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觀看歷史事件的角度?


Recommended Posts

孔子與秦檜

孔子殺少正卯

所持的罪名如下:

『天下有大惡者五,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這些罪名

我看了半天

搞不懂為什麼一定要置其於死地

心逆而險:

很多人都有不好的想法

沒做出來

應該算不上犯罪

行僻而堅:

這就更奇怪了

行為怪癖應該也不算大罪吧

不然

鄙人第一個被抓走

言偽而辯:

說話虛偽而辯論拿冠軍

(我猜,孔子一定辯輸他過)

記醜而博:

腦子裡裝滿了歪理論

記滿了大家的醜聞

順非而澤:

順著主流意識不贊同的方向做

(靠!!還好沒跟孔子在同一時代。不然我是必死的)

繼續往下看

我就懂了

『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重點是

不是他有造反的事跡

而是因為他具備了造反的能力

孔子

為了他老闆-魯國國君的安危

不得不先動手殺了他

歷代儒家讀史

總是額首稱慶

高呼聖明

但是反過來

我們一直痛罵的

秦檜殺岳飛

不也是

不是因為岳飛有造反的事跡

而是因為他具備了造反的能力

秦檜

為了他老闆-宋高宗的安危

不得不先動手殺了他

罪名叫「莫須有」

問題是

少正卯的罪名

難道就會比較具說服力嗎?

依我看是不會的

但是

一樣的事件

為什麼大家一直罵秦檜勒??

在我的眼中

是一樣的

一個為了其主人魯國國君

除去權臣

一個為了其主人宋朝君主

除去軍閥

兩者都沒有造反的事實

有的指示造反的實力

有實力並不等於會反

讓我又想到另外一個故事

劉備治益州

天逢大旱

下令禁止釀酒

地方官為求績效

紛紛連擁有釀酒器具的人

一律逮捕

文官簡雍一直想找機會勸戒

一天

簡雍陪劉備出巡

對面來了一對男女

簡雍請劉備立刻逮捕

罪名是「即行通姦」

劉備不解

簡雍遂云:

『雖未行姦淫之事

但擁有行姦淫的工具爾』

劉備遂悟

釋放無辜之人

但是歷代的讀者

並沒有從這段小故事中

體悟出他們對於孔子與秦檜得不公平待遇

於是乎兩個類似的事件

在中國歷史的評價上卻天差地遠

其實秦檜如果有一天恨恨的來對我抱怨

我一定會跟他說

你就是注定要當中國歷史上的黑臉

而孔子就是命中注定要當歷史的寵兒

不要抱怨

誰叫你不姓孔呢??

中國歷史上

有太多人就是命中注定要當歷史的寵兒的

例如

包公

什麼案子都是他破的

孔明

什麼鬼點子都是他想出來的

劉伯溫

什麼鬼預言都是他寫的

孔子周公

什麼鬼書都是他寫的

歷史寵兒

其實反映出了華人讀史時的

『不客觀

不求證

不思考』

常常用主觀的喜好

取代了客觀的思考

所以類似的事件

因為主觀的先入為主的觀念

卻因而有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孔子殺少正卯與秦檜殺岳飛

就是個最好的例證

=======================

假如歷史的寵兒的存在

反映出了華人讀史的主觀偏見與智障行為的模式的話

那媒體的寵兒的存在

是不是也正正反映了一個國家媒體的弱智呢?

轉載自--諸神的黃昏

一個樹倒了,有三種說法,你的、我的、樹的。

大家來分享看看,除了這個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子?

還是秦檜跟孔仲尼真的有所不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坦白說,少正卯辯偽的文章早就有了,我記得看過明代的筆記說少正卯雖惡但不足死,或者是有人說XXX犯了比少正卯更大的罪,如果殺了一個少正卯那要怎麼端正視聽?

這些觀點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代表傳統華人讀史「不智障」的一面,但是歷史本來就有勸諫作用,這是中國傳統史學的本質,史官寫史的時候不是在寫一些無謂的瑣事,例如你們國文可能都會發的韓愈幫不知道誰寫的「史傳補遺」,而是希望能夠反映出那個人的精神和義理--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該長什麼樣子--例如也常常被舉例的兩個故事,有關宋武帝劉裕的出身

比較古老的宋書本紀說劉裕: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賊孫恩作亂於會稽,晉朝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討.牢之請高祖參府軍事.十二月,牢之至吳,而賊緣道屯結,牢之命高祖與數十人覘賊遠近.會遇賊至,眾數千人,高祖便進與戰.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厲,手奮長刀,所殺傷甚眾.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困,乃輕騎尋之.既而眾騎並至,賊乃奔退,斬獲千餘人,推鋒而進,平山陰,恩遁還入海

他說劉牢之命令劉裕去打孫恩,結果劉裕只帶了一隻小部隊,走到半路上就被圍困了,劉裕一個人奮勇殺敵,後來劉牢之也覺得劉裕怎麼這麼久都沒回來,就帶兵去幫他,這才把敵人打退了

但是比較新的資治通鑑卻說:

初,彭城劉裕,生而母死,父翹僑居京口,家貧,將棄之。同郡劉懷敬之母,裕之從母也,生懷敬未期,走往救之,斷懷敬乳而乳之。及長,勇健有大志。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好樗蒲,為鄉閭所賤。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歎息。因進擊賊,大破之,斬獲千餘人。

他說劉牢之派劉裕去打孫恩,結果劉裕去了很久沒回來,劉牢之就去看看,結果看到千古奇景,劉裕一個人追著數千名孫恩的兵打,這把劉牢之嚇的說不出話來

請問為什麼比較新的資治通鑑不用比較舊的宋書的說法寫劉裕呢?如果說一般王朝的本紀都有溢美的成分在的話,那這樣資治通鑑不是更「溢美」嗎?而且一個人追一百人打都不合理了,通鑑居然說劉裕一個人追千人,這不是更扯?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史官寫史只用宋書的紀錄,那你怎麼看的出劉裕這個人的特點?所以史官在寫通鑑的時候用了這一個乍看很扯的紀錄,是比較正確的作法,這沒有什麼對錯的問題,只是寫史不是在寫法律條文,更不是堆砌表格數據(要看數據我給電腦看就好了),他有的時候就得有一些誇大和褒貶在,此不得已而為之

如果大家也少正卯的例子想想自己傳統觀念裡的潘金蓮、武松、武大郎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潘金蓮也不過只是有個「外遇」罷了,而宋江殺嚴婆媳被解到江洲,宋江的形象馬上從大英雄變成「家暴」,這樣把歷史、或者是小說的語境跳脫出他們應該有的語境而改用我們現在的語境看歷史,對嗎?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蘇軾的《留侯論》是詭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