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 10 發表於 January 24,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4, 2007 由於高中課程對馬克思三言兩語就帶過 , 造成些許同學對其有所誤解或不甚明瞭因此以下是我參閱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後 , 所整理出來的.至於在馬恩碰面後的事情 , 諸如撰寫 <共產黨宣言> 與成立第一國際小弟並未熟稔 , 因此無法告訴各位還有馬恩二人逝世後 , "馬克思主義"運動的後續演變 , 小弟也不十分熟悉因此僅將自認清楚的部份提供給各位參考 :p 希望有精通者能加以潤飾及續寫下去當然囉 , 若有謬誤可指證 , 謝謝~ :D --------------------------------------------------------------------------------------------------------------------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有演變性的 , 一般分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 (老年馬克思側重經濟制度決定論)青年馬克思的思想源自青年黑格爾派(Young Hegelians)的哲學.黑格爾本人在1831年於柏林逝世 , 其留下的思想遺產被後世稱之為"黑格爾主義" (Hegelism)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 (德文: der absolut Geist ; 英文: the absolute spirit) 的主張聞名"絕對精神"是人類歷史演進變化的動力因 , 也是歷史欲呈現的最終目標.換言之 , "絕對精神"內蘊於整個歷史之中 , 歷史之所以前進與變動就是要把它呈現出來這像基督教的末世論 , 但在黑格爾的哲學中 , 最後的理想王國不在天上 , 而是在人間誕生.黑格爾主張 , 在歷史的終點 , 代表自由與平等的理性 , 即"絕對精神" , 將與寰宇的人達到統一的境界. 換言之 , 在達致此亦境界之前 , 人與"絕對精神"是處於分離的狀態的黑格爾年輕時耳聞法國大革命 , 曾與好友共植"自由樹"以為慶祝 , 甚至當著父親的面大唱"馬賽進行曲"而嚇壞大家(因為當時日爾曼仍是封建主統治). 然而 , 在羅伯斯比的統治之後 , 黑格爾逐漸嫌棄法蘭西的民主 , 轉向觀察普魯士的政治在後期 , 黑格爾在柏林大學任較 , 並與普魯士政府維持了良好的關係. 我們知道 ,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葉的普魯士仍是一專制政府. 但黑格爾基於其政治立場 , 便在晚年宣稱真正的理性王國已在人間出現 , 這個國家正是"普魯士".在1831年黑格爾逝世後 , 其思想上的"徒子徒孫" (就是眾黑格爾主義者們) 漸分裂為三派 : 黑格爾右派 (即老年黑格爾派) . 黑格爾中間派及黑格爾左派 (即青年黑格爾派).其中 , 較著名的是左右二派. 當然 , 要討論馬克思 , 就得說明一下黑格爾左派.左派承繼黑格爾青年時代的思想, 黑格爾本人雖然大半生宗奉路德教派 , 但其年輕時代為一基督教批判者. 黑格爾左派自然也對當時德國宗教展開轟擊與批評. 黑格爾左派哲學家如史特勞斯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與費爾巴哈 (Ludwig Feuerbach) 都很著名. 尼采在讀了史特勞斯著的 <耶穌傳> 後放棄了信仰 , 而費爾巴哈則影響了一位較年輕的黑格爾左翼份子 , 即本文的主角 , 卡爾 . 馬克思.馬克思在大學時主修法律 , 但他卻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研讀哲學 , 尤其黑格爾哲學. 在稍後幾年 , 馬克思拋棄了黑格爾思想 , 但黑格爾對其之影響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卻是斑斑可循.馬克思雖然熱心觀察政治 , 但起初其並沒有直接接觸所謂的"無產階級". 若我們翻開馬克思的著作 , 會發現他早年的風格偏向思辨性質 , 換句話說 , 若要說十分著重現實描述的話則較少. 相反地 , 馬克思後來的摯友 , 恩格斯 (Friedrich Engles) 在年輕時是個紡織工廠老闆 , 所以其能親身觀察工人工作的情狀. 當然 , 恩格斯亦致力研究學術 , 諸如政治經濟學與社會主義學說.起先 , 恩格斯是在馬克思與他人合辦的刊物"徳法年鑑"上發表文章. 後來 , 馬克思發現竟有如此人物 , 其思想經歷雖迥異於他 , 然其得出的結論卻與馬克思本人幾乎相同 , 於是馬克思致信恩格斯. 1844年8月 , 馬克思與恩格斯第一次碰面. 由於思想上的幾乎一致 , 兩人決定進行長期的合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