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軍事新聞統一集中區


Recommended Posts

美國空軍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用“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新一代軍用通訊衛星送上太空。

這顆衛星代號為“WGSSV-1”,是美軍計劃部署的寬帶全球衛星通訊係統(WGS)中上天的首顆衛星。這一新係統由5顆衛星組成,將取代目前美軍使用的國防衛星通訊係統(DSCS)。

美軍稱,新係統與老係統的差別相當于寬帶上網和撥號上網。

  4顆衛星覆蓋全球

美國東部時間10日晚8時22分,運載火箭將“WGSSV-1”送上太空。

這顆衛星上天後,其通訊范圍將覆蓋美軍太平洋戰區,包括夏威夷、日本和東南亞。待到三顆同類衛星上天後,便可覆蓋全球。

第三顆同類衛星預計最早于明年初發射升空,全部5顆衛星將在2008年全部部署完畢。

美軍軍用通訊衛星係統分隊副指揮官戴維·尤裏克說:“這一顆新型衛星所擁有的能力比DSCS九顆衛星加在一起的能力還大。”

“跨頻”傳輸意義重大

WGS每顆衛星的帶寬是現有DSCS每顆衛星的12倍。同時,WGS將使用X和Ka兩個頻段,前者美國陸軍使用頻繁,後者可傳輸廣播信號。目前,使用了20年之久的DSCS只能提供單向Ka頻段信號,而WGS能提供雙向Ka頻段信號。

WGS還能“跨頻”傳輸,讓通訊者同時使用X和Ka兩個頻段。

“這對軍隊意義重大,”美國空軍寬帶衛星通訊小組指揮官唐納德·羅賓斯說:“這樣的話,某個擁有X頻段終端的人坐在巴格達就能與另一個擁有Ka頻段終端的人對話了。這讓戰地部隊具有更大靈活性、更強作戰能力和連通性。”

  不必用手敲入命令

來自美國空軍第3太空操控中隊的5名軍人日前已在美空軍第50操控支援中隊的訓練基地完成WGS操縱課程。

參加培訓的馬克·布拉迪說:“WGS能自動識別問題並尋找產生問題的根源,它無須操控人員告訴它如何調整自己。命令方式也與我們現在使用的不同,你不必用手敲入命令,命令都是預先設定好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61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目前在伊拉克戰場上,反美武裝頻頻使用火箭彈和迫擊炮對美軍進行殺傷。有矛就有盾,美軍技術人員在如何反制火箭炮和迫擊炮襲擊上動了不少心思。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9月28日報道,美軍陸軍能力集成中心主管邁克爾·瓦勒表示,軍方正計劃購買更多的C-RAM(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係統,預計金額將達到數千萬美元。此次動作立即引起了軍事觀察家的注意。

有C-RAM的地方就沒傷亡

這不是美軍第一次對C-RAM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了。早在今年1月,美國陸軍就與軍工巨頭諾·格公司簽下了7100萬美元的“大單”,購買“數額未知的”C-RAM係統。與上次一樣,瓦勒仍然沒有透露計劃購買的C-RAM數目,但他對該係統起到的作用大加讚揚。截至目前,美軍共在伊拉克安裝了6套C-RAM。在有C-RAM把守的營區,美軍士兵創下了幾乎零傷亡的驚人記錄,它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廣泛重視。

在一般人想象中,攔截來襲的炮彈顯得不可思議,因為它們與傳統的戰鬥機、轟炸機等目標相比小得可憐,但C-RAM卻確實做到了。C-RAM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的英文縮寫,顧名思義是用來對付敵方火箭炮、火炮和迫擊炮(統稱為RAM)等武器係統。一旦探測到來襲的迫擊炮彈或火箭彈,該係統會準確預測目標的飛行軌跡,在給士兵提供音頻及視頻警告的同時,還可用多管機槍、貧鈾彈等進行攔截射擊。據美軍方人士透露,經過實戰經驗表明,C-RAM的性能“令人滿意”。

美軍研發C-RAM係統也是迫于形勢。因為反美武裝常常會使用火箭彈、迫擊炮等簡陋武器對美軍營地發起襲擊,他們“打了就跑”的戰術令美軍防不勝防。早在2004年6月,美軍中央司令部就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就發出緊急請求,要求火速提供一種保護手段,以對抗日益增長的伊拉克反美武裝分子火箭和迫擊炮威脅。駐伊美軍部隊強調,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攔截炮彈的防護係統,這種係統應能在安全距離上識別、攔截和壓制來襲火箭彈和迫擊炮彈,于是攻防兼備的C-RAM就應運而生。

投資從3800萬激增到2億

自2004年12月中旬以後,美陸軍用改裝後的C-RAM係統在某試驗場對60毫米和81毫米迫擊炮彈進行了多次攔截試驗。

攔截成功概率約為60%~70%,最高達78%,如此高的成功率令外界驚嘆。

2005年5月中旬,美國陸軍將兩套C-RAM係統緊急部署到集中許多要害部門的巴格達“綠區”,開始進行戰鬥值班。

從前方部隊提出作戰需求到過渡型C-RAM係統投入實際使用,總共花了不到11個月的時間,由此可見C-RAM的“受寵”程度。

C-RAM突破了傳統上只打火炮不攔截炮彈的老框架,為防空作戰開辟了新的天地,因此受到了各國的廣泛重視。

除美國外,德國、以色列、瑞士等國都在研發自己的C-RAM係統,如今年4月德國軍方就與瑞士一家軍工廠商簽定了購買C-RAM的合同。

美軍在這方面走得最早,其投資之重也是罕見的。

美軍當初只計劃投入3800萬美元,如今花在C-RAM上總投資已衝破2億美元。如此巨額的“超支”竟沒引起類似瀕海戰鬥艦那樣的停工風波,美軍在C-RAM重要性的認識上可謂“高度一致”。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隱身術”是人類的一個古老夢想,它出現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活躍在風靡全球的科幻小說《隱身人》裏,也閃耀在007係列影片上。借助突飛猛進的現代科技,各國隱形武器裝備層出不窮。最近,英國國防部正在測試一種先進技術,它可以令坦克甚至軍隊在你面前“消失”。

影像幻象欺騙肉眼

綜合英國《每日電訊報》和《太陽報》等媒體的報道,英國國防部10月29日透露,他們在上周的幾次試驗中已經成功地令坦克“消失”。這一高度機密“隱形坦克”測試是由英國皇家工程兵部隊和來自英國國防技術奎奈蒂克公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的。

一名在現場參加過測試的士兵29日晚表示:“這項技術絕對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我沒有身臨其境的話,我根本不能相信。放眼望去,一片空地上只看到青草和樹木,然而事實上,我正盯著坦克炮塔。”

據悉,這一突破性的技術運用了攝像機和投影儀,將坦克身後的景色拍攝下來後,再把畫面投射在經過特別改裝的坦克身上。由硅材料制成的外殼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反光效果。因此,人肉眼看到的其實是一幅已經過“拼接融合”的畫面,而坦克就在環境“掩護”下隱形了。

“對于‘隱形坦克’的科學原理和今後如何在實戰中應用的細節是非常敏感的機密。能試驗這個魔法真是太好玩了,我們過去總是進行爆炸試驗,但讓物體消失才真的令人驚奇,”這個士兵補充道。

5年內可投入使用

世界隱形物理學權威、倫敦帝國學院教授約翰·彭德瑞表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在5年內將‘隱形坦克’投入戰場作戰是完全現實的。這一技術在理論上已經成熟,目前最困難的是如何進一步改進。”

彭德瑞教授沒有談及關于這項技術的細節,但表示在令物體“隱形”的眾多方法中,利用攝像機和投影儀的方法是相當簡單的一種,因此實現起來的可能性更大。“你得觸摸到它才知道它存在。”

據悉,英國國防部還測試了一件運用相同原理的軍用夾克。士兵只要穿上它也立刻“人間蒸發”。這些高科技產品在未來的應用將極大降低士兵的陣亡率。英國國防部29日晚證實:“我們在制造隱形裝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突破,不過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

10年內全方面隱身

彭德瑞教授也承認,目前的隱形技術仍存在缺陷,即必須借助攝像機和投影儀的幫助,而且只有從某個角度來看是“透明”的。“下一個階段就是要讓坦克不靠它們也能隱形,這非常復雜艱難,但不是不可能。”

彭德瑞教授解釋說,屆時坦克將被覆蓋上一層納米材料制成的“隱身衣”,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遁形”。“不必驚訝,雖然這不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就實現,但在10年內是可能的。要知道,你看到一個物體只能通過它反射進眼睛的光線。”如果這一技術獲得成功,人類也可以像哈利·波特一樣“忽隱忽現”了。

據悉,這項技術的關鍵在于運用一種名為“超材料”的非天然物質,它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人工復合結構或復合材料。通過對其分子結構的控制,就能改變這種材料對光線的反射方式,以非自然的方式改變光波傳播路線。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已經利用這種材料成功地躲避了雷達探測。不過如果要用于反可見光,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

各國政府紛紛跟進

這次參與“隱形坦克”測試的英國奎奈蒂克公司可謂大有來頭。熟悉007係列電影的人都應該對那個為詹姆斯·邦德設計間諜裝備的Q先生印象深刻。其實這位Q先生很多靈感都來自奎奈蒂克公司。

