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李遠哲:道德 筆試得出嗎


Recommended Posts

我個人是認為與其一直增設高中大學

(亦可解讀為讓原"學院"改制為大學)

到不如多花點心思在技職體系上面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中→大學的這個體系

但如此行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對抗"考試求功名"的這個想法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思想一直深植於許多家長的腦中

導致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認真讀書,未來找個好工作

但是卻忽略了好工作與適合的工作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

而這又牽涉到了社會地位的問題

很多人都忽略了

"所有人的社會地位皆同等"這一點

我覺得這才是政府或媒體應該注重的部分

而非一直報導18分就能上大學

卻又不去思考該如何才能夠杜絕這樣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作為一個今年升上高一的菜鳥,想說的是我國中的同學對週遭事物漠不關心,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教育問題也是以現實壓力逃避,挺身對抗不合理制度的少之又少,老實說我真的找不到我母校有誰,因為如此我一度感到挫敗,甚至曾經憎恨週遭所有的同學,國中教育無法激發獨立思考,公民也只是教來考試的,面對問題 [反正我們男生頭髮本來就剪短,髮禁不干我們的事] [你搞這些有的沒有的最後還不是要考基測?] [國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如何談學生自治?] [你缺乏全盤的計畫誰要跟你一起做阿?]

這些打壓我的言語如影隨形,伴隨我度過國中三年,試問我們道德教育是否落實?我憂心不已

不必期望國中生吧~還是想想如何來場大改變,修正我們的教育制度

雖然這實在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灣的社會價值觀真的已經嚴重扭曲了

"萬般皆下品 唯有會考試"

學測指考都用筆試的 而且只有考國英數(甲乙)物化生史地

變成很多人除了這幾科都把其他當成屁

這幾科重視的也只是狂練題目罷了

就個人觀察到的結果

我們班段考平均幾乎都是1 2名的

但我覺得沒有1 2名才奇怪

那些人根本就是為了考試唸書的

就拿實驗課來說

班上真的有在做的不超過10個

其他人不是背英文 算數學 就是玩

如果只是這樣就算了

自私 冷漠 惡劣 道德低落 價值錯亂 在班上已是一種風氣

經常有幾個人沒事就在惡意嘲笑其他同學

只因為好玩 看他們不爽

哪裡不爽呢 因為他們玩社團 參加學術比賽唸...等

有時候打掃沒人埽 衛生怎麼講還是一樣

有時候吵的要死 風紀叫好幾遍沒人理

幹部不是你們選出來的嗎 選了還不配合是怎樣?

有考試之外才能的人就該死 是這樣嗎?

另外

醫學院分數那麼高是怎樣?

考試考很好的就代表適合當醫生嗎?

想撈錢 榨油水還差不多

念醫學院的7年用不到什麼物理 為何大學聯考要採計?

如果因為 " 很多人想唸 所以增加這個科目 "

那不如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地理歷史公民三民都採計 不是更有"鑑別度" ?

想當醫生如果不是想幫助生病受傷的人

從事劊子手或奸商比較適合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學者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從專業提出對社會的看法以至推動一些改變,那他也不過是圖書館裡的一本書。 不論過程是好是壞,我不覺得推動教改的人完全是錯的。我更不認為教改該被列為政局的一部分,或許的確有摻雜了政治的成分,其根本仍是很專業的事情,由學者來推動是對的,但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想出更好的方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裡人的談話都相當的有水準耶,其實有很多吊車尾學校的學生在大學找到自己的路啦,我覺得大家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在中學這段期間,所培育的目標和品行吧...很多老師根本就是只以分數或學歷取人,帶頭把風氣整個帶壞,...道德當然筆試是試不出來的,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缺德醫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進的去,不一定出的來。"

這是我讀了一年的心得。沒有一定的實力的話,沒有達到學校規定的標準。很抱歉,退學。

你(妳)確定手上拿到的入學通知單會等於大學畢業證書嗎?

