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10 發表於 May 18,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18, 2006 文藍鯨看到您第一次關於軍事的發言,其實我一直考慮很久,要怎麼回答,才不會先掀起世代之間的戰爭。我深深知道你們出生在台灣已經陷入統、獨爭議的年代,整個台灣已經陷入兩個陣營彼此用中共來恐嚇大眾的年代,當然我們為少棒、青少棒、青棒三冠王(現在知道那是微不足道的比賽)沾沾自喜的美好時光你們不曾經歷;中美斷交,大家捐出撲滿的零錢,讓國家買飛機的自強運動,你們也沒看過。對你們談這些,是十分的不公平。該被責難的是我們這群30-50歲的現在主事者,我們沒有阻止這個情勢發生,更糟的是,連我們都一樣,深信我們打不贏,而不力求改善之道,任由失敗主義瀰漫整個國家。錯的是我們,你們只是在這個環境成長! 不過,當我聽到您的誠實發言,就像脫光的國王,被指摘沒有穿衣服一樣,依然還是感到震驚,依然還是感到十分憂慮:「這個失敗的思想,是否在下一代,也沒辦法扭轉了呢?」 這是我最關心的事,也是我最擔憂的事!所以我決定把我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作為最開始的回應。希望這個開始,能對未來的局勢有扭轉的幫助。 現在的年輕人,據我的觀察,是比我們過去能幹太多,我們過去單純的環境,其實已經讓我們喪失了很多自信,所以我們孜孜不倦希望能多吸收知識,以便於對自己的未來能多一些掌握。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則是對自己充滿自信,對外在環境反而缺乏信心,所以大家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像您這樣還能關心國家社會的,真是鳳毛麟角,十分難得,其實也真的很難再苛責什麼。 因為在補教業工作,讓我比其他同年齡的朋友接觸到更多的年輕人,我知道其實這個充滿理想,甚至眼高手低的毛病,當年我們也有,只是因為我們缺乏自信,不敢表達,一直到年歲漸長,見識較多,才敢多侈言一點。但是現在年輕人自信滿滿,縱然學識不足,依然勇於發表意見,所以也讓我們有倚老賣老的機會。很多同年齡的朋友笑稱年輕一代為「草莓族」,我個人卻不敢茍同,因為我知道,他們內心充滿勇氣,比我們當年在同一個年紀,更加優秀。 所以我通常會跟年輕人聊的很愉快,因為我知道嘲笑,只會讓人家退縮,唯有鼓勵才會讓年輕人奮勇向前。而國家需要你們的勇氣! 當然,有勇無謀是不行的,我也常常跟年輕人談到這一點,但是現在大概資訊太多,喜歡看書的並不多,很多知識是來自電視,但是電視為了時間的關係,或者收視率的因素,往往不夠詳實正確,我還是跟大家建議真的要多看書。書中記載的是前人的智慧,當然啟發是在你的聰穎,不過,這些智慧卻會讓自己謙虛,讓自己處事更加周延。這樣未來國家的前途在你們的手上,步履也才會更穩健。 我沒有教訓人的意思,有的只是更深的期許,扭轉局勢在我們這一代,為萬世開太平,卻在你們這一代。 有了這樣的溝通,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才有意義,因為如果我貿然跟您報告,您的疑惑,包含瑞士48小時的動員嚇阻了德國的入侵行動(當時法國一週戰敗,比利時72小時、荷蘭24小時淪陷),以色列在獨立建國的時候連坦克都沒有,卻擊敗當時擁有優勢陸、空優勢的敘利亞和埃及,以及在七日戰爭當中,以一國力戰四面八方來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當時沒人認為會贏,就好像中國的八國聯軍戰爭一樣,沒人會相信中國會贏)。這些史實在歷史書上都有記載,您一定會深感怨恨,認為我拒絕溝通,只是教訓人。跟您報告,您的年紀與我相差一倍,有這樣的見識,當屬空前,希望您能秉持這個勇氣,努力去了解過去前人留下什麼智慧,當然我們可以在這裡交流,但是篇幅有限,我只能做一些提綱契領,真相唯有您努力去發覺。日本人寫過一套小說─「銀河英雄傳說」,很清楚的描述了類似台灣的發展,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對於您以寡擊眾的觀念改變,應該會有些許幫助。本來想一口氣寫完關於軍事方面的問題,但是臨時有事去台中一趟,所以思緒打斷了,想了很久,才又動筆。關於您第二次的回覆,我個人感到十分興奮,畢竟很多年輕人都有好的正確觀念,糟糕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吧!我們總是期望年輕人,做好學生的本分,中小學是這樣,到了大學還是,甚至我唸碩士,還是硬比我高中畢業就出社會工作的朋友矮了一截。孰不知「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如果每個人都不關心國家大事,還把關心阿妹她在哪裡唱了什麼歌,說了什麼話,當成國家大事來應對,那真的「吾國危已」! 