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關於台灣文化輸出在大陸的現象(版主提示:严禁笔战)


Recommended Posts

我上個月在大陸旅行了二十一天,在旅途中萌生了一些想法,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首先是台灣最近一則新聞.

吳宗憲遭大陸封殺? 藝人禁令電視台無奈

2007/03/18 記者: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廣電總局日前才公佈了最新的「台港藝人主持限制令」,主要就是針對一些受邀到大陸主持節目的港台藝人,工作上的限制。根據平面媒體報導,禁令頒發後,有許多的台灣主持人因此受到影響,例如:吳宗憲、小S、蔡康永、黃安等人,以後都只能以特別來賓的身分出現在節目當中,而在大陸開了不少節目吳宗憲,手上的節目也都紛紛喊停。

這個新法的內容,嚴格地規範港台藝人連續上節目不得超過3集,正式施行後,各台港藝人只好1個月錄3集,休息1集,吳宗憲的經紀人則說:「這就像開車,以前大家都不守規矩,闖紅燈、走路肩都有,就看有沒有被抓到,現在有明確的規定出來,對我們是好的,只要照做,就不會有問題。」

吳宗憲在大陸的節目有「情義在線」、「中華情」、「周末樂翻天」、「娛樂星工廠」等,都傳出了不在續約甚至是砍節目的消息,因此外傳吳宗憲將繼黃安之後,在大陸被封殺,但對此經紀人也表示,絕對沒有封殺一事,節目會停一方面是因為廣電總局的禁令,令一方面則可能是各電視台內部的問題,並不是全面封殺。

近日來大陸官方對於港台藝人的重重限制,讓許多藝人都感到無奈,許多電視台還不具名的向媒體透露,廣電總局真的有私下對他們施壓。但大陸民眾對於政府這樣的做法,並不覺得是好事,反而還認為現在大陸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港台藝人的搞笑作風,卻相當能令人舒壓。

-------------

最近看了不少新聞,不經意瞥見這則報導卻勾引起我的興趣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聯想.

我不知道我們偉大的中華民國記者對這件事情有沒有其他版本的解讀,但顯然地這個事件所揭示的某些問題核心卻無人觸碰提及.

我想,在他們連錯別字都不會挑出更正之前,對台灣記者任何的期許都是徒然的遐想與空談.

猶記那天剛下火車抵達北京,迎接我們的除了車站外來自北方荒漠帶點土味的刺骨寒風之外,還有髒臭地塞滿整輛公車的農民工們即將過年返家的雀躍心情.

走在前門外的胡同裡,大柵欄街旁的每家商店用音響放送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整條街活像鬧哄哄的夜市、逛街的人潮猶像嘉年華會的遊行人龍.

肩上是沈重的大背包,我們拖著腳步一邊問路、一邊找尋位在巷弄深處的旅館.

我下意識地一面找尋著街坊門牌、一面跟著沿路店家播放的音樂哼起送你離開千里之外.

一直到轉進路燈昏暗、飄散著煤味的巷口時,我才訝異地想起剛剛那首歌裡周杰倫的唱腔與模糊的咬字.

這裡是北京,而人們的耳朵卻和台北同步.

在旅館裡打開電視,除了央視典型的"打擊黑心貨"、"剖析解密社會真實"的記錄性節目,大部分的地方電視台已經換上類似於台灣的娛樂性綜藝節目.

除了在台灣也有知名度、近年在大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超女現象"以及"超女節目"之外,類似台灣"康熙來了"的談話性節目和教導年輕女性化妝穿衣的時尚節目佔據了大多數頻道.

有時候他們不僅把台灣的節目形式與內容搬到大陸,甚至連節目的主持人也被請到了節目現場,儼然就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式綜藝文化.

印象中大陸電視節目中那些噁心、教條式而虛假,兼具思想教育及價值內化的娛樂元素,現在只能在碩果僅存的央視春晚節目中看到.

我還清楚記得去年在西班牙時,中央電視台對海外播放的春晚節目裡,各省選出的表演團隊,以及不斷灌輸觀眾的祖國效忠團結的隱含意識.

對於大多數生長在大陸的人,"港台"是一個敏感卻吸引人的文化符號.