奎奈蒂克公司的前身為英國國防評估與研究局,係國防部直屬軍事研究機構,國防部至今仍擁有其56%的股份,並與其簽訂了25年的合同,由它負責各種先進軍事、情報設備的研發。另外,全球最大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美國凱雷集團———也擁有奎奈蒂克公司31%的股份,該集團旗下還擁有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在內的多名顧問。

據悉,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也為“隱形研究”投入了大量資金。日本此前也宣稱研究出了“隱身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繼報道中國潛艇跟蹤美國航母小鷹號的事件之後,美國媒體又披露,中國透過夏威夷的一個間諜組織,取得了用在美國B-2轟炸機(如圖)引擎上的隱身科技。美國官員並指出,這將使北京得以仿製或反制B-2轟炸機此一美國國防部用來對付中國的關鍵武器。熟悉本案的美國官員說,這項間諜行為嚴重危害了B-2轟炸機對付中國的戰力。

  《華盛頓時報》報道,一位國防部官員說,本案凸顯出中國致力透過情報手段,取得讓美國能保有對中國戰略優勢的武器機密,“而B-2轟炸機就是他們的頭號目標”。

  美國國防部此前完成了在關島空軍基地的轟炸機設施升級計劃。這項計劃是美國新戰略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在未來與中國爆發衝突時,能夠快速擊敗解放軍。

  B-2轟炸機的隱身技術列為美軍極機密武器系統,機密性僅次於二次大戰期間的“曼哈頓計劃”製造原子彈;力求圓弧、減少折角的機身線條設計,以及機身涂裝和複合材料構成技術,都是讓B-2擁有優異隱身性能的關鍵,被美國空軍視為全球打擊關鍵武力。

  報道說,B-2引擎廢氣排放系統與避免遭到紅外線偵測的機密國防科技,被曾經擔任國防承包商的印度裔美國公民哥瓦迪亞賣給中國。

  哥瓦迪亞在1968到1989年間擔任諾斯洛普飛機公司高度機密的B-2研發與製造人員,之後擔任導彈與飛機機密研究的承包商,並曾在1990年代任職于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室。他研發出迄今仍屬機密的軍機壓制引擎散發出的紅外線訊號方法,使追熱導彈無法瞄準飛機。

  哥瓦迪亞在2005年11月首度遭到起訴,當時的罪名是把機密資訊交給多個國家。而11月最新的起訴內容指出,他至少到今年1月為止,都一直涉及陰謀販賣機密資訊的工作。

  此外,哥瓦迪亞還協助中國修改巡航導彈,使其能夠攔截美國的空對空導彈;他還幫助中國武器設計師改良測試與檢驗設備。在11月8日公佈的法院文件中,大多數的起訴內容都是與哥瓦迪亞協助中國發展巡航導彈引擎所使用的避免雷達偵測廢氣噴嘴有關。

  《華盛頓時報》說,這是繼2005年兩名洛杉磯華人因為涉嫌把美國海軍戰艦與潛艇武器機密交給中國以來,第二起與中國有關的重大軍事科技間諜案。

  起訴書指出,哥瓦迪亞在2002到2005年間至少六次秘密訪問中國,中方並付給他至少11萬美元;但是調查人員認為,他可能拿到的金額高達兩百萬美元,其中某些款項仍存在外國銀行賬戶之內。

  報道說,在哥瓦迪亞於夏威夷茂宜島上的住家電腦內所找到的一份文件檔案中,含有美國B-1與F-15兩型軍機,以及空軍空射巡航導彈的雷達資訊。報道說,這些資訊有助於防空導彈與其他防空武器來對付美軍的這些武器系統。

  法院文件另外還指出,他在2002和2004年曾發送電子郵件到以色列、德國和瑞士,郵件內容含有標為機密與最高機密的資訊,這些資訊都與美國打算用在TH-98 歐洲直升機(Eurocopter)以及外國商用飛機上的隱身科技有關。

  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

  機身長21米

  機身高5.18米

  翼展長52.4米

  最大載彈量2.268萬公斤,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或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

  最大連續航程可達1.2萬公里,空中加油一次可飛行1.8萬公里,每次出勤飛行時間至少10小時。

  1997年起服役,曾參與1999年北約對塞爾維亞的聯合轟炸行動,以及近年的波斯灣戰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10月9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出長篇調查報道披露,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可能已成功擁有半機械半昆蟲的技術,從而在間諜情報、軍事偵察和安全保衛等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當然,伴之而來的還有個人穩私保護方面的倫理爭議。

“異形”昆蟲驚現華盛頓、紐約

華盛頓的一名律師伯納德·克蘭告訴《華盛頓郵報》記者說:“我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看見過那麼奇怪的蜻蜓,因為說它們是蜻蜓,個頭卻又大了點;說它們不是蜻蜓,可它們的外表又挺像那麼回事。當時就感到疑惑:它們是機械還是生物?”

伯納德和他的同事于是將心中的疑惑發在網上:“它們在離地面四五米的空中飛行,並且總在我們舉行集會的第七大道上空……它們是在監視我們嗎?”

華盛頓和紐約不少參加反政府集會的人都有跟伯納德一樣的奇特遭遇:每當他們舉行反伊拉克戰爭,或者反布什總統的集會時,總有一群“不速之客”在上空盤旋。于是就有人懷疑它們是國土安全部派出的高科技微型間諜機,當然,也有人會說它們可能就是蜻蜓,或許是生物學家們搗騰出來的變異物種。

美國社會各界就此展開了激烈爭論: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傑裏·洛頓說,伯納德和其他遊行示威者看到的就是蜻蜓,因為華盛頓盛產那種“個頭大得嚇死人”的蜻蜓,加上示威者們又疑神疑鬼,所以才會看到“異形”蜻蜓。

然而,洛頓不得不承認說,在華盛頓還有3人在3個不同場合看到“詭異”情景——3只蜻蜓編隊飛行:“蜻蜓從來不編隊飛行,這不符合它們的生活習慣。”

“公民正義夥伴”組織負責人馬拉·哈立拉德表示,她正在調查上述報告,已經根據《信息透明法案》向聯邦機構遞交了要求了解真相的申請。如真的發現美國聯邦機構調用微型偵察飛行器監視政治活動,那麼“將是嚴重違反人權的行徑”。

微型飛行器在美上空偷偷飛

盡管現在還無法確定,伯納德他們在華盛頓和紐約上空看到的“異形”蜻蜓是美國的新型偵察飛行器,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政府自二戰結束以來就沒有間斷過對“機械蟲”的研究,並且數量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

據美國國防部提供的文件顯示,迄今為止已在美國投入使用的微型飛行器有100多個品種,大如小飛機,小如鳥兒。

而美國中情局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著手微型飛行器的研發。考慮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便那些對微型飛行器抱懷疑態度的人也認為,肯定有美國的機構成功研發出了微型飛行器。

事實上,從美國政府公開的資料來看,美國微型飛行器光去年一年登記在冊的飛行時數就達16萬小時,相當于2003年的4倍,以至于美軍指揮機構和參謀大學警告說,如果不盡快出臺微型飛行器飛行規則的話,那麼“美利堅上空將會發生交通堵塞”。

美國各種機構之所以如此熱衷于微型飛行器的研發,因為它們將成為執法機構跟蹤嫌疑犯、軍方導彈及在倒塌建築內尋找生還者的得力工具。

“半機械蟲”像科幻電影

那麼,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已經研發或者正在研發的微型飛行器是什麼樣呢?

美國中情局是最早從事微型飛行器研發的機構。30年前,中情局的研發辦公室就研究了一款名為“昆蟲直升機”的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大小如蜻蜓,包括一臺微型汽油發動機和4只可折疊式的飛行翼。“昆蟲直升機”試飛成功,但飛行器一遇大風就被刮得無影無蹤。中情局發言人喬治·利特爾表示,除此之外,他不方便談論中情局後來研發的新產品。

美國國家情報局、國土安全部和秘密勤務局都拒絕談論類似的話題。只有聯邦調查局斷然否認類似科研項目的存在:“我們沒有那樣的玩意。”

而據說美國國防部在這一課題的研究上與中情局有一拼。據透露,美國國防高級科研項目局正資助有關方面進行“半機械蟲”項目的研究——就是將電腦蕊片值入蛹體內,再讓蛹發育成正常的蛾。這樣一來,蛾的部分神經與電腦蕊片自然結合,從而能讓電腦蕊片自然控制蛾的飛行與角度。

美國國防高級科研項目局負責人陳米特·拉爾在今年8月的一次研討會上宣稱:“哈利·波特中的一些法術和科幻電影裏的一些情景,如今已經變成現實。”

事實上,一些純機械的微型飛行器近年來研究進展神速:加利福尼亞技術學院的專家已經成功研發出能夠自由飛翔,大小如人的巴掌一樣的微型飛行器;美國范登堡大學的專家小組也有類似發明。今年7月,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專家小組也研發出類似昆蟲飛行的倣生飛行器,它的倣生翅膀每秒鐘能撲騰120下。該小組負責人羅伯特·伍德說:“這一發明證實,我們完全能夠研發出像昆蟲一樣飛行的飛行器。”哈佛大學的這種飛行器整個就65毫克重,個頭比塑料圖釘大不了多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也做了類似實驗,他們把正在開發的各種“機械昆蟲”,裝在一個30厘米長的自由旋轉臂“飛行風車”上。“機械昆蟲”遠比傳統的微型飛機和微型直升機要靈活得多。這個像昆蟲一樣的飛行器,能夠輕巧地回旋于大樓之間,“嗖”地一聲鑽進窗縫。如果給它們裝上不同的感應器,它們還能充當微型間諜機、保安和污染監控器等。