很多關於政治的觀念,我今天還是擺一邊,先談談軍事方面的問題。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第一」,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蘇東坡在他的名著「教戰守策」當中更說:「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說呢? 因為軍事準備是很花時間的,所蘇東坡才會說:「此其患不見於今, 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我們學軍事的人都知道一句話:「我們今天準備的是上一場戰爭。」這句話說的本來是指我們現在的戰爭方法與戰術規劃都是根據上一場戰爭而來,隱含的意思是:「通常我們準備都是過時的東西!」但是也明白的告訴我們我們必須長期的準備。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尤其是現在高喊著「軍事事務革新」、「打一場高科技戰爭」....這個「超限戰」的時代。操作高科技武器不是只有「按鈕的戰爭」,而是整個戰術都必須重新修正的問題。我們在淡江戰略所的時候,曾經跟將軍同學請教過,移轉一個師的正面,要多久時間?他的回答很保守:「最快要一個禮拜!」當過兵的人就知道,移防一個旅(3-4個旅等於一個師),大概都要半年規劃的時間。沒有幾個將軍能像巴頓將軍一樣,在3天之內連趕3-400哩路,去解101空降師的巴斯通之圍(可以看HBO諾曼第大空降或巴頓將軍傳,當時英軍將領都說要2-3周)。 熟悉一台F5E和F16是完全兩回事,他們的操控方式全然不同,不是丟一台F16就叫原來的飛行員直接上場,那是會死人的。幻象2000更是誇張,他是法語的操控方式,習慣也跟美式裝備不同。(差別雖然沒像電影火狐狸那麼誇張,但是據我空軍同學說,觀念就有極大不同。)所以國防建設為什麼不可偏廢,在於它需要時間來建設、裝備、訓練,並且改變戰術戰法,更需要時間!要廢棄國防很容易,但是要重新武裝,就要很久的時間。我不知道中共是不是我們最後的敵人,但是一旦我們需要武力自保,捍衛我們的家園,如果不靠平時的整軍練武,戰事一開,不是你喊「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就能全面迎戰的,這樣只是叫大家去送死。猶太人在2次大戰期間,為什麼活活被送進毒氣室而不能抵抗?因為他們沒有保護他們的母國,你以為誰會關心呢?英國人嗎?還是美國人?我們的漁船常常被菲律賓、越南扣留勒索,能保護我們的也不是中共。(雖然我們的海軍也不常做這些營救工作,但是這是他們的工作,至少還有在海上巡弋,減少這類事件發生,希望未來他們能肩負這樣的工作。這類問題太複雜,稍後有機會再討論。) 總之,除非我們真的認為任何威脅不存在(包含恐怖份子),我們很難廢除國防。廢除國防之議,首先來自之前在野的民進黨,不過後來一直沒有成為民進黨的主流議題,最多像阿扁在做立委期間,用來打打弊案。現在的在野黨也很清楚這個問題無論從國防目標及國防策略這個觀點討論起,爭論都還很多。所以怎麼可能能用來作為凝聚反對運動的核心思想呢?所以,你看國民黨很少談,因為他們習慣做執政黨,深知國防問題之複雜。會提反軍購的,大部分是親民黨,不過也很零星。而現在想把它作為訴求的,卻是由一群文化人和學術界所組成的「民主行動聯盟」。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我個人認為萬萬不可,因為這不僅是牽扯到國家根本的問題,也會讓反對運動被「國家安全」大帽子扣住,而一下子就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 當然我知道國防的問題弊病叢生,大家舉的例子都沒錯,加上我自己服役期間,規劃過國軍的作戰計畫,所以弊病之處,我知之甚詳,但是因此而因咽廢食,倡導廢除國防之議,卻是會讓大家後悔莫及!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國內的政爭一向很劇烈,大家習慣用統獨來相互抹黑,有些人士倡議用政策來辯論,我當然贊成,但是重點是你對這個政策了解多少?這是很重要的關鍵!現在反對軍購的觀點,個人觀察,不外乎兩點,第一是預算太大,惡化政府財政赤字。第二,則是以個人經驗來反對。不外乎,「打不贏,重點在外交和兩岸談判」,或者「國軍爛,一定又是一堆貪污腐敗的爛帳」,當然也有認為受美國俠持,任由他哄抬價格,因此主張分散採購或自力更生的國防自主。 前面那個觀點,雖然立論沒錯,但是我們仍有討論的空間,而後面這些理由,卻都是很糟糕的觀念誤解。我先分析一下後面這些觀點有哪些謬誤: 第一,打不贏這個觀點,是對戰爭觀念和國際情勢不了解,我先談戰爭觀念,因為比較單純。