在全北京最大的西單圖書大樓裡,來自港台的作品被放在區別開來的獨立書架上,上面清楚標示了"港台作家專區".

而在大陸的有名的文藝社群網站"豆瓣"(www.douban.com),裡面甚至闢有香港豆瓣、台灣豆瓣的小組專區,成員人數或上百、或逾千,而成員大多是來自大陸內地的網民和文藝青年.

台灣討論小組裡有個主題為"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台灣?"的帖子,裡面超過幾百則留言寫著每個人對台灣憧憬與熱愛的種種理由.

身為台灣人,我曾經把留言一則一則地瀏覽過一遍,基於滿足好奇那是一種有趣的經驗.

台灣文化在大陸已經從原本只屬於文藝小眾的次文化,蔓延開來成為流行的主文化.

這樣的文化接觸經過擴散昇華,大陸人進一步嚮往學習的是台灣人的生活態度以及文化氛圍.

聽台灣歌、讀台灣書、看台灣電影被視為一種區分不同品味族群的文化標籤,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流行文化入侵.

即使台版書動輒三百多塊台幣的價格是大陸書籍的三至四倍,加上運費更是要價不菲,就算同樣的書也有在大陸出版,台版書籍的代購服務需求仍是絡繹不絕.

於是,你可以說長久以來不斷接受外來文化輸入的台灣,現在有了第一次的文化輸出.

在台灣最明顯的文化輸入,首推日本文化以及美國文化.

而我在大陸,初次體會到了在異域接觸到台灣的文化輸出,就像日本人來台灣聽到滿街的日文流行音樂一樣.

從ptt迅速竄紅的大陸網路美少女"dodolook",前陣子為了新書的發表來台灣參加了台北書展.

對比dodolook空洞的內涵,所謂新書除了漂亮的寫真照片以及市場行銷亮麗的包裝手法之外,似乎也沒其他好看的了.

原本以為將遭遇台灣殘酷娛樂市場機制的dodolook,前幾天突然出現在"康熙來了"節目裡.

那集節目的主題是"搞笑藝人大賽",把請來的幾位藝人當作比賽的參賽者,然後由台下由觀眾組成的評審團評分.

由網路影像部落格打開知名度的dodolook對於搞笑並不在行,居然也參加了這個比賽;更何況,她根本未曾被定義歸類為藝人.

很明顯地她只是為了增加曝光度而被隨意插入節目當中,節目本身是關於什麼議題或主題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是收視率高的有名節目就可以滿足商業與娛樂傳媒的掛鉤和操作了.

然而最令我詫異的是,來自大陸dodolook開口所講的並不是帶有大陸口音的普通話,反而就像一個普通台灣小女生講話的方式那樣,很明顯是經過刻意學習出來的.

在大陸,這被泛稱為"港台國語"、"港台腔",或者直接指"台灣國語".

近年來在大陸因為港台的電視節目而興起的"港台腔",成為大陸年輕人講普通話時刻意模仿的腔調.

dodolook是近代大陸年輕一代普遍被港台文化(最近幾年尤其是台灣文化)"侵略"過的證據.

這些現象顯現出大陸的主體文化,在歷經文革一連串的失根以及內部空洞化後的式微以及隱憂,在改革開放、物質生活現代化後的小康地區爆發開來.

大陸本土的流行文化吸引不了從小被灌輸著祖國中心思想的大陸青年,於是他們驕傲自大的祖國情懷,以及身為文化源頭的優越感,開始染上矛盾而複雜的自卑.

這樣的優越與自卑,在他們面對外來文化時便會暴露出來,尤其是同文同種的台灣文化.

於是,大陸的憤青才會有一邊掛著耳機聽著台灣最新的流行音樂,一邊恥笑台灣"不過只是個彈丸小島,龜兒子長大了就想踹開祖國母親"的行為.

就像幾年前台灣對哈日文化入侵台灣的撻罰與譴責一樣,大陸某些"維護祖國文化尊嚴"的人士也提出了抗議,他們對年輕人學習港台腔的熱潮感到擔憂.

我曾在大陸流行的相聲節目上看到,名嘴大師對港台腔流行的譏諷與不解.

然而,港台腔的流行只是大陸年輕人對台灣流行文化的崇拜表現之一.

