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請問各校校刊社


Recommended Posts

每所學校的校刊社的特色都不同

常常因為前幾屆的校刊專題,而整個影響了後面學弟的專體取向。

依我們學校校刊社來講,從以前都現在大多都是專題報導,幾乎沒有過有徵稿活動與問卷專題,算是比較沉悶的那一類型,因為校刊有一半版面是刊登校內文學獎得獎作品,一直以來,大概是文學講那部分最受到歡迎,專題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去閱讀。

所以今年是有打算要做些突破,我們還在討論當中。

請問各校的校刊社是否也有什麼特色?

還有,彰中一直以來校刊社就沒有很多人(聽學長說以前曾經有強迫每班派一位學生參加過)今年還因為教育部規定每個社團一定要15人以上差點倒社,最後是和教育部與學校溝通後才能存活下來。

我知道招不到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認為校刊社會很忙,會影響到課業,尤其是對升學為主的學校來講是一大創傷,國中老師和一些家長也"特別宣導"過小孩子說加入校刊課業一定會荒廢掉,但事實其實不是這樣,我在高一在校刊過了一年,沒有任何科目要補考。

學校也有幾位老師對校刊社不看好,最後存活下來,他們還一臉驚訝,校刊社還沒倒呀?

雖然存活了下來,但今年社員也只有九位,還比去年還多。

悲慘的是,只有一位學弟參加。:|

這種狀況,其他的學校也有嗎?還是和學校的文學風氣有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其實不覺得女校在招募社員上會比較容易,例如我們這屆一開始只有8人,編刊時退了一人,又再找了5人,現在才有12人編一本校刊。下一屆的學妹則收到28人,我想是因為我們社團動態展的熱血影片很成功!另外傳單發的比上屆多。

據我的觀察(依據校刊封底的編輯人員),通常私校的人數會比較多,我想是因為社團選擇比較少的關係,每次看到有兩位數的人數就很羨慕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粗體字我存疑XD

老實說我覺得也是要看到底是做什麼東西。

人數問題。

校刊社本來就不是什麼大社,而且編輯這種事情本來也不適合太多人合作,

十個人左右編一本校刊應該是最適當的人數。

人太多的話收稿、稿件控管不易;太少的話太操,但刊物統一性高,也有好處。

我常常舉我們上一屆學長的例子,

他們只有三個人編,照樣弄出一本頗有水準的東西來。

人數不是重點,重點在心態。

建青每屆編輯人數都差不多,普遍不超過十個。

我們這屆七個。

往年社團招生也通常不超過十個,

都是社課開始執行後,對文學有興趣的學弟互相號召,

到十一月左右社團人數才大致抵定。

我們去年九月底了還才只有三個人左右,十二月左右才大致確認編輯人數。

招生部分我覺得文宣用不用心、廣告用不用力是一大重點,

我們這屆招學弟的時候前前後後印了一、兩千張傳單,

設計感非常強烈。

因為校刊社在校內本來就是個很低調的社團,

在發刊期間外通常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所以必須很強烈地讓學弟知道「有校刊社的存在」。

因為往年很常見的例子是,

校內不是沒有文藝人才,可是你廣告打得不大、又不跑班,

人家連「有校刊社」都不知道,你叫他怎麼加呢?

我們招生很賣力。

新生報到、社團博覽會都有擺攤位在發傳單,

人才的吸收度也就比往年高的兩倍左右,

剛開始收到的學弟大約二十個,

經過一個月的淘洗之後(我們是自由跑社制,有些學弟沒興趣會自動退出),

目前穩定參與每堂社課的學弟大約十三個,

其中大部分有小說、散文、詩的創作經驗,閱讀經驗也頗為豐富,

而且感覺起來相當積極。(可以去看報到區,至少我一上的時候還不會想去讀《一個囧人》:P)

我覺得我努力的成果有換到一批績優股。

跟學校的人數有關係@@

會加入校刊社的比例本來就偏低(女校會高一點)

個人認為

要不是建中一屆有一千三百多人

那每次入社的大概只有五位左右...

