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學相遇的那天>


Recommended Posts

幼稚園時第一次接觸三字經、百家姓,

儘管當時認識的字不多,

但靠著母親口語的複誦,倒也是有了初步的記憶。

國小時開始背唐詩、宋詞,

從床前的那片月白到低雁知人話樓月的寂寞,

跨越了朝代,跨越了歷史,不知串連多少文人騷客的愁情。

還記得國中時默元曲的某天,第一次和母親發問,為何要背這些東西啊?

母親笑而不答,只咕噥一句,你以後就會知道的論調。

而自己也傻,遇見那麼多李白杜甫,到國中才生有這句疑惑存在。

高中開始因應考試需求默背古文,

而這時自己竟早在不知何時沉迷於古典文學之中不能自己。

儘管以前背誦的詩詞曲皆已淡忘,但於再次的翻閱解讀,

竟有了另種莫名難言的感動與觸發。

詩的本身不正是一種力量的呈現嗎?

在時代洪流的淘洗中,未因此汩沒黯然,

反而煥發異人的光采,照映在不知多少的文案上。

曾經因為一首「很有力量」的詩震懾自己,

而開始第一次的失眠,第一次的奮筆疾書。

在這段青春歲月中,第一次有女孩贈言數語:

「我必得承認自己不是『日幕倚修竹』的佳人,

而是既有『致君堯舜上』(但使民風淳)的大願,

也有『但識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小願的平凡女子。」

其言至此,當中的情意也必體悟知覺。

多少年前,在燈火闌珊處回首的情思,如今也已親嚐無悔。

古典文學本身即是一種奇蹟,

橫越了時空,歷經多少流歷動盪的年歲,

還能在此刻於我們面前展讀舒卷。

探問古人生長年代、成長背景之初,

竟為其鬱不得志終其年亦或負義自刎視死歸而感嘆惋惜。

認識的古人越多,這份嘆惋也因此更加濃重深厚,

可卻在自己失志低落時,不免慰勉幾分孤獨感懷。

直到最後才發現,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也應該說自始至終都是同一個人,

只是在不同時代復生而後殞落,

在這往返輪迴中,只為了試圖留下一份對天地、

對這世間的癡心迷戀與那義膽忠情。

詩人未死,詩人的精魂就此不斷流傳,

無論是萋萋別情還是蕭蕭馬鳴;

無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還是水晶玲瓏望秋月,

不都是一致的情思泉湧嗎?

前些日子重新翻閱古詩十九首,

發現詩人們心中所懷的區區一心,

豈不是整個時代共存的意識?

那巢屋的飛燕,現世仍雙飛雙宿,

此代名家仍在捕捉雙燕細雨歸來的風光。

古典文學,不!「文學」本身不只是直抒個人胸臆的悵惘之情,

更是一代,不!是全世代的共同意識!

或歌或頌,皆在不同的藝術成就中互相映照彼此不朽的光輝;

或詠或吟,皆刻鏤大中國的璀璨歷史與深蘊的文化內涵;

或悲或喜,皆是必定的宿命與難以抹滅的存在!

我想這輩子我永遠忘不掉,還是懵懂孩子的我,

口中不斷反覆誦吟「人之初,性本善」的字句,

而早在那天,即是我初初與文學相遇的時日。

而在那天,我的血液即流竄中國最古老的底蘊,

亦背負著百代名家的共同使命。緩筆輕落,下代文人共同的感觸遇懷。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lionsun1995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