國際上微型飛行器的進展也非常快。今年8月,瑞士舉辦了“飛行昆蟲與機器人國際研討會”,日本科學家在會上展示了僅有10厘米大小,由無線電控制的飛行器。它的發明者說:“那玩意簡直就是一個飛行小精靈。”

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的安德魯·科恩為一個蜂鳥大小的機翼裝置揭開了面紗。這個裝置由一對鋁制的電動曲柄驅動,再現了典型的昆蟲扇翅動作:一個曲柄控制機翼上下拍打,而另一個則負責轉動翅膀。科恩說,這個裝置與從前的不同,現在的機翼運動可以調節,因此在空中也應該更為靈活。

然而,研究小組發現裝置內部的摩擦減慢了機翼拍打的速率。而這個裝置目前也還太重,無法起飛。所以研究人員計劃盡可能將裝置中的金屬替換為碳纖維。“我們需要至少將重量減半,同時又將升力提高3倍。”科恩說。

間諜領域將掀起革命

美國政府在公開場合都斷然否認這些奇異發明的存在。美國國防部快速反應技術辦公室的負責人加裏·安德遜甚至打趣說:“如果你真的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別忘記告訴我喔?”

一些科學家也認為,要實現“半機械蟲”還真有點難度,因為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太多了,將微型飛行器從鳥大小變成昆蟲大小,不是尺寸的問題,而是一場技術革命。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機械專家羅納德·弗林表示:“那不是將尺寸縮小就可以的,它所涉及的倣生學是人類追求的技術極限。當然,人類對昆蟲的飛行原理近年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最終實現上述的目標也是有可能的。”

一旦這些技術實現的話,那麼全世界的間諜和軍事領域都將掀起一場革命,因為它意味著軍事偵察與戰爭“從此不同”。

當然,成功的微型飛行器仍有它的煩惱。弗林表示:“那就是它們很容易被大鳥吃掉,也容易陷入蜘蛛網迷陣,因為就算你的‘半機械蟲’再聰明,如果一只鳥以時速60公裏撲向它時,你肯定會束手無策。”

“半機械蟲”將改變戰爭模式

即使在高技術戰爭中,要弄清諸如在山那邊或附近谷地裏究竟有多少敵軍的坦克,在被炸毀的建築物裏是否潛伏有敵方狙擊手等,仍是個難題。即使採用偵察衛星、有人或無人偵察機甚至偵察兵有時也無濟于事。而“半機械蟲”的橫空出世,將徹底改變戰爭的模式。

按照美國國防部對未來戰爭的設想,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半機械蟲”的造價可降低到每個10美元,一旦低廉的價格使“半機械蟲”得以大量制造出來,就會提供給軍隊一種高技術偵察手段。設想中機器蟲的戰場使用方法是,將它們裝在雪茄形的容器裏,每個士兵可攜帶若幹個容器。當需要時,士兵可從容器裏釋放出一個機器蟲。這些長度約7厘米,帶有4~6條腿的機器蟲可爬行500米的距離,並利用所裝備的多種探測器對敵方進行情報偵察。除了用于戰場情報偵察之外,還可用于化學戰(即在戰場上撒播化學毒素),也可用于天體探測(如用于火星表面、人不能到達的地方的探測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被諸多媒體渲染為“反美之鷹”的俄羅斯第五代戰機(PAK-FA)究竟是什麼樣?10月29日,美國《軍事》網站披露了幾張從電視節目中截屏的畫面,破天荒地向世人透露有關俄羅斯未來隱身戰機及洲際導彈機動彈頭的造型。一位綽號為“最帥的USMC”的網民看後驚呼:“俄國人盜版了美國的隱身戰機”!

老鏡頭披露“新秘密”

《軍事》網站的圖文資料均來自之前出版的美國《航空周刊》。該刊曾獲得一部2000年拍攝的電視紀錄片,片中反映了俄中央空氣動力學研究所(TsAGI)當時一些在研的軍用飛行器和導彈項目。

美國專家在對本片進行審讀時,找到一些至關重要的鏡頭。在一個沒有任何解說詞的鏡頭中,美國專家看到一架大型轟炸機的風洞模型,它採用酷似美國B-2隱身轟炸機的飛翼造型,從其排氣口形狀分析,該機可能採用了四臺發動機。美國防務專家很自然地將模型與俄遠程航空兵副司令日哈列夫少將的一番講話聯係起來,今年7月16日,日哈列夫少將宣布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制工作啟動,新轟炸機將採用隱身技術,令敵方無法發現,並具備在任何天氣條件下行動的能力。美國《航空周刊》編輯貝蒂娜?卡瓦尼稱,“我並不懷疑俄羅斯下一代轟炸機會拿美國B-2當模板”,因為俄羅斯軍用航空器發展一向講究所謂“鏡子”路線,即以美國同類產品為參照物,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吸收對方的先進技術和設計方案,突出“後發制人”,避免時間和經費上的浪費。

在另一個效果更為清晰的鏡頭中,美國人看到了據傳是俄羅斯第五代戰機的風洞模型,它正進行吹風試驗,模型顯示飛機採用了與美國F-22戰鬥機相似的氣動布局。《軍事》網站指出,最能說明該模型與PAK-FA存在血緣關係的是,該模型的兩扇尾翼呈V字造型,這種斜向雙尾翼已被證實用在PAK-FA項目上。《軍事》網站會員“黑鳳凰”留言道:“蘇聯制造蘇-27戰鬥機,是希望它能壓倒美國的F-15。俄羅斯制造PAK-FA,只是期望它能接近美國F-22的水平。”

據稱性能超過F-35 擔憂

據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總經理波戈相透露,PAK-FA戰鬥機已醞釀了10余年,它的試制工作已接近尾聲,明年底即可升空。蘇霍伊設計局稱,新戰機介于大型蘇-30和小型米格-29之間,更接近于蘇-30。

據介紹,不同于F-22戰鬥機專事“制空權作戰”,PAK-FA採取“一專多能”的設計風格,即同一飛機在保留基本構造和動力係統的前提下,可通過更換任務軟件、電子設備和武器係統等方法,重點突出奪取制空權、近接對地支援和反雷達作戰任務。為確保隱身能力,PAK-FA除了加大外觀流線設計,外殼採用堅固且極為輕便的超現代化合成材料,並將武器挂載點全改在機身內側。新戰鬥機選中“土星”公司開發的AL-41F發動機,它採用推力矢量技術,通過調整噴嘴角度來幫助戰機改變飛行姿態,即便戰鬥機在攻角超過35度時也不會進入危險的螺旋狀態,這是目前所有戰鬥機都無法實現的水平。AL-41F發動機還能確保新戰鬥機的航程達到5890公裏,可在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執行防空飛行任務。

據稱,新戰鬥機將配備主動式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航空電子、控制與導航設備,飛行員可借助頭盔目標指示係統選擇所要攻擊的目標,在中近程空戰上對美國F-35戰機形成“非對稱優勢”。

俄常釋放意外信息

據俄羅斯《航空港》雜志報道,俄空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澤林上將宣布,俄計劃在2020年前以“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購買一批”的模式,更新現有的4000架戰機群。作為改裝重點的蘇-27、米格-29、米格-31戰機主要提高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性能,至于隱身能力沒有質的飛躍。未來俄空軍除購買PAK-FA戰鬥機外,還將購買價格便宜一些的蘇-35戰鬥機,該機水平屬于“所謂第四代半”,隱身能力僅次于PAK-FA。

雖然世界上發展“隱身化空軍”的國家不在少數,但美國最擔心的莫過于俄羅斯,因為大多數國家主要向美國買隱身飛機或技術,只有俄羅斯的隱身戰機技術不在美國控制范圍內,尤其是俄方不斷釋放出採用等離子隱身等“奇招怪式”的信息。美國對不知底細的俄隱身戰機自然有幾分畏懼。有報道稱,美國空軍將在明年的“紅旗”對抗演習中增加隱身飛機空戰科目,讓F-22戰鬥機相互“殘殺”,這顯示美國空軍已將俄羅斯未來隱身戰機視為強大敵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臺美間向來只有臺灣捧上鈔票向美買武器,從未有美軍花錢向臺軍買武器。最近臺軍終于有機會從美軍口袋中拿了一點“零頭”回來,因臺軍出售一批一億發、5.56mm步槍子彈給美軍,已在近期交貨,一枚子彈約5.6元(新臺幣,下同),扣掉成本其實只賺五毛,但還是為臺灣軍方賺了近5000萬。

據臺灣媒體報道,據指出,這項交易是採每年換約方式進行,臺軍方原規劃以五年時程進行,每年交給美方一億發子彈,全案金額20多億,去年執行第一年約,今年完成第一批一億顆子彈交貨。