去年也是一千三百多人,但就是不到五個啊XD

我其實不覺得女校在招募社員上會比較容易,例如我們這屆一開始只有8人,編刊時退了一人,又再找了5人,現在才有12人編一本校刊。下一屆的學妹則收到28人,我想是因為我們社團動態展的熱血影片很成功!另外傳單發的比上屆多。

據我的觀察(依據校刊封底的編輯人員),通常私校的人數會比較多,我想是因為社團選擇比較少的關係,每次看到有兩位數的人數就很羨慕啊!!!

招到二十八個學妹的社團來跟我說女校不會比較難,實在有夠沒說服力的...Orz

母群的性向上還是有差別吧,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跟你們一樣有社團聯展的活動,放一樣熱血的影片,

那我們學或許也衝不到28個。

事實上我們也很努力了但還是不到你們的一半。:P

妳們上一屆人少應該歸咎於招生不力,而不是「學校普遍對文字冷感」;

相反的我們面臨的就完全是後者的問題。

說實在的人多人少也不是什麼重點,

因為社團少而不得不選擇校刊社的那種私校,

很多人寫出來的東西我實在不敢恭維。: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還有,彰中一直以來校刊社就沒有很多人(聽學長說以前曾經有強迫每班派一位學生參加過)今年還因為教育部規定每個社團一定要15人以上差點倒社,最後是和教育部與學校溝通後才能存活下來。

我知道招不到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認為校刊社會很忙,會影響到課業,尤其是對升學為主的學校來講是一大創傷,國中老師和一些家長也"特別宣導"過小孩子說加入校刊課業一定會荒廢掉,但事實其實不是這樣,我在高一在校刊過了一年,沒有任何科目要補考。

學校也有幾位老師對校刊社不看好,最後存活下來,他們還一臉驚訝,校刊社還沒倒呀?

雖然存活了下來,但今年社員也只有九位,還比去年還多。

悲慘的是,只有一位學弟參加。:|

這種狀況,其他的學校也有嗎?還是和學校的文學風氣有關??????????

粗體字我存疑XD

老實說我覺得也是要看到底是做什麼東西。

人數問題。

校刊社本來就不是什麼大社,而且編輯這種事情本來也不適合太多人合作,

十個人左右編一本校刊應該是最適當的人數。

人太多的話收稿、稿件控管不易;太少的話太操,但刊物統一性高,也有好處。

我常常舉我們上一屆學長的例子,

他們只有三個人編,照樣弄出一本頗有水準的東西來。

人數不是重點,重點在心態。

建青每屆編輯人數都差不多,普遍不超過十個。

我們這屆七個。

往年社團招生也通常不超過十個,

都是社課開始執行後,對文學有興趣的學弟互相號召,

到十一月左右社團人數才大致抵定。

我們去年九月底了還才只有三個人左右,十二月左右才大致確認編輯人數。

招生部分我覺得文宣用不用心、廣告用不用力是一大重點,

我們這屆招學弟的時候前前後後印了一、兩千張傳單,

設計感非常強烈。

因為校刊社在校內本來就是個很低調的社團,

在發刊期間外通常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所以必須很強烈地讓學弟知道「有校刊社的存在」。

因為往年很常見的例子是,

校內不是沒有文藝人才,可是你廣告打得不大、又不跑班,

人家連「有校刊社」都不知道,你叫他怎麼加呢?

我們招生很賣力。

新生報到、社團博覽會都有擺攤位在發傳單,

人才的吸收度也就比往年高的兩倍左右,

剛開始收到的學弟大約二十個,

經過一個月的淘洗之後(我們是自由跑社制,有些學弟沒興趣會自動退出),

目前穩定參與每堂社課的學弟大約十三個,

其中大部分有小說、散文、詩的創作經驗,閱讀經驗也頗為豐富,

而且感覺起來相當積極。(可以去看報到區,至少我一上的時候還不會想去讀《一個囧人》)

我覺得我努力的成果有換到一批績優股。

引用:

作者: 兩儀式Shiki

跟學校的人數有關係@@

會加入校刊社的比例本來就偏低(女校會高一點)

個人認為

要不是建中一屆有一千三百多人

那每次入社的大概只有五位左右...

