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hanchu 10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泰X出版社17.8CM=7吋全自動這應該沒問題= =哪一把槍是不能射擊單發的???三發點放是朝同一地方開三槍...用意在測試可疑地點或是解救人質我打那行的意思是半自動和單發重複了,然後沒有提到三發點放。無法半自動射擊的槍啊,這挺多的。例如M60(想打出單發要技術)、MG42、M249這些。三發點放的用意不是這樣,而是因為全自動射擊時槍口會上揚,一般來說只有前三發有命中的機會,所以故意做成連續射擊三發之後重新扣住。另一個用意是避免新兵因為過度緊張而浪費子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樹苗 10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我打那行的意思是半自動和單發重複了,然後沒有提到三發點放。無法半自動射擊的槍啊,這挺多的。例如M60(想打出單發要技術)、MG42、M249這些。三發點放的用意不是這樣,而是因為全自動射擊時槍口會上揚,一般來說只有前三發有命中的機會,所以故意做成連續射擊三發之後重新扣住。另一個用意是避免新兵因為過度緊張而浪費子彈。半自動=扣板機一次射出三發子彈單發=扣板機一次射出一發子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一把步槍有三種射擊模式的實在少見,T65系列的板機保險系統實在優秀(205廠的工程師都是怪物嗎?)另外"最大彈道高90.5CM / 600M"...那是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3, 2007 半自動=扣板機一次射出三發子彈單發=扣板機一次射出一發子彈啥?那啥鬼?"半自動"(Semi Automatic)就是所謂"單發"...這裡"自動"是相較當初栓式步槍或手動上膛的槍機而言"全自動"(Automatic)就是"連發"三發點放的話叫"Burst"...就是三發點放...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其實三發點放還可以當信號使用;有三發點放的槍還有早期的MP-5喔!不過9X年之後都取消了;設計三發點放真的蠻貼心的,當距離要長不長、單發點放火力不夠、全自動射擊命中率太差的時候,就有三發點放的必要了;老實說,要把三發點放當全自動真的不好用,要節省彈藥的話用快速點放反而比較好控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isghost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三發點放最主要的目的是因為新兵常常一緊張就直接把子彈打完了所以像M16A2 M16A4都只有三方&單發而沒有全自動模式而且其實在戰場上(尤其是伊拉克)全自動射擊的機會不多之前TARGET還是COVER有介紹過三發點放最主要的好處就是他保有單發的準度&全自動的殺傷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真正的三發點放只有G-11有辦法達到(三發子彈都離開槍口,後座力傳達到槍拖)保有單發的準度&全自動的殺傷力;如果真的怕新兵緊張而取消全自動也不見得好,像是近戰的時候,板機扣到底,沒命中敵軍,然後手指忘了扣第二次,結果就......所以我一直比較支持快速點放(單發快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ary47752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半自動=扣板機一次射出三發子彈單發=扣板機一次射出一發子彈老兄..你的教官應該會哭等你拿到教練槍之後就知道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樹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一把步槍有三種射擊模式的實在少見,T65系列的板機保險系統實在優秀(205廠的工程師都是怪物嗎?)另外"最大彈道高90.5CM / 600M"...那是啥?600m的時候子彈會飛到最高點..距離瞄準直線90.5cm也就是說瞄準600m的目標..會偏離90.5cm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樹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老兄..你的教官應該會哭等你拿到教練槍之後就知道了問過教官..教官說課本打錯了= =恩恩...所以說是我錯了...抱歉=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600m的時候子彈會飛到最高點..距離瞄準直線90.5cm也就是說瞄準600m的目標..會偏離90.5cm應該要說彈著點會比瞄準點"高"90.5cm,以免別人誤解;說明:子彈離開槍管後會先降低高度、後爬升,到最高點後下降,離開有效射程後亂飄,飄到最遠的叫"最大射程"(風向、溫度都會影響彈道),不是每顆子彈都會飛到最大射程喔!