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繁星計劃的選才精神


Recommended Posts

------------------之前那篇的修訂版,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繁星計劃的選才精神

  「96學年度試辦受理高中推薦入學招生」,又稱「繁星計劃」,這樣一個新名詞在民國九十五年底突然成了翌年大學多元入學的第三種方式,而這個計劃的用意是分配更多的入學機會到資源較少的學校以做均衡發展。正如最早規劃繁星計劃的國立清華大學所擬定的目標:「導引高中教學正常化、就學社區化。讓『每一個』高中都成為『明星』,以期創造高中教育之『繁星』願景。」

繁星計劃

  為了讓弱勢高中有更多進入「明星大學」的機會(目前參與繁星計劃的十二間大學都是入學門檻頗高的「前幾志願」),繁星計劃以學科能力測驗各科或總級分之五標制(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作為篩選門檻。接著用學生高一、高二各學期學業成績總平均之全校排名百分比比例,百分比小者優先錄取。每個高中只能推薦一個學生到一所大學的一個學群,以今年試辦的情況共有十二所大學參加繁星計劃,三個大學只開設一個學群、一個大學開設兩個學群、七個大學開設三個學群(大抵上三個學群分別對應到三個類組),以及一所高中只收一個學生的清華大學獨立繁星計劃招生,所以一所高中至多可以推薦達二十七位學生參與繁星計劃。在同一間學校內有兩個以上的學生對某個校系感興趣,那這間學校會先在校內排出順序,好讓二十七位最優秀者可以推薦進而錄取。

  以本年高中校內試辦繁星計劃的過程中,首先會先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繁星計劃報名表,使用它的學生並不多,大抵以校排名前10%的學生為主,接著學校會篩選出原則上二十七名學生參加繁星計劃,取得學校推薦名額的學生將會再拿到一張校系的排序表,學生得依自己喜好把該大學學群的科系做排序,最後再根據分發結果得到該系的入學機會。

  從以上說明中可以看到,繁星計劃的招生完全是由學測成績和在校總成績排名作為篩選依據,在這種情況下,在任何一所高中,只要校排前幾名的學生學測成績達到繁星計劃校系要求的門檻,就有非常大的機會進入該大學。

  照這種模式看來,繁星計劃的確有效的幫助了不少原先較難進入明星大學的高中職學生增加入學可能,如同首段提過國立清華大學的招生目標似乎正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但值得思索的是,「先選大學再選科系」的方式是不是真的符合選才精神。

選才精神

  所謂的選才精神就是讓最多的學生進入自己最有抱負的學系、讓學系得到最有熱誠研究該學門的學生、最後發展出最大的成就產生對社會最大的助益,這樣的選才制度就是最好的。

  然而只靠一場考試或是一堆紙上成績是難以看出學生真正的興趣、抱負或熱誠的,其勢必要經過如面試審查這類的觀察才能對此做出區分,學測後的推甄申請也就是以此為目的實施。除了推甄申請外,繁星計劃和指定考科考試分發入學並未經過此一階段,因為要全面辦理獨立招生而廢除考試分發是有困難的,包括公平、客觀性、人力資源、時間分配、教學方式變動、輔導興趣發展……等等各方面都還有待努力,所以指定考科考試分發短期內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繁星做法

  與指考分發相對的,在我們逐漸將分發名額從考試分發轉到推甄申請時,又設計了繁星計劃,其目的如我國教育部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問答集中所說:「繁星計畫係由頂尖大學提供名額,讓每一所高中具有潛力之學生均有公平入學機會,以發掘人才,平衡城鄉差距。」。

  其所謂「具有潛力之學生」指的是各高中在校排名前幾名的學生,這令人疑惑,這些校排名前面的學生是否真的對於他在繁星計劃中填的志願表裡的科系有潛力和熱誠呢?以目前試辦的情況來說,學生雖然擁有入學機會,但卻只是把「十一加一」個大學(清華大學繁星計劃獨立作業)排列一下交出,等著看能拿到哪一個大學學群的推薦名額,幸運拿到名額後再把該學群的系所排列先後,期待用高中校內的成績排到自己喜歡的科系,若沒辦法排到自己喜歡的系所,就得選擇遷就較沒興趣的科系或是放棄繁星計劃入學的機會。