去年也是一千三百多人,但就是不到五個啊XD

引用:

作者: 毛毛璇

我其實不覺得女校在招募社員上會比較容易,例如我們這屆一開始只有8人,編刊時退了一人,又再找了5人,現在才有12人編一本校刊。下一屆的學妹則收到28人,我想是因為我們社團動態展的熱血影片很成功!另外傳單發的比上屆多。

據我的觀察(依據校刊封底的編輯人員),通常私校的人數會比較多,我想是因為社團選擇比較少的關係,每次看到有兩位數的人數就很羨慕啊

招到二十八個學妹的社團來跟我說女校不會比較難,實在有夠沒說服力的...Orz

母群的性向上還是有差別吧,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跟你們一樣有社團聯展的活動,放一樣熱血的影片,

那我們學或許也衝不到28個。

事實上我們也很努力了但還是不到你們的一半。

妳們上一屆人少應該歸咎於招生不力,而不是「學校普遍對文字冷感」;

相反的我們面臨的就完全是後者的問題。

說實在的人多人少也不是什麼重點,

因為社團少而不得不選擇校刊社的那種私校,

很多人寫出來的東西我實在不敢恭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人很多耶XD

高二15個左右...(含:正副社長各1人.文書3人.公關總務各1人.總編1人)

高一23個....

全部社員人數38人...

我們社團上限是40人.....="=

人多到差點教室塞不下

天啊...你們人爆多的...

我翻了前幾年嘉女青年,社員都不超過10個...囧

但我覺得他們不夠用心宣傳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們用電腦選社時才看到校刊社這個社團。

因為校刊社完全沒有說明他們的運作方式,我們都不甚了解這個社團的情況,而且這屆其他社團的表演很活潑,學姊們很親切又積極跑班,自然也沒考慮到校刊社...氣勢就弱掉很多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是今年社團志願系統調整

導致今年人數銳減

真的差很多……

高二,扣除幹部不算,0人

高一,2人

國中部,國一至國三不等,13人

這是個青天霹靂= =

幹部想盡辦法,到處遊說

才找了2位高二,4位高一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在下一屆身上(心臟負荷不了……)

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培訓99級的接班學弟妹

給予他們充分的經驗

以寄望明年不會再來一次這麼可怕的結果= =

對附青而言,社員很重要

因為專題不是幹部親自操刀

而是全社分配下去小組撰文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是今年社團志願系統調整

導致今年人數銳減

真的差很多……

高二,扣除幹部不算,0人

高一,2人

國中部,國一至國三不等,13人

這是個青天霹靂= =

幹部想盡辦法,到處遊說

才找了2位高二,4位高一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在下一屆身上(心臟負荷不了……)

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培訓99級的接班學弟妹

給予他們充分的經驗

以寄望明年不會再來一次這麼可怕的結果= =

對附青而言,社員很重要

因為專題不是幹部親自操刀

而是全社分配下去小組撰文的

那幹部是用來?

我很好奇耶XD

那個「級」是怎麼計算的?

我小時後黃版皮卡邱也有到99級喔...Orz"""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oh well,

人數多果是否會直接引響到校刊的品質,這倒是值得討論。

不過,質或許重於量吧

我是這屆校刊社社長,招生情況算是歷年來最好的一次(笑~~)

目前36位社員,含高一高二

當然,這是全體幹部的功勞

但其實我想談談的是"定位"

對社員的定位

的確,一本優質的刊物,決定因素並非在"總人數"

也就是說人數是多了點,

可身為幹部,要做的並非只是"編校刊"

更要負責"傳承"

如果只把社員當作幫忙編校刊的人

自然不需要太多

可若將社員視為未來的接班人

自然需要從"眾多"人選中挑出一位最適當的,不是嗎?

