暱稱暱* 10 發表於 December 25, 2004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5, 2004 2004.12.24 中國時報 論戰略與戰術張榮豐 在台灣,Strategy翻譯成「戰略」,而將Tactic翻譯成「戰術」,由於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容易混淆。嚴格的說,「戰略」是一連串決策的總和效果,而「戰術」則是指一個個別而孤立的決策行動。或者說,「戰略」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其所有行動指導的原則;而「戰術」則是在戰略的指導下,針對具體時、空環境所做的決策或具體方案。如果用一個更簡單的區別,那麼可以說:五官可以感受到的範圍,是屬「戰術」的部份;而五官無法感覺到的指導原則,是屬「戰略」的部分。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以坦克入侵波蘭,當波蘭的騎兵遇到坦克的那一刻,必須做出的反應,是屬「戰術」的範圍;而德國參謀本部,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即根據國際情勢、歐陸地形、武器的發展趨勢、戰爭的形態,以及國家的目標,研究後認為,將來戰爭必須大量使用坦克,因而決定發展裝甲部隊,這是屬「戰略」的範疇。倘若波蘭的參謀本部,也在二次大戰爆發前,根據國際情勢、歐陸地形,以及德國的企圖、波蘭的國家目標、資源…等,設想一旦爆發戰爭的最壞劇本,例如騎兵遇到坦克,而後預先發展反坦克火箭筒,配屬到騎兵部隊,這就屬波蘭的國防戰略範疇。雙方在這樣的戰略指導原則下,則當波蘭騎兵,遇到德國坦克的那一刻,波蘭騎兵的戰術動作,就會以裝備的反坦克火箭來反擊德軍的坦克。但很不幸的是,由於波蘭沒有發展這樣的戰略,所以騎兵就很容易被坦克擊潰。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戰略」錯誤,很難用「戰術」來挽救,同時「戰術」不能,也無法違反「戰略」。 如果用戰略和戰術的角度來看待危機管理,那麼針對危機預防階段的最壞劇本寫作、危機偵測、危機防範,以及應變計畫的預擬,而危機處理階段的性質判定、目標設立、指揮所的開設,最後復原階段的檢討、復原…等工作,預先根據國家資源,及想要達成的危機管理目標來研擬指導原則,這都屬「戰略」的範疇。而在各個階段,尤其是危機爆發後,依當時的實際時、空環境所做的具體作為,則屬於「戰術」範疇。 無論國家、組織、企業或個人,如果沒有審度客觀環境、設立明確目標,而後擬定戰略,那麼所有行動將失去方向感,有再靈活的戰術,也難以累積戰果,有時互相矛盾的戰術,還會使戰果互相抵銷。中國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其中許多故事也許不符史實,但在說明諸葛亮對劉備所提的「隆中對」,則是描寫「戰略」的最佳例子。 故事中的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前,流離失所,盡打無謀之仗(即沒有「戰略」指導原則),所以戰果無法累積,甚或有時淪為傭兵,連妻子也被曹操俘虜,關羽也寄人籬下。而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大勢(即客觀環境)後,設立了求生存、蓄力量、待變天的「戰略」目標,而確立了取四川平原、施善政以安內,並對西南少數民族採「綏靖政策」,以解後顧之憂,對外則與孫權聯盟,待天下有變再進攻中原的「戰略」指導原則,這就是弱者先求生存再求發展的「戰略」,也是「隆中對」的基本精神。從此之後,三分天下,劉備有了基本「戰略」方向,戰果自然可以累積,終成三國鼎立之局。 世局多變,計畫似乎永遠趕不上變化。所以「戰術」必須視當時的時、空變化而靈活調整。但如果不預先設立目標,不確定基本方向,擬訂「戰略」指導原則,聽天由命似的靈活戰術,輕則浪費寶貴資源,重則帶來災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錫蘭奶茶 10 發表於 December 25, 2004 檢舉 Share 發表於 December 25, 2004 就像陸遜白衣襲關羽~戰術很成功但戰略就極為失策~還差點亡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