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知識的騙局—難懂與無法理解


Recommended Posts

本文作者於08年初跳槽裏想箱哲學版,如果你喜歡我討論哲學的方式,歡迎過來逛逛。

這一篇文章原來是【問題】哲學家的的語言真難懂之尼采一文的回覆,但是我後來決定要另外po出來。

--------------------------------------------

學科的成果是累積的,一般來說,當一個領域的研究越來越細,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術語和概念。

這些術語和概念在學術上是有用的,因為他們可以幫助學者在思考和討論的時候節省很多時間。

但是這些術語和概念對初學來說會造成一些阻礙,因為沒有事先學過的人很難一下就猜到他們的意思進而進入狀況做理解。

剛接觸一門領域時,我們通常要花一些時間理解這門領域常用的術語和概念,而探究的越深入,我們需要學習的術語和概念也會越來越多且越複雜,這基本上在任何嚴謹的學術研究裡是無可避免的。

值得慶幸的是,不論一門學問裡有多少為了研究和討論的方便而創造的新術語和概念,只要這門學科裡的東西是真材實料,而且寫文章的人也並非草包,他們一定可讓一個智力正常的人看懂自己在寫什麼(比方說,只要把所有初學者看不懂的術語和概念用一般人知道的概念加以定義就可以了,在一個嚴謹的學科裡,學者會力求讓自己所使用的所有概念都成為可被定義的,不然不但一般人看不懂,他也無法跟同僚溝通討論)。

但是,並不是所有做學術的人都吃這一套。

道金斯在接受John Brockman的訪問時說到,物理這東西因為太困難,導致出現一些學者專門致力於想辦法把一些艱難的概念解釋得簡單一些,而有一些學術研究的題目事實上很簡單,卻死命地用一些深奧的概念和術語裝飾自己,深怕被人家看懂。*1

在學術界這是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不過很不幸地它依然存在。

十幾年前,兩個物理學家Alan Sokal和Jean Bricmont寫了一篇論文投到美國有名的文化研究期刊《社會文本》。

那篇論文名為〈逾越邊境—朝向一個轉型的量子重力詮釋學〉,主張有一個獨立於任何感知主體的世界存在,內容大量引用當代知名的許多後現代主義者著作中的段落及概念。

〈逾越邊境—朝向一個轉型的量子重力詮釋學〉被《社會文本》刊出之後,Sokal和Bricmont公開表示那一篇論文純粹是亂寫的,是一個實驗性的惡作劇。

驚訝嗎?學術就是如此令人傷心—Sokal和Bricmont胡亂抽取那些後現代主義者寫過的文章段落和說過的話,加上自己的號洨拼湊成一篇深奧但是沒人看得懂的文章(因為它根本不具有可理解性),然後這篇文章登上了學術界著名期刊。

Sokal和Bricmont事後整理這次事件的過程和他們的看法動機,出了一本書《Fashionable Nonsense》,中文譯為《知識的騙局》。書中另外節錄了許多後現代主義者如拉岡、克莉絲蒂娃、布希亞等人的文章,指出他們牛頭不對馬嘴地使用連自己都不懂的科學術語及概念的情形以及論述莫名其妙的地方。

Sokal和Bricmont用行動證明了學術界的確有一些昧著良心用無言亂語來欺騙政府和某些喜歡附庸風雅的文教人士。在《知識的騙局》導言裡,他們這樣說

我們並不是要抨擊哲學、人文或社會科學整體…我們想要提醒在這個領域從事研究的人,特別是學生,提防某些顯而易見的吹噓騙術…我們將以許多例子證明,如果作品看似無法理解,最好的理由就是它確實毫無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簡單題目的人要裝模做樣讓別人覺得他很深奧,不一定必須使用艱澀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有時候毫無邏輯的胡言亂語和氾濫的修辭法也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因為艱深複雜的術語或概念或修辭而使人無法理解的文章都是在胡言亂語。有時候作者是真的想要說一些事情,只不過礙於自己表達能力不好或者對文字的病態依戀而使得文章變得很不容易搞懂。

當我們看不懂文章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些方法去幫助自己,比方說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找資料,或者和學有專精的人討論等等。但是我們依然要把一件事情放在心裡—當我們窮盡任何方法依然看不懂文本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我們太笨,有可能是因為那文章根本就沒人看得懂。

我們系上的王文方老師是做形上學的,他不但可以把當代分析哲學界的幾個重要的形上學論題寫得如《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這般簡單,連他刊在台大學術期刊上的論文都能讓我這樣的大二學生看懂(即使有一些人看不懂邏輯符號,也可以很容易地在邏輯教科書上找到幫助)。

