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祝:大學必修盡量少 讓學生發展興趣


Recommended Posts

集合國內外各大專院校設計類科學生所舉辦的第三十二屆「新一代設計展」今天(17號)起在台北世貿展覽館開幕,今年的主題是「美夢成真」。經濟部長張家祝致詞時提到,希望學校給學生的必修課越少越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依自己的興趣發揮設計才華。

第三十二屆「新一代設計展」十七號開幕。經濟部長張家祝曾經擔任大學校長,他在致詞時表示,台灣的設計實力已有國水準,是台灣足以自豪、也能仰仗的發展基礎。國家應該從教育制度鼓勵青年學子發揮創意,鼓勵學生多選修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往自己的興趣發展。

張家祝:『坦白講,我過去在學校服務的時候,我也不是很贊成學校給學生太多的必修科目,我覺得必修科目越少越好,盡量讓他們去選修。我自己覺得,包括我自己的小孩,我覺得他們在進大學時,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真的性趣在哪裡。』

張家祝認為,台灣雖然受限於天然硬體資源,但是創意和設計的軟實力不輸其他國家,現在不僅工業和商業需要設計,服務業也需要創意協助發展,希望新一代設計展可以帶動國內年輕人發揮設計長才。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30502/132013051701110.html

=====

下面回文有提到

"因為現在的學生10個有8個在耍廢,降低必修只會讓畢業生程度變差"

我是覺得那八個學生,就算給他們非常紮實的訓練,也不會成為一個有大成就的人

必修就算了,連選修也不管興趣只想找輕鬆的

人生的終點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

那種人不配讀大學

為了那80%的無心學習的人放棄了去創造一個賈伯斯的機會?

大學不是職訓所

贊成降低必修比重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不重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以下只是幻想,先不要抨擊我執行面...

我自己最近也覺得很遺憾,因為有一些我真的很想去學的課,但是卻沒有時間去學,都排滿了

我常想,有沒有可能只有有少少的必修課,但是有畢業學分

用嚴格的畢業考來確保學生的素質

這樣會好一些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理念不錯,但是這裡是台灣,大環境就錯了。

到美國海可以實施,不如說,學者又copy美國選課制度

你倒是說說看台灣要學誰的選課制度。

目前世界的大學體系大都是歐美體系,台灣不管是從日本還是從中華民國而言,都是繼受美國大學制度,不學美國學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認為,

大學是訓練思考邏輯的地方

如果一直執著於要學到什麼專業的東西,那和職訓所就沒有什麼分別了

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應該要很清楚什麼東西對自己是好的

每一個系都有很核心的知識,想當然爾要列為必修

但是比較非核心的知識,或許可以列為選修

讓學生選擇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東西。

私以為自己的系就是把必修排得太雜了 = =

電機、物理、材料、機械、化學、土木,都有參一腳= =

讓我們選修的空間變得非常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只看標題

大學不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地方嗎?

再看內文

會提出這樣的想法 是不是說設計人才,不應該被框架所侷限住?

可能我比較死腦經吧 我覺得必修學分 爽爽拿 少少拿不是件很好的事情

我認為,

大學是訓練思考邏輯的地方

如果一直執著於要學到什麼專業的東西,那和職訓所就沒有什麼分別了

又是那個老問題:請問你贊成「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這句話嗎?

樓上多半是贊成,樓樓上應該會反對。答案的歧義通常與對大學的想法有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倒是說說看台灣要學誰的選課制度。

目前世界的大學體系大都是歐美體系,台灣不管是從日本還是從中華民國而言,都是繼受美國大學制度,不學美國學誰。

你好,太久沒上,回應過期

台灣大環境問題,導致教育政策沒有穩定實施超過十年以上,

沒有足夠樣本,學生沒辦法得到定位

現在的問題不是要抄襲還是學習哪個國家的體制好

是要以台灣的環境作為立足點,去維持一種適合環境的教育體制

以台灣恐龍家長、學者,政策可能五年內會更改,成效真的不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好,太久沒上,回應過期

