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校定必修設計根本XX


Recommended Posts

大學就應該大家自由選擇想學的東西

沒事設計一堆像通識、第二外語、總學分數這些雜七雜八的規則幹麻

幫那些無心學習的人擔心幹麻,學校不可能保護他們一輩子

拿我們學校講

通識

六個分類,每個分類最少一門,共要11門才可畢業

造成了好老師,給分好,大家搶著選,結果出席率不到一半

為了畢業而選的人佔住了名額,真的有心想學的人選不到,拿不到資源

第二外語

第二外語或高階英文至少四學分

各大外語的初段課程因為簡單,也是一堆人搶著選,結果當然同上

畢業學分下限和單學期學分下限也是

造成一堆為了學分而無心學習的人來選

還有台大的單學期學分上限也是

怕學生的分數太難看而有了這規定

在學校拿到幾分重要還是在學校學到什麼重要

對一個樂在學習的人來說,有學到想學的東西就夠了

分數多少是其次,甚至被當也沒關係

大學生都幾歲的人了,他不想學習本科之外的東西是他本人的事

學校何必介入這麼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們是分四個通識

通識核心、藝術、自然、社會

規定每個通識必須至少選修2門才能畢業

必修上限阿...

我們學校規定全班平均不得超過81分

老師期末都會苦笑著跟我們說她必須要把全班成績調降才送得出去ˊ_>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微積分、普物、普化、國文、計概也是

國文從小到大都學了12年了,大學真的有必要繼續修嗎

經常看到有學校規定與那些科目沒相關的科系要去修計概、普物...那些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對 大學不是完全用來學你想要的東西的

大學是全人教育 不是職業訓練所 教你做人 而做人是全方面的

你提到的狀況我認為重點不在強迫選修

重點在於開課的多元程度不足(我自己覺得113的課就很...)

只要開多一點課 學生一定可以找到他有興趣的課程去上 也才不會造成浪費資源的狀況

國文.英文課的問題也在於此 我認為最大的關鍵所在是課程內容

也許有人需要中文寫作技巧 不需要古文

有人想學現代文學 不需要學怎麼寫作文 問題是現在的狀況 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而不能主動選擇

才會造成你文中說的狀況

我們是分四個通識

通識核心、藝術、自然、社會

規定每個通識必須至少選修2門才能畢業

必修上限阿...

我們學校規定全班平均不得超過81分

老師期末都會苦笑著跟我們說她必須要把全班成績調降才送得出去ˊ_>ˋ

其實我真的覺得台灣的教授都很仁慈了 出席分數 調分 加分樣樣來

一門課給一堆人85 90甚至98 99

捫心自問自己真的有把這個學問搞懂百分之九十嗎 .......

國外根本沒那麼多人在A+ 的分數 那都要很頂尖的人才得到的

我在猜 規定平均分數的原因是想讓全班的分數符合常態分佈 這樣優秀的人與沒讀書的人分數才會有差異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古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那些學分規定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無心修課的佔住位置,有心修課的可能四年都選不到

這種強制規定就好像在像外界宣傳說"我的所有畢業生都有受過全人教育喔"

非常有職訓所的感覺

國文、普物、普化這些課程有很大的問題

裡面有相當大的部份和高中重複

學校是不相信學生的程度?還是不相信高中老師的教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我也不喜歡修這麼多課:$

選修必修都還好

我相信學校會這樣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

通識的話古蹟學姊說得很有道理

像是有些預期會開的課都沒開

為了畢業學分只能修一些有些微興趣的課= =a

不過好處是學習不會偏食啦

畢竟如果真的全自由大概我只會修歷史課OTZ

而學長提到普物普化國文的問題

像普物普化重複的部分的確不少

但是也有一些是上大學才會學到的

如果可以結合過往所學以及新知識

效果應該會比只擷取部分章節好

大學國文其實也不是沒有價值

以前高中大多著重在文意選填及理解方面

但是大學國文著重在思考層面

這一點從上課內容以及考試就可略知一二

而且同樣一課高中看跟大學看的感覺會不同

與其說不相信學生程度及老師教學

不如說是要讓思考更寬更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但那些學分規定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無心修課的佔住位置,有心修課的可能四年都選不到

這種強制規定就好像在像外界宣傳說"我的所有畢業生都有受過全人教育喔"

非常有職訓所的感覺

國文、普物、普化這些課程有很大的問題

裡面有相當大的部份和高中重複

學校是不相信學生的程度?還是不相信高中老師的教學?

用你的邏輯就是 如果學校要求大家都會寫程式

那麼就是"我們的畢業生都會寫程式哦"^.< <-職訓所

如果學校要求大家都會游泳

那麼就是"我們的畢業生都會游泳哦" <-職訓所

(會做人的基本道理沒什麼好宣傳或誇耀的吧, 難道是我想太多?)