事實上,台灣對哈日文化的批評與大陸對台灣流行文化的疑慮卻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之上的.

哈日文化的起源,來自於文化背負著的經濟資本,日本在經濟資本的優勢轉化成文化的優勢.

對於台灣人而言,日本文化滿足了我們對於先進文化的想像以及模範,進而變成另一種區分階級的文化指標或者目標市場的行銷語彙.

而大陸與台灣流行文化之間的關係就更複雜而微妙了.

大陸一向以自身的中國文化為台灣文化的根源自居,所謂台灣文化只是"大中華文化"的一個旁系支流,現在台灣的流行文化夾帶著優勢的資本卻反過來主導大陸的主流文化,與人民政府的大中國思想以及祖國主義產生了衝突以及矛盾.

繼續如此下去,大陸的主體文化正統性將嚴重受到挑戰以及質疑.

其實說穿了,所謂符號化、概念化的"港台文化"之所以如此迷人,在於港台文化(尤其是流行時尚和生活態度的那部份)提供了中國文化另一種可能的期許與想像.

以中國文化為基底,香港的文化融合了外來文化激盪出多元的香港特色,而台灣則在不同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念下孕育出了自由而小資情調的文化特色.

而將此兩者歸類泛稱的"港台文化"就提供了中國文化時尚流行以及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與想像.

有了以上的認知,再回到一開始所引述的那則新聞報導,我們便不難理解大陸的廣電總局封殺台灣藝人的深層意涵與目的.

封殺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娛樂文化的正統,避免台灣流行文化不論好壞的渲染,以及保護大陸的文化能朝向上層結構所預期的道路發展,實際上是深怕文化超越政治機器的力量,反過來成為政治競爭上的工具.

因為毋庸置疑地,台灣在文化上的主導權是佔上風的.

台灣蓬勃成熟的流行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五花八門的行銷包裝手法,使得台灣在華人地區以及亞洲地區流行文化中心的地位難以動搖.

美國在冷戰時代用的是鈔票以及航空母艦征服世界,現在用的是搖滾樂、可口可樂以及麥當勞.

因此台灣對大陸的優勢文化,擁有的是軟性卻又強大無比的競爭力,尤其是在這個文化力量凌駕於政治力量之上的時代.

台灣的文化優勢將轉變成為台灣的政治籌碼,而這些籌碼還是對岸的年輕人為我們爭取而來的.

當然,這樣嚴肅去深入探討台灣的文化輸出現象的確十分心機.

畢竟這些娛樂流行文化最初的使命只是為普羅大眾帶來輕鬆快樂、為唱片公司以及商人的口袋帶來大把鈔票的美事,如此兩全其美,如此單純.

就像我們在安徽某個鄉間小鎮上的雜貨店裡,老闆娘在得知我們來自台灣後,開心地向我們展示她正在收看的普通話配音版台灣鄉土劇"意難忘",試圖證明強調我們和她之間的關係.

又或者只是年輕人跟著耳機裡的音樂旋律跟著哼唱那樣,單純而簡單的動機.

而我,則繼續驚奇地看著台灣腔調的歌詞與旋律,在千里之外傳頌流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在大陆流行的事物,尤其以音乐,服饰等,也是西方或者东洋文化流入台湾之后的变体,并非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吸引大陆青年人眼球跟耳朵的核心因素,还是在于港台文化中的西洋跟东洋成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佩服,佩服,真是很長一篇的文章,我能看完也蠻佩服自己的。試試看能不能也寫一篇這麼長的吧。

台灣的文化,我想不僅在大陸,在香港,和東南亞及日韓也有一定的市場。每個地區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如台灣的流行歌曲。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大陸,台灣及香港的流行歌曲,台灣是一枝獨秀。對於我而言,大陸的流行文化並不成熟,小時候就覺得大陸的流行歌曲作詞沒有台灣的文采,作曲沒有台灣的上口﹔但是現在我發現不是大陸的作詞作曲不好,而是大陸不擅長包裝。台灣的包裝已到了只要臉好看,無論會不會唱歌,會不會演戲,都會出唱片,都會演偶像劇,而且都會紅的地步。並且我發現現在台灣捧紅新人的模式,先演偶像劇,兼唱劇中主題曲,等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以后再上綜藝節目,再出唱片。唱得怎麼樣不要緊,但歌一定要朗朗上口。但是紅了又如何?沒有內涵與底蘊,如同天上的流星,閃過了就消失了。且文化輸出都是相對的,台灣劇在上個世紀十分受大陸歡迎,但是現在大陸的電視劇在台灣口碑也很好。

