡的少年人(?)、無可奈何的老祖宗,以及,蒼老的頭殼底下,無盡廣闊的閣樓中,有著豐腴面頰與明亮雙眼,年方十四的祖娘。(當然是四千年前的樣子)

  (不過,老祖宗頭殼裡的漂亮妹妹們還真多啊……XD)

  但要說到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則是一開始提到的這句。「四千四百年與九億萬次的死亡,而我很高興如此。」那麼,就來說說它吧。

  其實原文並不是這樣的一個句子,而是在對話中拆成了兩句,先提到了「四千四百年與九億萬次的死亡」,然後才在對答中表示「是的,先生,但我很高興。」(強調這點,是怕有原文魔人真要對著書去翻找不到同樣的句子時,罵我亂掰。)

  它的原意大約接近於齊量公悲泣於牛山,結果被晏子給吐了個大槽的故事。(若人能不死,太公桓公當在,莊公靈公當在,您只輪得到田中鋤草的份,哪有時間悲泣人生苦短呢?)確實若東西不會毀壞,人不會死亡,世上便要擠滿這些人事,而輪替更迭亦難以發生。言之成理,但說穿了卻也無甚特別。

  但儘管當時並不以為意,在讀完本書的一個月之內,我為著不同原因,而連續想起這話。

  一次是在與本文主題無關的討論串中瞥見類似「罪的代價是死,因此要皈依上帝才能得到永生」的句子。當下便想起這話。固然人都好生惡死,但既有生便有死,這不才正是生命的全貌?對死的恐懼似乎很大部分來自「未知」,而既然未知,便能容許一些不同的想像,這裡或許可以對照一下莊子的觀點:莊子枕著撿來的骷髏入睡,夢裡與之對話。對於莊子「讓你復活,找回妻子兒女」的提議,骷髏驚駭地拒絕,大叫著「不要不要,這太可怕了!」(生前是個妻管嚴?)

  若要把生死作為吉惡判斷的區分,那麼或許應該先確認它們的本質?而說到這嘛,這個未知生焉知死……

  另外一次,則是在常逛的文學網站裡,看見一些對於「拔翅膀」、「掐幼苗」的討論。對於「批評新人,是不是可能造成『拔翅膀』的悲慘結果?」

  這個,先不提「多重的批評才會扼殺幼苗」。這點因人而異,也和本篇主題無關。就以「拔幼苗」這事本身來說,必定壞事嗎?嗯,我爹熱愛園藝──而我因為怕毛蟲而沒繼承到這點,只會紙上園藝──當以撒撥種子的方式播種時,在幼苗發出後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便是疏苗。在擠得太過密集的地方,拔去較為衰弱的幼苗,將空間讓予強健者。有時候,這步驟要重複數次。

  看起來很是殘酷,但若非如此,所有的幼苗都將貼在一起悶死。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吧。當一個水池中只有藻類(生產者)而無食藻魚類(消費者)時,各種藻類會生長,然而最適宜該處環境的藻類會長得最快最多。它會以擠壓性競爭的方式獨大,佔走池塘中的所有資源,使其餘藻類絕跡。最後的最後,亦有可能因生長過度造成環境破壞,而自己滅亡。

  在池塘中放入魚,魚吃藻類,但最常吃(最有機會吃)的卻也是那最多的藻類。其餘的品種反而相對獲得喘息空間。總數少了,種類卻因此增加。

  「四千四百年與九億萬次的死亡,而我很高興如此。」

--

中文名叫《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大概猜得到我為何寧可選原文名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本書是我在2004底,剛出的時候就衝著作者名字買回來的,現在想來早知道就不買等狼姐送(喂)。算一算,至少也是三年前的事了,但非常汗顏的是,要是這回快閃讀書會沒選中本書的話,那我應該在未來幾年都還是不會把這本翻出來看吧。畢竟我老幹這種在家把書當酒藏的行為。

還記得2004年那時我還沒開始寫網誌;從小到大腦袋裡雖然有很多故事,但卻從來沒有認真動筆過。妮爾第一集只寫了三章就丟著,後面的部分要一直等到2005暑假某個中邪的夜晚,才突然發起瘋似地把後面寫出來。而附身,不用說,是更後面的事了。