我們擁有的戰爭觀是來自文化的影響,我把他稱為「大陸主義」,也就是「陸權觀」的戰爭型態,陸權文化以佔領土地為主,所以一定是拼到你死我活的戰爭,孰不知,自從核子武器發明之後,這種戰爭已經幾乎不可能(當然缺乏大國介入的伊拉克戰爭是例外,他牽扯到的反恐主義的高漲,雖然是美國的誤判,但是俄羅斯和中共的支持,才是主要的因素)。 我們面對的台海戰爭,很難是全面性的戰爭,一方面是這絕對不會是中共主要政策;另一方國際局勢也很難讓中共這樣做。台灣問題絕對不會是中共「和平崛起」或「和平發展」下,主要關切的項目。就算對突破傳統美國「鏈島封鎖線」有重大的意義,對切斷日本「帝國黃金線」的航運線有重大收穫,他所要面對的卻是美、日的大規模反抗。所以,突然的奇襲,第一擊是否得手,是致要關鍵,戰爭一開,時間如果拖長,反而對我們有利(雖然戰爭是一定對國家破壞最大,我指的是戰爭獲勝與否)。 相對陸權觀的海權觀,講的都是「有限戰爭」。英國對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也是一次海戰,就決定了海洋霸主。核子時代,無論是韓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第一次波灣戰爭,都是一樣,都是強調有限戰爭,因為大國一介入就變成世界大戰。所以我們要打贏的是「第一場戰爭」,而非迎戰中共傾全國兵力來戰,不用說他北面、西面、南面都不用防守了,萬一精銳盡失,他如何在21世紀和美國爭霸呢?(重建可是要很久的時間)而倚靠防守之便的「內線防禦」,我們反而擁有優勢的兵力,擋的住「第一擊」,後面就不用太煩惱。這是我所謂「獲勝關鍵」。 不是不能贏,是贏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要光復大陸國土,那我當然會覺得是天方夜譚。如果設定是擊毀第一擊來犯的海空兵力,我倒覺得獲勝很有把握。我們看到國軍爛的地方,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陸軍,海空兵力倒是很少有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素質比較高的問題,後面我們再談。前兩天我在奇摩首頁看到一則消息:「四成五的大專生畢業生自認缺乏國際觀」。討論「國際觀」的論點,我在我原有的另一個家族討論過,這當然不是會英文就行了,而是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對另一種思考模式的理解。不過先不要講到國際觀,先講講台灣的「國際情勢」,恐怕就很多人不能理解了。 台灣的地理位置剛好在日本的航運必經之道,所以甲午戰爭,李鴻章和日本的談判,日本對割讓台灣之堅持,就能說明台灣對日本的重要性。他的重要性沒有隨著飛彈的發明而降低(因為過去台灣還有轟炸機基地的作用,2戰期間,美國也有想過繞過菲律賓,直取台灣,但是有鑒於麥克阿瑟對菲律賓的承諾,麥克阿瑟十分堅持的說服羅斯福,甚至用威脅的...詳見麥克阿瑟的傳記,discovery也有播過),台灣的重要性不是在台灣本身,是在那個海峽!以國際法來說,兩個國土之間的海峽,就能變成內海。 這問題有多嚴重?中共在台灣海峽(變成內海的情況)演習,封鎖海峽,光是運往日本和南韓的油輪運費就會漲1-2%,運費漲1-2%,那麼物價呢?如果是長期封鎖呢?大家想一想吧!日本向中共俯首稱臣,那美軍基地呢?南韓的防禦呢?他是骨牌效應,就像當年南越一樣。而且當年南越還是威脅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就花了10年,戰死十萬多人,受傷54多萬,造成自己國家分裂。有人還罵美國不守承諾,該怪的是南越是扶不起的阿斗吧! 10年時間,句踐可以生聚教訓,可以復國稱霸,但是10年過去,南越卻像蛀爛的支木,一拉就倒。台灣目前的情況其實是很安全的,但是我們大家一直希望有更明確的保證!天啊!大家不知道嗎?老天爺給的最好保證就是....什麼都會變!自己努力,小卒也會變英雄,不努力,英雄也會變狗熊,不是嗎?台美就算真的同盟,我們能保證中美爭霸的優勢不會向中國傾斜嗎?可以在這段黃金時間(美國佔上風),繼續爛下去嗎?民進黨的朋友們,很清楚這些國際情勢,所以一直到美、日搧風點火,燃起對抗的局勢,可是他們一定沒有讀通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要利用形勢,不能大張旗鼓。歷史告訴我們,情勢會變,國家目標也會改變,我們當然必須謹言慎行。舉德國統一的例子,普魯士至少透過三場戰爭才統一德國,聯合法國打倒俄羅斯和奧匈帝國,後來不就又和法國開戰。孟子說:「以小事大以智」就是這個道理。智取就是善用情勢,取得優勢。我們高階政府官員明白的擺明立場,除了縮減我們的決策方案之外,我看不出什麼好處。 不過,這是外交層面,就如同甘迺迪總統說的:「我們的言論只需要表達信念,不需要帶來戰爭!」「如果我們強大,我們的實力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言論。