別傻了!

當然,上面的言論是要在沒有走後門這樣的情形下才有的。如果有本事花錢買一張畢業證書,那我也不能說什麼。只是給大家另外的一種思考方向,並不是非常完善,請見諒。

我常會覺得大學才是真正讀書的地方。因為,在這個時候學到的並不只有死板的課本知識。沒有了導師,該如何自己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學校給的那些資源,自己該如何去應用。畢業,只不過是一個標準。

我不認為成績差就沒有補救的機會。如果可以給他一個適當的環境往前,有何不可?18分就18分啊!

如果連自己都認為自己只有18分的價值,那麼永遠就只會有18分。

道德這種事就像是以前宇文在寫公民與道德的考卷。我常會說,想不出來的題目通常選你(妳)自己覺得最不可能的那個。十之八九會被猜對。

真正的道德是要經過思考後認為符合道德的行為自己接受認同而去實行才是。

之前宇文的國中老師曾經說過...

在小的時候,告訴你(妳)一個道理,通常會聽大人的話照著做。

再大了一點,你(妳)會開始去質疑,質疑那個道理究竟對不對?

等老的時候,當你(妳)經歷過那些,會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感覺用在道德上面也可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如果不經過筆試,真的有辦法挑選出人才嗎? 這是問題一

經過筆試後的,真的是人才嗎? 這是問題二

道德教育,應該是家庭的責任,學校只是健全輔導罷了,家長通通把問題丟給學校,不好也一直怪罪學校,請問家長是否有考慮過自身的問題? 這是問題三

道德倫理會不好,跟社會風氣敗壞,笑貧不笑娼的價值觀落差有觀,難道政府本身沒責任? 這是問題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裡人的談話都相當的有水準耶,其實有很多吊車尾學校的學生在大學找到自己的路啦,我覺得大家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在中學這段期間,所培育的目標和品行吧...很多老師根本就是只以分數或學歷取人,帶頭把風氣整個帶壞,...道德當然筆試是試不出來的,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缺德醫生?

是啊 太注重成績

品性卻不顧

人格的培養應該是從生活做起

若只以一紙成績來評量

的確是有些不切實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他的學習成就竟然比一個五歲小孩還低!!?

這值得思考啊...

(一位記著帶著今年指考考題給一位五歲的小孩寫,記者告訴他隨便猜就可以了,猜完之後的分數大於18分)

恕我直言,媒體做這種事實在是無聊透頂,況且指考有倒扣制度。

那五歲小孩根本就不知道裡面寫些什麼,何來學習成就之說?指考對他根本沒用。

道德筆試的出嗎?當然不行,但是你有更好的方法嗎??

至於大學採計科目,我想那是大學的自主性,不應該被批評才是。

以上發言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我是分隔線-----

其實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還是有人情味的,至少我是這麼覺得,大家其實都會幫助人呢!(我覺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恕我直言,媒體做這種事實在是無聊透頂,況且指考有倒扣制度。

那五歲小孩根本就不知道里面寫些什麼,何來學習成就之說?指考對他根本沒用。

道德筆試的出嗎?當然不行,但是你有更好的方法嗎??

至於大學採計科目,我想那是大學的自主性,不應該被批評才是。

以上發言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我是分隔線-----

其實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還是有人情味的,至少我是這麼覺得,大家其實都會幫助人呢!(我覺得)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花費了十幾年所達到的學習成就會低於一個學習成就是0的人。

這是我認為該思考的部份。

姑且不論媒體去做了什麼無聊的事,那是另外一回事

指考有倒扣跟那個小孩的分數大於18分有什麼關係?他計分難道沒有用倒扣嗎?

