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與印度糧食問題


Recommended Posts

主要原因之一:美元大量印刷,据国外的传媒说,去年一年美国印刷的美元超过了实际需求的数量约500亿美元(这是个大概数据,还有媒体说是1000亿)。美国人通过大量印刷美元弥补伊战亏空和国内贸易财政双赤字。

主要原因之二:油价大涨,远远超过了实际对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石油这一基础性的产品带来了连锁反应,使生产成本增加包括农产品。同时油价高涨使得乙醇的使用量大增,玉米作为主要的乙醇生产原料被大量用于非食用的用途,巴西作为世界最大的乙醇生产国,其大量的耕地被用于生产玉米,导致其他农作物产量锐减,美国也是如此。

原因之三: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由于收入增长,粮食需求量增长,引起价格增长。

(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明白: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35倍,粮食产量是2亿吨,中国是5亿吨,但印度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中国却需要进口少量粮食,这是为什么?)

原因之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害频繁,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粮食的产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明白: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35倍,粮食产量是2亿吨,中国是5亿吨,但印度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中国却需要进口少量粮食,这是为什么?)

中國的耕地面積只是國土的十分之一,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的糧食大國,

糧食產量是世界第一,但由於人口過多,人均耕地比其他國家如印度、美國少,

因此人均糧食佔有量比印度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巴西作为世界最大的乙醇生产国

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燃料生產國不是美國嗎?

](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明白: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35倍,粮食产量是2亿吨,中国是5亿吨,但印度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中国却需要进口少量粮食,这是为什么?)

以上資料從何處而來?

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由於優越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再加上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

儘管印度市場上尚未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麵粉、食用油等產品的價格輪番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中國,若是依地理情勢來看,大致上從東北的愛琿到西南騰衝劃一條線,

這條線以東是中國人口的聚集地,有90%以上的中國人居住在此線以東,想當然爾 人口聚集之地才會有土地開發 ,但這塊地方卻只佔了中國國土的1/4。以這塊地上的作物要養活13億中國人實在是頗為困難,而且過度開發耕種與畜牧的結果, 也導致內蒙沙漠化嚴重,

所以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少量的糧食到中國來 ,才足以應付那麼旁大的糧食壓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关于乙醇产量,我在图书馆里查了下.05年确实是巴西产量第一。更新的数据我没有查到

至于中印两国的产量,不知道小郑版主手上有什么更权威的数据可以质疑的?烦劳举出。

还想问问小郑版主,你在说“所以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大量的糧食到中國來 ”这句话时有没有去查一下数据来印证呢?经济方面的东西很多是要靠数据说话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关于乙醇产量,我在图书馆里查了下.05年确实是巴西产量第一。更新的数据我没有查到

至于中印两国的产量,不知道小郑版主手上有什么更权威的数据可以质疑的?烦劳举出。

还想问问小郑版主,你在说“所以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大量的糧食到中國來 ”这句话时有没有去查一下数据来印证呢?经济方面的东西很多是要靠数据说话哦!

請參閱此篇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7/11/25/YM-826393.htm

至於「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大量的糧食到中國來」

我得改成「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少量的糧食到中國來」才對

在此致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根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06年的糧食產量為4.97億噸,中國農業部去年10月份估計07年大陸糧食產量將超過5億噸(你可以去查詢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至于印度的資料,圖書館里的資料都很舊,網絡上能查到的是2005年的數據為2.05億噸,資料來自中國期貨業協會的官方網站,你可以去百度里搜一下。

2001年印度發布的國內人口數為10億,按每年2000萬的凈增長,06年估計有11億了,中國大陸人口是13億,兩相比較下就知道中國大陸人均是印度的2倍多。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07年1-7月份中國進口糧食總量是100.5萬噸,進口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5%。全年看進口量估計就占本國產量的千分之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06年的粮食产量是4.97亿吨,中国农业部去年10月份估计07年的粮食产量将超过5亿吨(你可以去查询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至于印度的资料,图书馆里的资料都很旧,网络上查到的是2005年的数据为2.05亿吨,资料来自中国期货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你可以去百度里搜一下。

2001年印度国内人口统计人口数为10亿,按每年2000万的净增长,06年估计估计有11亿了,中国大陆人口是13亿,两相比较下就知道中国大陆人均多国印度很多。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07年1-7月份中国进口粮食总量是100.5万吨,进口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5%。全年看进口量估计就占本国产量的千分之四。

我實在不太懂簡體字....

可以請你直接找出該網頁嗎:)

PS.已經離題了,所以我移動文章另開主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寫這么多的主要是說,中國大陸已經基本能夠保障自身的糧食需求,即使是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大陸本身也有充裕的國家戰略儲備糧可以應急,不會對國際糧食供應產生大的沖擊(沖擊肯定是有的),真正的危險在于印度,印度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只有中國一半不到,而人口卻幾乎可以與中國等量齊觀,短期內3~5年印度很難通過提高單產和擴大種植面積來增產,同時其本身農業受氣候的影響要大于中國(原因在于1,水利設施方面的投資遠少于中國,2,印度的幅員要比中國小,耕地所處的維度要比中國來的集中,更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

基于此判斷,印度未來幾年內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國內日益增長的糧食缺口,而且數量會變得更加巨大,06年的進口量就已經超過了中國,可以想見,未來印度對國際糧食供應的影響會更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燃料生產國不是美國嗎?