還有就是那刺刀,其實國造的不是M-7(型號忘了),而且長度比M-7多一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所以我一直覺得國內的軍訓教育從師資到教材都有很大的問題1.這"90.5cm"是很..."濫砲"的數據,在準星及罩門都可以調整的情形下,誰規定調整歸零後的槍一定是這個數據?何況還有兩個罩門和夜間準星切換...2.子彈出槍口不會下降,而是槍口本來就在瞄準線下方。若瞄準線成水平時,下方的槍管其實是相對稍稍向上揚。當子彈出了槍管,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飛行路徑會成拋物線(其實還要加上空氣阻力及彈頭旋轉造成彈尖指向的一些修正),於是子彈相較於瞄準線便會先爬升,爬升至與瞄準線相交點稱作"近交點",然後再爬升至彈道最高點後下墜,理論上若無風且歸零良好,彈頭飛行路徑將再次相交瞄準線即"遠交點"...也就是彈頭並不會做出"出了槍口先下降後上升"如此靈異的運動。3.有沒有人想去查查看最大彈道高是否真的可以高於瞄準線快一公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小樹苗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所以我一直覺得國內的軍訓教育從師資到教材都有很大的問題1.這"90.5cm"是很..."濫砲"的數據,在準星及罩門都可以調整的情形下,誰規定調整歸零後的槍一定是這個數據?何況還有兩個罩門和夜間準星切換...2.子彈出槍口不會下降,而是槍口本來就在瞄準線下方。若瞄準線成水平時,下方的槍管其實是相對稍稍向上揚。當子彈出了槍管,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飛行路徑會成拋物線(其實還要加上空氣阻力及彈頭旋轉造成彈尖指向的一些修正),於是子彈相較於瞄準線便會先爬升,爬升至與瞄準線相交點稱作"近交點",然後再爬升至彈道最高點後下墜,理論上若無風且歸零良好,彈頭飛行路徑將再次相交瞄準線即"遠交點"...也就是彈頭並不會做出"出了槍口先下降後上升"如此靈異的運動。3.有沒有人想去查查看最大彈道高是否真的可以高於瞄準線快一公尺?第三題可能要去問出版社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ary47752 10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4, 2007 第三題可能要去問出版社了...其實推理一下就可以了,依照戰鬥歸零射線的定義,在子彈與視線第二個焦點範圍以內作射擊,只要槍枝有歸零而且射手及子彈不受其他影響,射擊的準度是100%。以M16的數據舉例,子彈飛行路線與視線的第一個焦點是25M.第二的焦點是250M,這250M的區域就叫作戰鬥歸零射線。在這250M的距離內,被瞄準的目標物一定會被打中,以高80CM.寬50CM的人型靶作為目標,在250M之內一定會被擊中,所以平射時的彈道高應該是不會到90CM這麼高。所以課本裡寫的數據應該有錯...因為T65的戰鬥歸零射線也是250M,也就是說彈道的最高點在0-250M之間,不會飛到600M才爬到最高。你可以請教官詢問一下出版社看看這個數據是否有其他意義。其實爭論這些數據也沒有什麼意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5, 2007 2.子彈出槍口不會下降,而是槍口本來就在瞄準線下方。若瞄準線成水平時,下方的槍管其實是相對稍稍向上揚。當子彈出了槍管,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飛行路徑會成拋物線(其實還要加上空氣阻力及彈頭旋轉造成彈尖指向的一些修正),於是子彈相較於瞄準線便會先爬升,爬升至與瞄準線相交點稱作"近交點",然後再爬升至彈道最高點後下墜,理論上若無風且歸零良好,彈頭飛行路徑將再次相交瞄準線即"遠交點"...也就是彈頭並不會做出"出了槍口先下降後上升"如此靈異的運動。不是這樣喔!子彈出槍口後的確是先"下旋"再"上旋",子彈最低點有時會超過十公分,瞄準線跟槍管不會差這麼多吧?;在"下旋"階段的彈道是比較平穩的,因而我們稱上飄幅度不大為彈道低伸;簡而言之,子彈的路線跟下旋球的原理是一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5, 2007 不是這樣喔!子彈出槍口後的確是先"下旋"再"上旋",子彈最低點有時會超過十公分,瞄準線跟槍管不會差這麼多吧?;在"下旋"階段的彈道是比較平穩的,因而我們稱上飄幅度不大為彈道低伸;簡而言之,子彈的路線跟下旋球的原理是一樣的。這下子我給搞糊塗了...