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轉貼---大學像樂園 捨不得畢業


Recommended Posts

2007/08/06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f_78943_1.gif

(圖/聯合報提供)

國內大學生吹起「慢畢風」,5年內延畢人數由1.1萬人倍增為2.3萬多人,95學年近17%應屆畢業生延畢,創新高,主因是為了考研究所、延遲就業;大學讀5年或6年,漸成常態。

大學法規定,醫學等少數學系除外,大學修業年限以4年為原則,可延長2年、休學2年。早期延畢人數少,4年畢業天經地義,但這幾年因失業率高、考研究所人 數驟增,延畢人數也暴增,90學年突破1萬人,95學年已增為2.3萬人,預估96學年還會再增加2000-3000人。

分析95學年各校延畢人數,公立大學以台大1083人最多,占前一年應屆畢業生近3成。私校以學生數多、歷史久的學校延畢率較高,人數最多的是文化大學1254人;比率最高的是靜宜、中原大學,都超過3成。

台大90學年只有661名延畢業生,為何5年內增加6成多?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分析,主因是台大在7、8年前放寬申請雙主修,往往要加修50-60個第二系的專業學分,非得5年才能畢業;還有許多人當國外交換生,或攻讀國外大學的「雙聯學位」而延畢。

洪泰雄說,另一主因是很多人研究所落榜,故意讓體育或通識科目當掉,留校多準備1年,除非大五加修9個以上學分,否則不收學雜費,只收學分費,非常划算;台大因成績太差而延畢的人很少,倒是許多社團、學生會幹部太忙而延畢。

私校延畢原因,和公立學校略異。中原大學教務長許政行指出,該校教授打分數一向比較嚴,管控畢業生品質,才能辦出口碑。儘管該校採連續兩學期1/2學分不及格的「雙二一」退學制,每年仍有100多人被退學,因必修學分沒過而延畢的人更多。

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許傳陽指出,大學生「慢活」、愛延畢,美國也一樣,傳統美國州立大學不限畢業年限,大學生游泳、健身、看球賽、看電 影、聽音樂會,甚至練習打高爾夫球,不是免費就是半價,住宿也很便宜,大學活像「主題樂園」,很多人捨不得畢業,但因州政府預算窘困,有的大學也開始設畢 業年限,避免浪費資源。

【2007/08/06 聯合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記者張錦弘、校園記者蔡永彬、姜兆宇/專題報導

大學生延畢的理由很多,除因必修學分被當、雙主修學分太多,更多人是「用時間換取空間」,多一年準備考研究所或留學;有法律系學生為了律師考,不惜讀到大七;也有迷糊蛋,辦離校手續時,才發現少算畢業學分而「留級」。

「考不上研究所,先延畢再說,很多大學生不曉得出社會要幹什麼。」政大符同學指出,這年頭好工作難找,連招考清潔隊員,大學畢業生都排隊搶著當,為延遲就業壓力,大四學生一窩蜂考研究所,一旦4、5月放榜沒上,會馬上「技術性延畢」,專心準備考研究所。

玄奘大學李同學,大五才畢業,他指出,延畢生以男生居多,因為一旦考不上研究所,馬上要當兵,雖然役期已變短,但變數大,不利重考研究所,為了暫逃兵役,會出現「求」老師當學生的反常情況。

台大張同學是比較「衰」的延畢生。他大四考研究所備取沒上,畢業就得當兵,求體育老師當他而延畢。隔年他仍是備取,又求體育老師再當他一次,誰知最後竟然備取上了,但體育成績已送出無法更改,他只得放棄研究所,「含恨」讀大六;第三年他才順利就讀研究所。

輔大許同學也很倒楣,她常去外系旁聽,有興趣的課才修,誰知在辦理畢業手續時,才發現少算畢業學分數,當場傻眼,只好延畢一年補修學分。

法律等專業性比較強的科系,要通過律師、司法官、書記官等國家考試才有身價,但因錄取率低,台大、政大等校法律系,都不乏延畢1-2年的學生,有人讀到大六又休學,再接再厲。

也有不少學生,是為了準備留學或當國外交換生才延畢。

「我覺得台灣的生活腳步很快,彷彿是被環境逼著作決定。」台大社工系黃頌恩去年決定延畢,申請成為愛爾蘭三一學院交換生,這讓她暫時放空,把畢業壓力擱一旁,無壓力地修課、與歐洲各國學生交流,先品嘗、體會未來的留學生活,非常值得。

台大昆蟲系蕭雅文,則是利用延畢這一年,準備申請國外研究所,打算從「昆蟲」換到「藝術」領域,延畢讓她可以選修更多相關課程;她也大量累積課外活動經驗,協助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的前置作業,並到電影公司見習,為申請研究所加分。