之所以要在書的心得之前緬懷往事(妳是才幾歲),主要也是因為布萊伯利這本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講得也是屬於過往的故事。本書主要描述一群住在美國伊利諾州某片田野上的大宅中,某個家族那奇妙又憂傷的故事。

這個家族的成員遍佈全世界,他們屬於黑暗,屬於過去,屬於夜裡的寒霧,屬於往事的迴聲。她們知曉那歷經九億萬次死亡的知識,明白反智的美好,卻在現代文明的浪潮下隱沒四散,註定終將消失於世。有天他們將只剩叨叨細語殘留在僅剩的光陰裡,獨留下負責記錄的人類男孩。

布萊伯利總是可以牽引出人們心中最美的幻想,他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精雕細琢過似地,用字雖不華麗,卻十分地細緻纖雅。他有能耐在簡短的句子裡蘊藏進無限的豐富意象,讀來總是讓人心醉。說老實話,我認為想像力不夠好的人啊,真的不適合讀布萊伯利,畢竟他們怎麼有辦法體會這些句子的美妙呢?

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述的,本作總共寫了五十五年。事實上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是集結布萊伯利過去多年來已發表過的同系列短篇,加上適當地連接敘述與段落,所巧妙連結起來的長篇故事(而且很騙錢的是,這些短篇有些早就收在其他短篇集裡面了,因為布萊伯利是超長壽作家,所以重覆收錄的情況並不算少)。

本作的內涵很難一語說盡,畢竟每個篇章都有著他們自己想說的事情,雖然十分豐富,但也有些嘈雜。唯一能說是貫通本書的,也就只有那濃烈地魔幻氛圍,以及珍惜生命的當下、把握自己所有這兩件事了吧。或許對這宇宙來說,有時某個美麗的短暫片刻是遠遠勝過所謂地永恆的。

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就某方面來說,也許亦可以視為布萊伯利本身對童年過往的緬懷。事實上對這個神秘家族的寫作,幾乎橫亙他整個的寫作生涯。而本作賦予人類小男孩提摩太那個「歷史學家」的責任,也可能正是作者給自己的期許,企圖去抓住那個曾在過去某個角落裡燦爛瞬間的花火?

瞧我講話都不對勁了,就知道這本書有多好看(好吧,應該說作者就是有辦法把我這條神經從腦海深處抽出來大力運作),所以大家有機會就盡量找來看吧。再來我們不可免俗的,要來提提書名和封面的問題,基本上本作是書名和封面的表現成超級反比啦。

本書原文為From the Dust returned,中文名卻翻成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總之我覺得也不用再多說什麼,光把兩個書名直接擺出來對照,就足以道盡一切的囧度。而封面嘛,就如各位所見,美到不行超有味道。另外其實不止是封面,本作的內頁也做得非常精緻,不負布萊伯利美麗的文字,做得非常優雅(網路上的圖要不太小張,要不就不清楚,實物可是漂亮到破錶啊)。

不過本作的原文版封面也不簡單,是由阿達一族漫畫的作者查理.亞當斯(Charles Addams)繪製(我超愛阿達一族),這張可是很有歷史的封面,詳情看書。這位畫家和布萊伯利都一樣是文學界與影視界雙棲的名人。當本書出版時,查理.亞當斯已經逝世,在本作的後記裡可以看見兩人深刻的情誼(另話,布萊伯利真的是很長壽,而且也很愛替火星記年改版……)。

此外,從本書最末附了一堆布萊伯利其他作品的節譯,以及在書背打上「系列」這兩個字看來,當初尖端是有意思要多做幾本的?只是這本的市場表現顯然沒有很好(書名的關係嗎?),結果最後布萊伯利系列就由皇冠做去了。無論如何,總之都是有人做啦,只是說尖端的封面比較漂亮的說……(當然,尖端也不是沒把封面做砸過啦,看那精美的暮光之城啊 ~ 笑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感謝封狼姐贈書。

