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day 10 發表於 September 8,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September 8, 2006 本文原載http://blog.yam.com/grayhawk/archives/1927266.html ,作者又是灰鷹爵士===六月初,Elaine Markson 經紀公司的海外版權負責人茱莉亞‧肯尼(Julia Kenny)來信告知:《不存在的女兒》平裝版上市了,而且由於邦諾等大型連鎖書店的追加訂單,總印量已經超過 100,000 冊。起先我還不以為意,想不到六月底又收到她的信,興奮地告訴我們這本書衝上紐約時報排行榜第十一名。這下可引起了我的注意,上網一查發現不得了,豈止紐約時報,還有邦諾書店、出版者週刊、獨立書商協會、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排行榜,通通名列前茅!亞瑪遜網路書店總排名始終維持在 100-200 之譜,邦諾網路書店更曾高達 #23,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超級亮眼的成績。 我彷彿正目睹另一個《追風箏的孩子》暢銷奇蹟的誕生,而一切都有跡可尋:精裝版賣座普普,大平裝推出後卻因為口碑和讀書會而銷量竄升,大量排行榜的亮麗成績,知名作家的強力推薦,以及真摯感人的故事。《不存在的女兒》同樣入選了邦諾書店的發現新人選書(Discover Great New Writers),此間還有趣事一樁:邦諾的選書編輯在網站上坦承,既然名曰「發現新人」,他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同一作者不得「發現」兩次。可是當他們讀到《不存在的女兒》,突然通通患了「文學失憶症」,假裝忘記作者金姆‧愛德華姿早在八年前便以小說集《火王的秘密》(The Secrets of a Fire King)入選,後來還獲海明威/筆會文學獎特別獎(PEN/Hemingway Award)。我和茱莉亞合作一年多,至今還沒幫他們賣掉半本書,甚至根本沒有索取過《不存在的女兒》樣書。現在平裝本銷售開出長紅,我當然樂於修正自己的錯誤,趕忙請她寄來。1964 年,美國肯塔基州,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讓整個世界陷入白茫,也永遠改變了大衛和諾拉夫妻的生命。大衛是年輕有為的整形外科醫師,和諾拉新婚燕爾,正殷殷期待第一個孩子的誕生。距離預產期還有三個星期,孩子卻提早出世,在來不及找婦產科醫師的情況下,大衛只好在自己的診所裡替妻子接生。諾拉順利產下健康的男嬰保羅,這時子宮卻再度收縮,生下保羅的雙胞妹妹菲比。大衛一看心就涼了半截:菲比是典型的唐氏症病例。他彷彿回到醫學院的學生時代,在指導教授的審視下朗誦出種種症狀:肌肉鬆弛、發育遲緩、心智成長緩慢、先天性心臟病,還有,早夭。 大衛想起自己體弱多病的妹妹,只要稍跑幾步就會氣喘吁吁。貧困的雙親沒錢讓她接受診斷,等到發現先天性心臟衰竭,已經太晚太晚。妹妹十二歲時離開人世,母親從此再也沒有笑過。他記得她每天早上走到女兒墳上,他記得她不時拉起窗簾暗自飲泣,他記得太清楚,以致於他決定不要讓同樣的悲劇在妻子和兒子的生命中重演。他請護士卡洛琳帶走菲比,把她送往安養之家。然後,當諾拉被兒子的哭聲吵醒,他走到妻子身邊,告訴她:「親愛的,我好遺憾,我們的小女兒出生時就死了。」 而這只是小說的第一章。 《不存在的女兒》從那個命運的風雪夜開始,切片式敘寫其後二十五年間的故事。大衛以為能免去妻子面對女兒早死的悲劇,誰知諾拉走不出女兒夭折的陰影,而保羅則得不斷和妹妹的幽靈糾纏,換取父母的一點注意。大衛的滿心愧疚不能言說,於是他一頭栽進攝影,運用「記憶的守護者」(memory keeper,即相機,也是原文書名由來)試圖捕捉片刻的完美。諾拉開始酗酒、外遇,只為了麻木自己都說不清的失落。 但是卡洛琳並沒有送走菲比。在開車離去的途中,這位暗戀大衛的護士決定獨自把女孩養大。她靠各式各樣的兼差賺取生活費,用一己之力與不合理的教育體制對抗,為女兒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這兩個家庭形成了明暗的強烈對比,活著的保羅和「死去」的菲比;物質生活無虞唯獨不能坦率以對的醫師,困苦艱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誠勇敢的單親媽媽。作者帶領讀者穿越 60, 70, 80 年代,和書中人物一同經歷女權運動、越戰傷痕和殘障法規,從那個畸形兒被偷偷送走的年代,到父母主張殘障兒童也應該親手撫養、並享有正常入學權利的後來。多年以後,當卡洛琳與大衛重逢,她對他說:「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等待國外樣書寄達的週末,我去買午餐,在便當店裡隨手翻閱過期報紙,竟看見「棄嬰之父」王精明醫師涉嫌長期販賣嬰兒的報導。這位三十多年前成立棄嬰之家,還曾當選好人好事代表,並打著棄嬰之父名號參選台北縣長的七旬老翁,曾被控用蒙古症患者嬰兒掉包健康嬰兒,再私下販賣健康嬰兒牟利。 提著便當走出來,當頭的烈日毒辣,台北的空氣像是永遠擰不乾的抹布,濕熱地包裹上來。我腦中一片空白,有個聲音告訴我,好像在哪裡看過哪本書,與報導息息相關,然後才想起《不存在的女兒》。再查了資料,原來「蒙古症」就是「唐氏症」的舊稱。而王醫師 1968 年在台北成立「棄嬰之家」,不正是小說故事開始的那個年代?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兩個故事竟然跨越時空牽起了幽幽絲線,在我們的當下發光。 ===版上如果有人常看博客來外文館,對這本書應該會有點印象,因為它實在掛在外國報刊排行榜和銷售量前十大太久了......。中文版都還沒出呢,到時候想必又會是一片驚人的暢銷盛景=w=其他紀錄雖然也很嚇人,但是為免廣告嫌疑太明顯,暫且不提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