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目的很单纯啊~^,^ 只是出于好奇,估计不算违规贴吧~呵呵~~关于历史教科书:很想了解在台湾的历史书里面:是如何描述抗日战争的,是不是重点叙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呢?还有解放战争(内战)...还有:你们那边学不学"思想政治"教材呢? 我们这边是必修课.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毛概,邓论,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Esther Chang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好像沒有耶~雖然有點政治可是要我們學"毛概""鄧論"!!(想都知道應該沒有)歷史我不在行 一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a2ioiaiui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抗日戰爭:八年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內戰:國共內戰美蘇冷戰下的熱戰(高一課本這個單元的標題)其他都忘光光了身為自然組已經好幾年沒有歷史課:E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历史很多时候是为政权控制服务的.我觉得中共的历史书在八年抗战描述上,,多少有些对不起国民党那么多牺牲的爱国官兵...正面战场的伤亡那么大,而且国军自始至终都在抗战。在书中确很隐讳...学完以后,真有一种国民党不抗日的错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嚣张的鱼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同感,游击毕竟不是正规军,为国捐躯的将士都应该得到合适的评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jaymin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目的很单纯啊~^,^ 只是出于好奇,估计不算违规贴吧~呵呵~~关于历史教科书:很想了解在台湾的历史书里面:是如何描述抗日战争的,还有解放战争(内战),是不是重点叙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呢?还有:你们那边学不学"思想政治"教材呢? 我们这边是必修课.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毛概,邓论,等....閒著無聊 把剛拿到的新課本這兩部分大義打上來.......七七事變爆發 國民政府再次試圖藉由國際調停解決糾紛 但日本政府不為所動 日軍原計畫攻佔首都南京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然而國民政府在上海ˋ南京付出慘烈傷亡後決定向內陸撤退 對日抗戰開始陷入持久戰中日軍逐步佔領華東半壁卻無力征服整個中國 反倒是侵華戰爭深深掀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國三十年(1941年) 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 中日戰爭一夕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戰火中瀕臨毀滅邊緣的日本宣布投降 國民政府贏的對日"作"戰勝利對日作戰的勝利反到成為中國內戰的開端 中日戰爭期間不斷在華北佔領區發展游擊隊的中共軍隊戰後迅速擴張至東北 二戰結束前佔領滿洲國的蘇聯一方面拒絕撤軍 一方面則扶持中共軍接替對東北的佔領蘇聯在民國三十五年撤軍後 蔣中正派了最精銳的國軍部隊前去接受 內戰自此爆發 國民政府本應利用戰後復原的機會經營以殘破不堪的民生 但大小官員卻貪腐橫行 高額軍事開支迫使國民政府採用錯誤的金融政策 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政府效能日益低落共軍攻下瀋陽 東北國軍幾乎全軍覆沒 徐蚌會戰 國軍再喪失五十餘萬軍隊 至此長江以北完全落入中共手中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成立 十二月七日 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北對日抗戰和國共內戰大致就這些 不過我覺得課本裡對中共發展史到是寫的很詳細= =' 從建立與初期發展到大越進到文革到六四到改革開放都有(還有一張拍的很漂亮的"長征前共軍照" ^ ^ )我個人比較想知道大陸同學有沒有教中越戰爭或中印戰爭啊 還有各位的看法 網路上的資料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有沒有比較客觀的可以寫給小弟一下啊? 