  繁星計劃是鼓勵「選校不選系」的,不管是他的先填學校再填科系,或是以高中排名做篩選,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促成學生「選校不選系」。當學生在校內取得繁星計劃的入學機會時,其實入學機率已經很大了,而且若那間學校又是該生以其他入學管道難以進入的「明星大學」,他放棄興趣科系選擇明星大學的機會又更加高。所以大多數拿到了第二張科系排序表的學生常是把能填的科系全填了再說,事後看放榜結果再決定要不要去唸那個科系。

繁星精神與十二年國教

  有人說:「那指考分發不也一樣會造成選校不選系的現象嗎?為什麼指考可行而繁星計劃就必須停止。」就如同前面說過的,在能夠解決公平、客觀性、人力資源、時間分配、教學方式變動、輔導興趣發展……等等問題之前,指考分發是必須存在的。我們沒辦法在短期內要求所有人戒去菸癮,但也不該再開放更多洋菸的進口,而甚至今天要合法上稅的是大麻菸啊!繁星有更多的趨力去造成違反教育精神的選校不選系,甚至提出實行順利將取代原先推薦甄選入學的學校推薦部分,教育部推動這樣的選才制度施行理由是「平衡城鄉差距」。

  如同前面提過的,這種入學制度深深違反選才精神,雖然沒有把名額分配給真正有志於該科系的學生,但卻可藉由把升學率分配到各高中的過程,在形式上達到「高中教學正常化、就學社區化」,營造出每間高中都有名校生的表象。利用罔顧學生學習性向衝高升學率的手段,繁星計劃設計者將告訴群眾:「每個高中都能上頂尖大學,所以每一個高中都是『明星』高中,而這就是『繁星』計劃的成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尚未實施,繁星計劃已經實驗,不待十二年國教正式實行,繁星這只伏筆已為他奠下必然成功的基石。屆時十二年國教推行者亦可高聲疾呼:「好多社區優質社區高中都有學生錄取不錯的大學(利用繁星計劃),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果然成功了啊!」即便有學生錄取明星大學,這樣違反選才精神的升學率能夠稱為十二年國教的成功嗎?

可行的新繁星──校推新制

  分配升學機會到各高中讓社區高中優質化,又同時讓學生得其所愛進入他真正有熱誠的學科,其實是可能達到的。只要把繁星計劃的理念與舊有的甄選入學學校推薦部分做整合,就可以既符合選才精神又達到繁星願景。

  整合繁星計劃和原有校推的方式不是直接拿繁星取代校推,而是在原本的校推制度上做改變:

一、校推程序和原有規定不須更動

二、各大專院校仍以學測級分五標制作為推薦門檻

三、原本的學測級分篩選倍率改用高中在校排名百分比來篩選

四、第二階段仍保留指定項目審查(如面試、備審資料……)

  如此設計結合了繁星計劃的特點和學校推薦的選才精神,讓學生依照自身性向選擇學系,這樣的選才制度才有價值。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和繁星計劃,我們要的是真正的選才,不是騙人的升學率。

小結

  一個升學制度要成功,除了本身的設計外,學生本身擁有選擇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讓學生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充足的生涯規劃和輔導都是必須的,高中的輔導室就能成為學生選填科系的諮商管道,可惜在高中輔導方面的設計一直不足。如此再多的升學方式、再均等的升學率也不能讓學生得其所愛。一直增加入學選項卻沒有讓學生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樣再多的升學方式、再均等的升學率也不能達到教育的精神。

------------------之前那篇的修訂版,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原Po狠狠的踹了那些想要粉飾高中社區化以及教育政策推動完美的人一腳。

  我覺得教育政策跟國民的價值觀脫不了關係,今天大家都向錢看,教育政策自然也會被要求表象的數字要夠漂亮,繁星計畫固然令仍在準備升學階段的學生

很心動,只要可以在自己學校排名好,就可以進入頂尖大學。但仔細想想後,

這樣不就又回到以前那種同儕之間爭排名你死我活的情況?

