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譜詳細版 + 拗救大法


Recommended Posts

詳細版

五言絕句 順粘格(正格)(首句有押韻)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絕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註釋

五絕言平仄聲之第一、三字可不論...第二、四字應分明

但第二字平聲、第四字仄聲者

第一字必用平..不可用仄

如第二字仄聲.....第四字平聲

則第一字平仄聲皆可用

簡而言之 平平應有兩字相連蓋不可犯有孤平故也

七言絕句順粘格(正格)(首句押韻)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詩順粘格(正格)(首句無押韻)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詩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詩正格(首句末字有入韻)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詩 偏格(首句末字不入韻)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拗救"........

"拗"是在近體詩所立下之格律句裡

是在那格律詩句子第一...三..或第五字規定位置處

將平仄字互易了...

"救"~~多是因為近體詩的句必須避孤平...而又多在三五位補救

有補救亦可成格律詩...但稱為詩章句子用了"拗救"了

這多是一種靈活的定立,古時的詞句語和現代語言不太可能總是平平仄仄的..

例..."秋風(今)晚[未]情盡,催動[火]星(馳)遠來。"

此為"拗救"句子 平聲(今)救仄聲[未],(馳)救[火]

出現"拗救"那句便叫"拗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哥 這好像有了

五律是否打錯

拗救部分 加以補充

單句救 常為救孤平

如敝人詩句"好景洗新誰最雅"

因"洗"為仄聲 因此改第五字做平聲"誰"

一般來說 "仄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常見 而已被視為律句

"仄平平仄仄"亦同

而特殊例子"仄仄平平仄平仄"起先為拗句 為救孤平及下三仄

但因常見而已被視為律句

對句救 亦為救孤平

例子不多 不常用

而其他如對聯救 更為鮮少

其他律句如"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則為根據一三五不論之原則而定

而所謂孤平 下三平 下三仄等 敝人固頂資料已有

自認較完備 煩請不吝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拗與拗救

而七言之第三字除「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外,其餘亦皆可不論,蓋因此式如易平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故不可不論。至於如何論法?即務必要救。而其救法為本句自救,即將第五字易「仄」為「平」以救之。如:

題淮南寺nn程顥

♁ ※ ◆   ♁ ♁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         ※ ◆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詩中第一句「北」字,該平而仄,則以第五字「休」該仄而平救之。(詩中◆符號者,乃因欲造成拗救之局面,而於該用仄聲字處,改用平聲字);第四句之「晚」字該平而仄,則以第五字「相」字該仄而平救之。至若七言第五字除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式可以不論外,如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式裡,第五字易平為仄,即犯「孤平」而成「拗句」。此種句型本句不能自救,須以對句相救。例如:

三月晦日送春 賈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     ※ ◆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詩中第三句「不」字,該平而仄,造成「須」字孤平而不能自救,需以對句「猶」字相救。而「猶」字亦兼救本句之「曉」字,此稱雙救法,讀者細心觀察自能體會。現在再舉出數則對句相救之例,以加深讀者印象。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縷衣)

至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中,若第五字易平為仄,即成下三仄。

而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式中,若第五字易仄為平,即成下三平,故非論不可。如前例之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之例,到底少數,且出之於大作家之手,無人敢於非議。初學者如用此種拗句,易讓人以為不懂格律。尤其是在擊缽詩會裡,一用此種格式,即被詞宗刷掉而不屑一顧。讀者不可不慎。

--------------------------------------------------------------------------------

特拗之例

另外有兩種「特拗」之例,分別說明於下:

                       ※◆

一:將七言定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

或五言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此種句式,稱之為「單拗」或「特拗」。前人詩中屢屢見之,故與其謂之拗,毋寧稱做另一種「定式」更為恰當。如(拗處以紅字標誌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宋之問:大庾嶺北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杜甫:先主廟首聯)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武侯祠)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此例句法,幾已成為詩人之一種風尚,可以表現出詩之高古,例子之多不勝枚舉。唯應注意者,即此種句式之頂節第一字,應避免用仄聲字為原則,蓋一用仄聲字,則又形成頭節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絕對。如: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首聯)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首聯)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次聯)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貢性之:湧金門見柳)

