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Posts

雨預習了三夜 無光

輾轉 被烏雲汲取

一絲絲鑲嵌進黯淡

尚未落下

斜平面的屋簷微覆一層青苔

晦暗未顯

卻亦無光亮

沉靜是空氣唯一的辯駁

濕化無雨的步伐

語言成為欲雨的負擔

壓垮了天空 這重量

穿不透的老舊雲層

默數凝結的空洞

瓦解與崩離 又待何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雨預習了三夜 無光

輾轉 被烏雲汲取

一絲絲鑲嵌進黯淡

「雨預習了三夜」是蠻好的開始

但是在後面出現一個毛病

「一絲絲鑲嵌進『黯淡』」

在這裡,黯淡是一個抽象的語彙

但是要讓抽象的感覺呈現,你卻用抽象的語彙

不是更令人無法捉摸或感受到嗎

這個時候應該轉向一個實際的「畫面」或「物」會更佳

尚未落下

斜平面的屋簷微覆一層青苔

晦暗未顯

卻亦無光亮

從第二句開始就漸漸無力,首先

在我們的認知裡面,「斜平面的屋簷」跟「屋簷」基本上是沒有太大差異的

那麼多餘的形容或字詞就會削弱句子的力量

又像下面二句:「晦暗未顯 /卻亦無光亮」

事實上就是一個「曖曖」的感覺,用了兩句來「說明」

即可以算是贅述。

詩是讓語言「表現」的工夫,而非「表達」

與其用很多字詞去「達到」另一個字詞

不如活用各個字詞本身的意涵,交錯才能創造「意境」

多餘的說明只是加強一個「意義」而已

就像是一個點和一個空間,

是要讓文字各自為點較恰當,還是要使用文字創造空間較合適呢?

沉靜是空氣唯一的辯駁

濕化無雨的步伐

語言成為欲雨的負擔

壓垮了天空 這重量

雖然沒什麼大缺點,卻也不特別亮眼

只是「壓垮了天空 重量」是不是用得怪怪的?

如果是要與下段作連接,那可以不必分段

穿不透的老舊雲層

默數凝結的空洞

瓦解與崩離 又待何日?

「凝結的空洞」、「瓦解與崩離」又是與第一段相同的弱點

用空洞來彌補空洞,結果只會是一樣空洞的。

以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雖然沒什麼大缺點,卻也不特別亮眼

只是「壓垮了天空 這重量」是不是用得怪怪的?

如果是要與下段作連接,那可以不必分段

我想,那是「這重量壓垮天空」的倒裝句

然後在文法上你可能會比較喜歡他寫成「壓垮天空這重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想,那是「這重量壓垮天空」的倒裝句

然後在文法上你可能會比較喜歡他寫成「壓垮天空,這重量」

不過這樣倒裝的話,

會有欲語還休、尚未說完的感覺

我是覺得這句不太好

無論是用什麼樣的形式寫

修改一下可能較好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