以上資料從何處而來?

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由於優越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再加上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

儘管印度市場上尚未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麵粉、食用油等產品的價格輪番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中國,若是依地理情勢來看,大致上從東北的愛琿到西南騰衝劃一條線,

這條線以東是中國人口的聚集地,有90%以上的中國人居住在此線以東,想當然爾 人口聚集之地才會有土地開發 ,但這塊地方卻只佔了中國國土的1/4。以這塊地上的作物要養活13億中國人實在是頗為困難,而且過度開發耕種與畜牧的結果, 也導致內蒙沙漠化嚴重,

所以中國每年必須進口少量的糧食到中國來 ,才足以應付那麼旁大的糧食壓力。

内蒙的荒漠化的确是过度放牧所导致

但这个并不是因为粮食或者肉制品,而是因为羊毛羊绒,驼毛驼绒

内蒙古羊绒制品具有世界寒带地区人口五分之一的供给量

也就是说每年大概在6亿件成品左右

(现在外蒙的大片地区也正在荒漠化,原因就是主要原料已从他们进口)

而粮食供给,整个大陆各地都可以供应,而几个小麦水稻的主产地

有相当一部分都要把粮食作为战略储备资源来进行留存

(以前大陆有个专门的政府单位叫做粮库,是粮食局的下属单位,专门负责保存粮食)

高产水稻小麦则是解决耕地少的关键,所以大陆使用技术手段来进行改良,比如袁隆平

(这个人我不知道在台湾有没有知名度,但是在世界上他的声望颇高)

(在中国部分特定人群内认定的话,他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各种经济作物,比如玉米等

还有农产品涨价是全世界的问题,并不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所承受的压力

至于世界上乙醇最大的生产国是美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中國大陸對于國際經濟作物的價格影響還是很大的,像大豆的進口量就占據了世界總進口量的40%!所以國際期貨炒家通過操縱價格謀取暴利。中國為了保證糧食的基本供給,只能夠通過進口來彌補經濟作物的需求。滿足13億人口的口食之需,對于任何一個政府而言都是十分艱難的問題,單就這個問題而言,中共政府作的遠比印度來的好。

印度的矛盾在于工業化城市化與糧食安全之間難以取舍,其難度要更甚于中國。印度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倍還多,在這樣擁擠的地區進行工業化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這必然使印度的耕地面積大減,糧食安全更成問題,如果嚴格控制耕地占用,又會造成工業成本增加,難以吸引外資。而不發展制造業則很難消化印度國內的大量勞動力,IT業生物醫學等行業所吸收的勞動力十分有限。同時印度初等教育普及率很低,僅有40%多的入學率,而期間又有很多人中途輟學,相較中國大陸100%的入學率和99.6%9年義務教育完成率而言差距就更大了,所以即使印度大力發展IT等高科技行業所能解決的就業人口也很少。

印度還存在一個耕地集中的問題,占人口1%的地主占據了20%的耕地,同時土地可以買賣更加劇了土地的集中,失地農民流落城市淪為城市貧民。而中國大陸與之不同的是,由于土地革命比較徹底,農民都擁有土地,盡管很少,但由于單產較高基本可以滿足家庭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出售給國家,但像貴州偏遠山區,陜西等一些省份自然生態比較惡劣,據說需要國家救濟。中國農村的土地也在集中,農民進入城市工廠工作,于是農村的土地閑置,外出的農民將這些土地或租或借個給留守的農民耕種,促進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雖然中國農村號稱有7億農民,但是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遠沒有這么多,很多年輕人去城市務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農村的人工成本這些年上漲很快,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缺乏,使得很多時候在農村務工的工資比在城市的工資還高!

由于中國農村土地的不可買賣,使得農民即使在城市無法立足,他們回到農村后任然可以擁有耕地養活自己和家人,當然,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工業搶占農田導致農民失地,失去保障的事業屢見不鮮,前幾天中央電視臺剛剛曝光了一起類似事件,失地農民的處境是很慘的,同時也可以想象印度這個土地革命沒有完成的國家的境況了。

縱觀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道路,都是在處理好土地問題后才走向工業化的。臺灣也是如此。

中國農村的孩子在考上大學并在城市找到工作后,他們便失去了其在農村的土地,他們原來的土地經過再分配逐漸集中到日益減少的農村人口中去,可以說這類的集中是溫和的。1999年到2008年這10年之間中國高等教育大發展,數千萬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就有相當多的農村子弟,這些人失去了土地。可以說隨著中國教育的發展,土地的集中也在不斷進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