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的盡頭(中文系文藝組文藝獎散文佳作)


Recommended Posts

——本文獲系內二○○四年文藝獎散文佳作

——本文原載於二○○五年第三期文藝復刊《文化中文系文藝組系刊》

  日落之前,再次回頭看看這美麗景緻,為什麼帶了點灰濛濛的塵埃?視線有點模糊,道路就在那裡而我卻似乎看不清楚,就好像你知道下一步就是終點,卻始終走不到一樣。我在交叉路口,迷了路。

  終於發覺了那些擦拭不去的,不是塵埃,而是困頓自我的心靈。隨意的翻著桌上的書本,哪一頁哪一行哪一個字,說了些什麼,我似乎漸漸失去解讀這些的能力,因為我解讀不了,這些心情,以及我的感覺。

  十九歲的盡頭,那究竟是什麼呢?好徬徨的感覺,敏感的脆弱,就像風災過後鬆垮的地基,隨時將被大地吞噬而去,而我又將會在哪裡為自己憑弔?當我們隱藏在十餘歲年紀的青春裡,想的是如何歡笑如何荒唐如何炫麗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天想反問自己:「我們究竟成長了多少?」

  這樣子的年少,有著難懂的喜悅及驕傲。我們都因為年輕所以可以犯錯,習慣著自己的步調,也自認為一切都很好,可是一旦將要跨越這個年齡交界的時候我們似乎發覺什麼都來不及抓住,什麼也來不及記憶。青春就要消逝了,而人卻不斷的在長大,自己又真的準備好去面對了嗎?

  似乎總有個觀念:十多歲的我們都可以不斷地在一條界線內不斷犯規,大人雖然責怪,也只當自己是個小孩,而小孩難免不懂事而情有可原。一旦進入二十歲的人生,就被冠上了「因為你成年了,所以該….」、「長大了,不再是小孩,要懂事….」、「再這麼下去是沒有前途的」之類的成熟標籤,可是誰來問我們,已經準備好去接受這樣的人生嗎?已經足夠去適應和清晰這條從小被我們無理取鬧玩弄的這條界線嗎?又或者這條界線的存在價值是什麼呢?我們也許來得及受傷,可是卻來不及一一體驗啊!

  我走到這裡,可是那裡卻很模糊,每一步都必須步步為營步步贏,累了、倦了,我們想休息被說成偷懶;苦了、愁了,我們想發洩被說成不長進。如果說從青春的躍動發現自己的成長是喜悅的,那麼從小男孩蛻變成男人的這段路就是一種深刻的考驗和辛酸。

  「長大」這一段路既然是生命的必要,那麼考驗和辛酸是不需要問準備好了沒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停的進行著,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在原地裡自願自嘆著,路上荊棘和帶刺的野玫瑰,以及帶著陽光的花草與璀璨的向日葵,是同時存在的。經驗雖然和現在息息相關,但不代表未來,所以悲觀的同時也應該要能繼續樂觀。你不能總是期待向日葵永遠盛開,同樣的野玫瑰也總會有凋零的一天,我們可以自己選擇面對人事物的態度,在該來的生命進行式中好好去掌握它,善待它的美麗與哀愁。

  這個世界許多事情是沒有答案及解釋的,而踏入成年必須的成熟也是如此吧!也許我們都只有慢慢去習慣,也才能真心去面對,我們成長,不是因為逼自己去適應它,而是要讓自己在充分發現這些無奈或困頓之中,找尋一種兼容並蓄的力道跟上它而已。沒有人可以一百分,當然也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人生,惟有,在該體認的時候去認真,該扮演好自己的時候就不要遲疑,也許這樣才能磨練一個人、成就一個人。

  長大,可能失去了一生僅有的年少,卻也同時掙到了累積的智慧及經驗。雖然,我的青春沒有特別美麗;雖然,我曾經失去過許多唯一,但無可否認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精采的深刻的黛青芳華,過去不能被抹滅,就像未來也不能只是期待一樣。哪一天,當以為青春走遠的時候,我們都忘記了,其實自己並沒有失去過它。一個人真正的美麗,來自於它生命的痕跡,以及自我肯定的精采。

  十九歲的盡頭,我曾經迷了路,而你是否也在該不該的抉擇裡也迷失過自己,而答案不是終點,或許遺憾總有大小不一,但一切的努力只是要讓自己不後悔。這個盡頭沾了點灰,也只有自己才能去除,心都是向前走的,重要的是意願,如果你決定往向陽的道路前進,總有一天,會走到你要的地方。

  一盞燈,點亮在路的遠方,一段生命不再感到模糊,因為同時,我找回了自己。

鄭穎老師(駱以軍之妻)評語:

  非常好的「時間切點」的題目。

  「盡頭」,一如魏晉人,乘輿驅車而出,至途窮路處,歌哭而返。年輕的豪奢,華麗與無來由的惶恐。悠悠晃晃,一切只因在那如此年輕的邊界線之外。

  可惜把文章寫得過於平穩。

作者感想:

  其實這是一年多前的作品,大約是我在還沒進大學時就寫下的心情隨筆。

  我只是想說,或許要跨越過自己是必須先跨越心裡那道障礙的。我開始學會傾聽自己內在的呼喚,讓習慣黑暗的眼睛也習慣光明。當我手裡再度拿著蠟筆,遲疑是否該繼續畫下我的夢,也許終將在畫完的時候我知道全部的痛苦,我甚至是要親手撕碎的,但至少我曾經有過,即使它不再回來。

  而你們的手裡也握著蠟筆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人在年少的時候有兩個年齡特別困惑

17歲和19歲

17歲面臨著升學、情感、認同、歸屬,被了解或被需要的心靈

以及漸漸逼近刑法適用的階段

有時候必須孤注一擲,因為只有這麼一個17歲

白先勇寫《寂寞的十七歲》

片山恭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裡寫17歲的男女主角

電影<藍色大門>也是描寫十七歲的男女

楊祐寧主演<十七歲的天空>

在在顯示了這個不平靜的年齡及內在思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去適應的方法

圓夢的飛行者,或高或低以自己的弧度,專心一意地飛行著

所以不要害怕17歲或其他年輕的時刻

因為懂得它的美麗與哀愁,才會顯得慈悲而有生命力,好比一場日光溫暖

第二個年紀是19歲

至於有什麼該去困惑的,你們到時自有體會囉

或者看看這篇文

說不中年也是

只是我還不知道就是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