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澄清:香港腳與香港沒關係


Recommended Posts

足癬,台灣俗稱香港腳,其實與香港沒有任何關係

足癬(俗稱香港腳)是因一種或數種黴菌(皮癬菌)侵入皮膚表皮層,造成腳趾縫、腳趾頭、腳掌、腳跟、足緣或腳背等足部的感染。足癬為接觸傳染,自浴室地面、公用拖鞋、毛巾、鞋子、襪子都可培養出此類黴菌。

●足癬的臨床症狀﹕

不同類的皮癬菌在不同人的腳部會造成不同的症狀,因此有些患者會覺得劇癢無比、有些人確一點都不癢,只是腳會脫皮、有些人會起水泡,有些人腳很臭,這些大致可歸類為下列幾種,同一個人的腳上可能出現兩種以上的症狀:

脫皮型:以腳趾縫及腳掌面的脫皮為主,大多數人開始都是此種表現,慢慢再發展或合併下列症狀。

小泡型:群生的水泡為主,劇癢,水泡乾涸後形成角化、脫皮或落屑。

糜爛型:腳趾間糜爛、變白、潮濕,若將變白的上皮除去會留下鮮紅糜爛的皮膚。

角化型:以腳掌面的角化為主,常常因不太癢,沒有症狀而為人忽略。若角化波及腳跟時,常造成厚皮而在冬天皸裂。

--------------------------------------------------------------------------------

●足癬的診斷與治療:

腳部的皮膚病不一定都是足癬(香港腳),足癬的診斷並不困難,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視診大多可正確的診斷。有一些其他腳部的疾病(如腳部濕疹、乾癬、接觸性皮膚炎…等),其治療方式與藥物與足癬完全不同,可以經由刮取少量腳部表皮角質,在顯微鏡的檢查下來作鑑別診斷。此外,不同臨床表現的足癬,其治療方式與藥物不同,因此並不是同一種藥就一定能擦好所有人的足癬。足癬是表淺的黴菌感染,因此以外用藥大多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擦藥擦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外用藥選擇不當:不同的臨床表現要選對不同基劑的抗黴菌劑。另一原因是沒有做日常生活的預防工作,再度被感染。

--------------------------------------------------------------------------------

●足癬的預防工作﹕

足癬是接觸傳染的疾病,所以家中患有此疾者最好都接受治療,以免互相傳染。在春、夏天溫暖潮濕的季節黴菌容易繁殖,應特別注意下列預防工作:

足部環境的改善﹕保持足部的清潔與乾燥,沐浴時須用肥皂將足部清洗乾淨後擦乾。白天上班穿易吸汗的棉製品或綿毛混紡的襪子,能穿通風的涼鞋更佳,且儘量縮短穿鞋時間。

再感染源的處理﹕患病期間,棉襪穿後用熱水煮沸15分鐘後再清洗,鞋墊要換新。

預防互相感染﹕不要與他人共用襪子與鞋子﹑拖鞋﹔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淨,不使用公共拖鞋。本疾患者亦不可三溫暖與人共浴或赤足在地面走路,會傳染給他人。

足夠的治療﹕每日依指示擦藥,要有耐性治療,等到病灶消失一個月後再停藥。

●足癬的後遺症﹕

足癬若不治療﹐除了難忍的搔癢﹑不雅觀﹑有異味﹑會傳染給別人外﹐許多足部的細菌更容易自腳部脫皮的微小傷口侵入皮膚﹐造成腳部或小腿反覆發作的丹毒﹑蜂窩組織炎﹑淋巴腺炎。

香,乃因其氣味特殊

港,因碼頭工人長時穿雨靴不透風又潮濕易得此疾

腳,指出此為足部症狀

並非此疾在香港有特殊地位,只是恰巧同字

如同薑母鴨並非薑煮母鴨,而是薑母煮鴨,且公鴨為上品。

以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实香港脚的真正名称是足癣,并不限定於香港或是一定的族群才会感染,在英国占领香港後,每年都派遣军队来港执行防卫任务,某年夏天,所派军队虽然已经抵港,却因某些原因未能立即进驻军营,船上的官兵只好留在密不透风的船舱里。

由於香港的夏天十分闷热,在船上更是如此,几天後,部分整日穿长靴的士兵足部竟长出了很多细小的水泡,有些更红肿化浓,奇痒难当,由於欧洲医生并没有见过这种怪病,就认为这是在香港发生的流行病,所以称之为香港脚。后来台湾接受西方医学,又一个不小心先翻译了香港脚,才会造成大家都会唱”香港脚、香港脚,痒又痒”,却听不懂足癣的奇怪现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哈哈哈

可是香港腳的英文又不叫 Hong Kong Foot.

人家叫做Athlete's foot

可憐的香港人阿

我每次跟人家說我有一半的香港血統

總是有人要問:那你有沒有香港腳?

齁...只有一半血統是不是還要問是左腳還右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