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打獵的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認為這些資源與是否為明星高中無關這只是有沒有用心的問題...難到後段的高中就沒辦法整理出好的學資??就算學生未必可以...老師們有心的話難到做不出來??真的有心要找到可以好好磨練自己的考題有很難嗎??是否一定要學校來提供??難到網路上就下載不到前幾志願的考題??前幾志願珍貴於其校內的競爭強度...但這點其實是看大家願不願意做罷了...跟穿哪件制服(也就是有沒有讀明星高中)並沒有絕對的關連...不好意思喔。你所說的那些資源跟是否為明星高中有很大的關係。後段的學生有心當然能整理出來。前提是他們要「有心」。他們今日之所以讀後段學校是為什麼?我不敢說全部,起碼大部分。就是因為無心讀書。老師有心可以做出來嗎?當然,跟前面一樣。也得老師「有心」。高中老師可不比國中老師。很多高中老師都只管課有沒有上完,哪管你聽懂與否。(建中老師也有很多是如此)更何況是自己編學資給學生看了...還有,學資跟網路上的題目是差很多的。網路上的題目,幾乎都只包括答案。沒有講解。另外學資跟網路上的題目的另一不同之處。就是一個不需自己找,一個需要自己找。就算是建中生,我敢保證。很少人會因為沒有學資而跑去網路上看題目。更何況是那些後段無心讀書的人。我只能說這位大大分析的論點都環繞在一個定點:「所有人都是聖人」今日,不管是否為明星高中之學生。能夠自動自發的畢竟不多。如果那些後段高中能夠做到大大你所說,我想建中很快就會被幹掉了。從這篇文章大概可看出某些參與文章討論的人之素質。(我不算)大致看了討論串的所有文章。已經到了筆戰也沒什麼奇怪的程度。可是沒有人用到情緒化發言。這倒是值得鼓勵的。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說的東西並不是任何制度下的明星高中所提供的你忘了文章起始點是討論明星高中在"公私立..有錢與否"的論點上談的嗎...我當然記得囉~所以我這篇文章是針對你所發的。如果我想回應本篇主題。我想我可能是第一個回文的人。我對於本篇主題所談的那些不予置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irdhackor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想到此討論的角度已經偏掉了我講的是一種普遍性的情況我們不可能釘的死死的說沒有例外但是就"常態"、"一般上",或者"表面上"而言明星高中真的是擁有比較多"有助於學生"的可利用資源我在表達時確實會有疏忽、遺漏、無考量到之處煩請見諒當然的明星高中真的是擁有比較多"有助於學生"的可利用資源不過這種資源就與本篇的起始主題無關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vadne 11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認為裡頭的理論部分都非常好。但是,學業資源的確有不公平分布的現象。現在,當後段學生,或說學測、指考平均得分較低的學校中的學生要努力時,也必須付出比那些平均分數高的學校中的學生更多的心力。這就是我所說的學業資源不公平。喔對了,後段學生這四個字應該拿掉,這不是好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漫RAMbler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發現自己開始有鑽牛角尖的傾向了我還是打住好了可以幫忙刪文嗎?(這個回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irdhackor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不好意思喔。你所說的那些資源跟是否為明星高中有很大的關係。後段的學生有心當然能整理出來。前提是他們要「有心」。他們今日之所以讀後段學校是為什麼?我不敢說全部,起碼大部分。就是因為無心讀書。老師有心可以做出來嗎?當然,跟前面一樣。也得老師「有心」。高中老師可不比國中老師。很多高中老師都只管課有沒有上完,哪管你聽懂與否。(建中老師也有很多是如此)更何況是自己編學資給學生看了...還有,學資跟網路上的題目是差很多的。網路上的題目,幾乎都只包括答案。沒有講解。另外學資跟網路上的題目的另一不同之處。就是一個不需自己找,一個需要自己找。就算是建中生,我敢保證。很少人會因為沒有學資而跑去網路上看題目。更何況是那些後段無心讀書的人。我只能說這位大大分析的論點都環繞在一個定點:「所有人都是聖人」今日,不管是否為明星高中之學生。能夠自動自發的畢竟不多。如果那些後段高中能夠做到大大你所說,我想建中很快就會被幹掉了。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說的東西並不是任何制度下的明星高中所提供的你忘了文章起始點是討論明星高中在"公私立..有錢與否"的論點上談的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irdhackor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所以重點在於"用心"也許在起始資源上沒有不同但是明星高中有完整利用,所以造成了更多"可供學生利用"的資源普通高中沒有假如說以這樣的觀點我們能不能就結果論統整成,明星高中擁有比普通高中更多的資源??可能在結論上有語病,但是那裡指的資源,其實很清楚的就表示了學生可用,而且"有用到"的資源不是嗎?我自己倒是認為改成明星高中的學子自己"懂得利用"資源來的比"擁有"更多資源恰當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vadne 11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發現自己開始有鑽牛角尖的傾向了我還是打住好了可以幫忙刪文嗎??