當然,媒體只針對一個小孩做實驗會有數據上的誤差或不準確。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團體的自主性規定是不該被批評的?更何況這類自主性規定還影響到了很多的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花費了十幾年所達到的學習成就會低於一個學習成就是0的人。

其實這正是指定考科考試無能鑑別學習成就的血淋淋寫照。

這種考試本身的缺陷居然不被質疑,

甚至反而將它視為合理,

並認為一個學習了十幾年的人的成就真的如同這番考試分數一樣比五歲小孩低落。

這恐怕不只是媒體做的無聊事,

還的確是許多人在看到這個18分報導心中的認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人可以量化道德標準嗎?任何人對於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可以認為殺人犯陳進興是一個反社會、反資本主義的人才,他應該進台大唸書,相對的我也可以認為陳進興殺人是社會的敗類學校不應該讓他念書,這種東西是一體的兩面太主觀了,而現今的社會除了少是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有效的衡量這個人是否可以唸大學。

換個方向想,臺大才多少老師每年有多少學生想念台大,根據了解每年大約有十萬人想唸台大,一個老師十分鐘面是一個(又會有人說僅僅只依靠十分鐘的面試怎麼可能了解一個人的好壞),算台大有一千個老師好了(包刮碩士助教等),請問要面是到民國幾年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換個方向想,臺大才多少老師每年有多少學生想念台大,根據了解每年大約有十萬人想唸台大,一個老師十分鐘面是一個(又會有人說僅僅只依靠十分鐘的面試怎麼可能了解一個人的好壞),算台大有一千個老師好了(包刮碩士助教等),請問要面是到民國幾年阿。

所以推甄申請還會搭配學測門檻,

十分鐘的面試說要100%精準的了解學生是不可能,

但是至少備審資料可以看出學生準備程度,

平常是否有相關創作或研究。

面試十多分鐘可以問五到七個問題,

在問題中雖然不能說能完全了解,

但還是能概括性的看出一個學生在各方面的經驗和準備。

有的校系如政大政治推甄的面試甚至是五間房間每間數分鐘,

有的如台大政治是分兩天,涵蓋系定筆試(申論)和面試。

完全只靠面試會有非常大的漏洞和困難,

目前的推甄申請就讓各系所作了自己需求的調配。

不思考可行的方法而只是把幾個概念誇張化後加以批判或斥責,

這樣的作為可以說是更為空洞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有人可以量化道德標準嗎?任何人對於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可以認為殺人犯陳進興是一個反社會、反資本主義的人才,他應該進台大唸書,相對的我也可以認為陳進興殺人是社會的敗類學校不應該讓他念書,這種東西是一體的兩面太主觀了,而現今的社會除了少是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有效的衡量這個人是否可以唸大學。

換個方向想,臺大才多少老師每年有多少學生想念台大,根據了解每年大約有十萬人想唸台大,一個老師十分鐘面是一個(又會有人說僅僅只依靠十分鐘的面試怎麼可能了解一個人的好壞),算台大有一千個老師好了(包刮碩士助教等),請問要面是到民國幾年阿。

每年大約10萬人考大約有十萬人想唸台大= ="?

------------------

這種東西近期內改不了的

以下是個人認為的主因

1)文憑主義

雖然說要去中國化,不過有些東西實在根深蒂固

科舉考試這東西所影響的範圍並沒有因為科舉廢除而結束啊...

他所帶來的後果還滿可悲的....(以下離題)

除了"記憶教學"補習班之外..我還看過"如何培養創造力"的書

會記東西就是天才? 會速讀又要做什麼?

我大略翻過那本給小學生看的"如何培養創意"(還是叢書||||),它分成好幾個小故事,類似寓言故事之類,說完故事之後還有"要怎麼樣才有創意"的討論....

本人極為嗤之以鼻....

2)資源不足

一切都是成本問題。之前看了一本關於國家的書,裡面連國家金錢用到哪裡的數據都有....