只是單純好奇想知道而已 多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I.Twilight 10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6, 2007 关于历史教科书:很想了解在台湾的历史书里面:是如何描述抗日战争的,还有解放战争(内战),是不是重点叙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呢?其實說來難過,最近的新聞是這些東西以後都只會"摘錄"在高中課本裡,不論用意如何.對學習歷史來說,都是很可惜的...我上過一點政治學,對老師說的話印象深刻:如果不參考歷史,只是看到別人適用的東西就直接拿過來,那麼看起來再怎樣好的都會失敗...回主題.對日抗戰和國共內戰都有描述.但是你說的22次大會戰.我想大概因為太細了,考試不會考,所以聽都沒聽過.....(徐蚌會戰除外....(?))还有:你们那边学不学"思想政治"教材呢? 我们这边是必修课.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毛概,邓论,等....有學過三民主義;但其他任何關於思想的東西,我相信,除非個人興趣,不然一般高中生是不會接觸到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閒著無聊 把剛拿到的新課本這兩部分大義打上來.......七七事變爆發 國民政府再次試圖藉由國際調停解決糾紛 但日本政府不為所動 日軍原計畫攻佔首都南京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然而國民政府在上海ˋ南京付出慘烈傷亡後決定向內陸撤退 對日抗戰開始陷入持久戰中日軍逐步佔領華東半壁卻無力征服整個中國 反倒是侵華戰爭深深掀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國三十年(1941年) 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 中日戰爭一夕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戰火中瀕臨毀滅邊緣的日本宣布投降 國民政府贏的對日"作"戰勝利對日作戰的勝利反到成為中國內戰的開端 中日戰爭期間不斷在華北佔領區發展游擊隊的中共軍隊戰後迅速擴張至東北 二戰結束前佔領滿洲國的蘇聯一方面拒絕撤軍 一方面則扶持中共軍接替對東北的佔領蘇聯在民國三十五年撤軍後 蔣中正派了最精銳的國軍部隊前去接受 內戰自此爆發 國民政府本應利用戰後復原的機會經營以殘破不堪的民生 但大小官員卻貪腐橫行 高額軍事開支迫使國民政府採用錯誤的金融政策 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政府效能日益低落共軍攻下瀋陽 東北國軍幾乎全軍覆沒 徐蚌會戰 國軍再喪失五十餘萬軍隊 至此長江以北完全落入中共手中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京成立 十二月七日 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台北對日抗戰和國共內戰大致就這些 不過我覺得課本裡對中共發展史到是寫的很詳細= =' 從建立與初期發展到大越進到文革到六四到改革開放都有(還有一張拍的很漂亮的"長征前共軍照" ^ ^ )我個人比較想知道大陸同學有沒有教中越戰爭或中印戰爭啊 還有各位的看法 網路上的資料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有沒有比較客觀的可以寫給小弟一下啊? 只是單純好奇想知道而已 多謝好的,谢谢你的回复:) ~~ 很详细我感觉你们的教材对中日战争和内战的描述还是比较客观地~~:) 整个从GCD建国初,到1979年,是中共的摸索阶段,其中的文革,是老毛犯下的十分严重的错误,也是中国人一个痛苦的回忆。这一点,我们学的教材中早有定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还有就是 “六四”....这个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谈论了...因为当初中共没有抢到舆论的主动权,所以让西方记者把“天安门事件”夸张的不是一般的离谱....,基本上颠倒了黑白....(没想到你们竟然会学六四..= =" )我们这边的历史教材:中日战争,主要内容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随便介绍了国民党组织的三次大会战(淞沪,武汉,太原)..我记得有一个单元的题目叫“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对于内战的描写,和你们的教材基本差不多~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记载“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边界两山轮战”..中印战争好像也没有...但在大学的《军事理论》教材上有过记载....中国现在似乎不想培养我们对越南的仇恨,所以对“中越战争”十分的低调...几乎不再提及了...很多人都淡忘了..