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古樂


Recommended Posts

怎麼說呢?

欣賞了很久的古樂

卻一直很疑惑到底欣賞古樂(專業?)和學會基本音樂有沒有絕對的關係呀??

其實真正要問的是對於音樂印象感受的體認啦,跟樂器技巧有關嗎?

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同的見解

可以的話就提出你最支持的觀點一起重新討論這個亙古的問題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好的技巧與對樂器演奏的經驗一定有幫助,

但從古以來,幾乎就是音樂家服務大眾,

所以,不會樂器我想也能欣賞!

像我是學鋼琴的,但除了鋼琴,我很愛管絃樂,

我不必會指揮管絃樂,我還是很喜歡欣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欣賞古樂,可以讓人了解到自己所學的樂器,

在音樂界裡扮演著甚麼樣的角色。

透過欣賞古樂,可以讓自己更加的喜歡所學的樂器,進而激發出學習的慾望。

如果不喜歡自己所學的樂器,樂器技巧就免談了吧。

我想這就是聽古樂與學會樂器技巧之間的關係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可能有些不同吧

專業的跟一般聽眾看古典樂的層面會不一樣

一般專業的接受聽一些比較艱深的曲子

聽眾聽到的可能只是魔音傳腦

有時候甚至鋼琴家彈手指技巧極難的曲子

聽眾也不知道他的份量

可能是連聽都沒聽過

所以就不會太驚訝

現在的聽眾幾乎以孟德爾頌(多數作品)和蕭邦(少數作品)那些旋律比較"順耳"的佔領了

要聽李斯特的除了愛之夢以外其他和絃比較複雜的應該不會接受(有切身之痛)

有鋼琴社的去走一趟就知道了

一般人都只是練流行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鋼琴社也要看學校吧,

交大鋼琴社的音樂會很有水準。

聽說台大的也不錯

可能是天才到有時間去練琴吧

我去社辦練都怕被21

說實話我懶的推廣洒家的鋼琴社

無言......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我讀太多忘記出自哪裡了,好像在戰國策,跟左傳都很好看)

我很贊同這些音樂要這樣分

雖然這不是宋玉的本意

流行樂→下里巴人

爵士樂→陽阿薤露

大眾所接受的古典樂→陽春白雪

一般人不能接受的古典樂→引商刻羽

註:國中數千人其實當時代人口不到200萬,雖然戰國時代時農業技術正開始改進時人口也有增加,不過,漢武帝時全國的人口數相當於現在台北市人口數,長安城當時的人口數10萬不到,可想知戰國初年時中國人口才多少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了解古典樂的話

最好還是學一下樂器比較好

樂器是人與音樂的橋樑

不過先決條件是你學哪種樂

即使是會鋼琴,彈流行樂那也只比不會鋼琴的好一丁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很抱歉

自己的興趣太廣

因為在深藍得到的又太多

很感謝各位能夠參予討論

在此所指的古樂是指古典樂史前三個時期的音樂

由於時下的主流曲風大都屬於現代樂派

故不予討論

以下可能有些離題:

我也很同意:流行樂:下里巴人的看法

不過敝人倒是十分偏好迪士尼的音樂

可能是從小就喜歡米老鼠吧

帶給他人歡樂的音樂倒是時下音樂的一支清流

在百老匯之外,諸如幻想曲等等的音樂可是引領大眾進入"陽春白雪"的一大助力

回到主題:從感官衝擊的角度來看古典樂

許多非時下主流樂派的先作

何嘗沒有自己的一段風光歲月

若要討論到所謂的技巧高超導致曲高和寡

那可能就牽涉到當今現代人的文學素養問題了

速食文化充斥:不僅時下的普羅大眾沒有深刻思考的能力

更聯人生閱歷都比先人要少上許多

每天規律的工作生活,造成腦袋遲鈍

生活平凡幾乎沒有火花

當然就欠缺欣賞音樂最重要的"音樂性"

再者:欣賞某音樂家的作品除了自我的新解讀還需體察作曲者的心境

若沒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人文關懷還有大量的閱讀

是很難了解作者所作何謂?

寫到這裡...我發現在音樂賞析過程裡,了解似乎是技巧佔得少

畢竟名家之作,有多少是膚淺的只是向後人炫耀自己的才華洋溢和技巧高超

名家之作之中所含的有更多是作曲者心中的嘈嘈切切~

以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