如果我們軟弱,我們的言論也毫無幫助。」「我們絕不要由於恐懼而談判,但是也不要對於談判感到恐懼」「我們如果要維護和平,就必須勇敢的面對戰爭的危險。外交和國防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有抵抗暴力的意願,而沒有談判的意願,只會引起戰爭。相反,有談判意願,而沒有抵抗暴力的意願,只會招致災難。我們雖然自由地進行談判,但是,我們絕不拿自由做交易。總之,我們既不是『戰爭販子』,也不是『綏靖主義』,既不『強硬』,又不『軟弱』,我們是美國人。」 無論我們要說我們是什麼人,捍衛我們生存家園,是我一貫的立場!接下來談國防真正的政策問題,首先當然要先講講政策制定,也就是我在早先提的財政惡化的問題,這不是只有國防的問題,是政策之間的預算排擠問題。這不可能是零合遊戲,有了內政就去掉國防,有了教育就去掉社會福利。當然政府施政會有優先順序,但是不可能完全偏廢。 專門談國防的話還要細分,國防目標、建軍計畫、戰術規劃、武器採購、兵役制度、後備動員、民防準備....。我記得我當兵的好朋友龍哥問我:「為什麼對國軍有信心?」其實我不是全然都有信心,我有信心在於兩個,第一是國際局勢有利,第二是海空優勢。國際局勢我之前有討論一點點,外交策略的開闢縱橫,有機會再談。談談我們只討論純軍事的部分。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海空軍問題比較少,尤其是空軍,雖然沒有數據,但是幾乎和志願役的比例成正比。飛行員幾乎沒有義務役的,所以問題較少(當然跟他們必須與飛機休戚與共有關係,他們是拿生命來和武器相處,自然不敢大意),艦艇也是,義務役越少,加上要求素質越高的志願役,當然問題也越少(陸軍志願役要求比較低,問題也比較多)。 這牽扯到兵役結構,和買不買武器無關。看看2次大戰的諾曼第登陸,美軍和英軍誰的素質好?很難比較吧!但是美軍在登陸時受到重大損失,而英軍比較少,有人講說是德軍反抗比較激烈,工事構築比較堅固的緣故,但是卻忽略了英軍比較重視機械的發展。英軍為了登陸改裝了他們大量的武器,有掃雷坦克、有推倒障礙物的坦克、還有爆破型坦克、拆除鐵絲網的坦克....(電影「最長的一日」有驚鴻一瞥),但是反觀美軍呢?他們認為登陸的時候瞬息萬變,一切靠人力隨機應變,所以你會看到像搶救雷恩大兵那種用破壞筒拆除鐵絲網的鏡頭(最長一日還有演美國士兵咒罵這種靠人力的武器是誰發明的鏡頭)。英軍自知人力少,所以努力多花點時間改裝坦克,美國認為戰場情勢變數很多,所以都用人力克服。關注點不同,傷亡情況就不一樣。 現在大家用兵役結構的問題來阻止軍購案,只是雪上加霜而已。素質差配上爛武器,軍隊不就是義和團?還有人倡導精神意志高於武器裝備,我真想把他丟到戰場上,讓他嚐嚐槍林彈雨的滋味,在來跟我講講,他有多神勇?平時的士氣鼓舞和戰場上士氣大振根本就是兩回事。八百壯士背著炸彈炸坦克,還是改變不了128松滬會戰失利的事實。何況敵人的飛機,你背炸彈,除非你是超人、蜘蛛人....或許還有可能,不然怎麼炸的到? 我有一次看到我之前戰略所的所長林委員,在一個節目裡稱呼潛艇為「海底棺材」,我聽了直搖頭,突然想到有學長罵他不學無術,還真有道理! 潛艇一向是要邁入海權的陸權國家的首選,怎麼能說是「海底棺材」呢?我講講這個背景讓大家了解。 蘇聯在稱霸歐陸之後,他開始要和美國對抗,他發現他的行動不自由,因為所有的行動都受制於陸地上可以預測的防線。唯有海面上的行動,才能無法防禦(動態防禦),所以他興起了想要爭奪海上霸權念頭。 當然搶奪海權,比的就是先發制人,我們看看美日在2次大戰期間,尤其是中途島海戰(電影有,航母對航母的戰爭)。過去誰炮打的遠,已經沒用了,誰先發現對方,在視距外消滅對方,成了致勝關鍵。 當然航母是首選,但是大家都以為航母是一艘母艦,所以有人說航母的世代過去了,又回到小型艦艇的世代,應為它很容易被攻擊。這是極為荒謬的觀念,因為航母一向都是艦隊,他是從空中預警機,到水面防禦艦、到潛艇一應俱全的大型艦隊。有人問我96年、2000年巡弋台海的獨立號、小鷹號都是嗎?當然是!他們都是美國第七艦隊的一支特遣艦隊。 蘇聯一向優於陸軍發展,突然要組成這樣的艦隊,也是很吃力。後來參考2次大戰的德國大西洋戰爭,他們發現潛艇是唯一本小利多的生意。因為潛艇匿蹤功能佳,可以單艦行動,不用附加這麼多東西,很省錢,但是威脅性很強,尤其對航運補給線的商船威脅性大,可以遏阻美國艦隊的行動自由。 這麼多好處,在美蘇對抗期間,蘇聯更限於港口不多,尤其港口都會受到陸路攻擊,先發展潛艇,再徐圖發展航母艦隊。當然蘇聯當時沒有發現這是一條不歸路,因為隨著聲吶的進步,一直求取潛艇的匿蹤技術進步,需要更多研發經費。(日本東芝洩漏美日共同發展的潛艇靜音裝備,就引起美國高度重視)但是隨著潛艇能裝載洲際彈道飛彈,能威脅陸地之後,潛艇的功能更加強大,也越來越難成為過度產品。反而成為海軍必備主力軍種。(美國也是) 中共海軍演進,剛好是我的碩士論文,他們也陷入蘇聯當年的困境,所以展開了航母派和潛艇派之爭,目前也是潛艇派暫時居於上風。