【2007/08/06 聯合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2007/08/06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為增加就業競爭力、培養第二專長,愈來愈多大學生雙主修,有人醫學系加修法律系,讀8年才畢業;也有英語系學生雙修生技系,更是不簡單。

雙主修的學系,有時南轅北轍,有台大電機系學生雙修歷史,還有人雙修財金,再輔修資工;也有物理系學生雙修社會系、輔修園藝系,都和本系搭不上邊,純為興趣。

也有少數社會組科系學生,跨理工領域,例如收了不少跨組生的台大財金系,有人雙修資工、輔修外文系,橫跨商管、電資、語文3個截然不同領域;義守大學則有應用英語系學生雙修生技系,增添就業競爭力。

醫學系因為本系課業重,雙主修他系者較少,但也有特例,有人台大醫技系畢業、當完兵後重考醫學系,後來又發現對法律很有興趣,再雙主修法律系,至少要讀8年才能畢業。

中國醫藥大學的中醫系,也有許多學生雙主修西醫系,8、9年才畢業,修習學分至少300多個,但因可同時考取中西醫執照,全方位發展,再苦也沒關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李書良 工商時報 2007.08.06

大陸的「校漂族」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群,這些年輕人從大學、專校畢業後,原本應該投入社會開始新的人生階段,然而因為升學不順、工作難找、對工作不滿意,或是對就業存有某種憂懼,他們於是選擇繼續留在校園,成為「校漂一族」。隨著「校漂族」人數不斷的壯大,已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有人一漂就是兩、三年

每年六、七月份,正是中國大陸應屆大學畢業生奔赴工作崗位的時候,但有一部分畢業生卻依然不肯離開學校,他們就是時下流行的「校漂族」,而且有人一「漂」就是兩三年。

對這些「校漂族」而言,儘管他們早已不是學生,但依舊在學校餐廳吃飯,到圖書館唸書,去操場踢球,在學校網咖上網……,過著和學生一樣的生活。雖然已經畢業,但基於各種原因,他們的生活重心繼續留在學校,利用學校資源而生存,所以被人稱為「校漂族」。

幾年前,所謂的「校漂族」在大陸還是一個新興的名詞,現在卻為民眾耳熟能詳。在大陸高校擴招之後(類似台灣今天的廣設大學),大學生就業困境所催生出來的許多社會問題使「校漂族」現象備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

仔細分析「校漂族」這個群體,其實包含許多不同的組成份子。主要有為避開就業高峰、增加就業籌碼的「考試派」;求職不滿意或遇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的「不就業派」;坐吃家庭財富的「瀟灑派」,以及拿不到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但又不願意離校的「圍城邊緣派」等群體。

已經成為「校漂族元老」的小陳,二○○四年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他說,畢業之後他很迷茫,不是找的工作與專業不合,就是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本來打算創業,又苦於不了解市場動態、法律等知識,根本無法樹立自己的專業和信心。只好先在學校周圍待著,等待機會。

小陳說:「身邊有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由於理想失落,不得不留在大學繼續追夢,或準備考研究所,或等待就業機會。」

留戀、逃避 都是原因

浙江大學的「校漂族」小宋坦言,過去頂著名牌大學光環,自己對於找工作並不擔心,認為學長學姊那些傳奇式的就業經歷就是自己的未來。

他說:「我原以為自己以後肯定會在大城市,做著一份高薪又輕鬆的工作。可是快畢業了才發現自己對於想找什麼樣的工作,自身有哪些優勢,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等與就業有關的資訊,竟是一無所知。」

同樣「漂」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方琴並不擔心工作和未來,只是因為留戀校園生活,加上家裡經濟條件好,她選擇留在學校。去年畢業的方琴看起來仍是一臉學生氣,用家裡給的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不錯的房子,繼續過著她熱愛的校園生活。

至於廿六歲的趙軍,三年前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如今卻成了「漂」在華南理工大學的「異校人」。他表示,這幾年來換了很多工作,總是找不到滿意的,想想還是學校好,所以就搬回來住了。

說起「校漂」的原因,趙軍的眼神有些落寞,「我不想在母校見到熟悉的老師,怕他們失望,也不想在師弟師妹(即學弟妹)面前抬不起頭,所以我選擇了華工而不是暨大。」

大陸專家認為,「校漂族」的行為從心理層面上看,主要源於安全需要、依賴心理、逃避心理等原因,許多畢業生把「校漂」作為人生的緩衝期,他們選擇漂泊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人生起點,像這類「校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畢業生仍不該為了逃避社會壓力而把學校當成「避風港」,應要勇於克服困難。

至於各學校對於「校漂族」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其中一些學校採取積極措施,為他們建立資訊管理系統,按申請出國、復習考研、求職擇業等不同意向進行分類指導,以幫助他們早日結束「校漂」生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