至於人多嘴雜的問題,好吧,他存在,但可以解決吧?

http://www.wretch.cc/blog/austine1216 我的無名,歡迎同號一起討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這篇主要是在討論人數問題?

目前景青的確實人數還是抓不準,社員名單上出現一些沒看過的名字,不知道什麼時候加進來的,但大概有30人左右,還有一枚地社。( 嗨學妹XD 揮手 )

這就叫否極泰來吧XDD

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一開始沒招到人才,後面就很難運作下去了。

但編校刊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心,態度不對,文筆再好有什麼用?

Excellence With A Soul

這屆的學妹好熱血

結論:

先招些有興趣的學妹,再從中挑選人才,該傳承的,就傳承下去,總不能一直惡性循環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是南一中的

我們學校也對這個困擾過...

我們這屆的文宣做的很大....傳單跑班拉學弟都做過了

但是效果還是不怎麼樣...老實說有些灰心= ="

我們這屆招的學弟12個 2年級13

我們自己剛進來的時候只有8個

我的個人感覺事.....風氣吧

男校也有一些關西吧....畢竟不是有那嚜多人感興趣...

不過校刊雖然少人工作量會變大...但是就是因為這樣勾童才好不是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oh well,

人數多果是否會直接引響到校刊的品質,這倒是值得討論。

不過,質或許重於量吧

我是這屆校刊社社長,招生情況算是歷年來最好的一次(笑~~)

目前36位社員,含高一高二

當然,這是全體幹部的功勞

但其實我想談談的是"定位"

對社員的定位

的確,一本優質的刊物,決定因素並非在"總人數"

也就是說人數是多了點,

可身為幹部,要做的並非只是"編校刊"

更要負責"傳承"

如果只把社員當作幫忙編校刊的人

自然不需要太多

可若將社員視為未來的接班人

自然需要從"眾多"人選中挑出一位最適當的,不是嗎?

至於人多嘴雜的問題,好吧,他存在,但可以解決吧?

http://www.wretch.cc/blog/austine1216 我的無名,歡迎同號一起討論^^

你誤解我的意思了:P

我們高一社員進來是不需要參與編輯的,

定位當然就是當人才來培育,

所以自然也沒有把學弟視為「只是編校刊」這樣的狀況。

所以學弟當然是多多益善,然後從中挑選人才。

但是編務,

假設今天是資質參差不齊的三十六個人編出一本校刊。

我會完全沒辦法想像那是什麼樣子:P

筆風不同進度不同這種事你能怎麼解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粗體字我存疑XD

老實說我覺得也是要看到底是做什麼東西。

人數問題。

校刊社本來就不是什麼大社,而且編輯這種事情本來也不適合太多人合作,

十個人左右編一本校刊應該是最適當的人數。

人太多的話收稿、稿件控管不易;太少的話太操,但刊物統一性高,也有好處。

我常常舉我們上一屆學長的例子,

他們只有三個人編,照樣弄出一本頗有水準的東西來。

人數不是重點,重點在心態。

建青每屆編輯人數都差不多,普遍不超過十個。

我們這屆七個。

往年社團招生也通常不超過十個,

都是社課開始執行後,對文學有興趣的學弟互相號召,

到十一月左右社團人數才大致抵定。

我們去年九月底了還才只有三個人左右,十二月左右才大致確認編輯人數。

招生部分我覺得文宣用不用心、廣告用不用力是一大重點,

我們這屆招學弟的時候前前後後印了一、兩千張傳單,

設計感非常強烈。

因為校刊社在校內本來就是個很低調的社團,

在發刊期間外通常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所以必須很強烈地讓學弟知道「有校刊社的存在」。

因為往年很常見的例子是,

校內不是沒有文藝人才,可是你廣告打得不大、又不跑班,

人家連「有校刊社」都不知道,你叫他怎麼加呢?