其實我想問的是,蘊藏但沒有使用的東西,隨時可以用上,想要就不費吹灰之力拿得到的固然就是資源,但要長途跋涉去取得的東西可不可以叫作資源?如果要比較兩種高中的資源多寡,又不限定到底要花費多少心力能夠取得的叫作資源的話,這個討論會沒有結果。我個人建議,可以分作可利用資源與自身潛藏的資源來討論。至於網路上的資訊,補習班的資料等等,我認為是兩種高中學生都有辦法拿到的,縱使付出的心力不同,但我建議不要討論這種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irdhackor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其實我想問的是,蘊藏但沒有使用的東西,隨時可以用上,想要就不費吹灰之力拿得到的固然就是資源,但要長途跋涉去取得的東西可不可以叫作資源?如果要比較兩種高中的資源多寡,又不限定到底要花費多少心力能夠取得的叫作資源的話,這個討論會沒有結果。我個人建議,可以分作可利用資源與自身潛藏的資源來討論。至於網路上的資訊,補習班的資料等等,我認為是兩種高中學生都有辦法拿到的,縱使付出的心力不同,但我建議不要討論這種東西。這點我倒沒想過...就待給各位想想定個標準了....我背完英文該去睡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cookpro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我認為裡頭的理論部分都非常好。但是,學業資源的確有不公平分布的現象。現在,當後段學生,或說學測、指考平均得分較低的學校中的學生要努力時,也必須付出比那些平均分數高的學校中的學生更多的心力。這就是我所說的學業資源不公平。喔對了,後段學生這四個字應該拿掉,這不是好字。我同意「後段學生」是種學習上的標籤這種標籤對學生的學習既沒有正面幫助,也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另外,到某些版把這四個字掛嘴邊,會被高職生鞭得很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dmund0610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中國時報 C1/高市澎.教育 2007/09/13 《台灣希望2008人民心聲》3 考試有限,生活卻是無窮【林宜澐口述,簡東源整理】 我主張建中、北一女等名校,更改為財團法人的私立學校。 現今,高中菁英班學生大多來自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高所得享較優渥的教育資源,又只付低價位的公立學費。反觀後段班,大多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家庭,卻得付出高額的私校學費,教育資源又不如公立學校。 我認為,各縣市應廣設區域高中,一般學生可到各區域高中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社經地位高的家庭到私校,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我非常認同國中的常態編班,因為一個班級就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縮影。每個班級學生有人會考試、有人會運動、有人會繪畫,彼此相互學習、相互欣賞,每個學生專長是互補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會考試。就像社會一樣,各行各業,各有專長。 但是常態分班到了高中就被打破了。菁英班的學生往往看不起課業弱勢的學生,把基測考290分的建中學生集中在一起,他們會如何看待基測只考100分的同學? 教育就是「如沐春風」,師長對學生的影響就好像風一樣,是全面的影響。我常問學生:「說出一個你會喜歡朋友的原因?」答案有:樂於助人、慷慨、誠實、善良……等。但這些答案無法用考卷作答,考試是有限的,而生活卻是無窮的。 教育與社會是分不開的,社會既然是多元的,就需要多元的教育,呈現多元的價值。小時候被教育愛國第一,但誠實愛人要擺在那裡呢?以現在來看,都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很想聽聽廣大深藍使用者的意見。:)一明星學校私立化並不會使窮人更有階級流動的機會反而會使願意鑽研學術卻沒錢的人喪失受學術性菁英教育的權利二考前三志願高中並不困難更不需要大筆金錢只要認真讀書的心誰說上前三志願的人一定比較富有三筆者認為唯有常態編班才能多元教學我不以為然依造興趣將學生進行分班並因材施教應該更能達成多元教學的目的四菁英班的學生會歧視課業較差的同學???筆者到底是從哪聽來這消息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魔術師~小皮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7, 2007 也許考大學有這個現象沒錯...但你真的絕得基測有難到要用錢去換實力才能考上建中嗎??阿不然難道那些邊幫家裡做生意邊讀書考上第一志願的真的就都是不用錢就超強的天才嗎??基測的難度真的是看用功程度罷了...真的從國一好好讀到國三...我想就算是智商很低(不要到有障礙就好)加上只讀課本也一樣能夠考第一志願的...+1考高中 根考大學 一定是天壤之別阿= =考高中 真的指示看有沒有認真= =只要一開始基礎沒有太差其實後面稍微拼一點點 (一點點!)就不會插到哪去要是一值都有認真 完全念不起來? 應該是少數大部分應該都只是不認真吧..?