台灣把錢花在的教育上的比例遠不及歐洲國家,好像都拿去用國防了吧。。。

由於花在教育上的金額不足以提供全部的學生,被視為"不好"的那一群只好被犧牲,然後陷入無止境的循環

我好羨慕芬蘭/德國的教育體系ˊˋ

不過這在台灣不太可能會發生

(你看他們把SAT學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花費了十幾年所達到的學習成就會低於一個學習成就是0的人。

這是我認為該思考的部份。

姑且不論媒體去做了什麼無聊的事,那是另外一回事

指考有倒扣跟那個小孩的分數大於18分有什麼關係?他計分難道沒有用倒扣嗎?

當然,媒體只針對一個小孩做實驗會有數據上的誤差或不準確。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團體的自主性規定是不該被批評的?更何況這類自主性規定還影響到了很多的人。

我想找一個小孩那個就不用討論了(純粹運氣問題)。

我不是說一個團體的自主性規定不該被批評,只是我認為大學科系的教授們認為應該要有這個系應有的知能和學習成就,那我們不應該過度批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推甄申請還會搭配學測門檻,

十分鐘的面試說要100%精準的了解學生是不可能,

但是至少備審資料可以看出學生準備程度,

平常是否有相關創作或研究。

面試十多分鐘可以問五到七個問題,

在問題中雖然不能說能完全了解,

但還是能概括性的看出一個學生在各方面的經驗和準備。

有的校系如政大政治推甄的面試甚至是五間房間每間數分鐘,

有的如台大政治是分兩天,涵蓋系定筆試(申論)和面試。

完全只靠面試會有非常大的漏洞和困難,

目前的推甄申請就讓各系所作了自己需求的調配。

不思考可行的方法而只是把幾個概念誇張化後加以批判或斥責,

這樣的作為可以說是更為空洞的。

我也有看過高中生的備審資料,超大一本的,講真的負責面試的老師是不可能看完的,大致上只能稍微翻一下(這已經算很好了),有的老師是現場才開始翻的。

實際上老師能看的也不過就是你高中做過什麼,有沒有拿到獎狀那些的,事實上來說以這種程度的審查根本不能夠了解一個學生。

道德是不可能量化的東西,唯一能夠量化的就是考試,也就是不管怎麼更改面試制度,回過來還是要去筆試,所謂的面試也不過是名義上的免筆試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也有看過高中生的備審資料,超大一本的,講真的負責面試的老師是不可能看完的,大致上只能稍微翻一下(這已經算很好了),有的老師是現場才開始翻的。

實際上老師能看的也不過就是你高中做過什麼,有沒有拿到獎狀那些的

我只能說你對推甄申請不夠了解才會做出這樣的斷言,你並不擅長看備審資料,你看的那一本備審資料可能也做的並不是很好。一份備審資料並不需要逐字逐句的閱讀就足夠了解整本資料涵蓋的東西,只是走馬看花的閱讀就算每個字都看過了也不足以了解學生。

不過稍微提一下,備審資料的閱讀不是包含在面試的十分鐘內的,就算是面試現場才邊看邊問也是能夠對照資料對學生提問題,經過學測門檻的刪減,需要看的備審資料份數也不多。

經過一場面試下來,學生能展現的不僅是高中做過什麼或是擁有多少張獎狀,

也能清楚的表達出實際對科系的了解程度以及對科系的熱誠。

事實上來說以這種程度的審查根本不能夠了解一個學生。

你斷言式的指稱這種審查不能夠了解學生,

但以現在的制度看來,

在實務方面這算是最能達到效果的作法了,

那我想請問,

你認為什麼樣的審查是能夠了解學生的?

或是能不能提出一套你覺得更能夠了解學生的方法?

道德是不可能量化的東西,唯一能夠量化的就是考試,也就是不管怎麼更改面試制度,回過來還是要去筆試,所謂的面試也不過是名義上的免筆試而已。

附帶請你說明另一個斷言,

在推甄申請的結合學科能力測驗和備審資料、面試等設計中,

面試為什麼會成為「名義上的免筆試」?

你是想說推甄申請實際看的只有學科能力測驗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