我們招生很賣力。

新生報到、社團博覽會都有擺攤位在發傳單,

人才的吸收度也就比往年高的兩倍左右,

剛開始收到的學弟大約二十個,

經過一個月的淘洗之後(我們是自由跑社制,有些學弟沒興趣會自動退出),

目前穩定參與每堂社課的學弟大約十三個,

其中大部分有小說、散文、詩的創作經驗,閱讀經驗也頗為豐富,

而且感覺起來相當積極。(可以去看報到區,至少我一上的時候還不會想去讀《一個囧人》)

我覺得我努力的成果有換到一批績優股。

去年也是一千三百多人,但就是不到五個啊XD

招到二十八個學妹的社團來跟我說女校不會比較難,實在有夠沒說服力的...Orz

母群的性向上還是有差別吧,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跟你們一樣有社團聯展的活動,放一樣熱血的影片,

那我們學或許也衝不到28個。

事實上我們也很努力了但還是不到你們的一半。

妳們上一屆人少應該歸咎於招生不力,而不是「學校普遍對文字冷感」;

相反的我們面臨的就完全是後者的問題。

說實在的人多人少也不是什麼重點,

因為社團少而不得不選擇校刊社的那種私校,

很多人寫出來的東西我實在不敢恭維。

你誤解我的意思了:P

我們高一社員進來是不需要參與編輯的,

定位當然就是當人才來培育,

所以自然也沒有把學弟視為「只是編校刊」這樣的狀況。

所以學弟當然是多多益善,然後從中挑選人才。

但是編務,

假設今天是資質參差不齊的三十六個人編出一本校刊。

我會完全沒辦法想像那是什麼樣子:P

筆風不同進度不同這種事你能怎麼解決?

廣告、社博會、傳單,我們好像沒有做得這麼賣力,這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其實今年我們也有到一年級去宣傳,也有做傳單,但就是連一個人都招不到

不過我對你們建中的制度感到好奇(A)

大多的學校一年級就開始編輯校刊,好像都沒有什麼訓練課程,不是全部社員都有一定的報導文學課程,就是全都沒有什麼課要上,社課以討論校刊編輯為主。像一年級文筆欠佳的我還洋洋傻傻的寫了幾千多字的八卦山報導= ='

P.S呵呵~或許你的存疑是正確的,其實我一下數學差點要補考

補考重修這類事......高二應該就比較平常了吧?(等著漫長的學期末的物理補考中)

我們目前是走生活雜誌路線,跟其他學校不太一樣

在校內應該算受歡迎。

我們高二也只有九個人,

但我覺得其實不會太少耶,也不會人多嘴雜

高一招到了十八人,

不過有幾個會留下來是未知數,嗯

生活雜誌路線?是會介紹有關服飾、小吃、時尚流行的那種路線嗎?(好奇!!!)

這一屆中正校刊高二加高一約為24人

走的風格為.....次文化與文化衝擊

然後.....

高二幹部發揮區 45P

友社廣告論文區 5P

高一自由區 再來個20P

(今年的中正校刊自由風會很興盛的感覺....

次文化與文化衝擊,我很好奇,能不能再多點解釋?

友社廣告論文區這也能不能解釋一下?

聽起來好像很有趣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誤解我的意思了:P

我們高一社員進來是不需要參與編輯的,

定位當然就是當人才來培育,

所以自然也沒有把學弟視為「只是編校刊」這樣的狀況。

所以學弟當然是多多益善,然後從中挑選人才。

但是編務,

假設今天是資質參差不齊的三十六個人編出一本校刊。

我會完全沒辦法想像那是什麼樣子:P

筆風不同進度不同這種事你能怎麼解決?

