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10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這個問題也許大部分人已經看過,但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不解,為何兩價鎳離子價電子組態是3d8而不是3d6 4s2(上標就省略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kwhmagic 10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這個問題也許大部分人已經看過,但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不解,為何兩價鎳離子價電子組態是3d8而不是3d6 4s2(上標就省略了)不是先拿掉外層電子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heinsolid 10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不是先拿掉外層電子嗎?這只是對結果的複述而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kwhmagic 10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1, 2007 這只是對結果的複述而已。不...我以為在討論特例><"不懂為什麼強調Ni...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00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不...我以為在討論特例><"不懂為什麼強調Ni...我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已,大部分(所有?)金屬都有這個性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00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不是先拿掉外層電子嗎?那鎳離子3d8和3d6 4s2哪一個能量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kwhmagic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去查了一下無機的書......兩種方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個是J.C.Slater法則,計算有效核電荷:鎳的3d: Z*=Z-S=28-(18x1.00)-(7x0.35)=7.55鎳的4s: Z*=Z-S=28-(10x1.00)-(16x0.85)-(1x0.35)=4.05(S是屏蔽常數...應該上網可以找到數值和相關資料...)如數據顯示,4s受到的有效核電荷較小,因此較易移除。另一個是R.L.Rich的理論,是用過渡元素能階圖去解釋的,特重於考慮電子間交互作用。節錄書上的句子:「從一個過渡元素的原子中移去一個電子形成正離子會減少總電子推斥力並降低d軌域和s軌域能量且前者降低量較後者大,結果剩餘電子佔據d軌域,也等於是先移除具最高n值的電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00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這是在我的普化課本上翻到的:The closeness in energy of the 4s and 3d subshells was mentioned earli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of transition metal atoms. The 5s and 4d subshells and the 7s, 5f, and 6d subshells. The ns and (n-1)d subshells are so close in energy that once d electrons are added, the (n-1)d subshell becomes slightly lower in energy than ns subshell. As a result, the ns electrons are at higher energy and are always removed before (n-1)d electrons when transition metals form cations. A simple way to remember this is that when a transition metal atom loss electrons to form an ion, the electrons in the outermost shell are lost first.藍字那段我不太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00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去查了一下無機的書......兩種方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個是J.C.Slater法則,計算有效核電荷:鎳的3d: Z*=Z-S=28-(18x1.00)-(7x0.35)=7.55鎳的4s: Z*=Z-S=28-(10x1.00)-(16x0.85)-(1x0.35)=4.05(S是屏蔽常數...應該上網可以找到數值和相關資料...)如數據顯示,4s受到的有效核電荷較小,因此較易移除。另一個是R.L.Rich的理論,是用過渡元素能階圖去解釋的,特重於考慮電子間交互作用。節錄書上的句子:「從一個過渡元素的原子中移去一個電子形成正離子會減少總電子推斥力並降低d軌域和s軌域能量且前者降低量較後者大,結果剩餘電子佔據d軌域,也等於是先移除具最高n值的電子」這樣解釋還頗有道理,只是我還是不瞭解,填電子和移走電子的順序為何不同?鎳離子(2價)和鐵核電荷差了2,就能造成電子組態不同?再延伸,那正一價的鈷電子組態又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kwhmagic 10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07 我想到一個問題...所謂填電子的規則應該是按照原子序這樣排列,也就是構築出週期表的順序,同時增加一個電子和一個"核電荷",而不是先把某原子打成離子後再塞電子回去吧?填電子時應該要把增加的核電荷列入考慮吧?也就是說...填電子規則應該要同時考慮增加的核電荷,但拿掉電子沒有核電荷改變的問題...造成兩個規則的差異。也就是填電子規則是考慮所有原子,移除的規則是考慮單一原子只是猜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si 10 發表於 October 2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9, 2007 去查了一下無機的書......兩種方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一個是J.C.Slater法則,計算有效核電荷:鎳的3d: Z*=Z-S=28-(18x1.00)-(7x0.35)=7.55鎳的4s: Z*=Z-S=28-(10x1.00)-(16x0.85)-(1x0.35)=4.05(S是屏蔽常數...應該上網可以找到數值和相關資料...)如數據顯示,4s受到的有效核電荷較小,因此較易移除。另一個是R.L.Rich的理論,是用過渡元素能階圖去解釋的,特重於考慮電子間交互作用。節錄書上的句子:「從一個過渡元素的原子中移去一個電子形成正離子會減少總電子推斥力並降低d軌域和s軌域能量且前者降低量較後者大,結果剩餘電子佔據d軌域,也等於是先移除具最高n值的電子」一開始就游離4s電子跟先游離3d,4s再降到3d應該不太一樣吧....一個是4s電子軌域的游離能一個是3d軌域的游離能再加上3d~4s間的能差雖然總能量變化相等,但是吸收的光譜會一樣嗎???假設游離能全由光能提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Niwde 10 發表於 October 2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October 29, 2007 我想00的意思可以這樣說:同樣有26個電子的東西核電荷改變造成的組態改變要如何說明芭樂的回答是4s-3d的高低易位嘴砲的回答是: 4s is more penetrating, thus the Zeff effects its potential more severely...不過與其這樣回答, 奠基在數據上面的slater's rule實在有力多了-----普化課本那段話的意思是, 到那個地步之後, 加入一個3d電子, 遮蔽4s所造成的4s能量提升要比造成3d電子之間互斥的能量提升要高...?Slater's 0.85 and 0.35...?(很懷疑d軌域電子互相屏蔽可以簡單的0.35以言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