另有一個原因我想是經濟的原因。在這個世界上經濟主導了一切。中國國力強盛時是很多當時歐洲人眼中的天堂,而對於現在的中國人,歐美是他們鑽破頭也想去的地方。經濟的強弱決定的文化的強勢與弱勢。文化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平等的,但是現實的世界使平等成了烏托邦。我想這一點很容易看出來,現在大陸提倡的與國際接軌就是接受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國際規則,而台灣也不例外,不是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嗎,綜藝節目是日本仿歐美,台灣仿日本,大陸仿台灣。現在台灣和香港的人均收入大陸可能還要追趕幾十年,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本就比較喜歡模仿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這點從日本就可以看出,當然大陸也不例外,更何況台灣和大陸文字相同,語言相同,大陸就更容易模仿台灣了。

對於我而言,我喜歡台灣的歌,欣賞台灣的俊男美女,但不崇拜台灣文化。幾年前我也是台灣偶像劇的跟風者,隨著年齡的增大我現在越來越不欣賞台灣的電視劇,偶像劇對於我太淺薄,鄉土劇對於我太冗長,太煽情。我反倒喜歡樓主口中的“噁心、教條式而虛假,兼具思想教育及價值內化”的節目。大眾傳媒不僅僅有to inform的責任,還應有to educate的義務。流行文化只是一個國家眾多文化的一種,且不應成為主流文化,若是流行文化成了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反倒成了這個社會的悲哀。流行文化若是能主導大陸這才是真正的大陸的悲哀。

有關於這次的廣電總局的命令我倒是看得很平常。因為廣電總局這種命令下達得太多了,禁選秀節目,禁清宮戲,禁圍繞著婚外情的生活劇,禁韓劇的播出時段還有這次的禁台灣主持人,平常心看待就好。

樓主的意識形態比大陸人還要嚴重喲,到大陸旅游若是帶著某種意識形態來旅游的話,會不會杯弓蛇影,風聲鶴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聽台灣歌、讀台灣書、看台灣電影被視為一種區分不同品味族群的文化標籤,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流行文化入侵."

侯孝贤可以一看,除此之外,台湾有这种叫“电影”的事物存在吗?

“dodolook是近代大陸年輕一代普遍被港台文化(最近幾年尤其是台灣文化)"侵略"過的證據.

这样渺小的证据啊……

“大陸本土的流行文化吸引不了從小被灌輸著祖國中心思想的大陸青年,於是他們驕傲自大的祖國情懷,以及身為文化源頭的優越感,開始染上矛盾而複雜的自卑.”

………………我投降……我无话可说……

“深怕文化超越政治機器的力量,反過來成為政治競爭上的工具.”

“台灣的文化優勢將轉變成為台灣的政治籌碼,而這些籌碼還是對岸的年輕人為我們爭取而來的.”

……老K或者祯子谁过来科普一下下层建筑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次序问题?看看决定一切的是经济强势还是文化强势?或者说说流行文化怎么就能叫做文化强势?

事实上,看完通篇文章,我只觉得LZ带了有色眼镜而已……那些操港台腔的小青年,至少我是从来没有在电视机以外的地方见到过……或许你应该知道许巍和声音玩具,或者木马……或许你应该看一点CCTV-10…或者郭德纲…或者你至少买份《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吧?

台湾有流行文化?或者是经过台湾来到大陆的韩日流行文化……

一个娱乐到死的社会,也只有一死。

说到底你究竟去了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流行歌曲是大陆流行文化的一方面。港台输出(抱歉,这个习惯了,至少港台是词组,台港不是)占据了其中的很大成分

但是随着大陆的文化市场越来越成熟,细分的内容也越来越上位。

比如大陆有台湾没有的民歌、还有我个人认为台湾早已消失的校园类型。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台湾的流行音乐是大陆的流行文化的发展基础

(比如齐秦、赵传、刘文正和邓丽君)