美方一架F-16C/D戰機售臺價格,含彈藥平均就要將近24億,臺軍售美子彈一枚才5元,雙方的軍售關係完全不對等。軍方官員對此解釋說,臺賣美軍子彈不是為了賺錢,只要不賠本就算不錯,低價售美子彈,其目的只是為了維持臺軍生產制造中心205廠的生產線能量,如果沒有這批交易,205廠恐怕要關門大吉。

據了解,這項首見的臺灣對美子彈軍售案過程並不順利,期間一度峰回路轉,雙方還因價格一直無法談攏差點胎死腹中,美方為此案甚至請出前國防部長柯恩出面斡旋,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美方也補貼部分成本,臺軍生產的這億發子彈才順利交貨並配發到美軍部隊中。

一發5.6元 超低價競標

據指出,美軍因在伊拉克戰爭耗損大量槍彈,需快速彌補軍需,臺“國防部”生產制造中心經國際競標,在去年獲得生產一億發美軍五點五六步槍彈的訂單。

據了解,這項臺灣對美軍售案,原本是美國國防部公開招標後,由美商通用動力公司得標然後再發包給次合約商,該家廠商再發文給包括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等有能力制造五點五六步槍彈的國家和地區探詢競標意願,臺方最後是以每發5.6元的最低價格取得這項標案,但整個交易案是以廠商對廠商方式進行,臺方委由“軍備局”生產制造中心205廠生產並洽談合約。

臺方原以每顆報價5.56元成本計算,這筆軍火交易本無賺頭,在國際銅價突然大漲後,恐怕還會賠錢,原打算不再與美方續約。

硬著頭皮接單 沒賠就算賺

臺軍方官員透露,因為美方後來由在華府開設“柯恩集團”顧問公司的前國防部長柯恩出面,臺方擔心得罪美方,最後只好還是硬著頭皮接下這筆訂單,臺軍方最後同意與美方廠商在5月18日續約;但205廠在簽約過程中已商請律師與美方談判,美方同意以降低運輸成本等方式彌補臺方可能的損失,在確保雙方權益後臺方才與美方繼續第二年合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近日,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總部發表了一份概要說,“平成19年度研究發表會——防衛技術研討會2007”的即將于11月7至8日舉行,其中在“陸上裝備”的展示品列表上有一項上寫著“走向高達的實現(先進單兵裝備係統)”。

據日本《產經新聞》5日報道稱,在日本,“機動戰士高達”已經擁有很高的人氣,這次單兵裝備係統“高達化”的描述立刻在國內引起了熱議。

據防衛省披露,這種被稱為“高達”的先進單兵裝備係統,並非機動戰士高達的真人版,也並不具備厚重的鋼鐵裝甲,但其高級電子計算機技術,可使士兵在陸上作戰中通過置的頭盔內顯示器,了解其他地方的狀況,並通過GPS準確定位,另外該係統的防彈背心中也內置感應器,便于士兵了解身體狀況。

據日本《產經新聞》5日報道稱,在研討會當天,會場中將設置3臺這種單兵裝備係統,其中模特身穿兩套以供展示之用,另外一套可能供參觀者親自穿身“體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詹氏防務周刊》近日報道,美國海軍已證實其艦隊內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存在嚴重的結構缺陷。美國海軍承認,目前在役的51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中,大部分艦船由於在海上受到比原設想高的多地負載,存在結構屈曲。

  美國正在對最新型的“Flight IIA”型和以前的建造批次作修復以及結構加強,9月份,新造的驅逐艦“格瑞德利”號(DDG101)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的BAE系統公司船廠進行的新船試航後維修(PSA)的過程中,對橫梁作了修復。

  據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下設的海軍系統工程部總工程師凱文·麥科伊少將於9月21日披露,美國海軍批准了一項6200萬美元的“艦艏增強改裝”計劃,以解決“甲板橫梁的局部彎曲”問題以及在該級驅逐艦的一些部分艦的結構損傷問題,對結構進行的分析“表明受損艦船所承受的負載遠高於原來在艦船技術規格書中設想的水平,多出的負載可能是由於艦艏受到的海浪拍擊。”

  據知情人士介紹,目前至少有三艘“Flight IIA”型“格瑞德利”號、“班布裡奇”號(DDG 96)和“福裡斯特·捨曼”號(DDG 98)完成了艦艏加強工作。 美國海軍對當前的新船試航後維修期(PSA)合同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上述問題的修復合同。

  在一項聲明中,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稱:“這將波及DDG51級驅逐艦所有的艦船。美國海軍計劃對每一艘DDG 51級驅逐艦進行艦艏的加強工作,執行的時間點可能在新艦的建造過程中、新船試航後維修期中,或是在未來的計劃內船塢維修中。”這個問題同樣也波及到了美國海軍的22艘“提康德羅加”巡洋艦。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華盛頓國防專家稱之所以發生架構屈曲,是因為這些艦船使用的頻率比原設計的要大,而不是潛在的工程缺陷。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是美軍上世紀服役的主力驅逐艦,用於防空反導和為航母編隊護航,計劃建造62艘,今年新服役了兩艘,其中“格瑞德利”號於2月服役,“基德”號於6月服役。通用動力公司巴斯鋼鐵公司(建造這艘艦艇的其中一個公司,另一個公司是英格爾斯船廠)預計在2011年交付最後一艘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日本導彈驅逐艦“金剛”號6日參加了美國海基“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反導實驗,它使用其艦載的“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

統對目標導彈進行了探測、跟蹤和模擬攔截。“金剛”號是日本首艘裝備“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艦只,它將于今年年底之前進行日本首次的反導實驗。

洛馬公司生產的海基“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在6日的實驗中近乎同時成功地攔截並摧毀了兩枚短程彈道導彈。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伊利湖”號成功地使用它所裝備“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引導兩枚標準-3型布洛克IA型導彈在大氣層外攔截了兩枚彈道導彈,這是美國彈道導彈防禦係統首次在大氣層外攔截兩枚目標導彈,這次實驗也是美國“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進行的第10次和第11次成功試射,“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共進行了13次試射實驗。

洛馬公司水面-海基導彈防禦業務總經理兼副總裁卡爾維爾霍稱:“由于要同時攔截兩個目標,係統和人員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他們今天的表現非常好,沒有出現任何失誤。這次實驗是驗證“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能力的第12次實驗,這樣嚴格的工程和實驗設計是為了使我們國家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具備威懾和挫敗彈道導彈威脅的優勢。”

作為美國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一部分,導彈防禦局和美國海軍正在聯合研制“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目前有9艘裝備了“宙斯盾”係統的艦只具備對彈道導彈進行遠程搜索、跟蹤和攔截的能力,另外7艘裝備了“宙斯盾”係統的艦只具備對來襲導彈進行遠程監視和跟蹤的能力。美國海軍計劃使其15艘裝備了“宙斯盾”係統的驅逐艦和巡洋艦具備攔截短中程彈道導彈、支持其它彈道導彈防禦作戰任務的能力。日本已為其“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採購了“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它于2006年開始在其“金剛”級導彈驅逐上安裝“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宙斯盾”武器係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海軍水面防務裝備,它是“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基礎。全球有83艘艦只安裝了“宙斯盾”武器係統,另有20艘艦只將按照合同安裝“宙斯盾”武器係統。洛馬公司的工程人員已根據彈道導彈防禦的要求對係統的各個部件進行了改裝,係統包括的各個部分為AN/SPY-1雷達、武器控制、指揮、決策係統、MK41垂直發射係統、標準3型布洛克IA導彈。“宙斯盾”武器係統與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兼容,可以從其它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組成部分接收和傳送數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架只剩下一個機翼的F-15戰機成為了以色列空軍日後炫耀的資本飛機是個對微小零件要求非常嚴格的龐然大物。飛行中任何小磕碰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更何況對于一架極速飛行中掉了一邊機翼的戰鬥機。但凡事總有例外,勇敢的人總與奇跡一同誕生。1983年夏天,以色列空軍的一架F-15戰鬥機在一次模擬空戰格鬥訓練中與另一架戰機發生碰撞,右邊機翼被整個撞掉。但飛行員沒有選擇彈射逃生,而是最後緊急著陸成功,飛行員安然無恙。為什麼會這樣?還是讓當事人告訴我們這個傳奇故事的前因後果吧。

1983年5月1日,以色列國防軍空軍的兩架F-15鷹式戰鬥機和四架A-4N“天鷹”戰機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邊境地區的內蓋夫沙漠上空進行了一次模擬空戰格鬥訓練。其中一架機號為957的F-15戰機被用于新飛行員的適應性訓練,而就是這架飛機成了奇跡的“主角”。多年以後,前座飛行學員喬恩·艾斯利在自己的回憶錄《增壓服》裏這樣描述了那個讓人驚心動魄而又不可思議的事情。

空中碰撞戰機漏油

或許因為我們飛行演練的配合失誤,我的戰機與一架“天鷹”在高空的一處地方很危險地擦肩而過。但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故,只是感到一股強衝擊力衝著我的座機而來,我還以為只是遇到並穿過了某架飛機後面的噴氣尾流。

在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我突然看到前面出現了一個爆炸時產生的火球。無線電通訊係統裏馬上傳來那架“天鷹”戰機的飛行員已經安全彈射出去成功脫險的消息。這時,我才明白:那個大火球就是那架“天鷹”。它爆炸了,飛機裏的自動彈射逃生裝置保住了戰友的性命。