痾我記得微積分也有高中的範圍吧

難道學校是不相信這群全台灣聯考前幾名的菁英會算微積分嗎.....!!!(拍桌

通識課有他的道理在 無疑還有改進空間以更切合學生與社會的需求

但是把選課規則取消並不能解決問題

最後 推薦你修貝雯真教授的進階英文閱讀

修了之後會學到很多快速看英文文章的技巧哦 還可以練習英文口說哦~~~~~~(大拇指)

到底為什麼應用數學系要修普物ˊ_>ˋ

我又不走建模...

可以去問系上教授或導師看看 應該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古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設那麼多的課程是有一定的重要程度

國外的大學像哈佛,牛津其實都是通識教育為主專業科目為輔

哈佛甚至有一任校長直接列出幾本重要的課外讀物規定學生在大學期間務必熟讀

因此學習這些額外的課程在社會化和國際化來說是有一定的重要性

但是

我真的不知道台灣的大學開的這些課程到底是在幹甚麼

有些課程根本未來完全用不到,形同廢課(像我這次就不小心修到了一門.....唉.....不說也罷),

老師上的不給力,學生上的也興致缺缺

每學期選課表出來時我總是興沖沖的看看哪堂課感覺還不錯,值得我去學

結果都是失望收場,

學校真的要好好檢視檢視哪堂課實用哪堂課不實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發表於 (已編輯)
用你的邏輯就是 如果學校要求大家都會寫程式

那麼就是"我們的畢業生都會寫程式哦"^.< <-職訓所

如果學校要求大家都會游泳

那麼就是"我們的畢業生都會游泳哦" <-職訓所

(會做人的基本道理沒什麼好宣傳或誇耀的吧, 難道是我想太多?)

痾我記得微積分也有高中的範圍吧

難道學校是不相信這群全台灣聯考前幾名的菁英會算微積分嗎.....!!!(拍桌

通識課有他的道理在 無疑還有改進空間以更切合學生與社會的需求

但是把選課規則取消並不能解決問題

最後 推薦你修貝雯真教授的進階英文閱讀

修了之後會學到很多快速看英文文章的技巧哦 還可以練習英文口說哦~~~~~~(大拇指)

可以去問系上教授或導師看看 應該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的想法真的跟你寫的一樣

強制用不到程設的科系學生修計概

還為了大多數沒興趣的學生設計了一套非常簡單的課程好讓他們及格

學完後有興趣的人學不到想學的東西,沒興趣的和沒學前沒什麼不同

為何不使資工系加開名額,讓外系的人選修

不要讓無心的人浪費資源,有心的人可學到更紮實的內容

有些人明明不會程設,在成績單上寫著計概及格,這樣不奇怪嗎?

社會組去讀商科的學生在高中可能沒修過微積分,但上大學要

所以我沒刻意沒拿出來說

(不過我當年修微積分時看到有些神手,要麻上課睡覺玩手機,要麻翹課,可是考試卻很高分

應該讓他們有申請免修的規則,不然真的對教授很不尊重)

自然組->理工科的學生在高中時都學過三年的物理化學

到了大學卻還要修一年的普物、普化,除了內容重疊外,教法也和高中差不了太多

將課程濃縮成半年,學生在剩下的半年可以提早修科系專業課程或多一個時段來選有興趣的課程,這樣不是很好嗎?

(如果可以讓各科系決定要不要修普物化,這樣更完美

通識課的部份

我並不是要讓他完全消失

我只是希望取消強制多少學分的規定

增加有興趣的學生的修課機會,也讓老師更有熱情,增加教學品質

我並不是討厭學習的人

我四年預計要修的課大學有170學分,超過校定128非常多

我只是不喜歡看到,那些只想混的人去佔著想學習的人的修課機會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不重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總覺得現在的課程設計方式

讓真的想要專研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的人

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拼

除非利用課後時間再自己努力

但是社團其實在大學也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就必須要有所割捨

如果在課程選擇的時候 就能選擇自己比較喜歡且專業的

這樣對未來幫助不是也比較好嗎?

有些通識課程 老師根本就不管 那這樣的課 真的有意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對於讀理工的人來說,大學+研究所很有職訓所的感覺

研究所碰到好的老闆,畢業後的工作他都幫你找好了....

我覺得普物還蠻重要的,雖然物理概念可能比高中物理多沒多少東西,但是數學上可以說是差很多了,普物微積分的使用量很大,如果不修普物,直接修專業科目,在數學的適應上會有斷層,我認識不少學長專業科目的數學都招架不住,原因就出在普物沒有好好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