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狂印鈔票 後果堪虞(殷乃平)


Recommended Posts

鈔票越印越多,物價一定會上漲,

可是各國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薪資也不漲,

像台灣大學生薪資就是22K,

這是怎麼回事?

印鈔票變成替政商財團炒做財富?

--------------------------------------------------------

各國狂印鈔票 後果堪虞(殷乃平)

2013年03月11日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3月1日被迫簽署自動減赤方案,今年的聯邦政府預算將削減850億美元,佔總預算不到2.5%,雖然部分美國媒體認為它的衝擊可能有限,但是不少國際經濟專家卻擔心,除了因為預算減赤縮減美聯邦政府活動與支出的直接影響外,美國經濟的衰退可能即將出現。當學者正在批判歐盟的錯誤政策之際,美國的自動減赤發動,似乎又步上了歐盟的後塵。一時之間,30年代的凱因斯理論又開始盛行。

其實,問題關鍵在於各國舉債支出超出國家經濟的承受能力,風險增大,被國際信評公司降級,影響到國際市場中投資人的購買意願,最後陷入困境,赤字支出政策受限。2011年夏天美國國會通過的自動減赤法案便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誕生的,而歐盟對問題國家的撙節方案也是來自於國家破產的威脅。不過,僅是限制財政赤字帶來的債務,危機就不存在了嗎?

實質負債因此提高

國家機器的另一種債務是印鈔票,而在中央銀行獨立性掩護之下,一直是化外之物。貨幣銀行理論中都主張貨幣政策中立,印鈔不能做為經濟政策的工具,20世紀中,許多國家惡性通膨的先例都是無限制印鈔所引起的。而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是以印的鈔票買進或賣出央行發行的國庫券,央行用本身的現金負債交換另一種長期的央行負債,負債總額不變,成為央行調節貨幣流通數量的主要工具。不料在政府財政負債成為眾矢之的時,在央行中立性的前提下,各國用央行印鈔票來買非央行發行的債券或其他市場工具,也有直接融通或挹注資金給金融機構,甚至有不少國家購入賣不掉的財政公債,直接支應財政赤字,如此一來,央行負債因印鈔而增加,資產因購入的債券與對外的資金融通而提高,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大,當然國家實質的負債也因此提高。

2013年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似乎都在印鈔票,擴大資產負債表。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便是如此,去年底每月85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原有退出之議,卻因自動減赤方案啟動而無限期延長,2012年美國的M2增加了8713億美元。日本安倍首相當選後,換了日央行總裁,日圓貶,印鈔增。不過,在2012年底日本央行量化寬鬆購入的資產從年初的55億增至110兆。而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M2從2008的47.5兆增至2012年的97.4兆,5年倍增。歐盟央行、英國、印尼、泰國、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幾全跟進。有人稱之為貨幣大戰,不過,若是大家都印鈔貶值,匯率可能變動不大,有人改稱為大寬鬆。倒是鈔票印多了,購買力降低,後果堪憂。

總之,到了21世紀,對各國印鈔所產生的國家負債應該要設定限制,同時,不能再放任央行無限的擴大資產負債表。

〈經濟人語〉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11/34879739/%E5%90%84%E5%9C%8B%E7%8B%82%E5%8D%B0%E9%88%94%E7%A5%A8%E5%BE%8C%E6%9E%9C%E5%A0%AA%E8%99%9E%EF%BC%88%E6%AE%B7%E4%B9%83%E5%B9%B3%EF%BC%89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關於薪資的部分

簡單的來說:

目前出現了較明顯的貧富差距還有肥貓們

我今天剛看完一本書叫做"台灣經濟的38個迷思 作者:于宗先"

裡面提到了 現在普遍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一個較主要的原因為

全球化的委外式分工:顧名思義 就是 把一部分的生產線移至成本較低廉的國家做生產

因此 此現象導致了 由於企業執行長因為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公司競爭力 因此獎勵較多的金錢 反之在該公司底下工作的中產階級 雖然公司賺錢了 可是卻不是他們的功勞 因此薪資大多停滯不前。

雖然離題了 不過也是個重要的議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