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情歌 10 發表於 October 1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1, 2007 這是九月的時候我們台北九校聯合迎新的講綱,給學弟妹作參考。也希望各地同仁可以就此做些討論、修正,畢竟這只是我一點淺見,希望能在各位集思廣益之下讓它更完善:p---------------------------------------- 前言 校園中負責編輯刊物的社團名稱各異,有的叫「青年社」,有的叫「編輯社」,有的叫「採訪社」,也有些直截了當地就叫「校刊社」。多樣化的名稱正象徵著校刊的多元性與不可定義性。 而所謂「多元」與「不可定義」,簡而言之就是,「校刊社,但不僅止於校刊」。校刊只是一種呈現內裡的手段,而非目的。在形式與定位上我們多少有所重疊,但那些本質上的不同則視各校的校風、傳統而異,怎樣的環境造就怎樣的內蘊。而校刊社的終極目標即是成就這些內裡,並用以呈現精華。 那麼,接著讓我們回到本質上的問題,究竟什麼是「校刊社」? 校刊社的定位──形式上的本質 一個健全的校園機制,必須包含代表校方立場的行政單位,及代表學生立場,且具自主性的自治組織。 行政單位就是由教職員工組成的團隊;而學生自治組織主要分為兩者,其一為各校的「班聯會(或稱代聯會)」,班聯會通常再細分為「行政部門」與「班代大會」,相當於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關係,前者負責辦理、統籌學生自治事務,搭起學生與校方的對話平台,後者則由各班代表組成,負責監督行政部門,並轉達意見給行政部門或校方。另一個代表學生立場的組織即為校刊社。三者各有各的立場,互不從屬。 從形式上來看,校刊社以媒體的角色在校園體系中擁有「第四權」,藉輿論搭起「學生與學生」(校刊社對班聯會的監督、校刊社傳遞給其他學生的訊息、學生與學生利用校刊所做的對談),及「學生與學校」(校刊社對學校行政單位的監督)的平台。舉些簡單的例子,作家楊照在《迷路的詩》中曾談到早期建青與行政部門的關係緊張,兩造互相監督、批評已成傳統,現存的建青文獻中也有班聯會爆發弊案時所做的澄清、評論,在更早期的建青中也常見學生互相來稿討論的情形;後者的例子則如七○年代校內衝撞體制的文章,近期則有《建青125》中的「朝會減半計畫」。 此處必須強調這些學生組織的授權性。不論班聯會或校刊社,都是經全校繳交費用委託辦理事務,這就是一種形式上的全校授權,透過這個程序才能成為全校認可的自治組織,才有權力「代表」學生,才有權力與「校方平等對談」。早期大學校園中許多地下反動勢力的改革手段,不外乎要先握有代聯會主導權,或取得校方刊物的編輯實權,實則象徵著必須先握有「全校授權」才有和校方談論的立場與籌碼,全校授權的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 回歸到現代的角度。近年校園中普遍出現「班聯會娛樂化」的現象,各校班聯會紛紛將辦理舞會、園遊會及各項娛樂活動視為相對重要的學生事務,而疏忽針對體制、學校政策的探討與省思,因此在校園民主體制上,班聯會「學生對學校」、「學生與學生」的對談平台早已名存實亡,於是,校刊社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顯重要,如果連校刊社也對本身的定位一知半解,那校園中的學生自治體制將等同完全喪失,後果不堪設想。 校刊的精神與走向──內容上的本質 身為校園民主中的要角,可知校刊傳統上兩項不可或缺的本質乃是「批判」乃是「省思」,少了這兩個核心精神,則遑論校刊論述的自主性。當然正如前文所提,校刊的內容隨各校而異,除了形式上的本質外,校刊還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在此以建青的流變為例。 (1)民國四○至六○年代 早期的校刊受政治情勢影響,各校多有相當嚴密的「審稿」制度,文章內容須由指導老師審核通過才能刊登,加上此時全台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學生們普遍被洗腦控制,即使有所欲言也不敢表態,因此最早校刊內容多為反共復國等八股懷鄉內容。稍後期才開始出現一些關於教育體制、時代的思潮,引起學生紛紛來稿論戰。