(上高中後的體會= =" 高中混掉了 大學怎麼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kssk7997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建中資源很多嗎?我怎麼只覺得同學很強這句話就直得商確還有筆者的思維咱們教改就用過了廣設高中 (廣設大學)後果大家都看到了大學生整體素質一路滑最後讀大學=高中畢業碩士=學士...現實就是這樣比較會讀書的人就會去高等教育的路建中北一附中等興趣或能力不在讀書的人就不該繼續泡在這缸子裡最後是一事無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鬼話害人不淺說穿了台灣根本不需要這麼多高等教育的人 (不是人才喔 讀過大學不一定是人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vincent124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大家對這種張爸文那麼認真幹麻報紙投書有時候大家看看笑一笑就算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Balie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雖說樓上是學弟但是論點成熟學長、學弟有那麼重要嗎?(好奇而已.....覺得你的用語常常出現???)我覺得筆者自己才有明星高中的迷思我也覺得筆者有嚴重的迷思!(個人認為甚至可以說為偏見)很多人說話的時候並不會去體察當事者所體察的一切。建中生並不只是會讀書,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去欣賞每一個人的特點,不是嗎?此外,我們也不會以另類的眼光看待其他學校的學生,而且筆者是否有考慮到精英學生也會有許多在不同學校的朋友呢?很多觀點都太過激進,感覺他曾經在成長的歲月被他所認定的精英學生欺負過。我不否認學費對於家庭負擔加重的問題,然而解決的方法絕對沒有那麼單純。所謂的平等絕非是齊頭式平等,筆者所謂的平等似乎只是將學費問題抽高給富裕家庭解決,並不能讓問題得到根本處理。總而言之,筆者的成見太深並不客觀,這是足以作為我們借鏡與深思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dmund0610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雖說樓上是學弟但是論點成熟很好!學長、學弟有那麼重要嗎?(好奇而已.....覺得你的用語常常出現???)十六、七歲的學長對十五、六歲的學弟說「你的論點很成熟,很好」這狀況滿詭異的說差一年罷了我們當學長的就真的比學弟優越嗎我不這麼認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星暉法伊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我覺得筆者自己才有明星高中的迷思而且覺得學校錄取分數高低、考試成績會成為一種比較、甚至歧視的工具但是我想這有些多慮了建中本身也不乏低收入戶子女.....等家境特殊之學生實在不應用太過偏頗的觀點來看如果因為考上後段的學校而擔心遭到歧視的話應該要更加努力發憤向上才是吧!另外大部分建中北一等前三志願的學生並非完全看不起後段學校的學生。除此之外,家境清寒並不構成無法唸書的條件!建中也有許多人是家境不甚富裕的啊!倘若改為私立學校,龐大的學費不是更容易抹煞許多有潛力的莘莘學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avinchen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每個班級學生有人會考試、有人會運動、有人會繪畫,彼此相互學習、相互欣賞,每個學生專長是互補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會考試。就像社會一樣,各行各業,各有專長。 但是常態分班到了高中就被打破了。菁英班的學生往往看不起課業弱勢的學生,把基測考290分的建中學生集中在一起,他們會如何看待基測只考100分的同學?那請問作者為何沒有想到,常態分班下:班級內會運動的學生會不會歧視不會運動的同學?會繪畫的同學會不會歧視不會畫畫的同學?會考試的同學,是不是一樣可能會歧視不會考視的同學?這個作者的思考真的是很詭異。歧視不歧視最大的因素是來自個別思想差異吧?我無意論述常態跟能力那一個比較好,不過如果現今高中生學制度可以叫能力分班的話,就我個人的成長經驗,常態分班(國中小時)往往會發生更嚴重的對立,別忘了作者所說的互相欣賞反面也可以變成互相仇恨,而進建中後,倒少有發生這種事。雖然這現像也極有可能是因為大家比較成熟的原故,但作者的那套互相欣賞論是沒有辨法令我信服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布丁狗大大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中國時報 C1/高市澎.教育 2007/09/13 《台灣希望2008人民心聲》3 考試有限,生活卻是無窮【林宜澐口述,簡東源整理】 我主張建中、北一女等名校,更改為財團法人的私立學校。 現今,高中菁英班學生大多來自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高所得享較優渥的教育資源,又只付低價位的公立學費。反觀後段班,大多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家庭,卻得付出高額的私校學費,教育資源又不如公立學校。 我認為,各縣市應廣設區域高中,一般學生可到各區域高中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社經地位高的家庭到私校,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我非常認同國中的常態編班,因為一個班級就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縮影。