費曼曾說過,「如果我懂相對論的話,我一定可以在兩小時內讓一個大一學生懂它」。

一個好的學術工作者,不但不會裝模作樣把自己的文章搞得很難,反而會絞盡腦汁改進自己的論述方式讓別人能夠容易地看得懂,因為當一個人肚子裡的確有東西,他就不用打腫臉,而且和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的人討論和交流,是學術研究帶來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有一些人抱怨說尼采或是黑格爾難懂。基本上這個問題有幾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有些人寫東西本來就不是打算要給別人看的,像是尼采,我記得現在市面上找得到的書都是他妹妹在他死後把手稿翻出來出版的,尼采本人或許只是把他們當作心情日記寫一寫,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實在找不到什麼理由譴責他。另一個層面是,或許有一些東西它比較屬於人家在說的「意境」或是「體悟」,有些人會宣稱說,大師寫的東西我們看不懂不是大師的錯,因為大師寫的是大師體驗到的意境,意境本來就無法用語言確切描述,因為語言是人造的,被人的認知能力限制住了(不管那是什麼意思)…

基本上我的回應會很簡單。

理論是為了要解決問題,一個人想到了很有用的獨創理論當然可以很唱邱,他可以盡力把理論論述得簡單讓大家可以搞懂,讓學術因此而進步,他也可以把理論弄得很難,沒有人看得懂,然後會有一些智障反而因此而崇拜他。

而我們呢?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環境裡。第一,我們想學到真正的不摻水的學術理論,我們不想浪費半輩子用來試圖理解那些不具可理解性的文章;第二,但是我們又常常不太清楚哪一些理論是「看不太懂,但是講道理而且的確有在說一些東西」;哪些理論是「看不太懂,而且事實上是胡說八道」。

我在這裡可以給的建議是說,如果原po本來就不打算給圖,我們也不需要巴巴地推文要真相,更何況那可能只是篇豪洨文,小西門站2號出口旁哭紅眼睛的正妹根本就不存在!!

理論是為了要解決問題,即使我們看不懂手邊的理論,只要那個問題是個學術上重要的問題,我們一定還有一大堆其他的理論可以讀。而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學者在著述時一定會互相提及,甚至互相辯論。如果一個理論是有道理的,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很多關於這個理論的註解或批評,而且這些註解或批評通常也會是有道理的、可以看懂的(如果一個理論是有道理而且重要的,比方說羅爾斯的正義論,那麼幾乎所有有道理的討論社會正義的文章都會討論它)。換言之,如果有一個理論我怎麼讀都讀不懂,而且我找到的所有關於它的評論和註解我也都是怎麼讀都讀不懂,那麼這個理論八成就是個fashion nonsense。

而如果那篇文章讓人看不懂,又堅持自己講的是無法言說的「意境」,或者堅持自己是「使用修辭來彰顯文字的力量以碰觸真實」,那我想說,資源放錯地方就變成了垃圾,學術圈是用語言和定義溝通的地方,不能言說只能意會的東西請返回神壇、教堂或廟宇,洗練文字到一般人都看不懂的傢伙請返回文學圈。

*1. 第三種文化, John Brockman, 天下文化, p.12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我記得Star Trek裡有兩段台詞令我印象深刻:

「他缺乏那種……Q的精神。」「什麼是Q的精神?」「喔!那是你們人類小小的頭腦沒辦法理解的東西。」

「告訴我,那些科技到底是怎麼弄的?」「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讓牛頓教一隻麻雀物理學,麻雀學不會,那是牛頓教不好嗎?」「不是,因為麻雀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物理已經超出麻雀的理解力。」「正是,現在你必須接受,有些東西也是超出你能夠理解的範圍。」

人類智商的全距有沒有可能大到聰明的人說的話再怎麼清楚,笨的人就是無法理解?

或者,那些難懂的文章真的是故意的嗎?說不定他們認為那樣寫才是最清楚的表達方式,覺得他們在賣弄詞彙其實只是對文字認知的不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些難懂的文章真的是故意的嗎?說不定他們認為那樣寫才是最清楚的表達方式,覺得他們在賣弄詞彙其實只是對文字認知的不同?

這是一個by case的問題,我想要有個案在前面才有辦法討論。

我記得Star Trek裡有兩段台詞令我印象深刻:

「他缺乏那種……Q的精神。」「什麼是Q的精神?」「喔!那是你們人類小小的頭腦沒辦法理解的東西。」

「告訴我,那些科技到底是怎麼弄的?」「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讓牛頓教一隻麻雀物理學,麻雀學不會,那是牛頓教不好嗎?」「不是,因為麻雀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物理已經超出麻雀的理解力。」「正是,現在你必須接受,有些東西也是超出你能夠理解的範圍。」

人類智商的全距有沒有可能大到聰明的人說的話再怎麼清楚,笨的人就是無法理解?