可以说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的确伤亡很大。但越军伤亡更大...(双方总共伤亡人数在10 万人左右)1984年~1990年的“两山轮战”解放军牺牲800余人,击毙越军20000余人~这就是我掌握的了,与你的再“中和”一下,就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这是我们历史书(初中)上每一单元的题目(1937~1949)1:神圣抗战的开始2:到敌人后方去3: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4: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5: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6:抗日战争的胜利7:全面内战的爆发8: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9:蒋家王朝的覆灭10:民国时期的文化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Michelle Viola 10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7, 2007 還有:你們那邊學不學"思想政治"教材呢? 我們這邊是必修課.包括馬列主義理論,毛概,鄧論,等....最好是不要有我對這種東西敬謝不敏從我三民主義的分數就可窺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lyskyhigh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有學過三民主義;但其他任何關於思想的東西,我相信,除非個人興趣,不然一般高中生是不會接觸到的.....三民主義好像今年高一廢掉了不是嗎??("他們"說因為國父是外國人嘛,幹麻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lyskyhigh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說到"學歷史",我們國中時,國一(現在叫做7年級)==>台灣史, 國二(8年級)==>中國史,國三(9)==>世界史地理亦同那對岸的同學們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engzhu00285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我觉得中共的历史书在八年抗战描述上,,对不起国民党那么多牺牲士兵...正面战场的伤亡那么大,而且国军自始至终都在抗战。在书中丝毫没有体现...我反而觉得是中共的游击队打走了小日本.......这种思想也不完全对,历史以及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哪个国家都一样。不过现在趋于自由化了,也开始正面宣言国民党的功绩了。一般都是中国军队给统称了。教科书的改革可能还需要一段的时间。虽然国军在抗战,但是在抗战初期表现的无能也是事实。大陆的教科书并没有否定国民党士兵的功绩,不过着墨甚少。中共的游击队不光打走了小日本,也打走了国民政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eniusjl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虽然国军在抗战,但是在抗战初期表现的无能也是事实。大陆的教科书并没有否定国民党士兵的功绩,不过着墨甚少。中共的游击队不光打走了小日本,也打走了国民政府。如果游擊隊能打走正規軍,那美國也不需要花錢開發這麼多軍備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如果游擊隊能打走正規軍,那美國也不需要花錢開發這麼多軍備了。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时候! 不然蒋介石怎么跑台湾去了?我说的游击队是指游击战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放军是可以打胜仗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eniusjl 10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8, 2007 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时候! 不然蒋介石怎么跑台湾去了?我说的游击队是指游击战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放军是可以打胜仗的~我還以為你們在說抗日。不過不管怎麼說,沒有正規軍正面交鋒,就不會讓游擊隊有可趁之機。只要從正面戰場抽出十分之一的兵力,游擊隊就沒輒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qoo11 10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我討厭上歷史課!!!!