每個班級學生有人會考試、有人會運動、有人會繪畫,彼此相互學習、相互欣賞,每個學生專長是互補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會考試。就像社會一樣,各行各業,各有專長。 但是常態分班到了高中就被打破了。菁英班的學生往往看不起課業弱勢的學生,把基測考290分的建中學生集中在一起,他們會如何看待基測只考100分的同學? 教育就是「如沐春風」,師長對學生的影響就好像風一樣,是全面的影響。我常問學生:「說出一個你會喜歡朋友的原因?」答案有:樂於助人、慷慨、誠實、善良……等。但這些答案無法用考卷作答,考試是有限的,而生活卻是無窮的。 教育與社會是分不開的,社會既然是多元的,就需要多元的教育,呈現多元的價值。小時候被教育愛國第一,但誠實愛人要擺在那裡呢?以現在來看,都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很想聽聽廣大深藍使用者的意見。:)看完之後.我想請問作者:1.從何推知建北學生家庭都十分優渥??2.如果把前幾志願改為私立.那依照台灣普遍的社會思想.勢必有後面志願的學校往前補為第一志願.問題仍無法解決.是否應先破除大眾思想.才能解決明星高中的問題??3.又從何推知明星高中資源一定比較好??作者唸過嗎??4."社會既然是多元的,就需要多元的教育,呈現多元的價值"多元學習仍需要靠努力去實現.並非身為高收入的人才有資格享有.5."菁英班的學生往往看不起課業弱勢的學生,把基測考290分的建中學生集中在一起,他們會如何看待基測只考100分的同學?"誰說菁英班學生必定看不起後段生??難不成作者當過??或是根本被歧視過??.6.那以常態編班來說.老師勢必要同時顧及前後段同學的學習.大部分老師皆以中段程度作為教學課程的你定對像.先不講前段生上課情形.後段生在完全聽不懂課程的情況下.是否仍保有學習機會?? 我是一個北一的學生.家裡有4個人.月收入5萬.我並不是說我很窮.但一看就知道.並非十分優渥.小時候家境不允許.我沒有學過音樂.美術.電腦.....等的才藝.但是在國中的學科裡.家政.體育.美術皆屬我的強項.我認為.多元學習的部分.仍必須靠平時的努力與練習.才會有成果.並不是生下來就擅長的.或許上天賦予我較多天賦.但也並非什麼事都是不勞而獲啊!! 有時候.較好的表現反而是一種壓力.我甚至曾經羨慕過班上最後一名的同學.沒有壓力的自由.多令人嚮往..... 我從來不會看不起學習成效較差的學生.學習成效差並不代表他的努力程度.也許他志不在此.但我會看不起明明想要成功.卻不願意努力的同學..很多人只看見建北學生的光彩.卻沒有看見背後的努力.其實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是努力過才考近來的.何苦受到此番輿論?? 又對文章本身提出幾項質疑.第一.若如作者所說(我只是說假如).建北的資源比較好.那把它們改為私立後.有能力但沒財力的學生.如何得到最好的資源??第二.作者滿口"後段生"怎樣."前段生"又怎樣的.是否作者心中也有此番迷思?? 想必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一定欠缺全方面的思考.此文並不客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cookpro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作者沒想到的是學生不能硬性分類成成績好而富有及成績不好而貧窮兩種人不能這麼簡單地被界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suihsiang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8, 2007 私立學校變成好學校也有問題因為有些窮人考上好學校可是沒錢去念,他會說他不能翻身。現在私立學校大部分比較差,也有問題。因為窮人只能念那些,也唸不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eathvirus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台灣私校太多結果各校競爭最後卻都沒辦法取得亮眼成績只有少數所謂貴族學校可以在資源多數的優勢以及金錢方面的優勢才交出了較好的成績單窮人念不起好的私校而有錢人又一直擁有相對優勢這就是所謂惡性循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suihsiang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台灣私校太多結果各校競爭最後卻都沒辦法取得亮眼成績只有少數所謂貴族學校可以在資源多數的優勢以及金錢方面的優勢才交出了較好的成績單窮人念不起好的私校而有錢人又一直擁有相對優勢這就是所謂惡性循環我初中就是念你所說的貴族學校但國中跟我同班的也有月入5萬的低收入戶家裡也讓他讀得很辛苦最後考上附中如果今天分數要求高的高中都變成了私校 又有多少人讀不下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yehenchi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9, 2007 十六、七歲的學長對十五、六歲的學弟說「你的論點很成熟,很好」這狀況滿詭異的說差一年罷了我們當學長的就真的比學弟優越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那只是一種稱呼~不然你押你押的叫也不太好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