而文化,特别是书籍的输出,则是非常的。

比如古龙的武侠、以及影响了几代人的台湾言情小说。(琼瑶、席绢什么的)

还有就是相对正统的,李敖、余秋雨、余光中、柏杨、龙应台什么的

他们是对于大陆的正统文坛冲击最大的。也是影响了大陆在文革之后的文学系统。

至于说港台腔,这个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流行。

对于刻意模仿这个,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十分恶心。几乎所有电视台的流行音乐和花边新闻的主持人都是这种腔调。

对于大陆新近办法的这个限制令,我不觉得有什么意义的。(其实还有一个在黄金时间不能播出非主旋律电视剧的)

也许是为了仿制这种文化方式对于大陆正在成长中娱乐节目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我更愿意让他们出台法案,先把大陆这帮主持人的舌头捋直了再说。

大陆并非单纯的克隆台湾的流行文化,但是在目前也许港台的流行文化的确代表了华语地区的流行模式。

所以虽然大陆是最为大的市场,却也是抵御不了这种冲击。

文化攻势的确很有效果,但是台湾并没有使用或者用正规途径进行输出。

造就的就是纷乱的市场,大陆政府就开始管制这种没有秩序的娱乐乱源。

这次封杀的不光有台湾、香港的娱乐模式。(其实并未针对某个人)

还有日本、韩国的娱乐模式(比如情书)。

这次的封杀模式就是文化整顿的一个基础。(包括以后还会加强的网络、出版业)

大栅栏已经要被拆掉了,重新盖一些仿古建筑。

只希望有些建筑能够保留。

不能说台湾的文化先进,或者是优越。

我更愿意说,台湾的流行文化属于快餐模式,台湾的传统文化,属于新古典模式。

快餐不会长久,偶像明星时间长了也会被冷落。(大陆是很喜新厌旧的)

而台湾的传统文化新东西如果不能融合到大陆的传统文化中,那么必然也是被流行所弃的。

但是目前看,大陆的孩子们(也许这个比较适合),更喜欢快餐加点古典。

所以也就有这种流行的趋势。

但却也经不起冲击。(并不是大陆的文化冲击)

日流、韩流以来就抛弃了。

最后,其实这篇文章内容不错,层次也佳。(说出了一定的切合主题社会问题)

不过,带有优越感的眼光,终究是无法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很少在网上看长篇大论的东西,

看了就头疼,更何况字还那么小.

虽不仔细,但勉勉强强也算扫完了.

楼主你累了吧.打那么字.

不知道你写这个的目的何在,

城市人向小农村炫耀自己的身份?

还是想证明台湾文化才中国文化的主流?

你真以为自己来了一趟大陆,去了一趟西班牙就可以拿个棒槌当针了?

港台腔?有.

我除了在电视上看某娱乐节目主持人外,

生活中,周边的朋友倒是一个没听过.

哦,对了.还真有一个.

我上个月去实习,公司有一个女生,本地人,讲着一口标准的香港普通话,

后来没呆到一个星期,工资也不要了,就辞职了.

说是被部门排挤.

还有,台湾出偶像,大陆出演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像我們在安徽某個鄉間小鎮上的雜貨店裡,老闆娘在得知我們來自台灣後,開心地向我們展示她正在收看的普通話配音版台灣鄉土劇"意難忘",試圖證明強調我們和她之間的關係.

商販經商的目的位的就是營利,與你拉關係無外乎就是想讓你掏錢

麥當勞,KFC等企業在大陸也有這樣的營銷策略

它們在大陸推出的產品也都是儘量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

而麥當勞也參與過一些類似社區活動的東西,讓民眾對其的印象更為傾向於本土化

KFC去年在大陸推出的"辣子雞"就是我所知道的最近期的例子

(別的不太了解了,垃圾食品少吃為妙)

親近消費者是任何商家都必備的基礎營銷策略

因此那老闆娘的與你拉關係的動機

並不可以斷然認定為是對台灣文化的推崇

因為那有可能是對台灣人的腰包的推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引用:

就像我們在安徽某個鄉間小鎮上的雜貨店裡,老闆娘在得知我們來自台灣後,開心地向我們展示她正在收看的普通話配音版台灣鄉土劇"意難忘",試圖證明強調我們和她之間的關係.