  

  看完整篇之後我覺得很棒,很有參考價值,建議加精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之前的刪文吧......那只是beta版。

(畢竟跟這篇差很多,用修改怪怪。)

不過這篇其實我覺得也還有些細節要改,

到時如果有更動我直接用修改的就好,

不再另開主題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樓主說的正點阿~

看起來很公平計畫....

只是為了政治而做的而已= =

很多高中的立足點本來就不一樣...

對後段高中來說

會變成說重點栽培某些學生來營造漂亮的數字

對前段的高中

競爭的情形一定比現在嚴重

那12年國教的意義何在?

樓主發的文很棒

在最後再來推一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是想,繁星計畫只是把一堆精英送給大學篩選,讓政府,大學,部分學生都得利的情況下產生的,因為學校們不可能會想要繁星的成效比推甄和指考還差,所以其實它肯出繁星應該就要慶幸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評判繁星的好與壞,基本上讓多數人覺得"阿!繁星不錯耶!"有這樣的想法就好了。

繁星不用面試讓那些不擅長與人交際的人有一個機會,也讓平常成績很好但是學測小失常的人有一個機會,這樣的學生通常都是從高一就努力到高三的好學生,要那些大學收這些學生和樂而不為?把成績不夠上熱門科系的精英們排到較次的科系,大學們還是保留那些精英們。至於造成選校不選系的後果,就是會這樣所以明星大學們才踴躍參加。

讓高中學生競爭變激烈,這就是各位大人們樂於看到的結果。

不要騙人的升學率?可是這正是人民所想要的,一般人並不會管它有沒有真正選才,各高中都是看升學率,校長主任們在乎的是你上哪所明星大學而不是你上哪所科系,學生的感受?大人會認為你是學生所以還不懂,有必要在乎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版主 小弟筆誤

以修正

痾~

讀比較後面的高中

但努力的學生難道沒有實力靠自己上所謂的明星大學?!

我想不是...

只要是肯努力的學生,幾乎都是國立大學

既然繁星計畫是每間學校都能推代表出來

那還能縮短城鄉差距= =?

別傻了

是不是有人刻意跨區選擇較後面的高中

來替自己爭取輕鬆的機會?

不要跟我說跨區就讀不可能

高中職社區化還是有漏洞可鑽(根據你的"戶籍地")

說來說去還是政治

算了= =

大部分的台灣人

看眼前

教改弄出多少沒用的白老鼠

老師知道

學生知道

家長不知道.....

這就是問題所在=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繁星計畫沒有計到後果

他給一般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的:

老師會以繁星計畫來利誘學生拼命唸書

唸爛學校的會覺得這是機會

然後大家會說這個計畫很體貼(默)

老師上課說大家該努力唸書 想反駁卻被老師說"你給我閉嘴"

感覺像是給很拼命唸書但成績依舊沒很好的人機會一樣

這種事情很現實,做善事有什麼用

不過小幽之前說的

上去以後跟不上的問題,

我們學校推上去的就是用現在這段時間每天窩在圖書館補足自己不夠的地方

沒有想到推上去的人都是努力的孩子...=.=

雖然這點搬出來似乎也沒用,還是覺得很爛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要澄清一下,

我根本不認為所謂社區高中的學生上大學能力會比明星大學上的遜多少,

(大學讀的重點多是專門領域,而高中所謂成績好的人是在通識的部分擅長考試,僅此而已)

重點是上的那些人是否上了自己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科系,這將影響深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問題是很多人也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哪個科系阿,至於填繁星的科系也沒人會想要填自己不想讀的吧。

最想要的科系沒上當然也只能選較次的科系,不然就只好放棄,還是你是說繁星不能轉系的問題?所以希望能先選系在選學校?這很難實現喔= =!

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繁星給了一條選校的路,選系的路由推甄和分發決定,自己有興趣的科系繁星上不去就走別條(既然你進的了繁星,再努力點拼指考也可以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問題是很多人也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哪個科系阿

就是這種情況下才更不應該推行繁星,以免造成文中所說的問題。

至於填繁星的科系也沒人會想要填自己不想讀的吧。

如同你的前一句,就是在文中所說那種情況下才會有一堆人填了自己不想念的科系。

最想要的科系沒上當然也只能選較次的科系,不然就只好放棄

還是同樣的情況啊。

所以希望能先選系選學校?這很難實現喔= =!