台灣防衛當然是以阻敵越過海陝為主,擁有潛艇會讓對方壓力倍增,因為我們伏擊的機會大增,戰術選項也變多了,用潛艇對付潛艇當然是上策!怎麼能說是浪費錢呢?台灣四周海域很適合潛艇活動,海溝海峽多,適合埋伏,也增加他們航線運補、船隻調動的困難。兩艘當然是不夠的,因為連整補的機會都沒有。當然說到愛國者飛彈3型,我知道目的是為了加入TMD(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不過,我倒不認為很急,因為那還是個大錢坑,而且牽扯到美日台共同防禦協定,倒不一定馬上要加入,因為還有的談。但是潛艇還能拿來大作文章,我就覺得是常識不足了。 軍事方面還有很多可以著墨的,趁這個機會我乾脆沿路談下去,我的國防主張。那就必須換一個標題,這個標題我只是談談軍事謬誤的問題。在軍事謬誤上還有一個問題是軍事採購和國防自主的問題,我先把他講完。 為什麼要跟美國採購呢?那是牽扯到整個後勤補給的問題。譬如槍支,我們大概都是用北約美規的0.56口徑的制式步槍,如果我們想用英國那隻夢幻步槍,我忘了叫什麼名字,我們得改用0.72口徑。那有什麼差別呢?...我強調口徑,你就應該猜的到,對了!子彈!整個生產線都得改。用了幻象飛機....整個補給採購都得跟法國買,生產線與美規並不相容,軍艦也是一樣。採購越多元,後勤壓力越重,生產線越亂,錢花的越兇。 其次國防自主,這是牽扯到產官學的軍工複合體。很複雜,我再談國防政策的時候再講,我只先跟大家講一個簡單的觀念,研發需要很多錢,因為會有失敗率。最簡單的,光是槍,我們其實做的不錯,65K2比M16A2好用,但是只賣國軍,市場太小,要再升級,生產線太小,我們據說有去越南招攬過生意,後來據說不成功。如果軍火工業能向外兜售,我們才有足夠研發經費。IDF就是最好的例子,人家歐洲發展颶風型新一代戰機,都還5國聯合發展,我們已經夠屌了,一個國家獨立研發,工藝技術不足,也就算了,研發出來,沒有足夠的市場訂購,單價會有多高呢?當然後來決定向外買,比較便宜。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沒辦法,除非我們能克服這些問題,當然,我有方案,但是是否成功?我也不知道! 轉自:台灣未來的藍圖-政治的另一種選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西村祥志 10 發表於 May 18, 2006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18, 2006 補充:空機F-CK-1較F-16便宜NT50000000T-65K2較M-16系列優秀的地方在於不容易卡彈,因而取消了槍機駐進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 10 發表於 May 19, 2006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May 19, 2006 文藍鯨前幾篇漫談國防一些謬誤的觀點,這是因為每次開始談政策之前,如果不先做一些觀念溝通,通常那些我們常聽到的似是而非的觀念,總會又跳出來雞同鴨講,讓政策討論空間,又變成口水戰。所以經過之前的討論,現在要進入正式的國防政策主張。 之前一直不想完整的討論國防,原因是我認為這是最後要做的工作,但是剛好在中時新聞對談裡開始討論反軍購是否作為反對運動的開展,所以就一路寫下來。要討論國防政策要分三個部分來談,一是精神層面,二是物質層面,三是人的部分。 精神層面就是國防目標、建軍計畫,物質的部分就是國防採購、工業自主,人的部分牽扯就比較廣,包含國防教育、兵役制度的正規軍問題和國家整體防禦的後備動員和民防問題,我就分四個部分來談: 第一,國防目標、建軍計畫: 這個部分就是一堆人在問的「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再加上一個大家不常問的「用什麼來戰」、「用什麼方法來戰」。現在的政府在討論前面的兩個議題很積極,但是討論後面這兩個問題,就不如在野的時候來的詳細。當然前面兩個是軍隊存在的關鍵因素,但是回答「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和「為中華民國2300萬人而戰」實在有點偷雞取巧,講廢話的感覺,難怪沒人要信。所以在建軍方面當然就無限上綱,齊頭並進,亂發展一通,大家當然覺得亂花錢。 台灣四面環海,與離島重鎮金、馬、澎湖也都是海空往來,海空軍當然是首要發展項目。我們的假想敵主要是中共,戰略目標應該確定為「阻敵渡海」,那麼發展策略應該也很清楚,還是海空為主。過去以「大陸軍主義」的發展模式就應該裁撤,現在國軍40萬的兵員裡面,海、空軍佔不到10萬人,其他都是陸軍,裁撤的空間還很大。大家都以為購買武器是最大的支出,其實不知道人事費用才會嚇死人,而且是要年年給。附加的伙食,居住的設備維護、更新,支出更是龐大。沒錯,海空軍很花錢,陸軍數量一多,也不見得省錢。