商販經商的目的位的就是營利,與你拉關係無外乎就是想讓你掏錢

麥當勞,KFC等企業在大陸也有這樣的營銷策略

它們在大陸推出的產品也都是儘量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

而麥當勞也參與過一些類似社區活動的東西,讓民眾對其的印象更為傾向於本土化

KFC去年在大陸推出的"辣子雞"就是我所知道的最近期的例子

(別的不太了解了,垃圾食品少吃為妙)

親近消費者是任何商家都必備的基礎營銷策略

因此那老闆娘的與你拉關係的動機

並不可以斷然認定為是對台灣文化的推崇

因為那有可能是對台灣人的腰包的推崇

要不是韩小钰引用出来,

我都没看到。。

这你都不明白老板娘的意思,那你也真是白混这么多年了。。

是不是买东西经常被坑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

我把我的回覆編輯了一下

為了尊重我的著作權

你也得編輯一下啊30625.gif

PS:你回覆的好快

now

嘿嘿,謝謝姐姐修改

我喜歡長篇大論

因為講起來比較過癮

PS:喵喵給點面子啊~~~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容易挨罵的菁華......m(_~~_)m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引用:

作者: 原文

= =

我把我的回覆編輯了一下

為了尊重我的著作權

你也得編輯一下啊http://i53.photobucket.com/albums/g7...nion/30625.gif

PS:你回覆的好快

谁理你。。。

等我忙完有空了,再来搭理你。。

哈哈哈哈。。。。

我打字快。。。。

好了,我来搭理你了。。

还有部《世间路》也很长

愁死了,都快播到近200集了。。。=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还有部《世间路》也很长。(好像还有部《再见阿郎》也放了多遍)

CCTV1、CCTV3、CCTV8轮着播,那也是相当的猛。

还不如放放以前的台湾电视剧呢,比如《一剪梅》《情义无价》《含羞草》《珍珠传奇》《冷月孤星剑》啥的。

我能记起的就这几个,有可能跟新加坡电视剧搞混,那个《调色板》时不时台湾的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就我客觀的立場來説,會造成台灣文化充斥大陸街頭,還是由於輸入的單向性,由於台灣政策上的設定,故造成相當有限的大陸民衆及文化能進入台灣,相反的在90年代開放市場經濟後,港台商人蜂擁進入内地市場,必然造成各類商品的汎濫,文娛生態也是如此,現代化的文娛經營需要商業包裝,港台商人深諳其道,紛紛就電視劇、歌手、劇團向大陸市場推銷,因此十多年的單向輸入就造成目前的現象;而且相較於西方及東亞文化,同樣以漢字詮釋的港台文化更容易讓内地市場接受。我想這樣的現象會漸漸消弭,近來政策的解套,漸漸大陸文化也在向台灣輸入,看看我們台灣的電視,從之前的宰相劉羅鍋,到最近的喬家大院,這不是很明顯的嗎?所以你看到的一切是過渡,是中國步入商業社會的緩衝期,只不過在這其中台商扮演一個接引者的角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猫咪,你给设精,会被人家误认为这篇对大陆的评论正确的。。

挡人家财路。。。

首先:原创/有新鲜的观点被看到/

再: 你为什么在这里呢?不是为了多听多看吗?

多听多看多获得新鲜的资讯,然后加以自己的分析。

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

你不会看到什么信什么,听到什么信什么吧。

多听同自己观点不同的言论,对自己是有益处的呢。

当某双方观点冲撞的时候,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角度,

去看去听去思考。你会有得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謝謝各位的回應.

很高興這麼吃力不討好的長篇大論還有人願意看完.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炫耀台灣任何一方面的優越性,但其中的幾項論點對於對岸同學們的確有點刺眼.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的多半是較具有侵略性的論點,但對於其背後代表的意義沒有深思.這絕非我所樂見,筆戰只會加深意識形態的分化,理性的討論才能讓雙方的想像有更多可能.

也千萬別說我是台灣流行文化的推崇者,基本上台灣的流行文化並沒有好過香港多少,都帶有西方、日本文化的膺品成份,至多就是醜陋資本商業機制華麗的包裝外衣罷了.

我只是試著點出台灣文化輸出在大陸的現象,對於其中的觀察當然或多或少因為觀察角度的偏頗而有所失當,這也是我將文章貼在這裡,希望大家一起討論的原因.

