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乙太飄移說實驗-超簡易版


Recommended Posts

為了要了解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要先知道乙太的幾個特性,以及一個比喻說明

1)乙太充滿整個宇宙

2)乙太能穿越所有物質

3)乙太是靜止的

接著,假設有一條河水流速為v,方向則如圖中所示

1eu3.jpg

現在問,某甲由A點往B點前進,然後往返之時間t1,與有A點往C點前進,然後往返之時間 t2,那個時間較長???

假設AB和AC的距離相等(皆為a),而AB和水流方向平行,AC則與AB垂直

1)

如果某甲在靜止水中之游速為c,當它由A點往B點前進時,它的實際游速為c-v;而當他由B往A折返時,他的游速為c+v

則某甲來回AB之間,所需要的時間為t1=a/(c-v)+a/(c+v)=2ac/(c^2-v^2).....1式

2)

如果某甲由A往C,然後折返A則所花時間為多少呢???

當他直接向著C點前進時,必會受到水流之影響,而著陸之地點必不是原來預期之C,而是比C較左方一點的某個位置.所以,他必定要以另一點D,為前進目標,以抵銷水流對他之影響.

2qe6.jpg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先假設水是靜止的.而某甲則以游速c向D點前進,這時,水流才發生作用,將他由D點帶往C點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AC距離為a,則某甲由A點往C點之時間為a/(c^2-v^2)^(1/2),而由C點往A點亦然

故此,某甲由A點往C點之來回時間為

t2=2a/(c^2-v^2)^(1/2)....2式

讓我們先把這t1,t2整理一下(1式/2式)

可以得到v=[1-(t2/t1)^2]^(1/2)

流速=游速*[1-(AC往返時間/AB往返時間)^2]^(1/2)

也就是,只要知道原來之游速,及兩往返時間,代入公式就可以求得流速

為求t1.t2之大小,先假定c>v,則c^2>(c^2-v^2),而c>(c^2-v^2)^(1/2)

並令c/(c^2-v^2)^(1/2)=k,則t1=2a(k^2)/c,t2=2ak/c 且k>1 則t1> t2

則得到AB往返時間大於AC往返時間

但這與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有何關係呢???

3fn5.jpg

如圖所示,在實驗裡,一個光源產生的光被射束分離器分成兩條互相垂直的光線,在各自經由反射鏡到達實際上為望遠鏡的偵測器中,故此,光線傳遞的狀況,就如同前面所提及某甲在河中往返的情形是一樣的

當然,邁-莫實驗中的儀器是裝在地球上的,跟隨著地球在靜止的乙太中移動,所以,對於這些儀器而言,也會感受到迎面吹來的"乙太風"

這乙太風對於光線的影響,也正如前面所敘述的,可以得到以下之等式

t1=2ac/(c^2-v^2)

t2=2a/(c^2-v^2)^(1/2)

只是,等式的樣子沒變,但是代表的意義卻不同了,這裡的c是指光速,v為乙太風的風速,也是地球相對乙太的速度,而t1.t2一樣代表著水平鉛直方向上作的運動所需之時間

邁克爾孫與莫雷認為t1.t2之間會有微小的時間差,因此,他們預期光波的相位會因為這個時間差而有些許的不同,而時間差可以經由望遠鏡去測定其干涉條紋圖樣後計算出來

PS:由於這個實驗裝置只能測得時間差,而非真正的往返時間,所以最後必須使用比前述更複雜的公式( 原公式 v=[1-(t2/t1)^2]^(1/2) ),用以計算乙太風的速度,或是地球在靜止乙太中的移動速度

fringeshiftswu3.jpg

這是邁克爾孫與莫雷所希望出現的干涉圖形

michelsonmorleyintzn6.jpg

邁-莫實驗裝置的光學儀器放置在沙岩板上,沙岩板裝於空心圓形木質浮板上,放入形狀相同充滿汞的鑄鐵槽內,以減少變形與振動,整個岩板可以轉動,以觀察任何方向的干涉圖形

lightpathnb9.jpg

垂直觀察實驗裝置,顯示兩垂直光束所通過的路徑,在每一個光通路的底端各放四個反射鏡,則光束可以來回反射數次,以提高準確率(提高時間差)