等等,唯初學仍以盡量避免為宜。

二:將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成

      ※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五言定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成

    ※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即將七言出句之第六字,或五言出句之第四字,易平為仄。而以七言對句之第五字,或五言對句之第三字,易仄為平以救之。此類句式多數用於首聯,間有用於其他二、三、四聯者,唯機率較少。蓋唐人於詩之起句,皆給予較大之發揮空間,不甚注重格律也。如: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出句「此」字該平而仄,而以對句「空」字該仄而平救之。又如: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王維:歸嵩山作次聯)

出句「有」字該平而仄,而以對句「相」字該仄而平以救之。且「相」字亦救本句「暮」字,此稱「雙救法」。

前述兩種特拗之例,已經跳出「二、四、六分明」之規範,嚴格說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論,並非絕對正確。讀者應有此認識,方不至誤入歧途而不自知。王船山【薑齋詩話】亦云:「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可恃為典要。『昔聞洞庭水』,『聞』、『庭』二字俱平,正爾振起,若『今上岳陽樓』,易第三字為平聲,云『今上巴陵樓』,則語蹇而戾於聽矣!『八月湖水平』,『月』、『水』二字皆仄,自可;若『涵虛混太清』易作『混虛涵太清』,則為泥磬土鼓而已。又如『太清上初日』,音律自可,若云『太清初上日』,以求合於律,則情文索然,不復能成佳句。又如楊用修警句云:『誰起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烽煙』

若謂『安』字失粘,更云『誰起東山謝太傅』,則拖沓便不成響」。觀乎此,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語可知矣。

除以上所談之拗與拗救外,許多詩人,因不甘受律句之束縛,或故意求取高古之格調,而於節奏點用拗。如: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首聯)

出句連用四仄,而以對句第三字「成」字救之,且「成」字兼救本句之「往」字。又如: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首聯)

首句作「仄仄平仄仄」拗而不救等。清趙翼於【陔餘叢考】云:「拗體七律,如『鄭縣亭子澗之濱』,『獨立縹緲之飛樓』之類,杜少陵集中最多,乃專用古體,不諧平仄。中唐以後,則李商隱、趙嘏輩,刱為一種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望)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秋夕)

之類,別有擊撞波折之致。至元遺山又刱一種拗在第五六字,如:

來時珥筆誇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高平道中望陵川次聯)

太行秀發眉宇見,老阮亡來樽俎閒。(望蘇門)(按疑為望薊門)

雞豚鄉社相勞苦,花木禪房時往還。(望崧少次聯)

肺腸未潰猶可活,灰土已寒寧復然。(過濁鹿城與趙尚賓談山陽舊事次聯)

市聲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出東平次聯)

冷猿挂夢山月暝,老雁叫群江渚深。(寄答商孟鄉次聯)

春波澹澹沙鳥沒,野色荒荒煙樹平。(僕射陂醉歸即事)

東門太傅多祖道,北闕詩人休上書。(追用座主閑閑公韻上致政馮內翰二首之一次聯)

之類,集中不可枚舉,然後人習用者甚少。【甌北詩話】云:「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於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山谷因之,亦務為峭拔,不肯隨俗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究而論之,詩果意思沉著,氣力健舉,則雖和諧圓美,何嘗不沛然有餘。若徒以生闢爭奇,究非大方家耳」!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云:「魯直換字對句法如:

只今滿座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贈別幾復)

鞦韆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道中寄公壽)

獨乘舟去值花雨,寄得書來應麥秋。(送陳氏女弟至石塘河)

平原曉雨半槐夏,汾上午風初麥秋。(奉送劉君昆仲)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無蘄三折肱。(寄黃幾復)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次聯)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食瓜有感)

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苕溪漁隱】則云:「此體本出於老杜,如:

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江雨有懷鄭典設三聯)