所以我在最後提出了建設性的辦法。

  整合繁星計劃和原有校推的方式不是直接拿繁星取代校推,而是在原本的校推制度上做改變:

一、校推程序和原有規定不須更動

二、各大專院校仍以學測級分五標制作為推薦門檻

三、原本的學測級分篩選倍率改用高中在校排名百分比來篩選

四、第二階段仍保留指定項目審查(如面試、備審資料……)

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

這也就是我在小結部分所說的。

我想大部分的問題我在文章裡都說得很清楚了,有些部分我實在不知還能怎麼回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是這個問題吧~重要的是那些選了不想讀的學系的心態也有問題阿,不能上自己最想要的科系放棄就好了阿!

你說不應該推行繁星,繁星原本就是讓確立自己目標的人而設的,推甄也是一樣,指考則是多給你選擇的機會,你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確認自己喜歡的科系,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讀哪些科系的人,原本就該考指考,在之前沒準備好是自己的錯。

而且你說的辦法第2點是3頂2前嗎?還是只是均前均那些?

第3點有可能造成落差,假設鄉村小學排名1%的能力和都市5%的一樣,那麼假如錄取2%的,就會造成素質不均,所以學校們才不想用這個方法吧!

第4點的話我保留,缺點是那些不擅長面試但有能力的人可能因此被刷下來,但優點是可以確立學生的目標方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重要的是那些選了不想讀的學系的心態也有問題阿,不能上自己最想要的科系放棄就好了阿!

對,我非常認同你的感受,但事實上那就是繁星的現況,在我周遭的同學就不少那樣做的。

你說不應該推行繁星,繁星原本就是讓確立自己目標的人而設的

這是從哪裡下的判斷?

指考則是多給你選擇的機會,你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確認自己喜歡的科系,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讀哪些科系的人,原本就該考指考,在之前沒準備好是自己的錯。

是啊,而繁星就在間接鼓勵這種行為。

第2點是3頂2前嗎?還是只是均前均那些?

如同現在的校推,各校自訂。

第3點有可能造成落差,假設鄉村小學排名1%的能力和都市5%的一樣,那麼假如錄取2%的,就會造成素質不均,所以學校們才不想用這個方法吧!

囧...阿現在繁星就是這樣做啊,為了分配升學機會給鄉村高中以求均衡發展。(你好像把高中誤植為小學)

第4點的話我保留,缺點是那些不擅長面試但有能力的人可能因此被刷下來,但優點是可以確立學生的目標方向。

我會相信不管善不善於善面試的孩子,只要確定興趣方向是會願意且喜愛努力去接觸該科系的東西的,當他接觸更多東西的時候,面試自然可以看見他的興趣之所在。如同備審資料,不論是自傳或是作品集,都是展現能力和興趣的好方法,面試不是一切,只是一個協助教授認識學生的方法,當你擁有內涵的時候那便是不可動搖的實力。

(這些我相信妳都會認同,當然如果你要說教授會被面試的印象影響而不顧學生資料的內涵時,這個不是普及的現象,即使有少數案例,也完全不根屬於這個制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好吧!我應該是被你說服了Orz,不過我還是很討厭面試,或許是因為自己的關係吧!自傳我不會寫,讀書計畫更是從來沒有這個東西。

你那些同學真的是這樣嗎?為了想讀好大學而選不喜歡的科系?如果是較次的話還能接受,你應該是為了讓真正有興趣的人才贊成面試的吧!可是如果真的只是想上明星大學,那些人應該還是會想盡辦法編出自傳的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首先他們做起自傳之類的備審資料就比較困難,

要贏過以推甄申請為主且對該科系真正有涉獵的孩子是較困難的。

像作品集,

真正有志於該領域的學生擁有的得獎作品就絕對不是臨時趕得出來的。

就算面試不算太厲害,

但教授也是有很大機會看出你對該科系的熱情,

只要你真正擁有。

當然我不否認會有人因為不善於面試而被刷掉,

但那比例和不願面試的繁星造成的害處比起來是差太多了。

此外,

這樣的問題如我前面說過也完全不根屬於那個制度,

而是教授識人功力不足以及學生精於騙人技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能全部這樣說吧!像我也對某個科系非常有興趣,想考上它,但是其實之前只有概略決定,高三才決定要讀它的,之前所有比賽都沒參加,相關雜誌也不是一天兩天看的完的,自傳讀書計畫或許趕的出來,但是教授的即時問答就會很難答的出來,而且我們班在高三之前決定好志向並且參加比賽和有作品集的不超過五個。