老師太爛而且書裏面總是要說:‘’xxx事件 標誌 著中囯共産黨 什麽什麽,標誌著什麽什麽革命如何如何,是什麽什麽革命的主要/重要/必要etc.保證‘’。這些玩藝看多了都想罵人了。還有講到國共内戰,“殲敵或者殲滅國民黨軍xx萬(共軍傷亡未提)。''然後高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内戰完全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責任。外國人看過都會覺得可笑了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道黑 10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我討厭上歷史課!!!!老師太爛而且書裏面總是要說:‘’xxx事件 標誌 著中囯共産黨 什麽什麽,標誌著什麽什麽革命如何如何,是什麽什麽革命的主要/重要/必要etc.保證‘’。這些玩藝看多了都想罵人了。還有講到國共内戰,“殲敵或者殲滅國民黨軍xx萬(共軍傷亡未提)。''然後高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内戰完全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責任。外國人看過都會覺得可笑了吧。掌权者可以对历史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P 其实我主要是对八年抗战的那段历史有些@#$@#.....我总觉得对国军抗战的记载的少了点....虽然国军总是在打败仗....=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jaymin 10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我還以為你們在說抗日。不過不管怎麼說,沒有正規軍正面交鋒,就不會讓游擊隊有可趁之機。只要從正面戰場抽出十分之一的兵力,游擊隊就沒輒了。十分之一應該不夠吧 以當時日軍佔領區面積來說 大概要四成到一半吧 首先每個村莊都要派遣駐軍 穩渣穩打搜索游擊隊ˋ建立戰略村什麼的 十分之一不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jaymin 10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9, 2007 掌权者可以对历史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P 其实我主要是对八年抗战的那段历史有些不满了.....我总觉得对国军抗战的记载太少了....虽然国军总是在打败仗....= ='哪有總是打敗仗 只有一開始而已 到中期國軍好歹有將日軍擋下了 而且若非國軍棄守大片土地 怎能將日軍兵力分散 並給游擊隊活動空間呢?以下轉自網路: 筆者對抗日戰史頗有心得,在流覽比對大量的戰例之後,發現抗戰時期國軍戰略思想的演進,是在惡劣條件下逐步進行實用化的修正與綜合,個中的發展與戰例,實在深富趣味。如果以客觀角度,比對同期的同盟國對日陸地戰事規模,結果尤其驚人。日軍以兩個半師團打垮麥克亞瑟的美菲聯軍,以五個師團橫掃東南亞,可是同等規模的兵力,在面對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時,卻顯得有氣無力,而且時常慘遭敗績。與同期外國戰史相較之後,才能確知抗日國軍之英武豪邁及國軍高級指揮官的傑出才幹,在動輒縱深百里,可以任意機動的大型戰場上,面對裝備窳劣而無機動力可言的國軍,日軍居然沒有取得任何一次決定性勝利,反而屢次損兵折將,自招重挫。大戰期間,日軍大本營對其“百戰百勝”的駐華派遣軍責難甚深,每年均下達多道訓令,要派遣軍想辦法勝利結束對華作戰。武漢會戰後大本營兩次集結全陸軍之主力轉運中國,意圖一戰解決,均告失敗。究其原因何在?其最後一任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深切痛陳:“只要敵人的抗戰意識持續不滅,就不能期待決定性的戰果。”日軍大本營收到報告後默然不語。雖然皇軍有能耐將堂堂美軍打得搖旗投降,將獨霸東亞半世紀的H.M.S打得潰不成軍,將法國殖民地部隊嚇得和平改編,但鏖戰八年,就是無法讓內憂外患的重慶政府俯首罷兵。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方對中國戰局的要求也降低到不過希望和談及體面撤兵,互結盟誼而已,與其早時囂張氣焰相比,已顯過分委曲求全。其中原因,後之評者卻罕見細究者。一、國軍的戰略分析 筆者彙整抗戰時期的各期戰例,作了一個戰略思想發展的簡略分析,先將抗戰時之戰略思想流衍,約略區分為三大階段:私名之為血肉長城型、後退決戰型及攻勢思想萌芽期(名稱均由筆者杜撰)。1.血肉長城型: “血肉長城”為抗戰初期一常用宣傳語,而與事實上國軍的戰略思想,頗多相合之處。抗戰初期國軍囿於機動力之貧乏,不願與敵實行運動戰,而以廣正面佈防之方式,一線展開,點點設防,沿線固守。這是一個最笨拙的方式,為戰略所深忌。〔注一〕北上支持的國軍部隊包涵關麟征將軍的第二十五師。