外江三峽且相接,斗酒新詩終自疏。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處郎?(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次聯)

洲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暮春三聯)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柑猶自青。(即事次聯)

似此體甚多,聊舉數聯,證其非魯直變之也。至於拗與拗救之法,歷代詩家迭有著論。今更舉其較為具體者,臚述於後。

宋方虛谷(回)【瀛奎律髓】云:

拗字詩在老杜集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正三按:應不只此)不只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雖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今江湖學者,喜許渾詩「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湘潭雲盡暮山出,巴蜀雪銷春水來」,以為丁卯句法,(許渾有別墅於潤州丁卯橋故詩集名【丁卯集】)殊不知始於老杜,如「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處郎」?「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之類是也。如趙嘏「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亦是也。唐詩多此類,獨老杜吳體之所謂拗,則才小者不能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止為語句要渾成,氣勢要頓挫,則換易一兩字平仄無害也,但不如七言吳體全拗爾!

清董文渙【聲調四譜】亦云:

五律拗體,趙譜(趙秋谷聲調譜)言之屢矣,然終未分明者,以其誤以古體當之也。今於正律之外,分為二格,一曰古律,一曰拗律。蓋由於盛唐律體本寬,往往雜以古體,在爾時自有此一種,但究用古詩平仄而音節則律,此之謂古律,而非拗律之正式也。蓋古詩多下三平,及中三平者,律體無之。拗律亦然,拗者何?不過宜仄而平,宜平而仄而已。然用拗用救,而黏對斷斷不可紊,故必有一定之處,大抵一三互易耳,世言一三五不論,非不論也,正拗救之法也。黏對之法,即所謂二四六分明者。此與七言拗律不同,七言有拗黏拗對,而五言則不可。惟「仄仄平平仄」可拗為五仄句,第四字不黏不為落調。餘則不能,此其拗之極變也。其法有三:一曰拗字,一曰拗句,一曰拗聯。拗句本句自拗自救,如「平仄仄平仄」句,與「仄平平仄平」句,三字拗而一字救,對句不救亦可。不必二句皆用拗也。拗聯者本句拗下句救,如「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一聯首句三字拗仄,首字不救,則下句三字必拗平救之也。若下句三字既平,則首句亦可拗仄,蓋二三連平即不犯夾平。則首句首字又不必斤斤拗平以救之也。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二句謂之拗字,首字可救可不救,此在試帖猶然,不得謂之拗體,不論可耳!蓋此聯之拗法,不在首字而在三字。但下句三字不可拗平,若拗平則成古句。此其界之判然者。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若再拗首字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為「仄平仄平仄」句,則拗極矣。而下句則斷斷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總之,拗律之變極之夾平而止。而絕不用中下三平之句,此古律之分也。拗字者無論已,若偶用拗句拗聯,則無詩無之,不得專為拗體也。至於前拗後正,前正後拗諸法,趙譜論之備矣,不復贅云。又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集中此體富幾至三十首,遂為後世所祖。但其法不傳,鮮有窺其秘者。蓋唐人律詩本有古律一種,雖係律詩體制,純用古詩平仄行之。世人多見此種,遂誤以古詩平仄即為拗律。紛紛祖述,轉相傳授,,由是古律毫無區分,而其法遂漸晦矣!宋人唯山谷此體尤多,大抵合者十之八九,其不合者亦間一二。至方虛谷特標「拗字」一格,似知所別矣,但所標者往往於句中一二小異者,即目為拗。於拗體痛癢絕不相關,殊無足論。趙譜於此體,頗亦列出單拗雙拗,似欲苦為分明,但其所稱雙單拗法,終屬隔膜。且不明拗黏拗對之法,則大體已不得其端。雖斤斤於字句間求之,終不能合,近時論詩諸公,又以老杜吳體即為拗體,則又混體裁於平仄,更屬支離矣!大抵七律拗法與五律不同,五律雖通首單拗雙拗互用,而黏對之法毫不可紊。七律則單拗雙拗之外,又有拗黏拗對之法,此與五言迥然異者。人第知別乎律者為古,別乎古者為律。而不知既別乎律,又別乎古,更別乎拗古,方為拗律。且又別乎五言拗律。乃為七言拗律也………中三平(按:當指五律言)、下三平之句,無論五、七言,皆古詩正式,非拗律也。蓋古律之分,全以下三字為主。末二字用連平者上字必用仄,此律詩正體,確不可易。不得雜入古句中,界限甚嚴,非可隨意通用者也。至於孤平夾平諸句,律詩最忌。而拗體則獨喜孤平,而忌孤仄,夾平亦然,此又相反之一道也。