圖中的D是鍍銀的玻璃板,C是未鍍銀的玻璃板 T是望遠鏡 S是光源 L是凸透鏡 在T那組反射鏡中有一個是可以調整的反射鏡 他沒有畫出來

實驗最後的結果是t1=t2 沒有他們所預期的干涉條紋 推得結論是沒有乙太

-------------------------------------------------------------------------------------------分隔線

後續的發展就是荷蘭物理學家勞倫玆,為了解釋這個實驗的結果,推論出的"物體收縮假設"

不過他因為這個假設,被人批評的蠻嚴重的(H)

這個實驗做了8年 最後這幾位學者都有因為這個實驗,拿到諾貝爾獎的樣子

一個如此複雜的實驗要在這裡講明白,實在是不太可能,不過要簡單認識點科普知識到是沒有問題的

我有聽過一個相對於這個舊乙太說的新乙太說

據說新乙太是確實存在的,不過不太清楚就是了

-------------------------------------------------------------------------------------------分隔線

參考書目

相對論圖說p10~P21

白話相對論p8~p11

圖片來源

Dayton Miller's Ether-Drift Experiments: A Fresh Look 想要更深入了解,就來這裡瞧瞧吧

自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為了要了解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要先知道乙太的幾個特性,以及一個比喻說明

1)乙太充滿整個宇宙

2)乙太能穿越所有物質

3)乙太是靜止的

接著,假設有一條河水流速為v,方向則如圖中所示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45EEgkiS187Kc5yEr2qWxiAkpo5nZbpxCqb0omA96t7N0PW3VNfcz2lppGZZmTIfa0Vn7SLp3uCsN4yHCVHNRDOYM5KCtp3rQAlWTbqz566A

現在問,某甲由A點往B點前進,然後往返之時間t1,與有A點往C點前進,然後往返之時間 t2,那個時間較長???

假設AB和AC的距離相等(皆為a),而AB和水流方向平行,AC則與AB垂直

1)

如果某甲在靜止水中之游速為c,當它由A點往B點前進時,它的實際游速為c-v;而當他由B往A折返時,他的游速為c+v

則某甲來回AB之間,所需要的時間為t1=a/(c-v)+a/(c+v)=2ac/(c^2-v^2).....1式

2)

如果某甲由A往C,然後折返A則所花時間為多少呢???

當他直接向著C點前進時,必會受到水流之影響,而著陸之地點必不是原來預期之C,而是比C較左方一點的某個位置.所以,他必定要以另一點D,為前進目標,以抵銷水流對他之影響.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7MbcbhDaSmuGRziulWvk3fgFkXtAKUVFc8R-WfIWG-BRYl3WYZQ6_02-iGkqzFEcq0wow8go-e18dCgQXknMsBsvFN47zyljC3c6x3qXnnpw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先假設水是靜止的.而某甲則以游速c向D點前進,這時,水流才發生作用,將他由D點帶往C點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AC距離為a,則某甲由A點往C點之時間為a/(c^2-v^2)^(1/2),而由C點往A點亦然

故此,某甲由A點往C點之來回時間為

t2=2a/(c^2-v^2)^(1/2)....2式

讓我們先把這t1,t2整理一下(1式/2式)

可以得到v=[1-(t2/t1)^2]^(1/2)

流速=游速*[1-(AC往返時間/AB往返時間)^2]^(1/2)

也就是,只要知道原來之游速,及兩往返時間,代入公式就可以求得流速

為求t1.t2之大小,先假定c>v,則c^2>(c^2-v^2),而c>(c^2-v^2)^(1/2)

並令c/(c^2-v^2)^(1/2)=k,則t1=2a(k^2)/c,t2=2ak/c 且k>1 則t1> t2

則得到AB往返時間大於AC往返時間

但這與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有何關係呢???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74nIjJOB3R2R-Ks5xicCCsnAbV4aIDeCKJMWaHKKzcj8buojrGhHzz07tjCl4Mm967qrpa6zi9ozPWRA2fAjJ9lAnZlw5wFEfsVrRcwSkZHA

如圖所示,在實驗裡,一個光源產生的光被射束分離器分成兩條互相垂直的光線,在各自經由反射鏡到達實際上為望遠鏡的偵測器中,故此,光線傳遞的狀況,就如同前面所提及某甲在河中往返的情形是一樣的

當然,邁-莫實驗中的儀器是裝在地球上的,跟隨著地球在靜止的乙太中移動,所以,對於這些儀器而言,也會感受到迎面吹來的"乙太風"