這個師在一九三六年三月紅軍犯晉之時,獨一師之力迎戰紅十五軍團。紅軍以為又是一個冒進送死的小部隊。結果關將軍利用內線優勢,大膽運動,兩面迎敵,紅十五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指揮員劉子丹戰死。一九三三年長城抗戰,第二十五師的堅強戰力受到日軍推崇。一九三七年八月關將軍統兵北上,尚未完成陣線佈防即遭日軍側擊,整理陣線時友軍又被突破,日軍突入,關將軍不得不率兵狼狽後撤。渡過滹沱河時遭到該師建軍以來最大損失,在匆促之中大量官兵淹死,關將軍痛哭流涕,被衛士強架渡河。這位以大膽及創意在內戰間崛起的名將,面對日軍強大的機動能力與火力,也顯得一籌莫展。河北阻擊戰的國軍主要指揮官都不是庸材,劉峙將軍在中原大戰時打通半個隴海線,又北調打通津浦線。保定行營主任徐永昌上將則在中原大戰晉軍敗退之際,仍能穩住陣勢,率部整齊退回山西,但兩位名將在遇到日軍的絕對優勢時,顯得無能為力,手裏近二十萬大軍的佈防,成為一局死棋。〔注二〕晉軍在晉中決戰之間損兵近十萬,損失山野火炮二百餘門。晉軍原本以炮兵著名,火力編成十分強大,是國內唯一可以量產火炮的軍系,但在太原大戰之後,晉造火炮折損殆盡,所餘無幾。晉軍則元氣大傷,一蹶不振,抗戰時幾乎與日寇和談,國共內戰時則兵敗如山倒,再無翻身之日。 武漢會戰時,日軍傷亡兵力達20萬以上,所以雖然攻達武漢。但也難以再接再勵直下四川(雖然當時川東鄂西防務甚差)。此後僅發動局部作戰,如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廣州戰役等。此時國軍主帥雖在防線之部署上竭力考盡,但仍不脫單線舊法。所以只能責成前線將士浴血死戰,再以預備隊隨時填補。補得好如隨棗會戰固能挽救戰局,但若遇到如南昌會戰時戰車衝鋒的場面,即難固守,而再度造成兵敗如山倒之慘烈局面。在這段時期中雖然也有精采的個別戰例,但以戰略部署而觀,都不是戰略決勝的常態。台兒莊戰役(殲敵第10師團一萬六千餘人)與南潯路戰役(即萬家嶺大捷,殲敵第106師團近三萬人)兩個戰役,利用敵軍輕率躁近之驕橫心態,導敵進入既設重圍,如果日軍稍有耐性懂得不如繞路,即難成功。富金山戰役(殲敵萬人以上)則為典型硬碰硬的攻防戰極致,日軍不思繞路,亦為怪事。自整體戰略部署以觀,皆難定為常例。2.後退決戰型: 在抗戰戰略的發展上,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是一個轉捩點。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日寇的攻勢幾乎沒有失敗的前例,即使損失慘重,主要的戰略目標從未失手,兩年之間連陷北平、上海、南京、南昌、武漢、太原、鄭州各要地,總體戰局呈現悲觀態勢。第一次長沙會戰居然能擊退強敵,使日軍放棄其攻掠長沙的戰略目標,誠為抗戰軍興以來之創舉,自此之後羅卓英的上高會戰,孫連仲的常德會戰,陳誠的鄂西會戰,薛嶽的兩次長沙會戰,傅作義的綏西會戰,均能不失重地,擊破強敵,逼使放棄其戰略意圖。抗戰前景,才見其曙光。 為什麼長沙會戰能有這種關鍵性的戰果,在抗戰史上形成一個轉捩點?在長沙會戰之前,第九戰區本身甚至也已經做好失利轉進的準備。1938年日軍在武漢會戰結束後對長沙的一個中型攻勢,根本沒打到長沙,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上將便倉惶下令放火,將長沙全城燒毀,連第九戰區的被服廠及倉庫都全部燒光,足見一般人對抗戰大局的觀感。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前夕,軍事委員會本身對這一類大會戰便缺乏信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上將強烈要求第九戰區薛岳長官作好轉進部署,不要輕易與日軍決戰,中其圈套。足證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們在屢次失敗後,缺乏信心之程度。由此以觀,長沙會戰之成功,堪稱異事。 這種後退決戰的戰略思想,可以簡單分析如下:“在缺乏機動運動能力之前提下,戰區佈置兩線兵團,並且堅守兩線間可能為敵軍目標的主要城市。以第一線兵團於敵前分散佈置,點點守備,仍然維持傳統一線佈防的外觀。在敵軍攻勢中則以遲滯抵抗為主旨,在遲滯間探明敵人主力的進攻方向,而後退往側翼,讓開正面,縱敵深入。在後方集結完整的第二線兵團,則巍然不動,不受第一線兵團影響。待突入之敵抵達主要城市目標,與國軍守軍纏鬥,進攻兵力群集城下之際,即以第二線兵團整然向前,正面出擊。第一線兵團則反向逆襲,斷敵後路,兩線一挾,將敵軍於主要城市目標周邊包圍殲滅。” 薛岳上將是第一位以這種“後退決戰”戰略切實擊敗來敵的國軍高級指揮官。薛長官在戰時以“天爐戰”之名宣傳這種新的戰略部署。後人不查常常誤認這些戰例是因應湘北地形特徵,發展出來的特殊戰略。薛上將著有“天爐戰”一文,詳細分析其部署方略,但過於瑣碎,難以由一般程度理解。(其文光是兵團區分即列出7個,部隊作戰任務配置則達到連級)。筆者在比較多起戰例後,才頓然領悟其間精髓,而大膽將天爐戰之戰略思想簡化為一條原則:“兩線配置,前散後集,中間重點佈防,以戰線之彈性約束敵軍主力于一處,以戰場之縱深抵銷其機動性,繼而兩線兵團相機合圍。”以達成以有限之機動能力,圍殲敵軍之目標。軍委會在一道對第五戰區的訓令中有段名句:“乘其長蛇出穴之際,為鐵錘重擊之舉”,頗為傳神。 