另一方面各校也開始刊載同學們的文學創作,文藝風氣於此時紮根。 (2)民國七○至八○年代 受六○年代後期至七○年代黨外運動興起、地下雜誌如雨後春筍般竄出、白色恐怖陰影逐步消退的影響,大學校園內的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地展開。各校刊物紛紛衝撞體制,以批判性的內容反抗校方高壓管理。此一風氣慢慢由大學傳入高中校園,即使活動規模不如大學,但文字內容明顯較早期更具批判性,檢討校內體制的意圖更為強烈。校刊的「批判」性質逐步確立,校方與學生的對話平台於焉形成。 (3)現代校刊 隨校內高壓逐漸鬆綁,各校風氣逐步走向多元。在新世代文化的衝擊下,各校校刊也逐步走向大眾化、雜誌化,講求版面美觀、內容符合大眾需求。形式上主要由社內編輯撰寫的「專題」及校內來稿的「作品集」組成,另為提振校內寫作風氣,各校校刊社紛紛承辦「文藝獎」事宜,將得獎作品匯入校刊。 校刊本質隨細流不斷匯入時代大河,從早期的「思辯」、「文藝」,中期的「批判」到目前的「多元」,逐漸呈現出幾個重要的面向。如何在這麼多的面向中取得平衡點,且在形式上實行校刊社的權責,將是現代校刊編者最重要的課題。 校刊編者的省思──關於內裡 談完本質上的東西,接著談「內裡」。所謂內裡當然是不做定義的,所以此處不像上頭那樣硬性定義、歸類些什麼,在此選文兩篇,第一篇為目前大三的建青學長於家族討論區的發言,另一為目前高二的建青編輯於BLOG上發表的文字。兩者皆談論到校刊編者的「內裡」。選文一:你為什麼想加建青? 以前學長都會照例問一聲:你為什麼會加入建青? 你的回答會是什麼? 我加入建青學到很多,從只會看大眾文學到還可以耐著性子看超無聊的戴洛維夫人,只因為它是意識流經典;從只聽過徐志摩,到看夏宇楊牧楊澤羅智成──即使有看沒有懂──只因為詩是一種特別的語言;從只聽過蘇格拉底,到叔本華尼采康德修謨,甚至薩伊德拉岡傅柯──當然不能忘了機掰的布希亞XD──只因為我覺得他們真正屌。 以上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我是建青人。 身為建青人應該比同儕多點什麼。 我現在可以看完小說後深受他結構完美超強的敘事手法強烈的實驗意圖或暗喻的不明事物而感動,你們明白這種感動嗎?這才是真正看小說的樂趣。 更甚,詩電影散文的欣賞角度也因為我加入建青後整個開闊了,在我國中的時候我完全無法想像我竟然能對《青春電幻物語》這種敘事極其混亂毫無劇情可言的電影感動那麼久,你知道,我無法講出這些對我的生活影響有多麼的大,我忽然發現這世界上美且迷人的事物居然這麼多,當我們口中講著那些哲學家的心血結晶,發現我們居然與世界上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有著共鳴,這是多麼令人驚喜的事! 我從建青得到了這麼多,但我無法保證你會跟我一樣。 你為什麼想加建青? 你的回答影響著你會得到什麼。選文二:拿什麼來面對自己? 關於社課,自認上得不好。畢竟還是沒什麼基礎罷,理論讀不通小說又沒讀得特別多,講起東西來比照本宣科好不上多少。我想我終於可以理解所謂的「自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那並不是認為建青人夠強才刻意採取的放任制度,而是就算學長們想刻意要求學弟做些什麼也只是枉然,而且永遠不夠。 我們為什麼加入青年社呢?其他的社團各有各顯而易見的成果,吉他社的人會彈吉他、電研社寫得出程式來、戲劇社生涯中可能演過十幾場大大小小的舞台劇,那身為青年社的我們能拿得出什麼來?當然最顯而易見的是校刊,每個人一定都分得到編務,三年後你可以告訴推甄教授哪幾篇是你寫的、哪些頁數是你排的版。但同樣面對編務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舉個例,最近讀到老建青一篇講尼采的文章,三、四千字的篇幅,參考書目上列了十幾本尼采的著作,再加上十幾本西洋哲學史、存在主義及其他關於尼采的論述,這是面對專題的一種態度;另一種人,面對專題就上網路搜尋個幾頁資料,看到類似的就東抄西截拼湊成一篇文章,這樣的東西交出來好運一點蒙混過關,衰小一點或許會被大肆攻詌,但最多也就只是被攻詌而已,東西印出來後你依舊名列編輯,你依舊「編過一期校刊」。 如果持的態度是後者,那加入青年社究竟得到了什麼?