台灣大環境問題,導致教育政策沒有穩定實施超過十年以上,

沒有足夠樣本,學生沒辦法得到定位

現在的問題不是要抄襲還是學習哪個國家的體制好

是要以台灣的環境作為立足點,去維持一種適合環境的教育體制

以台灣恐龍家長、學者,政策可能五年內會更改,成效真的不大

你好。

光是十年,世界情勢會大大轉變、不可一世的企業會倒下、人們的思想會改變、學術的理論會更改……不論十年是長是短,外面世界的變化終究是巨大的。

而相較變化巨大的世界,教育政策十年不變?這會不會太不合理了?對我來說,這才叫恐龍政策。

適合環境的教育體制?以選課為例,怎麼作?廢掉學分制?課程安排得像高中一樣?還是乾脆變成以前的私塾科舉制?「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系統都是洋人的東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好。

光是十年,世界情勢會大大轉變、不可一世的企業會倒下、人們的思想會改變、學術的理論會更改……不論十年是長是短,外面世界的變化終究是巨大的。

而相較變化巨大的世界,教育政策十年不變?這會不會太不合理了?對我來說,這才叫恐龍政策。

適合環境的教育體制?以選課為例,怎麼作?廢掉學分制?課程安排得像高中一樣?還是乾脆變成以前的私塾科舉制?「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系統都是洋人的東西。

風雲大是走教育體系的嗎…?感覺這部份思考很多

教育政策是要長期穩定的實施,不是朝夕令改,我的意思是這樣,

至於你說10年變化大,在學生尚未建設完全的思想也會隨這趨勢走。

但是家長和老一輩的人不會,他們依舊依循著穩定、大型與風險低來限制教育。

選課無法作到100%讓所有人滿意,這點,你我都讀了超過10年書,都會有多少體會

所以更需要您這樣的人發表更多不同的意見。

我不知道教育在這方向上有沒有錯,

但是在根本上,他是正確的

我們都會有一樣的起點,不同的路徑、過程,或抵達不同終點

與其風雲大大如此注意教育體制,不如先關心自己,或周圍的人

我們對於教育所認知的態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reeting.

風雲大是走教育體系的嗎…?感覺這部份思考很多

我曾經想要成為一個老師,所以修過教育學程。

教育政策是要長期穩定的實施,不是朝夕令改,我的意思是這樣,

至於你說10年變化大,在學生尚未建設完全的思想也會隨這趨勢走。

但是家長和老一輩的人不會,他們依舊依循著穩定、大型與風險低來限制教育。

反面而言,政策長期穩定的問題,就是政策僵化。

事實上,如果把教育命令之類的技術修改算進去,政策幾乎是年年改。

與其風雲大大如此注意教育體制,不如先關心自己,或周圍的人

我們對於教育所認知的態度?

我希望人們能注意社會的問題,但是面對不想關注的人,我們也不能強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Greeting.

我曾經想要成為一個老師,所以修過教育學程。

反面而言,政策長期穩定的問題,就是政策僵化。

事實上,如果把教育命令之類的技術修改算進去,政策幾乎是年年改。

我希望人們能注意社會的問題,但是面對不想關注的人,我們也不能強逼。

老師這職業好。

對台灣來說,互相對立的兩黨我實在想不出

能讓教育有高而穩定的水平,而這部份超出政治範疇,故終止。

我現在認為台灣目前的問題不是政治,是心裡。

我們常看到社群網站有少部份的民代開始自婊台灣,

而這已經代表現在是思考的時代

但是還是會po著像酸民一樣的話

以教育來說,這些民代大部分都是高學歷的

這已經揭示以現在,教育高低已經不是過去30年前的教育水平,只有3%的精英能上大學

而是亂象的教育導致高等知識份子思想錯誤,進而影響民眾。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