接下來我透過機艙蓋向外看到的才真正讓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一股股黑黑的燃油正從機翼那裏噴涌出來,倣佛給蔚藍的天空描上了濃濃的一筆重墨。我明白了我的飛機剛才真的和那架“天鷹”高速追逐飛行中發生了碰撞,看來我的座機“受傷”也不輕啊。飛機在短暫的失控狀態下沿著奇怪的螺旋形軌跡,像只沒頭蒼蠅一樣飛行。我嘗試將電子飛控裝置重新連接到機翼控制面,這一招成功了!我慢慢地控制住了飛機,並且最終讓瘋狂了好一陣的座駕恢復到了水平直飛的狀態。

拒絕逃生不知掉了機翼

按照戰鬥機飛行員的操作守則和一般的飛行慣例,遇到這樣的情況很顯然我必須進行彈射自救了。在那千鈞一發的時刻,坐在我身後的教官當機立斷,決定棄機逃生。他已經做好了彈射前的一切準備,並給我下了命令。

然而,就在我意外重新控制住了飛機的那一刻,我下意識地對身後的教官說:“嗨,等等,先別彈射!” 接下來,我用當時能夠想到的最簡單的話向教官解釋了我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警告燈並沒有亮,導航電腦儀表也跟以往一樣正常工作!現在想起來,如果當時控制面板警告燈亮起來告訴我已經失去了一個機翼的話,我可能會二話不說,毫不猶豫地選擇服從教官彈射命令。但是,我當時對外面的情況一點都不清楚,只是認為出了一點小狀況而已。

教官還是堅持命令我彈射,然而我依然固執地相信自己所謂的經驗和直覺。其實F-15的機翼也是油箱之一。我看到當時油量指示器顯示的值是0,就想當然地認為是氣流吸走了其他所有油箱的燃油,因為我記得其他油箱的閥門是單向工作的,因此我想應該還有足夠的燃油飛到最近的機場著陸。

回想起當時的工作狀態,我就像一臺機器那樣機械地工作著,一切都是第一反應,都是條件反射。或許正是因為那種精神高度集中已經到麻木的狀態讓我根本沒有感覺到焦急和恐懼的存在。我所知道的就是:盡可能地呆在裏面。

高速著陸地面緊急支援

由于當時我只是認為油箱在漏油而萬萬沒有想到是機翼沒了,所以我依舊按照常規的做法,在操控飛機下降的同時減低飛行速度。但要知道,如果這樣單靠一個機翼是永遠也不能正常減速降落的。因而,我又再次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向右旋轉下墜的漩渦中。就在突如其來的變化幾乎再次讓我們陷入慌亂的時候,在教官決定彈射前的一秒鐘,我推了油門桿,點燃了噴射引擎的加力燃燒器。又一次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通過增加飛行速度成功重新控制了飛機。

但是,只能保持高速飛行如何能讓我們平安著陸呢?我們想到了通知地面配合,通過放下著陸鉤和拉出的緊急回收網讓飛機減速。于是,我在靠近著陸點時呼叫塔臺馬上豎起緊急回收網。幾秒鐘以後我以260節(約481.5千米/小時)的速度降落在沙漠裏的跑道上,這幾乎是指定著陸速度的兩倍。因為速度太快,著陸鉤從機身上放下來的時候被扯斷了。在滑行了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後,但我還是成功在撞向緊急回收網前10 米的位置把戰機停了下來。

大呼意外制造商不敢相信

飛機停定以後,就在我打開駕駛艙蓋回頭和後座的教官握手致意的一瞬間,我忽然發現了一個令我目瞪口呆的場面。我第一次看見了飛機的真實情況:右邊的機翼不見了!謝天謝地,真的不知道是事情的巧合還是我夠運氣,我竟然能把一架在空中斷了翅膀的F-15戰機平安地降落在空軍基地。

更神奇的是兩個月後,這架F-15戰機被工作人員重新安上一個新的機翼後又馬上重新投入使用了。事後,以色列空軍聯係了麥道公司,詢問如何在只剩一個機翼的情況下讓F-15平安著陸的方法。麥道公司回復說,計算機模擬的結果表明,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這是不可能的。但是,隨後他們就收到了我們空軍基地拍攝下事件全過程的照片。麥道公司稱這簡直是個奇跡。

記得You Tube 有影片 可以看看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現代戰爭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敵方狙擊手往往成為各國軍隊的心腹大患。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1月5日報道,為應付伊拉克戰場上日趨嚴重的狙擊手威脅,五角大樓已向國會申請了14億美元的緊急撥款,用來為前線部隊採購包括電子儀器、防彈衣和各種傳感器在內的反狙擊裝備。各國軍方近年來都在硬件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借助先進的聲、光、電技術開發出型號多樣、原理各異的“反狙擊手探測係統”,從技術層次上提高了防禦狙擊手襲擊的能力。

三大技術各具特色

當今世界上的主流反狙擊係統可分為聲學探測、紅外探測和激光探測三類。其中最早投入使用的是聲波探測儀,這種裝置包括一係列高精度音響傳感器,通過感應及比對由多個分散布置的麥克風接收到槍口音爆的時間差異,再結合多點定位原理,即可精確計算出射擊位置、子彈軌跡乃至槍械口徑。由于原理簡單、成本低廉,聲波探測儀被公認為是性價比最好的反狙擊探測係統,這次採購中被美軍看上的Ears-100型就是其代表性產品。

紅外探測器是另一種較為普及的裝備。它通常由紅外攝像機、計算機和顯控設備組成,主要借助偵測槍口閃光和跟蹤彈丸飛行軌道反推出狙擊手的藏身位置。此係統能在狙擊手射程2至3倍的距離外有效感知其存在,具有相當的安全性。美國計劃批量部署到伊拉克的WeaponWatch係統就運用了這種原理。

激光探測技術的特色則在于其“先發制人”能力。以俄羅斯努傑利曼精密機器制造設計局開發的“便攜式自動光電對抗係統”為例,該係統利用所謂“貓眼效應”,首先朝可疑區域連續發射低功率激光,因為狙擊步槍瞄準鏡的反射率比背景環境更高,當激光束照射到其表面時,就會產生探測係統容易察覺的較強反光,從而在敵人開火之前就判明他們的方位。該裝置不僅能夠獨立完成探測任務,還能在識別目標後換用高能激光直接對狙擊手實施“致盲”攻擊,令敵軍的光學儀器或狙擊手長時間喪失戰鬥力。

狙擊手也有高招

毫無疑問,反狙擊裝備的普及令狙擊戰術面臨嚴峻挑戰。但站在狙擊手的立場上看,作為進攻一方,仍可能從這些係統的固有缺陷入手,發展出相應對抗手段。如果說,反狙擊一方是靠先進技術裝備來助戰的話,狙擊手除了一支射擊精準的步槍外,就更多地靠自己過硬的戰術素養了。

首先是加強幹擾,爭取亂中取勝。考慮到聲波/紅外探測係統無法快速區分狙擊步槍和其他火器發射特徵的弱點,狙擊一方可選擇于雙方激烈交火時行動,將自身隱藏于已方眾多火器之中,增大對手判斷難度,並與其他戰鬥人員互相掩護,將蹤跡隱沒于友軍正規行動中,以便達成進攻的隱蔽性和有效性。在面對激光探測時,則應事先廣泛收集各種玻璃制品,並將其大量散布于作戰地段上,隱真示假,力爭延長對方甄別時間,從而為真正的狙擊行動創造戰機。

其次是在陣地選擇上多下功夫。由于時下服役的多數反狙擊裝備實際上並不能做到精確定位,也就無法達成對目標“發現即摧毀”的理想效果。針對這一點,狙擊手應有意挑選處于敵步兵武器射程外,並便于在短時間內脫離接觸的位置設伏,並事先選擇好撤退路線,一擊之後立即逃之夭夭以降低被發現的概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嘗試使用“車輪戰術”,利用多個狙擊小組在不同的地點、方向和時間實施無規律攻擊,令對方顧此失彼。

總的來講,反狙擊手探測技術的進步,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威脅,但不太可能就此宣告狙擊作戰的死刑。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狙擊與反狙擊這對矛盾在相互鬥爭不休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促進著彼此的發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美軍密切關注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研制,並準備在明年的“紅旗”演習中,加入與其空戰的內容

10月底以來,俄第五代戰機的消息驟然增多。美俄兩國均有媒體報道稱,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PAK-FA(綽號“反美之鷹”)將在不久的將來面世。

“反美之鷹”即將起飛

最初是美國《航空周刊》雜志透露,一些美國專家在審看該雜志獲得的俄羅斯中央空氣動力學研究所2000年時的一段錄像中發現,俄羅斯當時正在進行新型戰機的風洞實驗。該飛機外形酷似美國的最新型隱形戰機F-22。

在這一消息曝出的前後,俄羅斯方面也屢有官方人士證實,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研發工作已經進行了十年左右。俄羅斯《航空新聞網》更于10月30日報道稱,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伊格裏·薩托夫耶夫中將宣布:第一架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可能在2012年起飛,2015年裝備部隊。

美軍的F-22戰機剛剛服役不久,可以說在“戰機老大”的位子上還沒有坐穩。如果幾年內俄羅斯的“反美之鷹”就飛上藍天,這對美軍絕對是一個壞消息。

美擔心俄後來居上

為了保證以制空權為基礎的超強軍事實力,美軍一直希望能在裝備與技術上領先對手一代以上。率先研制出F-22、F-35,是美軍一大優勢。這類俄方稱為第五代、美方稱為第四代的最新戰機,讓美軍引以為傲。