  初次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老實說我的表情只能用一臉囧樣來形容,是說這個封面,漂亮是漂亮,但或許是我已經習慣了皇冠的黑暗風格,這個乍看之下很像羅曼史的封面,實在是令我一時間無所適從,更何況,請問一下右邊那位先生你到底是誰啊?(越來越囧)

  《靈界家族》敘述的是一個史上最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歷史跨越千年,從人類文明初始直到現今,這個家族的族人們長生不老、有著近乎不朽的生命,他們還具有各式各樣奇異的外表與能力,有人能運用心靈力量翱翔,有人則以自身的巨翼飛翔,還有人不但沒有實體,連存在也難以形容,甚至有人見證了四千四百年中九億萬次的死亡,而品嘗出不朽的無奈。就在萬聖夜,他們神聖的團圓夜,眾人齊聚一堂慶祝,但毀滅的陰影卻開始找上這個早已死亡的家族……

  等等!沒轉錯台吧?這種劇情、這種角色、這種設定、這種強者、這種異能家庭,乍聽之下不是很像某偽‧冷硬派奇幻推理之夜X小王子的故事嗎?有沒有,你說說看?如果你的回答是有,那我只能說兩件事:一、你還不夠了解雷老,二、你被簡介給騙了。

  事實就是如此,簡介是會騙人的,然後在看看本文第一段,我只能說尖端不要亂誤導讀者行不行啊,為什麼我一直覺得有很多青少年會看這本書,不是被騙著想看羅曼史不然就是超能者大亂鬥?(囧)

  好,儘管外包讓人臉囧到顏面神經失調,但翻開內容,我們卻依然可以發現還是雷老常見的風格,精雕細琢的文字、天馬行空的奇想、還有充滿魄力的描述,這就是雷老宛若瓊漿碧液般的故事。

  但即使文字亮麗,他也從不流於浮誇。在結尾時提出的那個概念到現在仍深植我心,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死亡了,那會如何?原本該珍惜的不再值得珍惜、原本該把握的沒有理由把握,就連未來該存在的,或許也會跟著消失,絕對、永恆的存在,卻反倒鑄造出空虛的一切,這個思想,藉由這個接近永生不朽的家族來闡述,又別有一番意義在。

  而就連述說的人也是如此特別,它們看起來好似永生不滅,但事實上許多的成員正是因為它們無時不處於死亡狀態,才得到不死的生命;誕生於死亡、死亡於誕生,他們不但表達的道理富含深義,就連本身的存在也是這樣令人玩味。

  有這樣的一群人,自然有需要其他角色來襯托,提摩太,家族中唯一的正常人,他不斷在正常人與和家族同化之間搖擺,要說起來,比起其他不朽的非人,提摩太的心理掙扎是最能牽動我情緒的吧,尤其是在團圓夜時費盡心力融入家族,最後依舊失敗時的那種失落,還有在結尾中,經歷了磨練洗禮後終於做下決定時帶給人的感動。

  任何小說都需要一個『人』來讓讀者產生共鳴,提摩太扮演的便是這樣的身分吧。

  是說雖然本書是我第一次卻讀,卻有一個熟悉的角色,就是堂堂四月女巫西西,也就是《偷嚐愛情的四月女巫》這本書中的那個四月女巫,當初還以為那是獨立短篇的,沒想到其實是由長篇中擷取出來的啊。

  不過說起來,本書其實跟《火星紀事》一樣是所謂的偽‧長篇,簡單來說雖然表面上是長篇,骨子裡賣的卻是短篇藥,故事語故事之間雖然有著一點聯繫,但說實在就算拆出來獨立看也可以,頂多就是少了一些感觸而已。這種做法挺有趣的,因為雷老本身最擅長就是短篇,如此一來正好可以享受他精練的故事功力,還可以在每個篇章間的連結中獲得更完整的滿足。

  對了,為什麼特別提到這些呢,我只想說一件事,就是啊,不知道為什麼雷老筆下的女角特別容易讓我著迷,西西在我看來,可是跟《華氏451度》的克拉莉絲不分上下啊。(謎:快醒醒啊你!)

