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10 發表於 December 28,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8, 2006 這篇文章是昨晚花了七個小時熬夜趕出來的報告,是「當代社會思潮」這門通識課我跟同學所選的議題,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全球化與英語義務教育的反思》易霖大魔王、DUST一、前言 在台灣,英語教育已經是一頭熱、而且到有點瘋狂的地步,公務員要通過初級英檢、北投焚化廠舉辦的台北市政府主管會報全程使用英語發言(他們認為此舉有助於台北邁向國際化都市,也有人建議可以推廣至各局處)、幼稚園上「全美語教學班」、就連許多轉學考試,英文都佔了五十個百分比。 為何英語如此重要?重要到這個把英語視為「外語」的國家,都需要人人學習英文?如果英語沒學好,等同了學業生涯宣佈了死刑。國內對於反英文教育的論述極少,特別在義務教育這一環,似乎已經將英語教育視為理所當然、應該學習的範疇,我們就此提出質疑,在政府邁向全球化的訴求下,英文教育是否應當是個人人都得學的課程?二、介紹全球化&英語教育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全球化內容探討‧文化\媒介的帝國主義-依賴理論(殖民地&跨國公司&資本主義)資訊社會(資訊與資本主義):1. 資訊商品化(為獲取利潤而生)2. 資訊取得不平等(封建化社會再興起)3. 資訊革命緊係資本主義(統合)且由全球性企業所壟斷‧印刷資本主義\同質化的趨勢-大眾文學(People v.s Mass)民族國家‧全球村\異質化的趨勢-無距離 v.s 無位置感(no sense of place)異化的的心理距離~本土保衛戰 賦予文化工業強調宣導意識形態(各國)~文化仲介(新聞、時尚、廣告、設計)英語教育Q:Why英文?Ans:英、美經濟、軍事強權,引起所謂的模仿效應(清末民初中國的西化運動:軍事、文化)Q:Why英文!Ans:任何語言要成就全球語的地位,光靠以該語言為母語的國家來支撐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該語言能在世界其它眾多國家中被定位為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或優先教學的外語(a priority in a country’s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而放眼全球只有英語能符合這樣的條件,現今已有七十多個國家將英語制定為官方語言,一百多國將英語列為第二語言或主要外語教學科目。Q:Why英文?!Ans:全球英語散佈的情況,Kachru (1985)曾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1) 內圈 (inner circle)是傳統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2) 外圈(outer circle)是賦予英語法定地位而成為一種通行語言的國家如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五十幾國。(3) 擴展圈(expanding circle)則泛指世界其它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包括台灣、日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而且數量仍在擴增中。 內圈國家基本上是提供英語規範(norm-providing),尤以英美兩國為甚。外圈國家是發展規範 (norm-developing),通常致力於建立本土英語的規範(localized norm),而發展出具語言和文化特色的英語如新加坡英語(Singlish)和印度英語(Indian English)。擴展圈國家則是依賴規範(norm-dependent),遵循內圈國家所提供的語言標準來使用英語。三、英語「義務」教育:目的變遷‧國家對於義務教育中英語教育目的之論述 教育部在九十年一月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之中,對於英語教育的相關能力論述為「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其中主要內涵在於:「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互相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現實需求早期:學術研究(讀、寫)近期:多元化目的(如旅遊、商務、服務業興起等等不再侷限於學術上需求,聽、說、讀、寫能力全面強調。)社會影響‧幼年英語教育之紮根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有人為了追求與國際社會接軌,提倡學習英語應從小開始紮根,特別是近期英語義務教育已下降至國小階段,更能充分顯示政府對英文教育的態度。