這應該是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可以想想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看不懂一串文字"。

比方說,有時候人看不懂一個句子是因為句子裡包含了我不懂意思的詞。這時候無法理解的原因是資訊不足,與人的能力無關。

而有時候一串話的前面部份是用來說明後面部份的一些概念。當這些對於說明概念所需的資源比較多,而聽話的人短期記憶又比較差的時候,他就會聽不懂。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無法理解句子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句子裡的一些重要詞彙是指什麼。而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把前面那句話說的東西記起來。但是一個人的短期記憶力不好大概不會使得某些東西永遠都在這個人的理解範圍之外,它頂多使得這個人的學習速度比別人慢。

而當一串話是關於一些立體概念的時候,比方說「假設有一個立方體放在桌上,它的上面是紅色,下面是黑色,現在將它往右翻動一次、往前翻動一次、往左翻動一次、往前翻動一次,現在他正對著前方的那一面會是紅色」,一個人就有可能因為自己的立體思維能力不夠好而聽不懂。但是一個人的立體思維不夠好應該也不會使得某些東西永遠都在這個人的理解範圍之外,因為我們可以利用教材輔助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一些會使得人看不懂一句話的原因的例子,我相信這些例子通通都沒有切中我們要討論的點,但我還沒想到有什麼例子是會使得對於某些人來說有某些東西永遠都在他的理解範圍之外的。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幫忙想想看。

----------------------

目前我是傾向於相信並不會有哪些句子是有一些人能夠理解而另外一些人不可能理解的。

我的理由是,很粗略地講,句子表達的是概念,而那些重要且難的概念都會是那些重要且簡單的概念的複合,也就是說,那些重要且難的概念都可以被簡單的概念所定義。

那些簡單的概念的來源,幾乎都會是大家都可以感知到的外在世界,比方說各種東西和動作以及它們的大小、重量、力道、數目、長短、速度等等。所以我相信所有由這些概念所定義的概念,儘管複雜,也不會是一個人不可能理解的。(當然,你可以試著找找反例)

而如果這樣的主張是對的,一個概念會是無法理解的,僅當它無法被那些簡單的、來自可被感知的來源的概念所定義。事實上,我們隨便找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比方說我自己的感官經驗的qualia。那個東西是除了我之外的人都感知不到的,我如果為它們取個名字,沒有人有辦法知道那個名字指的是什麼東西。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很難說這樣的概念會是重要的(尤其是我們處於學術場合的時候),因為這樣的概念不是對於客觀世界的描述,即使搞清楚這樣的概念是什麼,也無法帶給我們有用的知識。

我傾向於相信說,當一個學科越注重使得所有複雜的概念都能夠被簡單的、來自可被感知的來源的概念清楚地定義,這個學科就越能夠為我們帶來知識。比照科學理論和氣功理論、文學理論,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差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我比較信服實證為基礎的理論

所以有關[知識]的不同看法

我認為是是知識領域不同的問題

有本

遠流出的,原作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講的是科學,但是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months later...

簡而言之,語言文字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清楚傳達訊息.

如果真得有資訊想要傳達給大眾,那麼就不會將雙方溝通的媒介(語言文字)過分使用,導致其他人理解訊息上的不方便.

我曾經看過一篇黑箱理論,就是現代人把科學搞得越來越複雜.以往一台收音機我們只要自己動手就可以修復,現在的收音機壞了卻必須要送去給「專家」維修.科學本應該是用來造福大眾的,現在反而越來越疏離群眾,大眾就好像在一個黑箱中反而看不清楚了,科學應該越「簡單」才對.放眼到其他領域的學科,也應該是如此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我在想一個許多人會提出的觀點:該領域的「專家」在提出著述時,使用大量艱澀難懂的句子以及專有名詞,會不會是為了保護其專業利益?甚至有人會偏激的說,這麼做只是作者為了突顯自己的能力--即所謂賣弄學識。

當然,這樣的文章還是可以看得懂,只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正如白鹿所說,專業術語可以幫助該領域的專家們更為便捷的交流。但我總覺得(是個人的錯覺麼?)有些標榜著「概論」或「入門基礎」的書籍,卻是連教授的人以及該領域專家都覺得難以明確讀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文章裡如果不偶爾掉一點點書袋,又會擔心被人覺得學養不足,所以總是不能用最簡單白話的方式撰文。當然掉書袋有分看的懂的書袋跟看不懂的書袋,這又是兩回事了。=w=(哲學版已經變閒聊區了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在想一個許多人會提出的觀點:該領域的「專家」在提出著述時,使用大量艱澀難懂的句子以及專有名詞,會不會是為了保護其專業利益?甚至有人會偏激的說,這麼做只是作者為了突顯自己的能力--即所謂賣弄學識。