第一次長沙會戰開使用後退決戰戰略思想之先例,此後雖然短期間各戰區未能迅速仿效,所以在此之後仍有棗宜會戰之失利(剛性戰線一線配置,導致遭敵以兩個師團戰略迂回)。但在兩年之間,各戰區即已逐漸改變態度,模仿薛長官的戰略部署。如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第19集團軍以劣勢兵力擊滅日軍第34師團及獨20旅團,斃傷敵近兩萬人。此後至抗戰勝利為止,日軍對贛北這塊突出部,始終不敢正視。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上將譽之為“開戰以來最精采的一戰”,造成後退決戰的典型戰例,尤值喝采。 不過這種後退決戰的思想,在表面上一團紛亂,局外人不易看出固中奧妙,而第一線兵團的轉進,更容易導致敗退的誤解。1944年6月豫中會戰時美國空軍飛行員觀察到國軍師級部隊在敵前整齊撤退,似乎無意戰鬥,史迪威因此大作文章,而被誤會的第97師師長傅維藩將軍因此以怯戰罪名槍決。第八戰區上下對此鹹感悲憤,但困於國際形象,只能含恨承受。事實上這是第八戰區支援部隊的第一線兵團作戰系列中的一段,其後日軍則在豫西山地中被擊退。這種表面上的失利更能貽人以國軍不戰而退的口實。最明顯的爭議是1942年3月的遠征軍入緬戰役,蔣介石派出後退決戰的大師羅卓英上將出任遠征軍司令長官。羅上將與杜聿明將軍先後在平滿納與曼德勤佈置後退決戰的戰場,其後都因為右翼英軍的失利而不能完成會戰,史迪威即口沬橫飛地指稱中國部隊怯戰,強烈要求國軍“出擊”,顯然完全不瞭解中國遠征軍會戰部署的實用性。3.攻勢思想萌芽期: 1944年國內首批美械國軍投入滇西戰場,執行自1939年冬季攻勢及1941年宜昌攻勢後的首次戰略性攻勢作戰。在慘烈的作戰中,國軍取得了珍貴的攻勢作戰經驗,如兵種協同、地空配合、攻勢部署等。然而,美械國軍的換裝速度並沒能趕上在1944年日軍的一號作戰前參戰。在一號作戰之後,1945年之間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及湘西會戰,國軍仍以傳統的後退決戰迎敵。不過在傳統部署中,可以發現融入了攻勢思想的痕跡。國軍開始較為大膽地在逆襲中運用攻勢為守勢之輔助,甚至有軍級單位實行運動殲敵的記錄[注3]。但這畢竟不是常態。所以筆者僅稱之為“攻勢思想萌芽時期”。〔注三〕湘西會戰時的第七十三軍正面對來犯的第四十七師團攻擊前進,不過其攻擊作法類似一次大戰期間的胡梯爾戰術:步兵在攻擊間繞過堅強佈防的據點,一意由弱點突進,導致敵人戰線崩潰。第四十七師團被第七十三軍的逆襲打的頭昏眼花,狼狽敗退。 這個階段的作戰經驗部份在國共內戰中得到發揚,但總體而言,國軍的攻勢思想始終未臻健全。如1946年徐州綏署組織的華東攻勢,幾乎毫無章法可言。作為攻擊軍主力的野戰軍一字長蛇步步為營,運動力強大的快速縱隊遇敵則掘壕固守,而留在後方充預備隊的部隊居然超過綏署所控制部隊之半數,完全沒有集中主力的概念,反而類似防禦戰的準備。此時主導這場糊塗仗的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正是赫赫有名的薛岳上將。1947年的魯中掃蕩作戰,國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擊魯中解放區,居然如同旅次行軍,而且掃蕩正面間的間隙過大,共軍主力由國軍各兵團間隙中穿過,反而威脅魯東。同時西北戰場西安綏署的掃蕩作戰,則連一個完整的攻擊方針都沒有,部隊以旅為單位四處投放,在戰場上漫遊,被解放軍各個擊破。1946年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的安東會戰,不利用機動優勢從設防薄弱的臨江地區迂回,反而大模大樣地對遼東堅固的偽滿既設國防工事線正面進攻,惡戰摩天嶺,血濺鳳凰城。這些戰例,有些荒唐到難以置信。特別是國軍的高級將領,都是在抗戰時與日軍大規模會戰中歷練出來的大軍指揮官,戰後怎麼退化至此? 由於國軍在抗戰中守勢積習過深,導致高級將領在應該大膽出擊時,都有放不開手的感覺。只有少數精銳部隊能確實體悟運動戰之重要性。如整11師在1947年一年之中賓士千里,橫掃中原,打的毛澤東手令各軍回避這個恐怖的蔣軍王牌。“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全實力。”該師在一年之間,變換師部達到296次,運動程度之劇烈,為前史所罕見。這自然也難以成為全軍普遍的作戰習慣。二、日軍的戰略分析 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陸軍的戰略低能,與其政府的政略低能,相得益彰,互為輝映,非常驚人。日軍有第一流的作戰精神及步兵戰術操典,但在戰略規劃上,則表現難以想像的愚蠢。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厚誣日軍,“皇軍”在與英美印澳各軍交手時均有傲人戰跡。二次大戰前期,中國戰場外日軍真正的大規模陸戰,只有菲律賓戰役和東南亞(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馬來亞與新加坡)各戰役而已。與之交手的英美盟軍,雖挾地利及兵力優勢,仍難與之抗衡。在菲律賓戰爭中,正規美軍與裝備猶較國軍為佳的菲律賓部隊雖然在兵力上佔優勢,但仍然一敗塗地。