建青學長每年都會要升二年級的社員「好好想想你拿什麼來面對學弟」,相同地我們更該思考,三年畢業後我們能拿什麼來面對自己?沒有人可以硬性規定你面對專題的態度;沒有人可以硬性規定你要讀哪些、讀多少書,一切只能靠自己,只能自學。而這一切只為了三年後你能無愧於心地承認自己是個建青人,確信自己曾那樣踏實走過。 否則青年社對你而言將會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結語 以上是校刊社。 在最後這個地方,我已經沒辦法再做更多的詮釋。我只能說,前人的路如此崎嶇險阻,他們都這麼走過來了,如今你即將接下學長姐的火炬。我們沒什麼好說的,即使我們說了也沒用。 我只希望在這個起點,你能好好的思考: 你為什麼要加校刊社? 你希望你拿得出什麼來面對自己? 你希望你拿得出什麼來面對傳統、面對學校? 你的回答影響著你將得到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vadne 11 發表於 October 12,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2, 2007 話說活動組比較辛苦啊PS: 講義的PDF版本後天上來(我是總召 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恨情歌 10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7 阿啦啦啦有沒有人要理我一下啊。感覺起來跟南部學校有很多出入啊,放上來是想給大家經驗交流然後改一下的。都沒有人理我這樣實在有夠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子唯 10 發表於 November 3,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November 3, 2007 我看到這篇文章了,而且大大的感動。我想我可以影應給全社看這篇文章,裡面說到很多我很想跟學弟妹或是同界的社員的話,老實說,我很羨慕建青,也很羨慕建中人,得天獨厚的歷史、思想和願景,和創校不到十年的我們實在相差甚鉅。許多新校的校刊社多半是因為需要一個手段來替校方說話,也由於沒有經歷過建青那樣的時期和過程,所以沒有傳承。文章裡說到-班聯會的娛樂化。我想已經不只是班聯會了,聯校刊也得被迫娛樂化!現在的文章內容與往年不同也與建青不同,愛學校的心不如其他學校,又如何愛自己甚至校刊社呢?沒有歷史的傳承只是一味的模仿,這樣對於上面說到的第四權的角色又如何能扮演得當呢?只剩下尸位素餐地繼續待著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stacy0206 10 發表於 Decem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6, 2007 阿啦啦啦有沒有人要理我一下啊。感覺起來跟南部學校有很多出入啊,放上來是想給大家經驗交流然後改一下的。都沒有人理我這樣實在有夠囧"(笑) 我有看到你這篇真的是寫的不錯好啦 其實不是不錯 是很棒 :)雖然說這次迎新我沒去但是這篇文章我會把他放在社團檔案夾裡 讓我們後幾屆的學弟妹也能" 瞻仰 "的 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jjmayday 10 發表於 Decem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16, 2007 最簡單的一件事:你有沒有對校刊負責任的心態?這件事情簡單又重要,但卻是我目前看到學弟非常欠缺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青雲 10 發表於 December 20,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0, 2007 樓上挺中肯的負責任是一大要點看127期建青令我思考滿多的...究竟怎麼樣算是一本好的校刊?社團的走向、社員的態度等等社長要做的事還多的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