而在社會上,也充斥著希望「比別人早起步」、甚至是把英語視為一個比重相當於母語般重要的學習。但社會上這樣子的價值理由與政府實際上並不一致,更多的家長認為,學習英語用意在於「為了使自己小孩在未來冗長的英語教育學習中能夠一帆風順」、「為了未來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對於這兩點,事實上也反映出因為人口壓力而導致的競爭現象,以及媒體、政府的大力鼓吹,強調英語學習的吃香,導致民眾對其深信不已,但實際上,也許多數民眾根本不清楚英語教育在社會中到底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另外,一般人也相信「越早學習外語,成效越好」,因而造成幼兒英語教學「氾濫」,就算是近幾年有專家學者提出警訊,也絲毫不減這樣的學習熱潮。因此,對於反對幼兒學習英語的學者們,則進一步提出立法禁止幼稚園教英語之訴求,以彌補其教育缺陷。‧外籍老師的進口 政府為了實現「全球化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特別以年薪九十九萬餘元引進了數百位至千位外籍教師於正規教育中;而在社會補教界則同樣以高薪引進外籍老師實施英語教學,但後者需求來自於家長對「金髮碧眼」的信任,認為「外籍老師」等於「學好英文的不二法門」。四、綜合討論全球化 v.s 政府倡導之英語義務教育‧到底是「接軌國際」,還是為了「賺錢(全球化帶來的就業機會)」? 對於政府提出的英語義務教育之目的,在於期望透過英語教育,讓國人能學習多元文化、與國際接軌。然而,這不免令人質疑,究竟一位國中生或國小生,真能透過這樣子的義務教育去理解到西洋文化與多元包容的意涵?如果透過中文,真無法達成理解西洋文化與多元包容?英文究竟有何魅力,可以獨斷地佔有這樣的目的? 又台灣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大多是透過中文來理解英文,如果是透過英語環境來學習英語,也許還真得可以達成透過語言來認識文化,但可以見到的是,台灣並沒有這樣子的英語教育資源(也許外籍師資可以達成這樣的目的,不過這些英語教育並非台灣的正規教育課程,而只是補充課程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就算將外籍師資設為正式課程的教師,還會衍生出其他問題),更枉論在升學主義糜爛的環境下,有多少學生真能抱持著學習外來文化的想法? 對於實現「理解西洋文化、多元包容」等目的,雖然在義務教育過程中無法達成(甚至是高中職教育,也被升學主義所綑綁),但仍有少數未來長期接觸英文、做學術研究者,有可能達成這樣子的目的,也就是說,「也許這樣子的目的投資,其實是實現在未來少數人身上?」但如果英語教育沒有所謂的「黃金學習時期」,或是其實透過中文也能理解所謂的「西洋文化」或「多元包容」,那以此目的來要求全體國民必須學習英文,就會變得莫名其妙。 然而,在社會價值觀上,學生、家長、老師們這些第一線的教育參與者,其對英語教育的看法又是另一回事,第一種是「時勢所逼」,因為學校要考,且英文教育又特別被重視,事實上多數學生也許只是隨波逐流,根本無法體會英文教育的用意到底是什麼。 第二種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把英語教育視為一種未來的投資,這還可以分成兩類,一為職業取向的思考,認為學習英文有助於未來尋求職業的廣度,也可以因此得到比較優渥的待遇;第二類是基於升學需求,以達到可以追求更高的文憑(這與「時勢所逼」不同,「追求文憑」是主動且具有目標,「時勢所逼」則是被動且不知為何而學)。 關於「職業取向」的思考,實際上有很明顯的邏輯問題。全球化所帶來藉由英語能力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事實上寥寥可數,好比旅遊業者、口譯官、翻譯作家、公司接待國外客戶人員、外交官、外貿商、英語教師….等,比起龐大的就業市場,算是極少數族群,真正在職業上用到英語能力者並不多,但社會價值似乎認為:「只要能學好英文,就一定會有好工作。」這樣的現象也許存在,但其事實更可能是:「因為英語要學好不容易,而那些學習成果好的人,剛好符合(或少於)社會對於英語能力相關職業人才的需求。」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如果這樣的義務教育以「職業取向」為目的的話,那幾乎各種高薪、搶破頭的學科,如同法律、醫學、財經,依照著這樣的邏輯,都能被納入義務教育中,然後高掛著:「為了使國民未來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薪的生活。」這樣子的目的,不免令人汗顏。 對於「升學需求」,可分為「學習上需要」與「升學上需要」,前者著重在於未來學業上的需求,但這似乎是在說,「每個國民未來都會走向在學業上需要英語能力」,然而事實上,在大學眾多科系的教科書中,原文書的比例依舊佔非常少數,那這樣為了學習上的需要,似乎與全民教育的需求有所落差。而在「升學上的需求」,則看似如「為了升學而唸書」,這樣的目的凡是任何學問都能透過成為「升學必要能力」而加以要求大家學習,並非可以作為「強調要求全民學習英文」的目的。