更進一步的陰謀論內容會是︰「有一群人為了可以用學術研究的名義a到錢而故意使用看起來有水準卻艱澀難懂的語言來將自己的胡言亂語重組成論文」

當然,這樣的文章還是可以看得懂,只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正如白鹿所說,專業術語可以幫助該領域的專家們更為便捷的交流。但我總覺得(是個人的錯覺麼?)有些標榜著「概論」或「入門基礎」的書籍,卻是連教授的人以及該領域專家都覺得難以明確讀懂。

前面那一點是無可避免的,一個領域待久了之後一定會出現簡化的詞彙和語言,就像線上遊戲一樣。

關於後面那一點,有一些書是很爛的(攤手)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文章裡如果不偶爾掉一點點書袋,又會擔心被人覺得學養不足,所以總是不能用最簡單白話的方式撰文。當然掉書袋有分看的懂的書袋跟看不懂的書袋,這又是兩回事了。=w=

嗯,我偶爾也會掉書袋

釀感覺比較帥

(哲學版已經變閒聊區了阿)

233496_E2QA1SSHGWPBO8QBGUJBK6N348QCBD_chandler_H152749_L.jpg

WaPa!!!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簡而言之,語言文字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清楚傳達訊息.

如果真得有資訊想要傳達給大眾,那麼就不會將雙方溝通的媒介(語言文字)過分使用,導致其他人理解訊息上的不方便.

我曾經看過一篇黑箱理論,就是現代人把科學搞得越來越複雜.以往一台收音機我們只要自己動手就可以修復,現在的收音機壞了卻必須要送去給「專家」維修.科學本應該是用來造福大眾的,現在反而越來越疏離群眾,大眾就好像在一個黑箱中反而看不清楚了,科學應該越「簡單」才對.放眼到其他領域的學科,也應該是如此吧.

可是一些電子產品現在也越來越人性化,

正在往可以靠直覺操作的方向發展了呢。

比如說即使沒學什麼電腦的人也可以輕鬆上網之類的...

所以科學疏離群眾,

也要看是哪個領域吧??

而且現在也有廣告詞: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p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文學衝突,文學因為網路文學的興起,極平易的白話與追求文學美的老派作家有了衝突,然而最新的趨勢又改了,網路追學開始堆砌辭藻,而老派作家開始平易近人,無比的矛盾,就像好多年前新詩兩大詩派的爭戰。

最後,保存下來的菁華,是最貼近心的作品,很明白清楚作者說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我先接觸心理學,再接觸哲學,再接觸宗教

宗教會說,你再不虔誠一點,更深一點的東西你就不懂了

哲學也會說,你再扯到宗教,你別想有理智去研究哲學

偏偏很多哲學家又扯到物理。

我相信不要替自己設框框,才是精神。

沒精神的知識,唬唬沒多領域閱讀的人,還可以;遇到一個什麼領域都虔誠尊敬研究過的人,就唬不了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除了白鹿所講的東西之外,一個東西是否能被理解也跟自身程度有關

根據我的經驗

情緒影響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專注力

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專注力影響情緒

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專注力相互影響

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專注力取決於經驗

經驗取決於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專注力

創意力(知識混合力與轉化力)?超乎記憶力、判斷力與專注力的東西,但跟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跟經驗也很有關係

如果一個東西真的有道理,絕對就可以被解釋,也可以被理解

理解一樣東西需要有創意(知識混合力與轉化力)、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經驗、情緒。

不足的部分不代表0,只是數值較小,數值之間互相影響,各種數值之間的組合有加成效果也有下降效果,訓練快慢與創意(知識混合力與轉化力)、記憶力、判斷力(根據經驗或創意)、經驗、情緒有關

智商高低也並非天賦?智商高低包含天賦與後天訓練

因為80%的人的智商其實都算是在中間值,為什麼這些人當中也有聰明與笨蛋之分?一方面是因為80%是取量表的中間段(例如90~120),比較笨的人可能是接近90那頭的。剩下的因素大概就是一開始上面所講的。

國中課文有一課是在講,有一個小孩子有天賦,所以他爸就帶著這位有天賦的小孩到處a錢,直到這個小孩長大成人後,因為平均能力不佳,所以變成只有普通人般的等級,這可能也是導致一個天才不聰明的原因,所以也會造成他判斷事情上的技巧不佳

但如果一件事情真的有道理,可以被理解,剩下的就只是個人能力的問題,理解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不同的經驗與綜合能力

至於什麼情況下會"這是一件可以被解釋的事情,但卻無法解釋給某個人"

可能是因為一些到現在還無法被解釋的疾病

突如其來的喪失創意力、喪失專注力、腦袋空白病,但有的時候並不是永久損壞,只是神奇的離家出走又回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也可能會導致"這個東西是可以被理解,但某個人卻永遠不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