這乙太風對於光線的影響,也正如前面所敘述的,可以得到以下之等式

t1=2ac/(c^2-v^2)

t2=2a/(c^2-v^2)^(1/2)

只是,等式的樣子沒變,但是代表的意義卻不同了,這裡的c是指光速,v為乙太風的風速,也是地球相對乙太的速度,而t1.t2一樣代表著水平鉛直方向上作的運動所需之時間

邁克爾孫與莫雷認為t1.t2之間會有微小的時間差,因此,他們預期光波的相位會因為這個時間差而有些許的不同,而時間差可以經由望遠鏡去測定其干涉條紋圖樣後計算出來

PS:由於這個實驗裝置只能測得時間差,而非真正的時間,所以最後必須使用比前述更複雜的公式( 原公式 v=[1-(t2/t1)^2]^(1/2) ),用以計算乙太風的速度,或是地球在靜止乙太中的移動速度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6ULtWI0H1-4S2Mc-vCuJHgrrpukO7Xo3WXga-752_KeKykdO95LjBghfHb32LsOavV2kIxC27amY6y4Pi-AIJbn4XGv1zUuXWnQ9DBeVeu5f6LdG6Mz7Be

這是邁克爾孫與莫雷所希望出現的干涉圖形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7Bsq-u7xbPO3ifvXOjjiT9JAdhqu5_TWObT_1CLoeU9X9KIq6CskDnwWBp2BjvzkHaCw1V37lgLjrqt-IARbNpNu2HtgBoQpCeG08gVjCzcJ-jUb8MYxOr

邁-莫實驗裝置的光學儀器放置在沙岩板上,沙岩板裝於空心圓形木質浮板上,放入形狀相同充滿汞的鑄鐵槽內,以減少變形與振動,整個岩板可以轉動,以觀察任何方向的干涉圖形

x1pAdjo0uCo2H2qPMmofr-EO7MnIeh5u54SxCEKy_1gRZ6CocmL2FgBp3JydzXZKTpxDYFH_p0V7259seF1acM-7dHgld5HHbpaegLd52YZF6kor7OvvDr-3n2KLNsCp616OQmRdti94VlSXiF_1ajFJQ1tKgnxK9Ml

垂直觀察實驗裝置,顯示兩垂直光束所通過的路徑,在每一個光通路的底端各放四個反射鏡,則光束可以來回反射數次,以提高準確率(提高時間差)

圖中的D是鍍銀的玻璃板,C是未鍍銀的玻璃板 T是望遠鏡 S是光源 L是凸透鏡 在T那組反射鏡中有一個是可以調整的反射鏡 他沒有畫出來

實驗最後的結果是t1=t2 沒有他們所預期的干涉條紋 推得結論是沒有乙太

-------------------------------------------------------------------------------------------分隔線1

後續的發展就是荷蘭物理學家勞倫玆,為了解釋這個實驗的結果,推論出的"物體收縮假設"

不過他因為這個假設,被人批評的蠻嚴重的(H)

這個實驗做了8年 最後這幾位學者都有因為這個實驗,拿到諾貝爾獎的樣子

一個如此複雜的實驗要在這裡講明白,實在是不太可能,不過要簡單認識點科普知識到是沒有問題的

我有聽過一個相對於這個舊乙太說的新乙太說

據說新乙太是確實存在的,不過不太清楚就是了

-------------------------------------------------------------------------------------------分隔線2

參考書目

相對論圖說p10~P21

白話相對論p8~p11

圖片來源

Dayton Miller's Ether-Drift Experiments: A Fresh Look 想要更深入了解,就來這裡瞧瞧吧

自己

-------------------------------------------------------------------------------------------分隔線3

我打的好辛苦阿...其中還斷線2次...整個重打...

雖然我想不會有人想轉載...但是要轉之前還是pm一下讓我知道吧...

已經兩點多了= =...

板大~分享完了~

不錯不錯 拍拍手....幫你置頂

我呆會要出門 待會回宿舍慢慢欣賞你的傑作

但是為啥圖都看不到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錯不錯 拍拍手....幫你置頂

我呆會要出門 待會回宿舍慢慢欣賞你的傑作

但是為啥圖都看不到阿...

圖看不到嗎???

我檢查一下連結好了 可是我看的很清楚的說

我覺得我沒有打到重點

因為找到有關真正的實驗內容都是英文版的= =""

結果後面就跳了一大段 所以我說是超簡易版

有辦法的話再慢慢補上實驗內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 3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