但是這可能是學校的問題,因為我們學校專拼指考,等到發現自己學測考很高有希望時,才開始急急忙忙的請假準備,十六個第一階段過的,只有兩個在以前就有比賽和經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對某個科系非常有興趣
其實之前只有概略決定,高三才決定要讀它的

這本身就自相矛盾囉.........

之前所有比賽都沒參加,相關雜誌也不是一天兩天看的完的,自傳讀書計畫或許趕的出來,但是教授的即時問答就會很難答的出來,而且我們班在高三之前決定好志向並且參加比賽和有作品集的不超過五個

像這樣妳很難說服我說妳真的很想上該科系,甚至還是早就想好的,

如果你是

等到發現自己學測考很高有希望時,才開始急急忙忙的請假準備

那正代表妳一開始就不重視推甄申請的準備,

那你該用什麼理由說服教授說:

「這面試對我很重要,

我真的對你們學系很有接觸和熱忱,

請讓我進入貴校呢?」

十六個第一階段過的,只有兩個在以前就有比賽和經歷

我們學校也大同小異,

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那些有先研究過該系所,

且一直有準備可能項目的孩子會是值得經由推甄申請進入該系所的人。

現在你才高二的話(你好像是高三....只是班級還沒改),

(我高二下才完全確定要念的科系.......)

準備這些東西是來得及的,

至少我的東西就是這樣,

去涉獵該科系的入門書,

研究該領域的知識,

撰寫該範疇的讀書心得和小論文,

這都是很有幫助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繁星計畫的實施

我想對於較後段的高中是高興的

我想

後段高中的全校第一名

或許經由繁星計畫會改變他的一生

有些人是因為經濟、家庭因素才留在家裡附近的高中

現在所作的只是給他們一個機會

只不過......

那些經由繁星計畫錄取的學生

可能在某些方面上會比較吃力

就跟讓特定族群加分一樣

很有可能他會墊底

尤其他可能會一直覺得因為有繁星計畫

所以不需要太努力也能有明星大學唸

像我表弟一天到晚想著自己基測能加很多分就開始鬆懈

這時候似乎就得不償失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並不是,我的確很喜歡該科系沒錯,但是那個科系範圍很大,我很晚才決定要走哪條路,雖然很喜歡,但是真正決定的時機太晚了,加上之前都忙著做別的事,所以推甄只能做自傳與讀計,其他東西就不行了。

我說過是學校風氣的影響,我們到高三前根本都還不認真,大家雖都在幻想推甄上就不用考指考了,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

你也知道很多人都這樣,像你一樣早早準備好的根本就是少數。

好像離題了,回到主題來:

繁星計畫是臨時才實施的,如果臨時實施卻又要求同學準備自傳那是不是太苛求了呢?大家很晚才知道繁星有哪些學校要參加,準備程序和篩選條件也是很晚公佈,但這樣就已經讓很多人後悔以前沒讀書了,那如果又加上面試的條件,又有很多人後悔沒早一點準備自傳了,所以我不認為面試很好。

如果以後修正成你這樣的話,一定又會有很多人抗議,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改好,現在才改成這樣,但是由於繁星是臨時的,所以也不能加面試,以後改了一定會受學生的抱怨,我認為繁星的目的是讓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讀書,以及平衡城鄉差距,科系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雖然很喜歡,但是真正決定的時機太晚了,加上之前都忙著做別的事,所以推甄只能做自傳與讀計,其他東西就不行了

這樣的情況給我的感覺就是事實上「你本來就不重視推甄申請」,那你要怎麼要求人家分推甄申請的名額給你呢?(我想這點先前就提過,妳也沒有否認)

