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面對歷史與創作作品的虛實、界限之態度︰以《英雄本色》為例


Recommended Posts

最近達文西密碼電影上映

新聞、學術界、教會吵的狒狒揚揚。

我在這邊提供一個觀點給大家參考。

無論各位有無看過英雄本色這部片,

這部是非常容易分析的作品。

出自:我的歷史報告

+++++++++++++++++++++++++++++++++

梅爾吉勃遜主演並主導的「英雄本色」,是以14世紀蘇格蘭民族英雄William Wallace為主角,描寫他為主要為私仇而決定與英格蘭王室 Edward I 抗爭到底,並且打著反暴政的旗幟,漸漸吸收了各地民眾,並與Robert the Bruce合作,卻遭Robert the Bruce的父親背叛,最後William在死刑場以從容並堅毅的態度,喊出了自由。受到William壯烈犧牲而感動的人們,包括Robert the Bruce,帶領了蘇格蘭群眾打敗英格蘭王室,並統一了蘇格蘭成一獨立國家。對William和Robert the Bruce的情誼加以肯定,並且大力渲染了William的影響力、號召力以及英雄性。

  但有如片子開頭所示,「英國史學家也許會說他(梅爾)是個騙子,但是他仍想把 William 的英雄氣魄及勇氣拍出來」,就如本片原名Braveheart,明顯表達這部片子所著重的部份為何。所謂的電影就是如此,為了加強表現某些部份,勢必捨去一些部份,以致於這堪稱史詩的劇作,內容上可能不合乎多數人所認知的歷史,這就是矛盾,同時也是電影這個媒體素材的拓展力同時也是限制。

  片中 William 和 Robert the Bruce 之間所展現的情誼,以及描寫他出賣 William 非出自己所願,而是父親為了讓自己當上蘇格蘭王的陰謀,描寫 Robert the Bruce 和 William 簡直可以說是患難至交,並且在William 死後,原本要接受英格蘭爵位因為情感因素,突然帶領了 William 留下的餘黨反抗了英格蘭最終獨立。極其戲劇化。但在史實中,Robert the Bruce 其實一直將 William 看作自己獲得王位的最大敵手,1305年透過他的安排也就是和英國王室泄露Willam的位置, William 被英軍逮捕最後被處以死刑,因此該位民族英雄的殞落可說是他一手造成,Robert the Bruce 於1306年登位並順利在1314年征服了英國人,帶領了蘇格蘭的獨立,等於是利用了 William 在民間的號召力來達成自己目的後,就陷害了這位敵手。和電影描寫有極大出入。

  William 並不單單是個平民,他父親是地主階級,並且是小有名氣的蘇格蘭騎士,至於為何起義,確切的說法他是為了報父仇殺死了當地士兵而展開逃亡,成為王室的敵人,並漸漸建立聲望帶領民眾反抗王室暴政。電影中為了愛情而復仇,也許是為了符合商業取向、觀眾口味,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氛,以及 William 吸引了 Edward III 的妻子一事,雖然Edward III的確無能,導致於其妻在蘇格蘭革命獨立成功後,逃回了法國,但是中間的浪漫插曲,真實性不得而知,杜撰成份為大,也許是為電影營造出「英雄愛美人」這種情節,同樣的扭曲了歷史記載。

  對於 William 接受爵位而後因為所率群眾不服英軍蠻橫而逕自離開的描寫,恐怕也是將 William 太過於神聖化。還有他隻身一人去暗殺那些背叛他的貴族,恐怕單單是為了塑造他英勇神武的形象。至於那位總是自稱「愛爾蘭是他的」那名角色的登場,也許是為了逗趣或是表現出 William 號召力之廣泛,卻也容易讓觀眾帶有不必要的誤解或是聯想。

  批評總是來的很快,1995年本片上映時就已遭批判,它扭曲了歷史事實,但是在商業上和電影上獲得了極大的勝利,贏得五座奧斯卡獎項。由此可以清楚了解,多數的電影閱聽者,需要的不是真實的故事描述,而是煽情,尤其在美國這種英雄崇拜盛行的國土,本片能獲得極大迴響並不難理解。在文字上都可以依據作者意識形態而產生爭議和可疑性,更論電影這種影像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圖像也及容易造假,作為正面的閱聽者,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勇於質疑的思惟,才能不被牽著鼻子走。

  反過來說,電影正因為這種多元性以及可塑性,並且由導演控制影片的資訊量,使得導演更能操控情節,將焦點集中在自己想表達的中心思想上,作為教育以及思想傳播的工具,確實影響力、感染力深厚,易於深植人心。但是正如上面所述的,作為一個良好的閱聽者, 在觀賞時可以融入劇情被圖像以及音樂渲染所牽引情緒,以感性理解作品,有如閱讀小說般,而在觀影後我們需要有決斷和判別的能力,將頭腦離開情緒,以理性來批判作品,對待所謂的史詩作品更須如此,這是良好的閱聽者所必備的能力,同時也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闡述歷史的作品時應有的背景,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被誤導,看待一部作品也才會產生正面的效果與意義。

  但是同時,當一位優良的閱聽者已有了正確的知識的引導,再來觀看此片時,我相信並不會被誤導,也不會斤斤計較於劇情不合情理、煽情且扭曲歷史的部份。且同樣能在片中 William 大喊「Free」的經典橋段獲得對於勇氣以及捍衛自由的認知,如果能得到這樣的訊息,我想就如同片子開頭的文字般,梅爾吉勃遜導演本片的目的便達到了。

  畢竟世上並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相或真實,對於真理,每個人的認知也不盡相同,藝術的事物,就以藝術的角度來看待,也許更加貼切吧!

  參考資料:

1. William Wallac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Wallace

2. Sir William Wallace

http://www.electricscotland.com/history/wallace.htm

3. Sir William Wallace of Ellerslie "from Outlaw to Guardian of Scotland" – Background

http://www.waichung.demon.co.uk/william/wallace.htm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畢竟世上並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相或真實,對於真理,每個人的認知也不盡相同,藝術的事物,就以藝術的角度來看待,也許更加貼切吧!" 

很喜歡這句話..

創作作品,屬於藝術自由的保障範圍,即便與事實有所出入,但只要不封閉一般人對於事實真相的瞭解,所謂的"歷史真相"自然也就不會有所扭曲,因為一般人仍舊享有求知的權利,而藝術創造者也仍舊享有藝術自由的保障

對於某些事務是否有所弊病,絕對不是使其強制的沉默,或消極的冷漠,而是更為積極的去瞭解,運用更多的多元價值來為判斷,因此,如現今吵的沸沸傷傷的<<達文西密碼>>,也就不能簡單地以拒看,或強制地封鎖來作為批評它誤解歷史的部分,而是應該提供更多的不同資訊,給予一般大眾多元的訊息來為判斷

PS從上述的觀點來看,現今有許多電影常因為某些因素,而遭到封鎖的下場,個人即覺得相當不妥,一來侵害了藝術工作者的藝術自由,二來更剝奪了人民享受追求知的權利,用句言論自由保障的名言,"言論所帶來的弊害,最好的救濟方法,絕非強制的沉默,而是更多的言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即如是認為,

與其封鎖封殺,反而會更令人感到手段的愚蠢還有恐懼,

只能代表處理方無法用頭腦的良性思惟去辯駁去辯論

無法把不同的意見(且並無純真實、純虛假之分)攤開來給大家參考

只一昧的封殺炮轟的話,反讓人感到視界狹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