然而美軍發現,目前透露出的俄第五代戰機“反美之鷹”好像走了一條“捷徑”——通過借鑒美軍現成的設計理念迅速追趕上來。這種類似“盜版”的行為在武器研發上非常快捷,至少在外形與氣動布局的隱身設計上讓俄羅斯少走了彎路。

讓美軍更不放心的是,“反美之鷹”在借鑒F-22的基礎上,可以借助自身特點與後發優勢超越F-22。如俄羅斯戰機歷來被人所稱道的大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與氣動布局設計,可以讓“反美之鷹”較F-22更加靈活和迅猛;而俄羅斯一直被西方所關注的等離子隱形技術,是否會在“反美之鷹”身上有所體現,更讓人不可琢磨。

美要演習隱形空戰

記得2007年初的“紅旗”軍演中,美軍以F-15、F-16等扮演敵方戰機,以F-22投入作戰試驗新一代戰法,結果是F-22以絕對優勢取得勝利。但如果“反美之鷹”出現在天空中,美軍F-22能否依然保持優勢?這是對俄羅斯“反美之鷹”充滿警惕的美軍最為關心的問題。

為此,美軍決定在明年的“紅旗”軍演中,由部分F-22扮演敵機,進行F-22之間的空戰演習。這也將是空戰史上首次出現隱形戰機的對決。美軍將通過這次演習摸索隱形戰機的格鬥經驗,以期在競爭對手出現之前先總結出一套空戰技術,並對新一代戰機進行技術優化和改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美國國會日前通過了一份總額達4590億美元的2008財年國防撥款法案,其中一項代號為“獵鷹”(Falcon)的預算項目得到了特別關照。這項太空武器研究項目致力于開發能從近地軌道飛速襲擊地面目標的新型“太空戰機”,它可以在兩小時內向全球任何地點投放精確制導的常規彈頭。

彈頭可達25倍音速

綜合英美媒體報道,由美國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主持的“獵鷹”計劃獲得了國會1億美元的專門撥款,這筆資金是從美國海軍的潛射“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常規彈頭和空軍通用航空器開發計劃中硬擠出來的。

DARPA稱“獵鷹”是一種“可重復利用高超音速巡航飛船”(HCV),一次性有效載荷可達12000磅(約為5443公斤),包括巡航導彈、穿地炸彈和滑翔炸彈。它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6倍音速,相當于時速7425公裏,在兩小時內就可以打擊全球任何目標。

根據DARPA的構想,這架“太空戰機”將由小型火箭送入太空,然後自行飛向攻擊目標,投放導彈後重返地球。用于運送“太空戰機”的小型火箭已經在今年3月進行了首次試飛。它只需要提前48小時進行發射準備,每次發射費用不到500萬美元。除了發射衛星,它還能在衛星受損的情況下,迅速升空充當替補,啟動情報設備偵查敵方位置。經過進一步開發升級,它將最終用于“太空戰機”的運載。

由于“太空戰機”是在距離地球約45公裏的高度飛行,因此盡管它發射出的是常規導彈,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最高能以25倍音速衝向地面目標,其破壞力將是普通常規導彈的幾倍。DARPA的一名發言人稱,首次試飛計劃將于明年進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英國威爾士北部海岸有著迷人的風景和金色的沙灘,夏天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但令人驚奇的是,一架飛機竟在淺灘掩埋了65年,直到今年7月才被人發現。經專家鑒定,這架銹跡斑斑的“老古董”竟屬于二戰中赫赫有名的美軍P-38“閃電”戰鬥機。

淺灘驚現古董戰機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5日報道,這架戰鬥機是今年7月31日被來此度假的一家人發現的,可能是氣候的原因導致海灘上沙面流動並後退,才讓這架飛機重見天日。在此之前,人們就在它身邊堆沙堡、散步和遊泳,卻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

最初人們以為這是一架上世紀50年代的無人偵察機,不過當一位航空迷看到當地報紙刊登的照片後,便從它獨特的“雙身”造型辨認出了它的身份——美軍二戰主力戰機P-38“閃電”,隨後便與美國航空歷史學家取得了聯係。

專家揭開曲折身世

通過這架戰鬥機的序列號和其它記錄,專家最終確定了它的身份。它建造于1941年,1942年到達英國,隨後開始在荷蘭至比利時沿岸執行戰鬥任務。1942年9月27日,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飛行員羅伯特?弗雷德?艾略特少尉駕機參加投彈演習,但由于燃料供給出現問題,迫使他緊急迫降在威爾士海灘上。由于戰機腹部首先在淺灘著陸,導致飛機翼尖折斷,但艾略特安然無恙。不幸的是,3個月後,24歲的艾略特駕駛另外一架P-38“閃電”戰機在突尼斯空戰中被敵方擊中,機毀人亡,但他的遺體和飛機殘骸從未被找到。

至于這架被棄置在威爾士海灘的戰鬥機則逐漸被沙子覆蓋,從此在海岸邊沉睡了65年。率隊前來考察的“歷史飛機修復國際組織”負責人裏克·吉萊斯皮介紹說,美國官方一些記錄顯示,由于無法令這架飛機在沙灘上起飛,軍方拆除它的武器裝備,並將它打撈回收。“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這樣做。由于軍隊的信息審查制度以及英國在二戰中將海灘關閉,未向公眾開放,因此沒有人知道它藏在那裏。”

而這件事後來也被美國官方忘得一幹二凈。1961年11月19日,一場大火燒毀了美國空軍的許多資料,而這之前失蹤的飛機隨後被軍方列入了“正式遺棄”的名單,不再提起。

生活在美國田納西州的64歲的小羅伯特?艾略特是當年那位年輕飛行員的侄子,他花了將近30年時間設法了解叔叔的事跡。“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令我心情激動。”他表示非常希望親自到現場看看這架失而復得的戰機。

曾令日軍聞風喪膽

據悉,P-38“閃電”戰機是著名的洛克希德飛機公司研制的第一款雙引擎軍用飛機,由天才設計師凱利?約翰遜在30年代末推出。1942年初,一架由P-38改型的F-4偵察機突然出現在西南太平洋上空,這是P-38在戰場上第一次亮相,接著P-38陸續投入歐洲戰場。由于P-38採用雙尾撐布局,看起來好像是兩個機身,被當時的軸心國軍隊稱為“雙身惡魔”。

1943年後,P-38也開始大量出現在廣闊的太平洋戰場。高速度、重裝甲、火力強大,P-38優良特性令日軍又恨又懼。它最著名的戰績當屬在1943年4月18日伏擊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機,並使這名珍珠港事件的策劃者斃命。

到1945年停產,P-38各種型號一共生產了9923架,但現存的只有32架完整機,還有一些零部件。而在威爾士海灘新發現的這架飛機可能是現存年代最久的“閃電”戰機。“歷史飛機修復國際組織”計劃與英國博物館專家聯合行動,于2008年春開始修復這架戰機。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和皇家空軍博物館也都對此表示有興趣。為了防止被人搶掠,當局沒有公布戰機目前的具體位置,而是讓它繼續重新回到沙子的掩護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在最近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舉行的杜拜航展上,為爭奪阿聯酋的教練機採購合同,意大利阿萊尼亞·馬基公司和韓國宇航工業公司展開了一場口

水大戰。意阿萊尼亞·馬基公司總裁貶斥T-50教練機的超音速性能既浪費時間又糟蹋錢財,韓國方面立即展開回擊……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14日報道,意大利已擺開架勢,搶先向對手開火了!在杜拜航展的新聞發布會上,阿萊尼亞·馬基公司總裁克森廷說,該公司的M-346教練機在兩個關鍵方面超越對手,他指出M-346教練機屬雙發推動,與單發的T-50相比,保障飛行員的安全性能更高,另外,T-50追求超音速純屬“浪費時間、糟蹋錢財”。

阿萊尼亞?馬基公司的試飛員西科奈勒也走馬上陣,以切身經歷為證,試圖說服東道主選擇他飛過的機種,他說,M-346才是原原本本的教練機種,而7噸級的T-50戰鬥機只是“裝扮”成教練機的樣子罷了。

韓國方面的代表則指責意大利試圖誤導客戶。韓國宇航工業公司市場部副總裁對意方的嘲諷予以堅決回擊,他說,意方的說辭簡直就是對眾多潛在客戶的“侮辱”;當今世界唯一能夠完成機種轉換訓練重任的教練機,就是我們的T-50;如果有人說我們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那說明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

韓國方面指出,在各國新一代飛機逐漸進入現役的今天,高性能的T-50對于培訓飛行員來說十分必要,其高性能加力噴射引擎使飛機具備戰鬥機的高機動性能,這是訓練F-16、F-35和歐洲臺風等戰機飛行員的唯一正確選擇。

韓國方面還說,對于培訓多發動機飛行員來說,M-346或許合適,但從當前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看,那不是培訓戰鬥機飛行員的理想平臺。

