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 試從"玫瑰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芬香"之意旨來為討論


Recommended Posts

"玫瑰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芬香",關於此句話的理解,在此提出兩個舉例來討論。

一.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所謂的事實,指的是客觀世界上所發生存在的事物,而每種事物依其"本質"立足於相對於人之感官認知的自然界之中,是故,所謂的客觀便是指相對於人的感官認知而言。

所謂的評價,指的是主觀上因人之感官認知而對於客觀世界的接收所產生的結果,換言之,評價係來自於人透過感官而對於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

區分兩者的用意在於,一個客觀世界的存在並不會因為人之主觀上的評價而產生改變,客觀的世界對於人來說是一個經驗的世界,它提供了一切能夠給予人產生"經驗"的事物。而關於客觀事實與主觀評價一直以來便是開展了人對於"認知"的討論。

二.從康德認識論中有關感性世界與知性世界的解釋來看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人存活在一個感性世界之中,即感官所接受的世界,而人透過感官知覺而對於一個客觀的自然界產生認識,進而產生經驗;而相對於感性世界人還擁有某種認識,亦即知性的判斷力,人藉由自身的判斷能力而對於所知覺的客觀世界產生反應,作出應對,而此即可說明人之主觀評價的意義。因此感性世界是存在於一個客觀的自然界之中,而人們透過自身知性世界的判斷力,對於已從感官世界所知覺而生的"經驗"產生某種認知,而此即所謂的評價。

三.從狄卡兒之"我思故我在"中來看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對於一個客觀的世界當中,人是否能瞭解到底有無具有一個客觀的"我"存在,亦即質疑了所謂人所理解的客觀世界是否真的存在?

這樣的疑問可能是導源於柏拉圖之理型論,其認為是世間一切的事物皆是反映自同一的某種理型,透過這樣的理型而投射出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因此同樣是人,雖有性別 種族 國籍 貧富等等之區分,然而若細究彼此間的本質仍有找尋到同一的理型存在,換言之,只要是人便會具有某種的相同特性,而這種特性便是直接投射於理型而來。比方說,在世界各地有水的地方就能夠看見月亮的倒影,這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的,然而儘管有著眾多倒影,其實卻仍是被投射於同一個月亮,而此月亮即是理型的存在。

狄卡兒,似乎質疑了這樣的看法,因為其認為即便是客觀的世界,人們對於它的認知可能會受到某種不明的因素所影響,使得客觀上透過感官所知覺到的雖然是月亮,然而這樣的知覺可能是被影響的,而事實上根本沒有月亮存在。因此所謂的客觀世界可能根本就不曾存在,然而若作如此解釋,那麼所謂的"我"又該如何證明其確實存在呢?狄卡兒以一種邏輯上的思辯方式來找尋答案,即一切客觀世界皆可能是不真實的,然而對於"我"而言,這些不真實的世界仍舊是被知覺的,因此雖然可能受到某種不明的因素所影響,然而唯一可能確定的是,一定會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受到某種不明因素所影響,否則邏輯上便會產生矛盾,而這個真實的"我"的存在,是當狄卡兒對於"我"的存在產生質疑時,便能夠認知到,因此得出了"我思故我在"。

從狄卡兒的理解中,不難瞭解這樣個論證其實是以事實與評價的差異來作為前提。

四.小結

上述所提"例子"是欲對於為何必須分開事實與評價所作的舉例,因此最後回歸到主題來,可以簡單的說,"玫瑰不叫玫瑰"此係來自於人為之評價;而"亦無損其芬香"係指在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中,有著如此的"物"存在,而所謂芳香只其本質之一,是同樣存在於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之中,因此不論人為的評價為何,皆不會改變其客觀的本質。因此當我們在理解某種事物時,便必須先瞭解其係為客觀之事實,或為主觀之人為評價,而這將有助於更進一步地理解某些所欲討論的事物之"本質"為何.才不會如狄卡兒所說的受到某種不明的因素所影響,使得事實與評價混淆不清。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從狄卡兒的理解中,不難瞭解這樣個論證其實是以事實與評價的差異來作為前提。

為什麼啊...