最主要是陸軍在台灣來說,是最後防衛武力,到了這個階段,陸軍還能發揮作用嗎?真的令人懷疑。是不是能靠其他的民防和後備系統來支援,會比較有效率呢? 這個論戰一直不時出現,有人舉越南戰爭為例,強調陸上最後抵抗是致勝的關鍵。我想大家看看這次美軍入侵伊拉克的例子是最新的案例。喪失空優,陸軍只是靶子。根本沒辦法抵抗,零零星星的抵抗,對入侵者來說,只是皮肉之傷,反而是引起大規模報復與掃蕩。如果我們真的要執行焦土戰,大家能忍受像越共一樣到處挖地道、戰壕和防禦工事嗎?所以把陸軍進一步縮編到10萬人以下,擴大民防和後備組織,才會比較符合經濟效益吧! 所以我明確的主張「全力發展海空軍」、「資訊戰」之類的重創敵人的攻擊模式,這樣我們才會把錢花在刀口上。至於國防目標,應該也很明確,擊倒敵人來犯的第一擊,甚至能保留戰力迎戰第二擊。 其實我們現在的海軍在亞洲是排名第5位,僅次於俄、日、中、印,我主張我們的海空軍還能把用途放在和平的國際議題上,例如現在反恐議題甚囂塵上,聯合南海週邊國家,倡議聯合開發南海,打擊海盜,在現在東協七國和中共僵持不下的階段,說不定我們會有極大說服力。也積極為我們國軍增加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感!當然精神層面還有很多,不過最主要還是在人,目前的國防制度主要就是出在兵役問題,兵役制度讓我們在素質上面一直無法提升,才會弊病叢生。接下來一定要先談人的問題。 兵役制度不是只有徵兵制和募兵制的爭議這麼簡單,他主要還是談到國防人才招募的核心問題。徵兵制是19世紀民族國家剛剛成立的時候,所倡議的制度,在知識經濟和高科技戰爭的發展下,對人員素質的要求上,已經不符合需求。當然很多人會拿孫中山先生說的,軍事少數人懂,所以形成軍閥或軍人干政來辯駁,這是我覺得十分好笑的事。因為那是當年民國初年的背景成因,在民智大開的情況下,防止軍人干政的方式有很多種,民主國家很多都用募兵制,他們怎麼不形成軍閥?當然還有人要說:民情不同。唉!這句話,實在是對國防建構形成最大阻力,義務役大家以為能防止軍閥多少呢?重要的在教育吧! 回到人才招募的問題上,我主張兩件事,因為主張全力發展海、空軍,人員素質要求就十分高,募兵制為主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第二,高科技武器考慮的智力,不是體力,廢除軍校和招募人才的年齡限制,更是必然結果。我們分別來談一談: 募兵制的理由當然就是高科技的專業化。這種論戰太多了,實際經驗就是兵役期間太短,無法熟練武器操作,這個連國防部也都擺明了說。但是問題是國防部或者說軍官一直在擔心兵員不夠,招募不到所需的兵員,以目前的制度當然招不到足夠的兵員。因為從軍報國就變成不歸路,軍轉民、民轉軍,變成終身制,出路不好,誰願意把他作為生涯規劃?你看看出路好的飛將軍,不就擠破頭? 所以建設一個好的兵役制度,就是把軍轉民、民轉軍這個部分做好。首先要建立的就是把軍隊建立成一項職業,各軍種各單位需求不同,應該像公務人員招考一樣,分門別類來招考,條件也不盡然相同。研究單位、後勤補給,要的是智慧、管理經驗,幹麻要求年齡和體能,這些單位就是經常可以跟學術界和民間單位做交流,甚至可以挖角、募聘。當然在軍中如何培訓民間能用的人才,也是軍隊要仔細思考的。現在的軍隊管理簡直像19世紀的單位,一個完全封閉的單位。由於單一軍校的限制,大家都搞學長學弟制,軍中要求的服從應該是來自官階、職位,一個能力好的軍官,爬到高階,還要遵從學長制,那他怎麼管理下面低階的學長呢?所以整個軍隊不是以能力來分高低,是以年班來做管理,這怎麼不會落後呢? 當然我不反對軍校的培訓,但是就像師資一樣,我們必須開放讓其他的人加入。問題是如果還是以軍校為骨幹,就好像師範學校有分發是一樣,ROTC(大專預官預備團)為什麼沒人要參加?很簡單嘛!進去人家還是問你是不是正期生,考慮的還是年班來升遷,一個無法升遷的公司,你會想參加嗎?我們目前的制度是把預官、預士都當做過渡時期的工具來使用,廢除這種二元不公平的體制,是讓整個軍隊動起來的主要因素! 我在美軍參訪期間擔任翻譯員,當時我接待的美軍少校,大約40歲,他是從士兵歷練起的,士兵約10年,士官7年,軍官6年,一路靠表現、考試升等。你看我們軍隊,有幾個軍官擔任過士兵、士官?一個20幾歲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你叫他去指揮一個40多歲的士官長,那不是笑死人嗎?但是這就是我們的制度。 軍校的功能應該是著重於類似再教育訓練,或者研究工作,我認為招考進來之後再去軍校受訓(像教育學程),然後再淘汰,可以增加我們的軍士官素質,而非現在這樣,老是招募到一些不愛讀書或者升學不順利的年輕學子。只是讓去服役的高學歷子弟完全瞧不起軍隊,也讓民眾更加排斥軍隊。 待遇當然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招募軍人的方式才是最有問題的地方。為有軍隊會開始流動,民間能跟軍隊有互動,這樣軍隊才會隨時代成長而進步。至於義務役受訓個3個月,會基本訓練,編入後備再行規劃,這才是寓兵於民的好方法!