韓方還駁斥了阿萊尼亞·馬基公司試飛員西科奈勒關于T-50是戰鬥機而不是教練機的說法。他說,那種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只要你看一下T-50的翼根厚度/弦長比和尾翼的尺寸,考察一下T-50的進場速度和下沉率等品質,你就會明白,那就是專門的教練機,它飛起來既安全又穩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法國薩基姆(Sagem)防務安全公司已在法國Mourmelon訓練營的“城市地形軍事行動”(MOUT)兵工廠內,組織了一場名為“鳳凰”(Phoenix)的大型數字化軍事作戰演習。

此演習主要目的在于測試法國FELIN“未來士兵”係統將如何在高強度與維和戰爭中發揮作用。

該作戰演習已于2007年10月13日~2007年10月19日期間開展,參加演習的士兵主要來自駐守奧爾良的第二裝甲旅。

據悉,該作戰演習把處于連貫的信息為中心的體係結構中的傳感器和效應器與以下部件結合在一起:配備全景攝像機和用于戰鬥群的信息網絡的數字化裝甲人員輸送車;集成在VB2L 4×4裝甲偵察巡邏車上的高速無線電臺和圖像處理工作站;供戰鬥群裝備的FELIN“未來士兵”係統(包括配裝晝/夜光電瞄具並具備遙控射擊能力的FAMAS突擊步槍,以及配裝有GPS的單兵信息網絡)。

為期7天的作戰演習還使得薩基姆公司能夠將新型網絡中心戰體係結構集成至步兵戰車中。據悉,這一過程所涉及的部件包括:與FELIN“未來士兵”係統兼容的互聯網絡;SITEL(排級信息係統)型終端,以使車載傳感器通過其自身的控制臺而實現戰術協作和操控過程;通過車輛的SITEL終端(MPS全景紅外攝像機、“奧丁神”小型無人機)控制的光電傳感器;以及車載FELIN信息網絡,旨在確保對穿戴FELIN“未來士兵”係統的士兵從車載到下車間指揮的連續性。

據悉,部隊指揮官在執行任務時將具備良好的指控能力,同時在戰場上具備良好的態勢感知能力。

MBDA公司也參加了這場軍事作戰演習,提供的是配備信息為中心的FELIN技術的先進增敏型“米蘭”(MILAN ADT-ER)武器係統,該新型係統可使操控者得到的所有信息通過網絡傳送至部隊指揮官。

法國伯蒂技術公司提供的是“懸停眼”(Hovereye)無人機和ECA地面機器人。這些係統所提供的信息可供VB2L裝甲車上的指揮官進行監控使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空天戰的規律及其指導,尚屬軍事學的處女地,急待開發和研究。但根據空天戰場的特徵,似可粗略地提出空天戰的三大特點:動對動、攻對攻、精對精。

動對動 在引力場的作用下,宇宙空間的自然星體和人工飛行器,都必須不停地運動。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指出:“引力是什麼呢?引力也是運動!!”月亮正是由于繞地球旋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地球的引力平衡而係于空間的。

星體和飛行器在空間不停地高速運動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空天戰必然是徹頭徹尾的運動戰。進攻是運動性的,防禦也是運動性的,無靜止可言。星體、飛行器在宇宙空間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其基本軌道為圓形、橢圓形、拋物線形和雙曲線形。在空天戰中,攻擊型飛行器(如殺手衛星、太空殲擊機等)摧毀或俘獲功能型飛行器(如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通訊衛星等),都是通過改變軌道進行的;後者規避、逃逸也是通過改變軌道而實現的。至于攻擊型飛行器之間的相互追逐與格鬥,則更是如此。大幅度地改變飛行器的軌道參數,如高度、偏心率、傾斜角等,稱為軌道機動。目前實施軌道機動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霍曼轉移軌道”,這是德國工程師霍曼創造的。如將低高度的圓軌道增加高度,先用星載小型發動機增速,形成新的橢圓軌道,然後關閉小發動機保持自由飛行,當衛星的遠地點同大的圓軌道內切時,再啟動小發動機變速,達到保持新的大圓軌道所需要的切線速度為止。這種方法節省能量,但變軌時間較長,不適合作戰需要。二是“最佳軌跡法”。這種方法根據衛星現有軌道和目標軌道的數字模型,運用“最優控制理論”找出一條變軌的最佳途徑,由計算機控制星載小發動機實施。其變軌時間短,但能耗高。三是“引力助推效應”或稱“秋千效應”。這是一種外太空探測常用的方法,其實質是利用大的自然星體的引力給人工飛行器加速變軌,因此又稱引力助推,使飛行器在自然星體間像打秋千一樣地運動。1997年歐美聯合發射的土星探測器,就是經過金星2次助推、地球1次助推、木星1次助推,于2004年到達土星的。

在實際的空天戰鬥中,飛行器的運動是非常復雜的,具有很強的博弈性。其追逐、跟蹤、規避、格鬥的過程,理論上是微分博弈的過程。為了提高飛行器的作戰能力和生存能力,必須研發新型的星載變軌發動機,以提高功率、減輕重量、延長壽命。發動機每消耗1公斤推進劑所產生的推力,叫比衝或比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最低,液體火箭發動機比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約高1/4~1/5;核裂變發動機的比衝可提高4~5倍;等離子體發動機的比衝能提高30~40倍;而氫聚變發動機的比衝則提高數千倍,其有效噴氣速度達到每秒3萬公裏,是光速的1/10!歐洲航天局2003年發射的“機伶—1”號探月器,就是用等離子體發動機作為其最後一級主機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英國《泰晤士報》17日報道,一位退役的俄羅斯蛙人最近聲稱,他1956年4月在英國樸茨茅斯港水下殺死了英國皇家海軍最著名的蛙人、王牌特工萊昂內爾-克萊伯,克萊伯當時正試圖在訪問英國的俄羅斯巡洋艦船底安裝炸彈。被稱為“冷戰最大懸疑”的克萊伯之死可能就此被最終解開。

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稱,俄羅斯

蛙人科爾特索夫向俄羅斯的一個記錄片小組講述了這一事件的經過,因為他想在他去世之前說出真相。事發時只有23歲的科爾特索夫稱,他奉命調查“奧爾忠尼啟則”號周圍水域的可疑活動,他發現克萊伯正在船底下安裝炸彈,他用匕首割斷了克萊伯的喉嚨。他隨後向記錄片小組展示了他用來殺死克萊伯的匕首和他隨後因表現勇敢而被秘密授予的一枚紅星獎章。他說:“我看到一名蛙人的身影,他穿著很薄的潛水服,他正在艦只的彈藥倉附近的右弦擺弄什麼東西,我遊近後發現他正在安裝一枚水雷。”

克萊伯是英國皇家海軍最著名的蛙人,他1944年因在直布羅陀海峽拆除被安裝在商船上的德國水下炸彈而獲得喬治十字勳章。他在戰後繼續在海軍服役,並升至上校軍銜。他被認為是伊恩-弗萊明“007”係列小說邦德人物的原型。盡管克萊伯46歲時從英國海軍退役,他隨後為軍情六處招募以從事最後一項任務:對樸茨茅斯港的俄羅斯巡洋艦“奧爾忠尼啟則”號進行監視。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正率代表團乘三艘軍艦訪問英國,準備在樸茨茅斯港與英國首相艾登舉行會談。“奧爾忠尼啟則”號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就停泊在該港。

人們最後一次看到他是1956年4月19日,海軍10天後宣布他在附近的斯托克灣實驗某種水下裝置時失蹤,他可能已經喪生。但人們很快得知這是政府所採取的掩蓋措施,樸茨茅斯港的警察銷毀了克萊伯的住宿記錄。蘇聯駐英國倫敦使館的一位助理海軍武官在一周後披露,蘇聯水兵曾發現“奧爾忠尼啟則”號周圍有一名蛙人在活動。

當時的英國政府決定將此事保密。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對議會稱,披露蛙人之死的具體情況不符合公眾的利益。這一事件隨後導致軍情六處處長被解職。1957年6月,也就是克萊伯失蹤14個月後,一具身穿潛水服的無頭屍體被衝上了英格蘭南部的一片海岸。驗屍官請來克萊伯的親屬,但他們都不能確認這是不是克萊伯,因為屍體上沒有克萊伯特徵明顯的“大腳趾頭”。最後,驗屍官憑借屍體左膝上的一塊傷疤認定,這就是克萊伯。

61歲的漢德利是克萊伯仍在世的數名親屬中的一人。她稱:“我認為俄羅斯人的說法令人震驚,難以置信。皇家海軍試圖在來訪艦只上安裝水雷的說法令人難以相信。任何爆炸事件將會使政府很難堪,破壞英國和蘇聯的關係,我們的政府當時正試圖發展英國和蘇聯的關係。克萊伯可能是去查看有無水雷,排除水雷是他的責任。我很難相信任何一位蘇聯蛙人或水手會在我們的水域內謀殺一位英國水手。他所承認的是一項謀殺罪行,我不相信這位紳士的說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聯邦調查局官員喬治·皮羅,曾連續七個月每天花五個小時審訊薩達姆。他說,審慎耐心的方式獲得了最大回報,薩達姆終于敞開心扉,承認自己屠殺了18萬庫爾德人,並策劃制造核武器。

並無跡象表明薩達姆遭受了水刑,美國也沒有讓他忍受震耳欲聾的音樂和刺目的強光。皮羅最後成了薩達姆最好的朋友,他們曾在巴格達機場秘密監獄的後院一同享受古巴雪茄。薩達姆對皮羅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對自己兩個兒子的信任。