  再說到其他的呢,我只能說比起充滿哲思的後半段,前半段在雷老的作品中,歡笑程度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高,應該說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雷老的作品可以讓人捧腹大笑到這種境界啊。

  個人首推的莫過於《十月鄉的西方》這篇,四個衰到極限的怪咖表哥,被迫同住在一個老不修兼妻管嚴的埃及老祖的身體裡,於是五個豬哥就在火車上展開一場看妹之旅,只能說有多歡樂就有多歡樂。

  「老祖,祖娘知道你的腦袋裡都裝了些什麼嗎?」中心笑點就在這裡,其他笑點根本就是由這一句話擴散出去,繞著打轉的,原本一派莊嚴的老祖,先是被祖娘一罵立刻現出原形變成窩囔老頑固,接著又開始破格,死要面子地偷看妹,甚至還教訓起眼前不成氣的小夥子們來,『這種程度就夠你們看了?老祖我看過的可多著呢!』內心OS後接著就是開始炫燿式回憶,只能說整個就是歡樂到炸掉,而且這傢伙看過的正妹也太多了吧?這幾千年來的生活到底都在幹麻他XD

  更歡樂的是就連西西也一起撩落來,跟看妹五人行互噹了起來。「別再說了,西西在這裡,她很清純的。」「你說誰清純?」你看看,一整個就是歡樂到炸掉啊。

  只能說,雷老的作品中如果論氣氛之頂峰,個人絕對推《霧號》,如果推歡樂?還有什麼筆這篇更棒啊,不,應該說不只是這篇,本書前半段的氣氛一直就是維持著相當怪誕的歡樂風格啊。

  所以我們只能說,不論你有沒有看過雷老的其他作品,這本《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絕對不可錯過,畢竟在令人陶醉的思想之後,它是多麼的充滿歡笑啊。

  歡樂成這樣,不看不行哪!(喂)

-----------------

前半段還想認真寫,後面整個就是暴走,囧。

對了,別跟我說封面左邊那個是西西,漂亮是漂亮,可是就是還不夠正啦。(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雷.布萊伯利 (Ray Bradbury)的書我已經看過兩本,這是第三本,同時也是成書年代距今最近的一本。布萊伯利仍舊秉持著詩般的文字,每一字每一句都濃郁芳純,搭配上好的譯者必定如陳年美酒般讓人唇齒留香。

我相信這本書一定很難翻譯,因為三本看下來,就屬這本最飄逸,也有最多如詩的句子,書中那些千年角色說出來的話也文謅謅的,害我昨天看完後,被我媽媽念「講話不要咬文嚼字」,但我只是不小心融入書中,不是故意的啦!

當初訂下本書,實在很難念出書名,放在桌上也一定翻到背面,因為《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實在是太輕、太難以啟齒了,我真的不懂好好的《From The Dust Returned》為什麼不照貓昌翻成《塵兮歸來》,或者乾脆就《四千四百年與九億萬次的死亡》也比那莫名其妙的書名好多了,就算這是書中某篇的典故,但跟整本書的氛圍相較,真的是不倫不類啊!

初讀本書,那一篇又一篇短篇故事讀來有點不順暢,但是幾篇下來,卻讓我忍不住想要讀更多短篇,除了可以知道更多「親戚」的故事外,也因為時間點是不斷推移,所以也像閱讀這個家族的興衰史。

就這樣薄薄一本,我讀了一段時間,因為總是忍不住一字一句地閱讀,不過讀著讀著,我發覺這翻譯的文字有時候好似有點不夠優美,不夠詩意,但是這並不減本書精彩度,應該算是瑕不掩瑜吧。

雖然文字不屬易讀,常常有一整段都是意象的描寫,但書中詭譎的角色總是令人捧腹大笑,或者為之淌淚,提摩太與家族的不同,也常是讓我放聲大笑的段落,特別是「洋蔥!」讓我久久不能自已。

其實閱讀過程中,我就覺得它一定有參考《阿達一族》,腦中不時將卡通中的樣貌套在書中人物中。後來讀到〈後記〉才知道多年前布萊伯利向雜誌投稿本書時,曾與查理‧亞當斯 (Charles Addams) 合作,而這位查理當時正在創作《阿達一族》!所以看完〈後記〉,我還是不曉得這兩人到底是誰參考誰,還是兩人心靈相通。