制度整個改變,當然整個物質環境也必須改變。武器採購就必須各軍種提出需求,由軍事專家(不一定是軍人,所以等一下要談到軍事研究)評估威脅狀況,再來決定採購內容與模式。 大家講到軍事採購,都會希望自行研發,希望在戰時能及時補充,這個觀念沒有錯啦,但是問題是在時間,現在高科技戰爭歷時時間短,軍事生產也會被攻擊,我們有時間一直生產出來補充嗎?又不是小叮噹,從口袋拿出來就有,所以這種思考方向在現在或未來是不正確的。 那麼是說不要自力更生了嗎?錯!軍事研究往往會帶動一些產業研究,大家知道微波爐是怎麼發明的嗎?他是研究核彈的副產品─輻射研究所產生的,因此,研究軍轉民、民轉軍的東西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也會帶動產業升級。生技研究可以轉向生化戰的研究,核能研究可以轉向輻射產品的研究....太多的例子了。 問題不是在要不要發展,問題是在研究環境和市場規模。我們國人常常都有無限上綱的要求自製武器的傾向,然後浪費一堆錢,又沒效果,最後還是要跟人家買。東西不是研發出來送上市場就會降低成本的,我舉個醫藥界的例子,例如肺結核的研究,投入很多錢,研發出來,但是這個病已經被控制,使用者很少,那麼花大錢買的人就不多,所以就沒人要研發。AIDS也類似,肺結核還是被控制,AIDS是患病者不夠多,沒有人願意投入太多心血,因為他的了解不夠多,病毒無法控制,現階段的研發要投入更多預算,又沒有造成全面的威脅,那麼誰來出錢?轉嫁到消費者嗎? 武器的研發很類似,如果今天我們研發的飛機,只有我們自己採購,例如研發投入1000元(把錢降低大家比較能算),生產100台,物料採購1000元,生產線花1000元,人員薪水1000元。這樣一台是40元。如果生產200台只有物料增加1000元,5000元除以200台就是25元,300台20元,500台只有15元,1000台是13元。我們就能知道500-1000之間差距不大了,但是重點是100到500之間差距很大。 因此需求量不大的潛艇、飛機,我們什麼都要自製嗎?你看美國、蘇聯、中共的軍火工業,都是外銷(歐洲都是聯合採購),才能持續成長。問題是先不要談賣的出去賣不出去,你希望我們的國家成為劊子手的幫兇嗎?這些外銷地點大部分都是戰亂、衝突頻傳的中東、非洲耶!不然就是屠殺百姓的獨裁者,我們國家要變這樣唯利是圖嗎? 講到這樣大家一定會很擔心,那我們不要自製了嗎?其實也不是,好萊烏的電影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啊!大家有沒有看阿波羅十三,或者茱蒂佛斯特演的接觸未來,他們在罵:「為什麼用台灣的爛電子零件?」雖然被人家罵爛,但是能搬上好來烏電影,表示我們這方面的工業很強啊!(只是要做好一點)致力於我們已經領先的工業,努力研發軍轉民、民轉軍的商品,我們的國防工業會十分可觀,雷達、聲吶、資訊戰所需的用品,如何把國防工業和民間研究機構結合,才是我們考慮發展的重點。 但是要做到這點,我們首先要把研究環境做好,這點台灣做的很糟,學術界的環境並沒有受到政府的大力發展。很多基礎研究是來自政府的鼓勵,但是我們很少做整合工作,都讓各個單位自行發展,也很少去幫這些單位尋找財源或發展出路。通常軍方都是自己搞自己的,然後用包工程的方式發包學術界去研究。換言之,就是「目的論」。像319槍擊案一樣,我已經排除什麼什麼可能,然後才來找答案。所以,我要發展飛機,我只要跟飛機有關的資料,其他我都不要,而不是看到某個研究很突出,開始想這個國防工業有沒有關聯。 研究環境如果不能孕育於民間單位,我們不僅花更多錢,工藝技術也很難提升。例如我們的鋼材,聯勤做的不是不行,但是每種武器要求的鋼不同,對外採購,台灣民間竟然沒幾個符合標準,為什麼?沒市場啊!沒人要做啊! 所以這就牽扯到產業結構發展的問題。我認為我們要自行研發,不一定都要自己從無到有,有時候可以利用商業行為,例如入股其他軍事工業,利用贊助國外研究單位等等方式來完成,你看這次美國公司就入股德國的潛艇製造廠,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式。但是我們的軍方欠缺商業頭腦,根本不會去思考這個方向。不是什麼都要自己完全擁有,國際合作、分享技術都會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常常說,國防部長最好換一個企業的經營者來做,他就會精打細算。國防科技發展其實跟產業發展與研究環境密不可分,所以我說為什麼要最後才來講國防,因為他的準備功夫太多了,唯有民間的配合(環境成熟),我們才有機會大力發展國防工業。只是要民間犧牲,那根本本末倒置!之前我提到關於軍事專家決策那是民間研究機構的倡導,但是沒有地方發揮(沒有工作做),研究個什麼呢?所以很多單位(包含我唸的戰略所)都轉向國際關係研究,這就是軍方壟斷整個軍事領域的關係,在國家安全、機密的大帽子下,哪還有什麼空間?所以建立我所說的全民國防就是刻不容緩的事! 現在要談的就是全民國防,這點更是最重要的。