日軍在菲律賓戰役出動的第14軍總兵力也不過兩個半師團4.3萬人,馬來亞及緬甸戰役中日軍總共出動五個師團,用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方面僅三個師團,英軍琅琅大敗,連永久設防的新加坡都守不住。用於緬甸方面為兩個師團,據入緬迎戰的遠征軍報告,緬甸英軍在新加坡淪陷後,根本沒有作戰的鬥志。雖然光是駐緬英軍就有一個完整的軍團,兵力與日軍相等,機動力尚且優之。而日軍的記錄,則稱所遭遇強烈而足以震動全局的抵抗,為同古方面與中國遠征軍的激戰。東印度群島戰役日軍先後投入三個半師團,荷蘭守軍則是海陸皆敗,投降之速令人驚訝。[注4]〔注四〕展觀抗日戰史中日軍各大會戰兵力序列表,即可發現上述兵力規模在中國戰場上實在是司空見慣的陣仗。國軍尚能從容周旋八年。國軍與英美盟軍在陸戰指揮能力之優劣,判然立見。英美盟軍遲到一九四三年左右才逐漸發現對付日軍唯一的辦法,是以絕對之兵力優勢及高度密集之火力集結,才能確實消滅這種"不可能投降,戰志跡近瘋狂的頑強敵人。"所以盟軍不管在太平洋小島或緬甸,均特別重視於戰前集結超強兵力。塔拉瓦、瓜達康納爾及硫磺島各戰役中,美軍所投射的各種火力,其密度均為大戰全期之冠。再加上日軍在這些小島上幾無機動空間可言,使美軍的攻擊,幾乎成為純粹有限正面的火力消耗作戰,陸海空配合盡情發揚各種火力,打不完的死靶。日軍將瓜達康納爾稱為"死人島",是畏懼美軍陸海空三面齊來的恐怖炮火,而不是什麼美國部隊的傑出戰略。在戰略指導上,美軍仍不及日軍遠甚。 但是平心而論,日本陸軍距現代化陸軍尚有一大段差距,無論是武裝力量或戰略指導,在大戰中都只是二流角色。而日軍兩度夜郎自大般地侵犯被蘇俄視為禁臠的外蒙,更足以證明日本人在政略眼光上的幼稚以及戰略武裝上的不足。〔注五〕雖然戰力遠不及俄軍,日寇依然對其官兵宣傳俄軍仍是日俄戰爭時帝俄的落後隊伍,是皇軍的手下敗將。即使日軍這些蠶食的花樣能得逞于一時,日軍有能力打敗強大的蘇俄陸海空軍,開闢其東方的第二戰場嗎?日本人的這些蠢動,究竟想證明什麼?以幼稚形容其政略眼光,並非過貶之詞。而日軍在戰後的粉飾心態,尤其不可思議,一整個師團折戟沈沙,還在宣傳在半個月戰役期間謊報一舉擊落俄機五十八架的一個"世界級空戰英雄",而其可確認的戰果則不超過三架--成為世界空戰史上的大笑話。 其實在抗戰中期,日軍這種只重占地不重殲滅野戰軍的戰略思維受到少數明理軍官極大反彈,其大本營也開始訓令中國派遣軍要注意在戰鬥其間消滅重慶軍的有生戰力。其後各大攻勢的作戰計畫,也一定嚴厲要求指揮官以殲滅重慶軍為第一優先。可是日本陸軍的指揮官積習已深,終抗戰全期始終沒能遵照正確的戰略目的行事,作戰間仍一味以地形目標為掠取物件。至於大本營嚴格要求的殲敵有生戰力,則以大量浮報殲敵數量搪塞,形成日軍的一個虛報傳統,反正在戰果上的胡扯並不在武士道禁止之列。許多轉進待命的國軍部隊均被日軍列為“已遭全殲”,所餘不過少量殘部。但日後圍殲日軍的國軍正是這些“殘部”。由此可見日寇實在是自招失敗,何怨之有? 前文所述國軍的後退決戰戰略思想,其實正是藉日軍這個冥頑不靈的短視戰略目標所製成,若敵手不是日軍,後退決戰反而沒什麼意義。假使在後退決戰之間,日軍不埋頭向國軍堅守的名城大邑猛衝,而是在突破國軍戰線後,確實迂回圍殲國軍第一線兵團主力,而後再應付勢窮力孤的第二線兵團。則抗戰時期的幾場大會戰將呈現完全不同的局面。奇怪的是雖然日軍也有這個認知而集會檢討,並屢飭各級野戰部隊注意改進,不可“輕視已遭擊敗之重慶軍”,然而日軍一直到中國方面的最後一場會戰,仍不改其向地形目標埋頭猛衝的作風。 不久前讀岡村寧次的回憶錄,意外發現這位最後一任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官,已對戰時日軍白癡般的戰略思想倍致感慨:“日軍有被城市吸引的惡癖……,作戰目標,計有運動的敵軍及不動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線),而在中國戰線上以城市為目標者最多。在鼓舞士氣上這是最合適的……城市對部隊具有魅力,此外大道路必通往城市,所以部隊雖奉命負有離開城市而經曠野壓迫敵軍的任務,但終為城市所吸引……國內報章對攻佔城市的逾揚報導亦為主因之一。” 岡村甯次在任內遇到一個最尷尬的局面,1944年夏季日寇傾其半個陸軍實力調往中國,意圖在中國戰場上突破困境,其戰略目的是“打通平漢、粵漢鐵路全線”(又是一個地形目標)。這個“打通大陸作戰”打了近半年,跨越三大戰區,居然成功了。成為日本陸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陸戰勝利,也是抗戰史上國軍最大規模的失敗。可是這個一號作戰一結束,日軍馬上就得放棄成果,因為國軍野戰軍實力依然完整,日軍根本無力守衛這條辛苦佔領的鐵路線,岡村甯次被迫大量放棄這場日軍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勝利戰果,其懊惱可想而知。派遣軍在1945年內部爭議的主題,便是該放棄那些地方及如何放棄。表面上被擊敗的三個戰區,於1945年都有大規模的會戰勝利。第一戰區方面的豫西鄂北會戰,讓日軍碰的鼻青臉腫,日軍第12軍司令官被撤職。第九戰區方面的湘西會戰,日軍第20軍差一點全軍覆沒。第四戰區方面的國軍攻勢,則在日軍突然投降之前攻克南寧、桂林,對敗退之日軍銜尾直追。岡村大將此時必然悲歎,要是一號作戰時能注意到消滅這些野戰軍,或許局面將大不相同。 在戰時國軍指揮機構有一個流傳甚盛的說法,認為日軍仿效德軍實行“閃擊戰”[注6]。其實日寇僅學得閃擊戰之皮毛(不愧是日本人),而對這個戰略作法的真正的內涵則完全誤解。