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 10 發表於 January 2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4, 2007 轉貼文. 網路上看到的 , 作者不詳. 我覺得很 = =' ( 觀點新穎?)...就把它分享出來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去死去死團「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共產黨宣言》〝去死去死團〞這種近年來在網路上竄起的特殊團體,散播著反情侶、反戀愛文化等顛覆主流價值觀的言論。其種種行俓,在許多人眼裡看來也許會認為只是些無法受到愛情滋潤,而心理不平衡的人在無理取鬧,根本不削一顧。但就我近年來對社會及媒體文化的觀察,我認為像〝去死去死團〞這種團體,在社會的演化過程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必然性。打開電視,愛的死去活來的芭樂劇一齣接著一齣的上演著,沒完沒了;收音機裡播的那些粗製濫造、氾濫成災的爛情歌幾乎比你身上的雞皮胳瘩還要多。其他的如電影、戲劇、小說、各種廣告等……..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社會的媒體總是不時歌頌著〝愛情萬歲、情愛無價〞的價值觀,企圖朔造出一種〝自由戀愛、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假像。而我們應該從更客觀的的角度去探討這種文化所形成的背景,以及跟社會經濟型態的關係。我認為現今社會的情愛文化跟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越多人談戀愛,自然可能會有越多人花錢去購買情人節禮品,或是去燈光好、氣份佳的餐廳與情人共進燭光晚餐,或著一起去看電影、逛街、購物,甚至是為了從事某些活動而上賓館、或購買保險套、避孕藥。總之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可能充斥著各種消費活動,而越多人談戀愛也意味著消費活動越頻繁。所以商人會透過媒體刺激或暗示我們要多去追求愛情,因為如果我們談越多戀愛,他們就有越多賺錢的機會。馬克思認為社會組織生產的方式最終決定了人們的態度和信仰,由此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愛情是如何被異化。媒體鼓舞著我們自由戀愛,種種如〝想愛就愛,不要受到傳統教條的搏束〞〝順從你的渴望,不要過度壓抑情慾〞的現代愛情觀,其存在並非意味著自由平等的戀愛環境真的來臨了,脫去媒體冠冕堂皇的包裝,它只是順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下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已。因為對商家而言〝戀愛越多,商機越多〞,他們不但希望談戀愛的人越多越好,還希望一個人的戀愛次數也越多越好,所以如〝不對味就換一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愛情觀也因應而生。這種文化的壓力越來越大,有越來越多人會擔心〝,很多人都談過戀愛了或已經有男女朋友了,我沒有談過戀愛或沒有男女朋友,會不會跟不上時代、被視為異類〞有不少人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才去交男女朋友的,並非真的為了〝愛〞,如同被這個社會硬趕鴨子上架、半推半就的演一齣虛儰的愛情戲。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已被工業化、量產化,我們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自由,只是這個社會用了更巧妙的方式控制了我們,讓我們不自覺。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被灌輸並相信〝人人都有戀愛的機會,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找的到相愛的人〞,再加上媒體對愛情的渲染及吹捧,使得情侶頭頂上的光環越來越大,相形之下那些沒有愛情的人經常被視為無能而低下。因為〝如今這已是一個不分階級,自由平等的戀愛環境了,你還交不到男女朋友,顯然你自己應該檢討,不應該責怪這個社會〞,但事實並非如此。自由平等在這個社會尚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沒有愛情的人也並非就是無能或不值得被愛。而當我們長期的受到這種強勢文化的壓迫與異化、人性遭受扭曲、情愛淪為表像或象徵人存在價值的符號,其反抗勢力的產生也是必然的。而去死去死團就是此反對勢力存在的最好證明。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生產模式的演變建立在階級鬥爭上。〝階級鬥爭〞意指被壓迫、剝削的階級向壓迫、剝削他們的階級反抗、爭取權力。而去死去死團這種團體就是聯合被壓迫的階級 (沒有男女朋有的人) 的力量向壓迫他們的階級 (情侶、過度渲染愛情的媒體及商家) 鬥爭。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存在著像去死去死團這種與主流文化背道而行的異端份子,無論他們最終有沒有達到他們原有的目的或理想,他們的存在都刺激著一個社會的革新與蛻變。如果一個社會少了這種異議份子,就形同失去了改革的活力,這樣的社會易淪於極權化、單一化。所以去死去死團的存在代表著開始有人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及看待〝愛情〞這種東西,是人類情愛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大家覺得如何呢?要寫一本<好人黨宣言>嗎? 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engzhu00285 10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7 利用马克思思想来解释“反”这个概念的的确很少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姓韓者 11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7 这是对“被爱者”的不公平对待所谓“无产阶级”,去死团,严格意义上讲,是无爱阶级如果说:〝階級鬥爭〞意指被壓迫、剝削的階級向壓迫、剝削他們的階級反抗、爭取權力。而去死去死團這種團體就是聯合被壓迫的階級 (沒有男女朋有的人) 的力量向壓迫他們的階級 (情侶、過度渲染愛情的媒體及商家) 鬥爭。那岂不是把“被爱的另一方”被看作是“产”(财产,产业,甚至说是生产资料)这是对人类尊严的抹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剥削?这就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专政”所带来的那种后果(资本家跟之前的剥削者,受到无产阶级的压迫)而是最终置广大的“去死团阶级”或无爱阶级,于“少数的压迫者”的地位(非但是压迫之前的爱情剥削者,也是压迫着那些被看作是财产的男男女女们,就算是基于“唯物论”的基础之上,也能弄得人神共愤。)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