這不是要談一些什麼國防教育、軍訓課程的廢話,或是什麼建立全民心防之類的空談。而是必須把國防自衛的權力下放到地方的組織變革。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定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美國有國民兵的制度,國民兵是隸屬於州政府,這是美國早期的傳統,後來延續下來,成為美國另一項國防的特色。你們不要認為人家國民兵是像我們不用當兵(體格不合格)的國民兵喔!人家的國民兵可是F15戰機、M1坦克都有的精銳部隊喔!只是平時都是在民間機構上班,利用週六、日或休假日來當兵、操練。只領津貼,往往是一份熱情,有點像我們的義警、義消制度。 現在我們的後備制度是完全掌握在軍方,民防制度是完全缺乏(只有計畫),但是我個人認為,與其養一大堆中央陸軍,在戰時中央機制失靈,無法調度,不如將陸面抵抗,交給各地方政府,就地抵抗,當然這就必須在後備上有多元化的設計。原有動員制度仍然可以保留,但是地方製政府可以仿照義警、義消制度,建立自己的國民兵,平時救災、巡守,既可減輕警察壓力,又可增加救災機制。在戰時,又能因應地形地物,用熟悉的策略來防守。有誰比在地人更熟悉環境呢?很多退伍軍官返鄉之後,往往懷念軍旅生活,這些組織剛好可以讓他們一展所長。(甚至可以跟正式軍隊來演習對抗)當然這要花時間去設計制度,但是寓兵於民,只有落實,而非口號,才能完成這個理想。前面談的都是對於國防本身的政策,我個人深信徹底執行的制度將會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以騎機車戴安全帽和開車繫安全帶來說,在執法之前,多少人以天氣不適合、政府只是說說而已來正當話自己不願意遵守的意圖,當時反對之深,反抗意念之強,實在比現在藍綠、統獨之爭的思想還頑固(這種思想也是這幾年才白熱化),但是後來呢?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反對騎機車戴安全帽和開車繫安全帶。這個政策成功除了執法嚴格之外,就跟環保議題一樣,這個政策花了好幾年討論,花了很多心思去營造這個社會氣氛,並且先在台北市實驗,有了具體的實驗數據,政府在去說服百姓,甚至立法、執法,這些政策都是民主社會的典範。現在我們談反對運動、談設立新政黨,第一當然是要問,我們要營造什麼議題?第二當然就是像剛剛舉的例子一樣,需要時間營造氣氛,才能形成具體共識,然後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或形成新的政黨,或形成新的政策、法案,當然重點就是改造社會、移風易俗。這些不是清談所能做到的,所需要的是行動,無論是參與討論、或者鼓吹,唯有行動,才見效果。 對於國防環境而言,有兩個社會因素是很大的負數,第一是大家從軍的意願不高;第二是國防機密、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常常阻礙了大家理性的討論與研究,甚至關心。這兩個因素都是政府應該用政策去推廣、開放的。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很多人都說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那麼警察呢?待遇當然是主要原因,是不是受到社會上普遍的尊敬和推崇,也是重要的因素吧!社會上備受尊重的職業有哪些因素呢?台灣社會一向尊重的就那幾樣(雖然我也不贊同,不過因為是分析如何在台灣社會獲得尊重,我們只能分析病因,並對症下藥,至於改造社會風氣,容後再議),大家猜到了嗎?學歷高、高收入、極具專業性、前景看好(有發展)...。 我們反過來看軍人的學歷,大家直覺想到什麼?對了!就是那些(愛玩、不唸書...)。雖然軍隊目前有在推動終身學習,但是事實上呢?都是聊備一格的橡皮圖章。我們很難像美國的軍人一樣,高階軍官往往擁有MBA的學位,退伍之後還被民間企業,認為是最佳的管理人才。 所以如同前面所說,從招募人才著手是其一,第二當然就是從改善軍隊的管理模式,要用新穎的管理方式來做管理,這就牽扯到國防部是否經常鼓勵民間學術單位加入研討國防議題,甚至聘用民間優秀的人士擔任文職管理人員,如果國防部不動輒用國家安全來限制,主動鼓勵或獎助民間研究,我想我們整個社會風氣對國防的觀念會有巨大的改變,就不是只停留在玩玩BB彈的生存遊戲上。 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偃。這個部分除了政府來做,我們現在只能鼓吹,對實際的情況有點難改變,因為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之下,軍隊擁有武器就是讓我們畢嘴的主因!轉自:台灣未來的藍圖-政治的另一種選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