在美國記者羅納德·凱斯勒13日出版的新書《恐怖分子觀察》中,皮羅披露了他與薩達姆長期接觸中的秘密。

皮羅說,在2003年12月薩達姆被捕後,他與這個伊拉克前領導人相處融洽,並成為其對外聯係的惟一渠道。他們兩人在喝咖啡的同時,談論體育和薩達姆的文學成就。

薩達姆承認,他想制造核武器,並且要世界相信自己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牽制伊朗。

與眾人想像的不同,薩達姆稱自己沒有使用替身,因為“沒有人可以裝我”。但他承認曾策劃針對自己的陰謀,以試探有沒有人參與。後來參與的人都被處決。

另據法新社14日報道,一本新書說,薩達姆對屠殺大量伊拉克人毫不後悔,但是,當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審訊人員喬治·皮羅與他告別時,這個伊拉克獨裁者卻淚流滿面。 

在羅納德·凱斯勒所著的《恐怖分子觀察》一書中,皮羅講述了美軍俘獲薩達姆之後,他是如何受命領導審訊薩達姆的工作的。皮羅當時36歲,是聯邦調查局特工。他出生在貝魯特,能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12歲那年,他隨家人移居美國。

皮羅披露了關于薩達姆內心活動的種種細節。他說薩達姆有潔癖,他通過向薩達姆提供大量嬰兒濕紙巾贏得了信任,薩達姆用這些濕紙巾擦幹凈手以及食物(比如蘋果)。

在被囚禁期間,薩達姆雖然每天禱告5次,卻喜歡上好的葡萄酒、蘇格蘭威士忌和古巴雪茄。同時,他對女士也有鑒賞力。書中寫道:“一名美國護士進來給他抽血,薩達姆讓皮羅用英語告訴她,她很可愛。皮羅沒有照辦。”關于自己的家庭,薩達姆說,他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庫賽可能對他的權威發出挑戰。雖然薩達姆痛恨向他發動戰爭的美國總統老布希和小布希,但他喜歡美國人,甚至對雷根和柯林頓總統表示了敬意。

他承認在對付兩位布希總統時犯了“戰術性錯誤”,即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低估了美軍,後來又以為小布希不會認真對待入侵伊拉克的問題。

皮羅說,在審訊最終結束時,薩達姆變得情緒激動。他說:“我們坐在外面,抽古巴雪茄,喝咖啡,閒談。當我們說再見時,他開始流淚。”

薩達姆有一把手槍,但當美軍在提克裏特抓到他時,他放棄了開槍自殺的機會,盡管他相信他最終會面臨死刑。皮羅說:“執行死刑符合他的目的,這樣保留了他在歷史上的遺產和地位。”

皮羅說:“他很有魅力,氣質非凡,彬彬有禮,頗有幽默感。嗯,他是個討人喜歡的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新華網華盛頓11月16日電 據美國媒體16日報道,在截至9月30日結束的2007財政年度,美國陸軍的逃兵人數為4698人,逃兵人數比例創下自1980年以來的新高

美國陸軍的統計數字顯示,2007財年逃兵人數較伊拉克戰爭爆發的2003財年增長80%。4年來,逃兵人數持續增長。2007財年,平均每1000名陸軍士兵中就有9名逃兵。而在2006財年,這一比例約為千分之七。

美國陸軍規定,軍人擅自離崗多于30天將被按逃兵處理。陸軍人事計劃資源主任華萊士認為,逃兵人數比例增加與軍人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增大有關。

與陸軍逃兵人數逐年增加的情況相反,海軍和空軍2007財年的逃兵人數分別為1129人和16人,均較此前財年有所下降。但由于逃兵總人數持續增加,在作戰壓力沒有明顯緩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只得延長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駐期。

美國政府9月向國會申請1960億美元撥款,以支持2008財年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而在國會參、眾兩院控制多數議席的民主黨認為,不能無限制批準戰爭撥款,政府必須在明年12月15日前從伊拉克撤出所有作戰部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自從無人偵察機“全球鷹”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以來,一直有傳聞,美軍意欲與盟國共享這套先進的偵察係統。兩周前,美軍在內華達州沙漠深處舉行了無人機聯席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明確表示,將與亞太11國協商合作,用更多的“全球鷹”盯住太平洋的各個角落。

用“全球鷹”盯準太平洋,美軍意欲何為?

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載文對此予以分析。文章主要內容轉載如下:

根據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傑弗裏·雷明頓將軍勾勒出的計劃,在美軍的“全球鷹”太平洋聯盟中,將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文萊和斯裏蘭卡11國。明年4月,美軍將與這11個國家的代表在夏威夷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如何在上述國家部署使用“全球鷹”。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無人偵察機,“全球鷹” 能在2萬米高空中以650公裏的時速巡航34小時。它能對地面和海面的目標進行全天候空中偵察,所配備的電子光學相機和紅外相機能夠拍攝直徑為0.3米的目標。“全球鷹”還可以截收他國通訊,進行空中竊聽。

為了使“全球鷹”成為在亞太地區偵察力量的重要支柱,美軍計劃在2009年前,在西太平洋的前哨--關島基地長期部署9架“全球鷹”。這9架無人偵察機從關島起飛後,能夠覆蓋偵察臺灣海峽、中國東海和南海地區。如果在東南亞建立起降基地,“全球鷹”還能覆蓋偵察印度洋地區。

在計劃建立的“全球鷹”太平洋聯盟中,美軍將只向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少數國家出售單價為2760萬美元的“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在聯盟的其他國家中,美軍將建立供“全球鷹”起降的基地。

在美軍提出的構想中,對馬六甲海峽實施24小時監控是聯盟合作的重點。在這個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通道上,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貨輪每天在這裏通行。神出鬼沒的海盜使得太平洋“全球鷹”聯盟在馬六甲海峽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功能強大的“全球鷹”不可能只用來打海盜這只“小蚊子”。已經提出購買“全球鷹”的韓國和日本都有將其迅速投入軍事偵察的意圖。

對于輸出“全球鷹”的後果,五角大樓、國務院和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並沒有達成一致。國務院提出的最大的疑問是,向特定的國家輸出“全球鷹”帶給亞太地區的將是穩定還是動蕩?對于美國國務院的這一疑問,美國軍方沒有明確的答案。雷明頓將軍只是強調,“‘全球鷹’不會在成員國內部從事偵察活動”,聯盟將加強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

除了美國內部的分歧,“全球鷹”聯盟的建立還要跨越制度的限制。根據七國集團倡導的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全球鷹”可以用于發展巡航導彈技術,其載荷能力和速度屬于受到嚴格限制出口的范圍。“全球鷹”太平洋聯盟還面臨一個技術難題,就是如何在亞太繁忙的空中航線中協調“全球鷹”的飛行路線。

面對如此多的挑戰,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仍然認為,美軍與11國有足夠的空間對于“全球鷹”聯盟的建立展開討論。雷明頓將軍說,“輸出‘全球鷹’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要確保太平洋上的朋友一直與我們站在一條戰線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報道,國際空間站宇航員18日“改行”開起了裝甲車,妙趣橫生。據悉,這是他們訓練活動的一部分。

國際空間站的法國宇航員當上了裝甲車的駕駛員。他突然發現路面有情況,馬上把裝甲車駛離馬路。發生了什麼緊急情況呢?原來路面上有一只烏龜(見圖)。訓練結束後,宇航員都表示非常有趣,還會繼續參加類似的訓練活動。據悉,這次訓練活動將為期3天。

據悉,宇航員的此次訓練是為“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的發射做準備。“亞特蘭蒂斯”計劃于12月6日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執行為期11天的任務。航天飛機的7位船員將把歐洲航天局的“哥倫布號”實驗艙和一位新空間站成員送到國際空間站。

小資料:“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

1985年,“亞特蘭蒂斯”號成為美國宇航局的第四架航天飛機。

“亞特蘭蒂斯”號是以美國第一艘遠洋船舶的名字命名的,這艘輪船從1930年到196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被用來進行研究。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重77.7噸,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的第一次飛行是美國空軍的一次機密行動,它把兩顆國防通信衛星送入太空。這架航天飛機一些更加引人注目的飛行行動包括:1989年將“伽利略”號和“麥哲倫”號行星探測器送入太空;1991年將康普頓伽馬射線觀測臺送入太空。

1996年3月22日發射的“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美國宇航員莎朗·露西德送到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露西德在空間站上停留了6個月,打破了太空停留時間的記錄,之後“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又把她接回了地面。

“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預計今年12月6日再次飛離地球,將歐洲制造的“哥倫布”實驗太空艙送往國際空間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據今日航天網站報道,2007年11月18日淩晨,“質子”火箭成功發射一顆Sirius 4通信衛星。此次發射是9月份“質子”火箭發射事故後,該型火箭的第一次商業發射。當地時間4時39分(格林尼治時間22時39分)“質子”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大約9小時後,Sirius 4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Sirius 4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是一顆A2100AX型衛星,衛星重4385千克,攜帶了52臺Ku波段和2臺Ka波段轉發器。衛星將被定點于東經5度的地球同步軌道上,由瑞典衛星運營商SES Sirius公司使用,將為歐洲提供廣播和寬帶服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