最後是關於「時勢所逼」,這就更無法成為有效的、可以被接受的學習目的了。 所以不管就政府對英文義務教育的目的,或是社會對英文學習的觀點,都無法作為強而有力的「要求大家都學英語」的理由。布爾喬亞面面觀‧揠苗助長?! 對於經濟能力尚稱優渥的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們,通常免不了對於知識經濟有所執著,所以常常特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也透過傳撥媒體,獲知國家或世界對於知識進展的脈動,好比強調創造力與英語能力,進而使得這些布爾喬亞們,跟隨著這樣的主流(如同大家都在看商業週刊或勵志書),以期望能有更好的未來。 在台灣,幼兒的美語教育早已是普遍的現象,「為什麼需要這麼早就學英語?」顯然這些孩子們的爸媽應該都會有共識,也就是「語言學習關鍵期」與所謂的「口音關鍵期」。 然而許多學者也在近期指出,對於這樣子的關鍵期實際上都還沒有確切根據,而且在其他科學研究中發現(該研究也反駁了「關鍵期假說」的理由),如果要比較短期的學習能力,成人學習效果絕對比兒童來得好(這裡的「短期」是指,想要用三、四年的時間就把英語學好或學到某個程度以上,而非指「短期記憶」)。所以在幼兒階段就讓兒童學習外語,並沒有基於語言學習能力較好這樣子的充分的理由。 而口音部分,如果學英語只是為了把語言拿來作為理解文化、閱讀、溝通的媒介,實在不需要在意口音問題,而且面對「英語所有權分化」的結果,已經沒有所謂正統的英語體系了,而使用英語的國家也都各自發展出一套口音與英語模式,英語對於國際而言,成為一種共有的溝通媒介,也沒有所謂的「需要口音矯正」的問題了。在義務教育中學習英文正反意見之陳述‧以備不時之需?!(「書到用時方恨少」與「義務教育哲學」之衝突) 時常有人提出,英語教育是為了未來而準備的,然而對於這樣子的「準備」,是否有其必要性?首先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有很大理由在於認同「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提出這個假說的專家也各自有其所認為的黃金階段(有人認為在幼兒時期,也有人認為在青春期),但如果如先前所言,科學研究發現:「短期的學習能力,成人學習效果比兒童來得好。」那是否可以推定,其實義務教育不需要因為怕以後會用到,而特別去學習英文?因為當有需求的前一個階段,也許再學也還來得及? 另外,從義務教育本質來觀察,義務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事實上如果讓全民教育能夠發揮到最大的價值,那就是評估出「需要學習的東西」,而且這些學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必要」的,當我們的義務教育能夠達成這樣子的任務時,「次要的」、「重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教育學習範疇,才有被納入義務教育的討論空間。而英語教育如此評估起來,至少還沒有一個絕對的理由可以成為「必要」的、「每個人都一定要學習」的課程。然而,真實的義務教育範疇中,其實也忽略許許多多「必要」的課程,反倒是次要、不重要的課程充斥其中,這是教育改革還必須努力的方向。義務教育終究是有時間跟課程限制的,除非哪天整個體系變更,否則類似這種排容原理就一定會存在,更顯得評估課程先後的重要性了。‧自己翻 v.s 翻譯人才 在堅持必須學習英語義務教育的討論中,曾出現這樣的理由:「當我未來在學習上碰到翻譯原文書的解釋有問題時,英語義務教育就顯得很重要了。」 當然,關於「未來如果碰到該怎麼辦?」的問題,前一個主題已做了論述,所以這裡的理由會變成:「當我未來在學習上碰到翻譯原文書的解釋有問題時,我則必須開始學習英文來解讀原文書。」如果在先前就得知必須唸原文書,那就應該會提前學習英文以面對這樣的學習課程,但是對於唸「翻譯書籍」,就無法肯定是否會提前知道「也許翻譯有問題、也許我該去看原文版本」;所以這裡的問題在於,面臨一個人讀了「翻譯書」之後發現裡頭錯誤連篇,進而才開始學習英文,這樣會不會來得太趕? 對於這種狀況在理論上無解,除非全台灣的翻譯書都會有嚴重的問題,那就可以給將要接觸翻譯書的人一個警訊:「他必須要開始學習英語。」如果只有部分會有這樣的問題,那就無法透過要求每個將要接觸翻譯書的人都去學習英語,因為會有人根本不需要。 當然討論這種東西很鑽牛角尖,所以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的翻譯會有出現問題,往往會是因為翻譯者跟翻譯書籍領域不同,進而造成有些專業用語或專有名詞在翻譯上出差錯。」這就是很多人常常在提倡不要唸翻譯書,直接唸原文書才能瞭解本意的原因。 然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並非只有落於必須學習英文然後讀原文書一路可走。假如政府可以設立一個翻譯部門(用意在於可以有規模地匯集外文書籍的相關資訊),或是直接開放民間經營,但翻譯人才必須先經過證照考試。