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推荐近代(20世紀)較有意思的作品(尤指較前衛的)


Recommended Posts

總覺得好像較少人喜歡聽20世紀以後的作品(尤指較前衛的)

可是我覺得此類作品變化多端,有些甚至相對於過去更具深度、藝術價值更高,

尤其不重形式、而重意象的概念在那時的西方漸行,使這些作品更加有內容(a...個人觀點)

不知我這樣算不算奇怪,可是我就是比較喜歡“現代“些的音樂(但也不是全然喜歡啦...)

To speak frankly,貝多芬、蕭邦、李斯特乃至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等的作品我大多不甚喜歡。(←個人觀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代音樂,我個人頗喜愛巴托克、梅湘的作品。

既然你那麼篤定你喜歡現代音樂,而不喜歡上述大師,

那你何不跟我們介紹一下你喜歡的現代音樂?

想請問一下您所謂藝術價值更高的理論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代音樂,我個人頗喜愛巴托克、梅湘的作品。

既然你那麼篤定你喜歡現代音樂,而不喜歡上述大師,

那你何不跟我們介紹一下你喜歡的現代音樂?

想請問一下您所謂藝術價值更高的理論是?

= ="說得也是

我首推Scriabine的作品,特指他較晚期的(不推荐6∼8號sonata,我實在聽不太懂)。

Debussy是我第一個接觸的近代作曲家,尤其喜歡他的“快樂島“、“海“、“映像“、

兩冊前奏曲集和“白與黑“(推薦)。

Bartok的作品我也挺喜歡的,如他的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的第二樂章)、雙鋼琴與打擊樂器之協奏(or奏鳴?)曲(經典)

另外,我也頗喜歡Satie的一些作品(如“遊行“等)、Prokofiev的奏鳴曲(推薦第七號)、Honegger、Milhaud等人的作品。

總的來說,我所喜歡的作品大至上都異於傳統或企圖顛覆傳統

我其實並不能稱作“不喜歡“我前述之大師,是其作品多不能令我共鳴(不知何因)僅少數

如Lizst的Sonata in B minor、Rachmaninov的鋼琴協奏曲(第三號)等我還頗喜歡的,

或許是因我個人接觸較多東方藝術的理念,使我不贊同西樂所注重的“形式“(中國的藝術

相對重視“意念“)。而古典音樂直到20世紀始大膽創新,使用各種前所未有的和聲、配器

法、各種新的概念作曲,也達到了新的境界:極盡所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的理念,不受形式

所限制,而只是符合形式(eg. Prokofiev的奏鳴曲)或是新創形式(eg. Debussy的作

品)甚至沒有固定的形式(eg. Satie的作品)。如此之作品(嘗試成功的),較符合我所

知“意念(即內心之感受與思想等(難以解釋,有學書法的人應能理解))“的表達。

...

(難以盡言。

 我的“理論“可能有極多盲點

 請多多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說得也是

我首推Scriabine的作品,特指他較晚期的(不推荐6∼8號sonata,我實在聽不太懂)。

Debussy是我第一個接觸的近代作曲家,尤其喜歡他的“快樂島“、“海“、“映像“、

兩冊前奏曲集和“白與黑“(推薦)。

Bartok的作品我也挺喜歡的,如他的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的第二樂章)、雙鋼琴與打擊樂器之協奏(or奏鳴?)曲(經典)

另外,我也頗喜歡Satie的一些作品(如“遊行“等)、Prokofiev的奏鳴曲(推薦第七號)、Honegger、Milhaud等人的作品。

總的來說,我所喜歡的作品大至上都異於傳統或企圖顛覆傳統

我其實並不能稱作“不喜歡“我前述之大師,是其作品多不能令我共鳴(不知何因)僅少數

如Lizst的Sonata in B minor、Rachmaninov的鋼琴協奏曲(第三號)等我還頗喜歡的,

或許是因我個人接觸較多東方藝術的理念,使我不贊同西樂所注重的“形式“(中國的藝術

相對重視“意念“)。而古典音樂直到20世紀始大膽創新,使用各種前所未有的和聲、配器

法、各種新的概念作曲,也達到了新的境界:極盡所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的理念,不受形式

所限制,而只是符合形式(eg. Prokofiev的奏鳴曲)或是新創形式(eg. Debussy的作

品)甚至沒有固定的形式(eg. Satie的作品)。如此之作品(嘗試成功的),較符合我所

知“意念(即內心之感受與思想等(難以解釋,有學書法的人應能理解))“的表達。

...

(難以盡言。

 我的“理論“可能有極多盲點

 請多多指教)

我也很喜歡德布西的作品,

不過說真的,他一些作品還頗有浪漫派風的,不覺得嗎?

對於符合形式跟新創型式,

我想請問,如果Prokofiev是符合形式,

那貝多芬中後期奏鳴曲難道不一樣嗎?

至於新創形式,

我們上述那些大師,哪些人沒有或多或少新創形式或和聲?

就算像Brahms堅持古典形式,

他的和聲哪裡不夠創新?

我知道你在說中國藝術時想表達的「意念」,

我自己有學國樂,也因此接觸了一些傳統音樂,

至少中國傳統藝術在音樂方面,有頗嚴謹的形式在,

只是中國人強調不去注意那個形式,

要去注意形式內意境的傳達,

因為要傳達的東西可以化身在任何形式中。

以下是我自己的見解,

我覺得形式化的西樂常常是一樣的道理。

在現代眼光下,

被限制住(注意,當時可不知道後世發展)的和聲與形式中,

極力求新求變。

其實,你舉例的幾個人,除了幾個印象派未必有特別表示以外,

大多是清楚表明極力推崇古典樂派作曲家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這些不算是現代音樂吧 除了梅湘

大約1950年之後的才算得上現代

史克里亞賓 他和拉赫曼尼諾夫 還有一個忘記是誰= = 曾經在俄羅斯皇家音樂學院是同班同學 他們都很傑出,屬於後浪漫時期

德布西屬於法國印象派

普羅高菲夫音樂自成一格

屬於二十世紀前期新古典

巴爾托克就快接近現代了

基本上聽古典音樂應該循序漸進

普羅高菲夫-史特拉文斯基-巴爾托克-梅湘 這些是已經被公認偉大的作曲家

至於二十世紀還有很多很棒的作曲家

現代音樂經過荀伯格的十二音列開發之後進入無調性

這也是辨識現代音樂的一種方式

說不喜歡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嗎...那是你不懂得欣賞

從古至今, 藝術的深度是不見底的,

現代音樂只是往不同方向探討深度, 並非現在就比以前有深度

例如梅湘對於質數以及天文學有極大的興趣 他最有名的作品鳥類圖鑑

推薦一些作品:

普羅高菲夫-

小提琴協奏曲

大提琴協奏曲

鋼琴奏鳴曲2-8

鋼琴協奏曲2.3

羅密歐與茱麗葉

弦樂四重奏

大提琴奏鳴曲

史特拉文斯基:

彼得羅西卡

春之祭

火鳥

巴爾托克:

弦樂四重奏六首

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

管絃樂協奏曲

小提琴小品

小提琴協奏曲兩首

鋼琴協奏曲

梅湘:

鳥類圖鑑

弦樂四重奏給豎笛 小大提琴 鋼琴

來自彼世的光

就先這樣吧懶得打了= =

還有很多現代作曲家 一堆還沒死的音樂我這都有

要的話可以跟我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