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守宮WG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 2007 這些是某次實驗後衍生出來的問題 1.我試過用顯微鏡觀查文蛤的殼,聽說有分三層:外層(有機層) 中層(殼質層) 內層(珍珠層) 可是 實際看的時候卻分不出哪層是哪層,只有黑黑的一片加上白白的孔~~(解剖顯位鏡) 有誰可以說說看此三層在顯微鏡下的不同嗎?2.文蛤的出入水管到底有哪些差別(我只知道入水管好像比出水管大一些的說= ="") 為啥要有這些差別啊??3.在[鰓片爬行]中我們很明顯的發現:它根本不會動 所以:它被切下後真的會爬嗎(不是離開文蛤本體了嗎?? confusing~~~) 如果會爬~~那它能爬多快啊(應該是龜速吧~~~) 鰓片爬行實驗方法: 1.在防水紙上,用鉛筆畫出0.5公分間隔的方格紙,做為鰓片爬行距離量測用 2.當文蛤伸出腹足時,將硬幣插入腹側面,使其無法閉殼。 3.用解剖刀順一個殼的內面滑入切斷前、後閉殼肌。 4.打開殼將其絞鏈折斷,拋棄無肉體之殼。 5.用鑷子將無殼面之外套膜拉起,由基部(背側面)用解剖剪將其外套膜剪掉,使鰓瓣外 露,再將鰓由基部處剪下。 6.剩餘的個體部分用置放在『淡海水』中,一小時以上(記錄時間),再取其另外一半的 鰓 瓣進行試驗。 7.將取下的鰓瓣放置在浸過海水的載玻片上,並攤開兩鰓瓣,用解剖刀切取每個鰓瓣0.5公 分寬(由鰓基部向鰓邊緣切)之鰓片兩片。 8.用刀片將兩片鰓片移至到另一片浸過海水的載玻片之邊緣上,再將載玻片放在畫有格子 的防水紙上,開始計時並記錄鰓片移動的距離,重覆3次。 9.置放在『淡海水』中的另一半的鰓瓣,也做同樣的處理,只是載玻片浸過的水為『淡海 水』,以做比對。4.文蛤的鰓纖毛擺動時是有方向的嗎?? 擺動的原理跟草履蟲纖毛擺動的原理一樣嗎??這些問題在實驗後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最後,就決定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豹紋守宮WG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5,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5, 2007 如果...沒有人能回.....那文蛤殼的那一部份呢~~有人知道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y-ching 10 發表於 September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16, 2007 1.我問過教授了外層和內層都僅是薄薄的膜外層就是讓文蛤有顏色的那一層輕輕撕就可以剝下來了內層比外層稍厚但也是很容易就刮下來的您可以拿文蛤殼試試2.除大小差別外,進水口的內圈多了一圈長滿凸起的構造,就是進水口比出水口往內多了一層的意思3.牠還會爬是靠鰓毛的擺動而進行 就像觀察鰓纖擺動時 雖已離開文蛤仍會擺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oosey 10 發表於 October 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4, 2007 以肉眼觀察殼的結構應該足夠如果要動用到顯微鏡(複式)應該是看他的碳酸鈣沉積排列把它磨一磨吧,不過磨片標本應該頗具難度關於出入水管的差別設想一下文蛤的生存環境為了避免一些怪東西跑去卡住他的鰓之類的入水管就會像樓上那位講的許多底棲行水生生物都必須克服泥沙等對內部器官的負面影響可以參考腹足綱的演化(原始腹足目→中腹足目→新腹足目,從雙櫛鰓到單櫛鰓)真核生物的纖毛運動原理皆相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