好比說,現在政府想要請一位專門翻譯英文法律書籍的人才,那這樣子的人才就必須在英文以及法律翻譯證照考試及格才能勝任(當然,這樣子的證照並不限於只能在相關部門工作,也可以自己作翻譯書籍的工作,而政府對所有的翻譯書必須有所監控,以免沒有證照資格的人也跟著一起翻譯、出版)。如果可以做到這樣,那翻譯書籍品質就會受到保障,前面的問題也應該會慢慢消失了。‧如果廢除英語義務教育而改成選修或自由學習?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主張義務教育不應該放入英語教育,而讓英語教育改為選修或是校外類似才藝班那樣的課程,那社會會有什麼變化? 如果前面論述皆為真的話,那應該在一開始依舊呈現這股熱潮,但當大家漸漸不選擇唸英語後,對於英語教育原本的定位將會重新受到輿論評估,進而對全球化這股力量與政府政策方向予以新的思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姓韓者 11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一種單一的文化以如此快的方式傳播世界並且影響他國的根基不是件好事文化跟經濟應該獨立開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 10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單一文化?你是指國際化嗎?感覺國際化比較強烈反應出某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還是你是指全球化下的英語學習文化(包含所謂透過英語來學習西方文化這種概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姓韓者 11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9, 2006 全球化早就是美國化了甚至人們學英語學習的不再是西方文化(德國,法過,義大利等歐盟國家)而是不折不扣的美國文化(甚至連英國文化都沾不上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葑堂霧月 10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總之為了前途或錢途幼稚園開始學英語的很多價值觀漸漸改變,很多奇怪的事情發生在名為台灣的島上教育問題尤其嚴重不會英文就死人嗎?沒人這樣講過的確學語言是為了了解外國文化,我英文老師不斷強調學語言是為了學習他國文化哪知為何現在在學習之途上變成英文為加權很多的科目,補英文一大推從前大家認為難的英文,現在成為補過習的人認為拉分好工具引用我一本爛課本上不負責任的一句話「總之,這牽涉到太多變數了。」這變數導致的結果不僅很難改變,甚至最後會徹底失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姓韓者 11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的確學語言是為了了解外國文化,我英文老師不斷強調"外國"一詞的範疇太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 10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0, 2006 "外國"一詞的範疇太廣不過以政府對全球化的訴求而言就是泛指所有國家,透過英語教育進而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好比說,外國人想瞭解台灣文化,那就能透過英語來認識,當然也可以透過中文,只是對於多數國家而言,「英語」是國際互通的語言,包含「吸收資訊」與「提供資訊」。所以英語教育會有兩個面向,一個是透過英語教育本身去接觸該英語教材取材的國家(所謂英語所有權分化的關係)之文化,這在文章本身或是地方英語特殊用法、字彙、對話中就有差別。至於另一個面向就是上面提到的,把英語作為一個工具,對於學生而言,接觸外國文化就是「以後自己的事」,而非教學過程中所能提供的。所以前面回覆才在想,你是不是把全球化跟國際化中的帝國主義給搞錯了?:P 兩者概念不大一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姓韓者 11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其實完全可以學習多幾門語言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它們的綜合普及率在全球範圍內也不小從文化的層面去看,英文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只是絕大多數國家一廂情願最終使之成為趨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engzhu00285 10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其實完全可以學習多幾門語言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它們的綜合普及率在全球範圍內也不小從文化的層面去看,英文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只是絕大多數國家一廂情願最終使之成為趨勢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学习一门外语无可厚非,这是增加阅历、知识、爱好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硬性规定为英语,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而且慢慢,就会产生逆反情绪,会讨厌这个语种了。