如果方便的話,我想了解更精確的定義何謂"上旋""下旋"及其中彈頭如何獲得一向下力使其先下降接著再獲得上升力另外就我目前接觸到的資訊而言,彈頭旋轉是側向的以獲得陀螺穩定性,實在無法將下旋球的物理模型套入飛行中的彈頭我想當中也許我遺漏了某些東西,可能的話勞煩您提供更詳細的資訊,謝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膛線在做怪,膛線會讓彈頭旋轉,就像棒球上的車線一樣;沒膛線的話就真的是會變成拋物線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ary47752 10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膛線在做怪,膛線會讓彈頭旋轉,就像棒球上的車線一樣;沒膛線的話就真的是會變成拋物線了。老兄~子彈本來就是成拋物線,不然怎麼跟瞄準線交兩個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膛線在做怪,膛線會讓彈頭旋轉,就像棒球上的車線一樣;沒膛線的話就真的是會變成拋物線了。所以...您認為膛線讓子彈做出怎麼樣的旋轉才造成所謂的先向下然後爬升並在出了有效射程後亂飄?照我所認知的膛線是令子彈以彈尖指向(飛行方向)為軸做旋轉,目的是以此旋轉獲得陀螺穩定,令彈尖恆指向飛行方向,穩定彈道。這種方向的旋轉在彈頭飛行方向上,就我目前所了解是不能獲得任何升力或向下力道甚至是任何側向力。另外,在我所接觸過的所有資料中,並未提及任何有關子彈旋轉造成彈道在近交點前有低於槍管延伸線的現象。(以T65K2而言,我手邊的資料是...在47M左右近交點,25M處彈道到約在瞄準線下方1點多公分至兩公分,在近交點前並無所說"低於瞄準線十多公分")但照您所說的彈頭繞軸運動卻能達成改變子彈飛行方向。由於學校課程不久前剛上到這裡,就我所了解...要達成類似此種空氣動力效應需要的旋轉方向(或如同下旋球或其他各種的變化球)必須是繞"垂直於運動指向"的軸來作旋轉,而這種方向得旋轉異於膛線所造成的旋轉)當然以上是就我所認知,再次希望您能解釋您所謂"下旋""上旋"的"精確定義"並解釋如何能從子彈"以彈尖指向為軸做旋轉"如何在空氣動力上產生升力等改變子彈運動方向的多種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0960031 10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不對..T91槍管比較短,是作為卡賓槍用的。其實T65系列就是把M14(57式)的內部機構縮小.改良以後,裝到M16槍身裡的東西。雖然聽起來很蠢,不過根據我的經驗,T65還是一把好槍。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約旦部隊測試槍枝的事情。約旦部隊有制式採用我們的T86,他們將AK47.M16.T86埋在沙子裡,一個月後拿出來測試,發現AK和T86可以正常運作,而M16A2,就如大家所想像,當然是當場掛在那裡。目前約旦也正在換裝T91..正確來說是利用AR15(M16系列)的設計,把傳動模式改為短行程活塞,取消助進器,並且改用高碳鋼製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6, 2007 使用前覘孔時,二十五公尺實彈著點在瞄準線下二點三公分,四十三公尺與瞄準線相交,在一百七十五公尺達到最高點(瞄準線上六點九公分)後下降→T-65K2使用手冊上印的由此可知,有膛線所造成的彈道並不是規則的拋物線。記得M-14的最低點是在瞄準線下七公分(誰家有五七式使用手冊可以驗證?),50機槍、甚至20機砲的但著點應該有在槍管下十公分了吧?嚴格來說,只有滑膛槍/砲的彈道才會是完整的拋物線,當然啦!靠彈頭改變飛行路徑的彈種不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II 10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7, 2007 57步槍的話...根據資料彈道與瞄準線的近交點在9.8m遠交點在250m...照您所說...子彈出槍口後在9.8m內先降至槍口下瞄準線下7cm...也就是槍口下約4~5cm再爬升至瞄準線我實在很好奇這是怎麼辦到的...膛線造成的旋轉和造成您所謂下旋球的馬格納斯效應(對行進中旋轉球體造成一垂直運動方向的力)所需的旋轉方向不同(何況子彈連形狀也不同...雖這不是重點)至於T65K2彈道不是完美的拋物線...若用空氣阻力以及旋轉造成的彈體飛行姿勢來解釋...不知道行不行的通您的原理解釋...原諒小弟我才疏學淺→搞不懂...但若M14那彈道數據是真的,我認為還蠻有趣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Octo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18, 2007 我理科不好(社會組的),只知道"理論上"彈頭越重、下沉幅度越大,膛線跟纏度也有影響;因為下沉的距離都不長(比如說在兩、三公尺達到最低點之類的),因此注意到的人並不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olita Of CKMC 10 發表於 March 28, 2008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28, 2008 膛線給子彈的旋轉只有非常少許的Hopup功能,所以可以視為拋物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