這本書我不會大推給不常看書的人,但是有時間真的不妨看看,絕對有讓人歡樂到極點的橋段啊!越過瑰麗的文字,可以輕鬆閱讀;一字一句閱讀,可以感受到書本的深沉。

希望大家可以自行閱讀,自行感受,我真怕自己透漏什麼劇情,減低大家的閱讀興致。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閱讀雷.布萊伯利,要閉上眼睛來讀。

最早接觸布萊伯利的作品,是遊目族出版的兩本短篇故事集:《偷嚐愛情的四月女巫》及《寂寞的七號星球》。當時《魔戒》電影尚未上映,台灣的奇科幻風潮也還沒興起,市面上能見到的相關作品相當少。若沒記錯,我是在貓昌的一系列科幻介紹之中曾看過布萊伯利的名字,因此才會很衝動地在書店直接把兩本書買下來。然而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這兩本書:在將近 30 則短篇之中,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霧號〉(The Fog Horn)——那還是因為《神奇寶貝》動畫有一話是改編自此,我因為發現典故來源而沾沾自喜。

下一次遇見布萊伯利,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角:《靈界家族之天使與花朵》。實在不知道尖端出版社是發了什麼神經將《From the Dust Returned》譯成如此花俏的書名,配上淡白書皮,封面繪著身穿哥德風服飾的年輕男女分立左右,怎麼看都更像是愛情小說。想必書買回家之後大喊受騙上當的人應不在少數吧。即使讀者的確是衝著雷.布萊伯利的大名買下這本書也不一定會滿意。這本書以許多互有關聯的短篇故事集結而成,前後劇情連結呈跳躍形式,說得苛刻一點就是支離破碎。第一次讀完的時候,我幾乎不記得自己看了些什麼。

我和布萊伯利的前兩次邂逅可說都不順利,直到《華氏四五一度》。

《華氏四五一度》,與《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齊名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其名如雷貫耳。「華氏四五一度」,據說是書籍的燃點,因為書中世界的人們燒燬一切書籍,全面扼殺思想與想像。書名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震撼力。是以當中譯本出現時,即時先前對布萊伯利的印象一直不佳,我還是抱持著「朝聖」的心態買下此書,回家品讀。

書首由貓昌撰寫的〈雷.布萊伯利總論〉裡提到布萊伯利的文字具有豐富的影像元素,有一位導演說:要改編布萊伯利的小說,「把書一頁一頁撕下來,然後塞進攝影機裡」。片刻後,不過幾頁工夫,我親身體驗了什麼叫「豐富的影像元素」。當孟泰格下班回家,頂著星光走向他的屋子,感覺轉角處有些什麼東西。他拐過轉角,段落在此停歇,然後……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小說中的蒙太奇原來也有這麼個用法的。我彷彿坐在戲院中仰望銀幕,看著畫面變為慢動作鏡頭,從寂靜無聲而響起宛如遠方飄來的輕靈樂音,鏡頭逐漸移過牆角,顯露出遮蔽在後的景色:少女步行在月光下,風吹飄落的樹葉在她身邊紛飛——我知道,用這種白話敘述的笨拙方式來描寫是一定達不到我所宣稱的效果,甚至我也不能保證你看了原本的文字之後也能得到同樣的感動。這份感動是屬於個人獨有的,是近乎靈悟的神秘現象,我會說:我真的「看」到了。導演想將書頁塞進攝影機裡,我則是感覺字句一股腦兒竄進我的腦袋裡,直接在視覺區裡化為影像。

當然,並不是每一段落、每一句話都有如此驚人的神效。大部分的文字意象需要用心思去挖掘、去想像。因此我說:閉上眼睛。將雷.布萊伯利的文字當作是處處藏有寶藏的謎題,他的故事從不急迫,沒有懸疑情節來驅趕讀者,你大可放慢腳步,每當遇到一段字句輕輕撥撩心弦,且別放過那絲微的徵兆,靜下心來閉起眼,等候那影像自然從心湖中浮現出來。