学点其他的还是有好处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letheTR 10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31, 2006 我相信小孩會的只是"英語"而不是文化不用說的那麼好聽好像當初荷蘭人教導原住民一樣,只懂的回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翡翠 10 發表於 March 12,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2, 2007 我相信小孩會的只是"英語"而不是文化不用說的那麼好聽好像當初荷蘭人教導原住民一樣,只懂的回答。是呀!我們現在也算是學"英語"吧(文法+字辭之類的)文化方面可以說是很少算是要自己去另外了解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我們學的是「美語」,而且國中以下的英文課沒有教任何文化,高中以上英文課本中自外國人寫的文章擷取改寫的課文才可能有一丁點文化在裡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海東青 10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但是如果硬性规定为英语,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而且慢慢,就会产生逆反情绪,会讨厌这个语种了。你在說我嗎......(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海東青 10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傑夫曾經在我高中時到校演講開門見山 , 第一句話 :"為什麼我們要學英語?""因為美國最強啊."(台下暍倒彩聲四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洛書 10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16, 2007 哈哈 傑夫嗎我這邊剛好有一本前些天文藝營為了對臨時取消致歉送我的一本書其實寫得滿不錯的啦然後他說的那句話其實也是事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 10 發表於 March 30, 2007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rch 30, 2007 這是我在其他論壇的回覆,算是補充:P :嗯,對於一個習於透過國際資訊來學習或運用的知識份子而言,或是常把英文用來作為交流媒介的人而言,英文學習很重要。但我們無法掌握這類人是否是佔多數的,以至於需要透過義務教育來學習英文,在目前社會中,真正需要用的英文的人並不多,當然,這句話並不包含平常在使用的車牌英文字母、或是一些很簡單的英文詞彙(好比網址、AM、PM、FM、廁所的男生女生)。我主要指涉的英文學習,是指更進一步的句子、文法與詞彙。像我父母基於生活需求,他們至少懂得認出英文字母以及常看到的字,過去他們所學過的英文,幾乎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對他們而言,那些遺忘的東西並不會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困擾。所以我所論述的,並非期望完全將英語抽離義務教育體系,對於那些生活中用得到的英文,就符合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不過這篇文章在對未來評估上無法說明,因為我不敢保證,會不會有哪一天英文會成為社會中普遍的溝通媒介,在那樣的情況下,英文學習就會成為必要,曾經看過一個短片,就是在描述2010年的日本,幾乎所有人都用英語溝通,然後有些高科技的生活用品。而我更擔心的是,如果英文成為社會中普遍的媒介是基於政府推廣的話,那我就不知道倒底該把責任歸咎到政府身上,或是做出妥協作為英文成為義務教育的基礎(「因為政府推廣導致社會普遍使用英語,所以大家應該學習英語」這樣的妥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