日本陸軍始終是支步兵本位的陸軍,日軍在中國方面作戰後期的確學得德軍集中、機動、迂回乃至集中裝甲兵力的作戰外型,1944年甚至搞了一個第1坦克師團,在豫中戰場橫衝直撞。但是德軍指揮官理想中對敵野戰軍的坎尼型包圍戰則在日軍指揮官的理解能力之外。所以日軍始終不覺得有必要在運動戰的技術上多用點功,與國軍作戰時,日軍的機動力固然遠大于敵手,所以可以任意迂回賓士,表面上好象就是“運動戰”了,然而在面對真正的陸軍勁旅如俄軍,日軍的“運動”就顯得虛弱無力,在諾門檻日軍使用了三個戰車聯隊,性能較諸俄軍的BT-7而言並沒有明顯的劣勢,結果只當成步兵戰車使用。大量可以用在機動突進的運輸車輛,工兵與裝甲車在步兵陣列中擁塞,結果被包圍殲滅,敗得比法軍還窩囊。日軍的下級軍官雖能表現傑出的大隊級以下小部隊步兵戰技,可是在兵種混成編組,摩托化兵力之運用,空中密切支持及大兵團的運動佈置上,都顯得拙劣異常。〔注六〕蔣委員長在各作戰檢討及南嶽軍事會議時的訓詞中都有這個說法,並以"快、硬、銳、堅"形容日軍這種閃擊戰的特性。這是蔣公的誤解。三、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時陸戰得手的原因 也許有人認為筆者厚誣日軍,如果日軍的戰略思想果真如此低劣,豈能在劣勢中打敗英美盟軍?其實理由淺顯易懂,英美盟軍在戰略上,其白癡程度與日軍相比,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美軍方面遲到越戰結束後,仍沒能領悟“戰鬥目標”的真諦。筆者讀過一本臺灣史政局翻譯的美軍陸戰隊教材,其中即指責美軍仍以“地形目標”為作戰目的,在越戰中每棄越共遊擊隊乃至北越正規軍主力于不顧,而以奪取聚落要地為滿足。1970年代的美軍戰略眼光,不及1940年代的德軍與俄軍。在看過老美的自我批評後才領悟,為什麼二戰中大名鼎鼎的“終點沖剌”沒能結束西線戰役,因為盟軍的戰略目的為巴黎,攻掠巴黎便是天下大定,而突圍而去的B集團軍即使失去巴黎,依然能在短期內重整旗鼓,而于阿登痛殲美軍。 美軍在陸戰史上,只有兩個例子與日軍進行較有運動作戰空間的中等規模陸戰,一個在緬甸,史迪威指揮少量英美盟軍與被視為傭兵的中國駐印軍向緬北正面進攻,由其佈局即可窺知這位大嘴巴的美軍上將實在不通戰略。1944年3月日軍第15軍司令官牟口廉也不顧兩面作戰的危局,集中三個師團猛攻英發爾,意圖打進印度,鼓勵印度人民抗暴反英,結果史迪威的指揮一團大亂,與歐陸的多數陸戰一樣,純粹藉由強大的空中武力才逼使日軍撤退。[注7]1944年6月史迪威別出心裁地安排駐印軍奇襲密支那,意圖奪取機場作為攻擊跳板。結果第50師第150團一鼓作氣力克密支那,而優越的美軍指揮官在跳板前卻一籌莫展,因為密支那腹地太小,無從集中大軍主力進擊。之後駐印軍仍是廣正面推進,步步血痕,國軍作戰之勇烈固然精采,但美國指揮官的戰略佈置與指揮道德則完全不值論述。1942年日軍一個師團1萬6千人登陸新幾內亞,越過熱帶雨林直撲島南澳洲的航運鎖鑰摩裏斯比港,麥克亞瑟組織了美澳聯軍,在絕對兵力優勢與空援下打了半年,以優勢海空軍截斷這個日軍師團的所有補給援助,陸戰指揮官還換了三個人,才算消滅了這個日軍師團。戰後美軍承認,摩裏斯比之所以未被日軍攻取,乃是因為日軍大本營本身的戰略錯誤,逼攻擊順利中的掘井師團停止攻擊轉而策應瓜達康納爾戰事所致。不然在這半年之間,新幾內亞的戰事還不知要惡化到什麼地步。〔注七〕三個月內出動三萬架次空襲,比半個抗戰期間中國空軍的出擊量還多。密集程度在亞洲方面為韓戰以前之最。 美軍在正規陸戰的表現無足可取,而英國的皇家部隊更是窩囊到了極點,從香港到新加坡、仰光,真是脫了褲子推磨,到處丟臉。四、結語 國軍的戰略佈置可稱具有世界級之水準,近代部隊戰力之提升重在火力及機動力,國軍兩者皆遠遠不及日軍,但竟能憑優異的戰略指導屢挫強寇,硬戰八年,今日回顧當日將帥之指揮能力及部隊之忠勇抗敵精神,實在難以想像。但因中國戰時宣傳的無能以及盟邦的鄙視汙滅,竟使此等輝煌軍功,埋沒紙堆,國人無知,亦此唱彼隨,思之不勝無奈。外國人對國軍之戰略部署,可謂完全不通。在外國人的眼中,中國戰局只是陰暗渾沌模糊的一團迷霧,毫無活力,不需討論。試觀那一本外國出版的二次大戰戰史,正式討論中國方面戰事?〔注八〕汪偽政府成立後日軍甚至準備單方面撤兵。每一個日本內閣都希望能早日解決中國戰事,每一年其中國派遣軍都遭到責難,可是日軍始終找不到"勝利解決"的途徑。在一九四一年之後,日本一直尋求一個如尼克森退出越南一般的體面下臺階,可是蔣介石硬是堅持日軍得要先完全撤軍再言其他,氣的日本人轟炸溪口泄忿。而一九四五年中國派遣軍已經呈報片面撤軍的具體計畫,足見其黔驢技窮之醜態。話說我好像有點離題了=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eniusjl 10 發表於 February 20,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20, 2007 十分之一應該不夠吧 以當時日軍佔領區面積來說 大概要四成到一半吧 首先每個村莊都要派遣駐軍 穩渣穩打搜索游擊隊ˋ建立戰略村什麼的 十分之一不夠日本主要是要取得資源,能不能占領領土並不是首要目標。加上當時有汪偽政府,日本只要擊倒國民黨,那就大勢已定了。要是再加上焦土政策的話,鞏固大城市,只需要十分之一的軍力就夠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