而清翟翬於【聲調譜拾遺】一書亦云:「凡律詩上句拗,下句猶可參用律調。下句拗,則上句必須拗調以協之,此不易之法」。又云:「唐人五七言近體詩,起調多用作拗句,是知詩律於起調較寬也」。日人森木來之【唐詩選評述】一書中則云:「起句下三字準平仄之例,別成一種音節,如:『八月湖水平,北闕休上書』等是也,然若此體上二字必當用入聲字,此關音節之至理,學者不可不知也」。然此類終非正格,初學者萬勿以此為訓。

此外,詩人於平仄譜上可平可仄之處用拗,固可不救,然許多作者,每於有意無意之間,造成拗救之局面,使其聲調更覺鏗鏘悅耳。如:

宮詞 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捲近秋河。

首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而以第三字該仄而平救之;第四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亦以第三字「簾」字該仄而平救之。

題金陵渡 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吳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

第三句第一字該仄而平,而以第四句第一字該平而仄救之。又第四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而以第三字該仄而平救之。然以仄救平之法,唯於「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式可用,如用於其他句式,即造成下一字之孤平而弄巧反拙。又如:

松間 王安石

偶向松間覓舊題,野人休誦北山移;

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不自知。

第二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而以本句第三字該仄而平救之;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而以對句第一字該仄而平救之。又如:

飲湖上初晴復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第一句「水」字該平而仄,而以第二句「山」字救之,第四句「淡」字該平而仄,而以同句第三字該仄而平救之。然皆處於可救可不救之處,如不救亦可。

--------------------------------------------------------------------------------

轉自詩學概要第三章 平仄(拗與拗救 特拗)

看看就好...

MISS版主~能幫把這篇移動到我的那個主題上嗎?

感恩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 2 months later...

前言:

近體詩有平仄之限,除提昇難度外,能和樂音亦是其因。如今樂譜失傳,唯平仄譜留存。欲學詩必先近體,故平仄譜為學詩必備教材。

七絕定式(其他可以下述方式推得):

1•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近體格律:

1•五絕為七絕去首二字,即"平平仄仄仄平平"改為"仄仄仄平平",以此類推,而平仄起相反之。

2•律詩格律實為絕句相疊,如首句入韻,則以入韻疊不入韻;如不入韻,則不入韻二疊,而需兩同起譜相疊,即平起疊平起,仄起疊仄起。

其他:

所謂入韻,是為首句是否入韻而言。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平仄譜不外乎幾種固定句式相互交錯而成,即平起或仄起決定第二、四、六字之平仄,入韻與否決定末字。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偶數字為節奏點,是故平仄必交錯,而非特拗句不違也。目的在於歌唱時的抑揚頓挫。韻腳之用相信不用多說。至於其餘奇數字,並非全然不論其平仄。所遵規則如下:

1•句尾不得出現"平平平"或"仄仄仄",違者稱之犯"下三平(仄)"。(不得抑揚頓挫)

2•句中除轉(三)句特拗,不得出現"仄平仄",違者稱之犯"孤平"。(平聲字音清且微,仄聲字音重且濁,故平聲字音虛須救)

另絕句平仄譜每聯必平仄相對,意即平起聯後接仄起聯,反之亦然。在律詩(排律)中則為交錯排列,即平起-仄起-平起-仄起...

※拗救、特拗等,將另開主題說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