繁星計畫是臨時才實施的,如果臨時實施卻又要求同學準備自傳那是不是太苛求了呢?大家很晚才知道繁星有哪些學校要參加,準備程序和篩選條件也是很晚公佈,但這樣就已經讓很多人後悔以前沒讀書了,那如果又加上面試的條件,又有很多人後悔沒早一點準備自傳了,所以我不認為面試很好。

如果以後修正成你這樣的話,一定又會有很多人抗議,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改好,現在才改成這樣,但是由於繁星是臨時的,所以也不能加面試,以後改了一定會受學生的抱怨,我認為繁星的目的是讓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讀書,以及平衡城鄉差距,科系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我想妳沒有看清楚繁星預設的做法:

甚至提出實行順利將取代原先推薦甄選入學的學校推薦部分

這是現在他們的方向。

所以我提出的是他取代校推時可行的方案。

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備審資料審查都是校推部分本來就有的,

根本沒有什麼原本不面試後來突然要面試的問題,

繁星計畫才是突然為了十二年國教殺出來為升學率低的高中衝升學率的工具。

像你一樣早早準備好的根本就是少數

所以推甄的名額跟指考分發比起來也是少數不是嗎?

備審資料不是需要特別去準備的,

真正對科系有興趣的人平常就會接觸甚而有所成果。

整理備審資料的能力不足是學生自身的能力問題而不是面試的問題,

本來推甄要的學生就是平常就對該科系有研究甚至有些成果的人才。

你說的關於面試的問題似乎都不是根屬於制度不良而其實是學生自己不夠用心去追求自己的興趣。

容我重申,

選才的精神是要提拔真正有興趣有能力有熱誠於學習的人才,

針對專門科系,

最先該被錄取的也應該是對該課系最有熱忱的學生。

我不認為用備審資料和面試來看該生是否對該科系有所準備會是個問題,

真正對一個科系一個領域抱有十足興趣的學生,

去閱讀基本的入門書,

做相關的研究是相當正常的。

如果連最基本的數本入門書都沒有閱讀過,

一點點簡單的分析研究都沒有做過,

如果我是教授我也完全不會認為這樣的學生對自己的科系會有足夠的認知。

現在的論離已經偏向於面試的好壞之議,

非常感謝swu0g3同學最後又拉回到了主題,

繁星是今年臨時辦的這點無庸置疑,

然照你的說法,

我認為繁星的目的是讓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讀書,以及平衡城鄉差距,科系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那他豈不是應該先對現在的高一生發出訊息告訴他們未來的計畫,

而這屆的實施則更不具效力。

一個選才制度的施行勢必要符合選材精神,

實際上正與我提出關於面試的部分相合,

怎麼能用一個不符合選才精神的制度(繁星)去取代一個較符合選才精神的校推呢?

此篇回覆凌亂......我明天又要去輔仁面試......事務之煩雜......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贊同一隻小幽說的話,可能我和他是同一類吧?

因為我從有記憶開始就興趣堅定了,而我很清楚,我這類人不會為了準備資料著急,興趣驅使我做了很多"準備",能不能上反而是口試委員希不希望系上多這種學生(雖然我是筆試...)

===============

我班上有人曾經想靠繁星計劃,他的志向也非常堅定(不是興趣,是賺錢志向,他要經濟系)

但是問題來了,他沒有前1%的名次,所以早早被刷下來了,而學測又沒考好,現在只能拚指考,而看到繁星的結果出來讓他受到打擊,為什麼學測考比他差的能夠上?就只因為他是全校第一嗎?他有比我用功?

某些時候,考試不是要挑優秀的人,而是要挑願意努力的人,而努力程度不能看校排名吧(我們班受此方式影響很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面試的問題我已經懶的討論了,有討論不完的感覺。

小幽,繁星將來會取代校推嗎?依你講的好像是這樣,我是以為校推還會延用啦,所以大家有三個選擇,但如果繁星會取代校推的話,那我就要再想想了。

呵呵,我也是早早就被刷下來了,雖然學測有考好但是百分比沒有到,

至於風幽靈,繁星應該是要那種一年級到三年級都認真的同學吧?你同學學測考好可以推甄阿?有些人比較擅長段考,有些人擅長學測,依繁星的樣子應該是要取那種善長段考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