這個時候幹部的工作就來了。

對於筆風的問題,當然是不能要求,

可是經過統整之後能依據大家的文章,

稍作一點調整,

讓整本刊物內容看起來不會參差不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廣告、社博會、傳單,我們好像沒有做得這麼賣力,這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其實今年我們也有到一年級去宣傳,也有做傳單,但就是連一個人都招不到

不過我對你們建中的制度感到好奇(A)

大多的學校一年級就開始編輯校刊,好像都沒有什麼訓練課程,不是全部社員都有一定的報導文學課程,就是全都沒有什麼課要上,社課以討論校刊編輯為主。像一年級文筆欠佳的我還洋洋傻傻的寫了幾千多字的八卦山報導= ='

P.S呵呵~或許你的存疑是正確的,其實我一下數學差點要補考

補考重修這類事......高二應該就比較平常了吧?(等著漫長的學期末的物理補考中)

生活雜誌路線?是會介紹有關服飾、小吃、時尚流行的那種路線嗎?(好奇!!!)

次文化與文化衝擊,我很好奇,能不能再多點解釋?

友社廣告論文區這也能不能解釋一下?

聽起來好像很有趣喔

我們一年級也不用寫專題耶,

只有下學期才有稍微協助學姊,

不知道這樣是好還是壞,

因為二年級接社的時候完全沒有頭緒ˊˋ

生活雜誌路線....

嗯,就是平常會接觸到的東西,

像我們99期就有做:攝影、創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價值觀

97期沒記錯的話有作一些師大公館附近比較特別的店,還有創意市集、插畫家等等

100期敬請期待,

我可以寄公關本過去(如果我沒有懶病發作的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個時候幹部的工作就來了。

對於筆風的問題,當然是不能要求,

可是經過統整之後能依據大家的文章,

稍作一點調整,

讓整本刊物內容看起來不會參差不齊。

妳有做過這個工作嗎?xd

上學期我們編刊的時候我是社長,

因為人少所以很多工作其實都混在一起。

那時候我負責修改社內一些文章和社外來的社團稿。

實際下去做之後會發現那完全不只是語句的問題,

有時候整個段落與段落的邏輯都有毛病,

或整篇文章假設的前提本身就有問題,又或者寫來的文稿明顯東抄西截,

社外稿更是誇張地給你「耶嘿!、啊哈!」。

這樣你要把它修到差不多的程度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對,當然他一開始寫得很差是可以退稿要求重修,

但人一多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掌握所有人的進度,

有些人可能本來就拖稿拖了老半天,

交來又是完全不可理喻的文章,但截稿時間又快到了,你怎麼退?

所以你只好改,

但像我上一段說的那樣,那種情況要改根本天方夜譚。

到頭來負責修稿的幹部所寫的字可能都比原寫稿者多、

修稿寫稿一來一往之間時間耗費數倍,

那何必呢?

所以我覺得與其學弟妹一進來就讓他們直接接編務,

還不如先讓他們先沉潛經過一段時間,

等到淘洗過了,剩下一個固定人數的菁英再繼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廣告、社博會、傳單,我們好像沒有做得這麼賣力,這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其實今年我們也有到一年級去宣傳,也有做傳單,但就是連一個人都招不到

不過我對你們建中的制度感到好奇(A)

大多的學校一年級就開始編輯校刊,好像都沒有什麼訓練課程,不是全部社員都有一定的報導文學課程,就是全都沒有什麼課要上,社課以討論校刊編輯為主。像一年級文筆欠佳的我還洋洋傻傻的寫了幾千多字的八卦山報導= ='

恩我們是一下接社,二下交社。

一上完全不用碰編務,專心上課這樣。:)

友社廣告論文區

就是 比方說今年給生研社發表4000字 小論文 來打廣告

生研社是我們的友社 這樣

我覺得這有點奇怪而且不合理。

照理說校刊社沒有資格把特定版面給特定團體,

就算要有這樣的版面也應該至少經過公開徵稿。

直接把某版面給「友社」的行徑非常不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這有點奇怪而且不合理。

照理說校刊社沒有資格把特定版面給特定團體,

就算要有這樣的版面也應該至少經過公開徵稿。

直接把某版面給「友社」的行徑非常不妥。

我們是問看看各社團有沒有興趣來接受我們採訪

有的話我們就會派人去上他們的社課作採訪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