至於心機論,由於我對廣電總局的不了解,所以頂多只是我的一個猜想,請大家以詼諧幽默的角度去詮釋,但真正重點在於其背後: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內化接受者的功能是存在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说实在的,名字不改永远很娘……

这种差别不能用高低来形容,倒是可以比喻成牛排和土豆烧牛肉的区别……

话说台湾给我的憧憬依然只是蚵仔煎和炸鸡排……

两岸相比,台湾全面劣势,这种话我们碍着面子一般不说……政治乱,经济低迷,关键是整个社会的分裂不团结世所罕见(你要说非洲那些玩内战的就当我没说过……),再说文化,书籍电影话剧电视剧……现在能跳一阵子的只剩下偶像剧了吧?这些快餐式的流水线产品无法为台湾的文化进程垫上哪怕是一块残砖……经济,这样说很绝情,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依靠着台商的资金开路才有后来国际资本的大举跟进,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了,台湾再也无法提供20年前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产品。除了土地,台湾没有筹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湾没有筹码。

想法完全錯誤,籌碼不一定是看的見的實體物,就是所謂的"軟實力",硬碰硬的時代快過去了

台灣的籌碼就是人才及創意,不然還有什麼?

外國的東西消化後,變成自己的一套模式

光就字面上說來的話,類似<看不見的新大陸>的意思

新大陸指的就是創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跟人口多少無關,跟社會環境,素質才有關

恕我講的很直,但這的確是你們的最大問題

想法就像防毒軟體,記得要升級

模仿?......誰不是從模仿開始的,尤其是流行文化,有幾個國家有完全原創的能力?

是有,但是還不是就是那幾個

土地?

我很怕她會沉下去~=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台灣的籌碼就是人才及創意,不然還有什麼?

土地?

我很怕她會沉下去~= =""

这个……我是说LZ文章里边那种玩大事情的筹码……我觉得学长你还是改名字吧……

我打了这么多字你就引用最后几个……不公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商販經商的目的位的就是營利,與你拉關係無外乎就是想讓你掏錢

麥當勞,KFC等企業在大陸也有這樣的營銷策略

它們在大陸推出的產品也都是儘量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

而麥當勞也參與過一些類似社區活動的東西,讓民眾對其的印象更為傾向於本土化

KFC去年在大陸推出的"辣子雞"就是我所知道的最近期的例子

(別的不太了解了,垃圾食品少吃為妙)

親近消費者是任何商家都必備的基礎營銷策略

因此那老闆娘的與你拉關係的動機

並不可以斷然認定為是對台灣文化的推崇

因為那有可能是對台灣人的腰包的推崇

的確是的.

也正因為如此,文化背後其實有更複雜的東西存在操作.

例如文化背後所代表的資本象徵.

舉例來說,上海話與廣東話都是目前在大陸很流行的方言,在大陸任何地方我都常常聽到大聲講著這些方言的人們.

對於他們而言,講自己的方言可能不只是一種跟同鄉之間的互動,抑或單純指出遠近親疏的地緣關係,更多可能是因為廣東話語上海話已經成為一種區分出不同群體的標籤.

在異鄉大聲(而驕傲)地講著上海話與廣東話,似乎便能與中國大陸最有錢也最時尚的兩個區域產生連結與認同.

以我的經驗來說,廣東話與上海話大概是中國大陸最具資本的兩種方言,而普通話的資本僅僅來自其正統性與功能性罷了,亦即來自於上層結構的語言政策中對普通話的正統確立,以及因此而產生出,來自不同方言區的人可以以此標準語言互相溝通的功能.

歷史上,在不管任何一個地方,語言背負的資本現象一直都是存在的.

而這只是文化背後複雜的現象之一.

另外,簡體書在台灣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書籍成本便宜,即使加上運費或關稅(如果有的話)價格還是只有台灣書的三分之一左右.

當然大陸書籍提供的不同觀點,以及高學術性價值更是原因之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打了这么多字你就引用最后几个……不公平!!!

要說的事情太多了,我是先挑重點講,細項慢慢引出來詳述

擒賊總得先擒王~我說的"賊"跟"王"是重要性的差別,沒別的意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