「……日曬雨淋早已抹去我墳頭的字跡,我的名字也隨風而逝,伴著花朵、綠草與大理石塵埃。」

我看到一陣強風吹過,吹走圍繞在墓碑周圍的花朵與綠草,而後,大理石墓碑也在勁風中化為粉塵,隨風飄揚。

「……泥坑揚起了灰色的充沛水氣,充沛的水氣又像氣球一樣裂開,像濕潤的嘴唇般發出啪的一聲。」

我看到一潭冒著氣泡的泥漿,瀰漫著白霧般的水氣,氣泡破裂的聲音嗶嗶啵啵的響個不停。

「……她的腦袋宛若暗室中孤懸的粉紅色玫瑰。」

我看到一個被頭骨緊緊包覆住的、粉紅色的腦,飄浮在黑暗密閉的顱腔中,隱隱約約透著粉紅的光芒。(抱歉舉了這麼一個煞風景的例子,但我「看」到的真的是這樣的影像~)

《From the Dust Returned》的故事主要發生在美國伊利諾州一處孤絕矗立於山丘上的神秘宅邸。正好最近看了《美國眾神》,書中對於伊利諾州有一番介紹:該州南部是俄亥俄河注入密西西比河所形成的沖積三角洲,被稱作「小埃及」,有類似開羅、底比斯之類的地名,雖然地理位置偏北但文化上更貼近美國南方,大多是傳統而保守的農業城鎮。而伊利諾州北部則有美國第三大城、位於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橫跨三州的都會區大約匯聚了一千萬人口。如果開車從北往南貫穿伊利諾,你會從繁華的大都會突然闖進安靜沉悶的古樸鄉野,反差非常明顯。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何有那麼多作家喜歡將神秘事件設定在伊利諾州。

本書是將雷.布萊伯利過去曾發表過的幾則相關短篇集結起來,並且重新修飾賦予更完整的面貌。其中有三則可以在目前台灣的中譯本找到:〈漫遊的女巫〉即是《偷嚐愛情的四月女巫》中的〈四月女巫〉,不過西西出遊的日子從四月變成了夏末;〈團圓夜〉是《十月國度》裡的〈返鄉派對〉,同一本書中也可以找到〈艾納叔叔〉。新版本的故事主要是添加了更多的埃及氣息(比方說,西西原本是躺在床上,新版中卻是躺在埃及沙塵裡)以及對於靈界子民的憂慮和不確定感——新世代的人們不再相信黑暗族裔的存在,或者予以漠視,使他們日漸凋零。然而他們有提摩太,被靈界家族收養的人類孤兒,由他來擔任紀錄者,將口述歷史傳承下去,使家族的過往不致於隨時代而灰飛煙滅。

這或許是作家的一份心意。書中的故事早在1950年代就已成形,然而隨著時代改變,新生代的幻想逐漸遺忘這些鬼影繚繞的闇夜族裔。布萊伯利早在《華氏四五一度》中就揭露出他對電視之類的影像傳媒的擔憂——人們不再經由探索文字來創建個人獨有的想像殿堂,大家都坐在電視螢幕前任由節目灌輸影像,將每個人都塑造成統一規格的宣傳海報。黑暗族裔千奇百怪的面貌、多彩繽紛的言行舉止,其實是來自語言中的曖昧不清,像那來自底比斯大門的鉸鏈聲,由祭司將吱嘎呢喃述說為朝聖者所盼望的啟示;像寄宿在煙囪裡的四方來風,帶著豐沛的記憶,低語世界各地的傳聞。現代的人們卻是眼見為憑,寧可信賴電子儀器也不肯詢問自己的心靈。

這或許是年逾八十的老作家,雷.布雷伯利對過往的一次回盼。顧看著這些伴隨他五十年的故事,就像老朋友一樣,似乎還欠他們一項承諾、一條出路。於是靈界家族再次返鄉團圓,然後宅邸被不信的暴民毀壞,族人四散,提摩太則帶著最古老的那芙祖娘投靠博物館。然而故事終究是有了結局,一切留下了紀錄。至少,我們知道這失根的家族遭逢了什麼劫難,而想像力則繼續延續,有如夢眠者西西的夢境般飛舞不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