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31625 10 發表於 October 2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4, 2007 我從進建中開始,就一直遵守著這些精神,我沒爬過牆,沒翹課過。雖然我功課不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cyjeff 10 發表於 October 2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4, 2007 我從進建中開始,就一直遵守著這些精神,我沒爬過牆,沒翹課過。雖然我功課不好。給你叫個好!!! [簽名檔也很讚!!!]我覺得得體且能登大雅之堂的才值得稱為精神指標[也許吧]其他的應該算是"風土民情"~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S.H.~ 10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學長所謂"建中精神"定義為何?(笑)同意athluk學長所說的光就"建中學生"四個字來說只能代表基測成績不錯的一群既然是否為建中學生只依成績為標準又何以把道德品行扯出來?"建中精神"四個字實在太含糊所謂建中精神應該是指我們的特色,風格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應該是指自由,狂狷的風格吧?嗯...以我的看法而言,品行道德不是入學的標準,也不應是它的層次被定位的如此之低使我感到很遺憾這應該是為人本應具備的並不會因成績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話說回來,道德不本非一個絕對的東西嗎?我不認為食人族把人吃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也不認為古代邊境民族把妻子「傳給」下一代的作法有何不妥我只能說以當代此地的角度而言...這些做法都是不被允許的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違反一個「大眾」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多數暴力?〉當一位學生穿上制服時他將不再是他她也將不再是她兩者在旁人眼中都變成了一個整體為,是個人如此為,攸關整間學校對於這一件事我只希望下次脫掉那件外衣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智障。就是我。 10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嗯...以我的看法而言,品行道德不是入學的標準,也不應是它的層次被定位的如此之低使我感到很遺憾這應該是為人本應具備的並不會因成績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話說回來,道德不本非一個絕對的東西嗎?我不認為食人族把人吃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也不認為古代邊境民族把妻子「傳給」下一代的作法有何不妥我只能說以當代此地的角度而言...這些做法都是不被允許的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違反一個「大眾」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多數暴力?〉我覺得應該說"以我們社會價值觀來看,食人族把人吃掉是不道德的行為,甚至邪惡,但這對他們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以我們社會價值觀來看,把妻子傳給下一大會震驚大眾,但他們會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這樣講會比較好吧?我想就像美國人認為日本人虛偽一樣這些,我想,都是文化差異我個人比較"憤恨"的一點是常常"自己個人"認為正常不過的想法被自己所處在的社會箝制了其中一點可能是因為接受了外來文化的緣故--原本是外來,現在竟也形成一大片,但卻被尚未接受的許多人們排斥 這樣(這又讓我想到了"同志"雖然說這和外來文化無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江鳥 10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5, 2007 嗯...以我的看法而言,品行道德不是入學的標準,也不應是它的層次被定位的如此之低使我感到很遺憾這應該是為人本應具備的並不會因成績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話說回來,道德不本非一個絕對的東西嗎?我不認為食人族把人吃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也不認為古代邊境民族把妻子「傳給」下一代的作法有何不妥我只能說以當代此地的角度而言...這些做法都是不被允許的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違反一個「大眾」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多數暴力?〉當一位學生穿上制服時他將不再是他她也將不再是她兩者在旁人眼中都變成了一個整體為,是個人如此為,攸關整間學校對於這一件事我只希望下次脫掉那件外衣吧!用多數暴力不甚允當,它會形成,且維持數十年、數百年,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不過這個大前提是:前人和我們有文化的承接,同我們一般的人類。)當你穿著制服,他們想到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代表的群體。就像在國外自稱是Taiwan(or 堅持要說ROC),你一舉一動就反應著她,也樹立外人心目中形象。『不要問她為你做了什麼,想想你能為她做什麼。』如果你認同這個群體,那應該不卑不亢的承認自己是屬於她,而且以自己有容止、能力代表她為榮。狂者與狷者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1而與2之,必也狂捐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釋】 ロ1.中行:依中庸而行的人。ヮ2.與:交往。 【譯文】 孔子說:“得不到言行合於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與狷這兩種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進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為。” 【讀解】 狂者、狷者是相對於“中行”的人而言的。“中行”的人是合於中庸之道的人,是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也是很難遇見的人,所以聖人說很難得到這樣的人相交。於是便退而求其次,與狂者 和狷者相交。狂者是進取的人,狷者是有所不為的人。孟子對孔 子在這里所說的狂者和狷者都曾作過解釋,在孟子看來,狂者是 志向遠大,言語夸張而不切實際的人;狷者是潔身自好的人。(《孟子‧盡心下》)這兩種人都有各自的缺點和毛病,但我們常常所遇見的,或者說見得最多的,卻又正是這兩種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們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這兩種人各自的缺點和毛病,從而用“中行”的標準來加以調節,使之不走極端而接近“中行”。說到底,還是一個“過與不及”的問題,狂者太過,狷者不及。 你周圍的人是狂者多還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人是狂者還是狷者呢?無論是你還是你周圍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用“中行”的標準來加以調節呢?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big5/book/view.asp?id=717過於激進與過於保守的人。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抱朴子˙外篇˙逸民:昔狂狷華士,義不事上,隱於海隅,而太公誅之。吾子沉遁,不亦危乎?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68633&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狂狷嗯~由於學長的回覆,讓我終於想要去查一下狂狷的原義是什麼。不過,這還是後人的解釋,孔老夫子本來的意思已經不得而知,不知道馬學長說那句話,又是不是這個意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skyXblue 10 發表於 October 2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6, 2007 嗯...以我的看法而言,品行道德不是入學的標準,也不應是它的層次被定位的如此之低使我感到很遺憾這應該是為人本應具備的並不會因成績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話說回來,道德不本非一個絕對的東西嗎?我不認為食人族把人吃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也不認為古代邊境民族把妻子「傳給」下一代的作法有何不妥我只能說以當代此地的角度而言...這些做法都是不被允許的也就是說這些行為違反一個「大眾」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多數暴力?〉當一位學生穿上制服時他將不再是他她也將不再是她兩者在旁人眼中都變成了一個整體為,是個人如此為,攸關整間學校對於這一件事我只希望下次脫掉那件外衣吧!同意啊~抱歉我當初忘記把這個重點打出來了成績高低並不影響我們是否該遵守道德規範所以,跟"建中精神"其實沒什麼關聯性可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智障。就是我。 10 發表於 October 2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6, 2007 結果我無意間打的字其實我自己已經引用了卻不知道= =很抱歉又再次造成誤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