我在那個段落裡找不到關於事實與評價之間差異的任何敘述...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樣呀,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

狄卡兒的推論是,

如果我不存在,我就沒有辦法思考,

所以,

因為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跟事實與評價的區分應該沒有關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因為狄卡兒所質疑的"存在" , 指的應該是所謂的客觀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一個"我" ,

狄卡兒認為人所能知覺的一切客觀世界都可能是虛假的 , 因此不能單僅以人的認識來確認所謂的"存在" , 然而顯然地 , 若依照狄卡兒的看法而嚴格地來作推論的話 , 便會產生一個結論 , 那就是並沒有所謂的客觀世界存在 , 但是這樣的結果 , 似乎狄卡兒仍舊無法接受 , 因此最後狄卡兒才認為 , 縱使人所認識的世界可能是虛假的 , 然而可以確知的的是 , 一定會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 , 也唯有如此 , 才能認識到可能會是虛假的世界 , 是故 , 最後的結論便是"我思故我在" (這很像電影"駭客任務"的劇情)

從狄卡兒關於"我思故我在"的看法中 , 其實可以很明顯地看出 , 他是將客觀事實與主觀人為的認識(亦即評價) , 給區分開來

是以 , 借用這樣的思維方式 , 來說明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 以及為何必須分別來看待這兩個概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若依照狄卡兒的看法而嚴格地來作推論的話 , 便會產生一個結論 , 那就是並沒有所謂的客觀世界存在

小吐一下,狄卡兒的推論並不會導出這樣的結果。

狄卡兒的結論頂多是"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客觀世界的存在"

關於評價和事實的區分,抱歉,因為我以前一直把你的"評價"誤解為美與醜之類的評價,所以造成誤會:P

不過

最初由 翔宇 發表

"玫瑰不叫玫瑰"此係來自於人為之評價;而"亦無損其芬香"係指在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中,有著如此的"物"存在,而所謂芳香只其本質之一,是同樣存在於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之中,因此不論人為的評價為何,皆不會改變其客觀的本質。

依照你的說法,玫瑰的芳香是物的本質,是一種事實。

但是,我們之所以知道玫瑰有芳香這種本質,是因為我們的認知。

更甚者,我們不可能不經過認知而了解任何有關世界的資訊。

換句話說,如果認知(評價)不等於事實,那麼所有我們能夠討論的東西都是認知(評價);而所有有關事實的資訊我們都無法掌握。

如果認知(評價)等於事實,那麼這樣的區分好像沒有什麼用處。

所以,事實上我不清楚事實與認知的區分,對於討論和思考有什麼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 , 狄卡兒的看法可以知道 , 客觀世界是受到質疑的 , 所以"嚴格"地依照他的看法 , 便會成為一種質疑人所認識的外在客觀世界的存在性

其實 , 區分事實與評價 , 已經可以明顯地發現其判斷的標準 , 亦即"人的認識" , 若我們先不去質疑客觀世界的存在性 , 那麼可以說 , 人所認識的一切皆是來自於這樣的外在客觀世界 , 然而這所謂的客觀世界 , 是相對於人的認識而言 , 也就是說 , 若失去了"認識"那麼一切外在的客觀世界對於人來說皆是毫無意義的 , 然而 , 即便如此 , 卻無法執此而認為 , "沒有了認識(主觀的)就等同於沒有了整個世界(客觀的)" , 換句話說 , 一個相對於人之主觀認識的客觀世界 , 是不會因為任何的人為評價而產生改變 , 人透過認識而接受外在客觀世界的訊息後 , 進而產生評價 , 然而這所謂的評價 , 顯然地僅是一種結果 , 並非是"事實緣由"

因此 , 從這邊就不難看出 , 區分評價與事實對於討論的重要性為何 , 人基於主體性的不同 , 自擁有不同的價值標準 , 因此對於同一的事實緣由 , 便可能會產生種種不同的評價結果 , 而在討論的過程中 , 往往是針對某種事實緣由來作所謂的論述 , 然而即便在論述交替的過程中 , 產生種種的衝突 , 唯一可以確知的是 , 事實的緣由是不會(因為種種評價)而改變 , 是故 , 當我們在討論某種議題時 , 若無法區分事實與評價的差異 , 那麼就很容易陷於一種模糊不清的詭譎理論中 , 而仍舊像"國王的新衣"一般 , 難以自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接近吧 , 我比較喜歡用"真實的世界可能因為人的認識而不真實" ,

就好比上課點名一般 , 這堂課教授點名了 , 然而我卻睡過頭而沒去 , 事後就算我再怎麼"認識" , 說教授可能不小心將別人誤以為我 , 甚或教授有可能"原諒"我這次的未出席 , 等種種的"評價"結果 , 但對於事實(睡過頭沒去上課而點名) , 仍舊沒有改變 , 因此過了好幾個星期 , 計算出缺席時 , 教授可能就會說我的缺席次數過多 , 將被扣考 , 這時即便我在這麼地透過自己"已評價的結果"來告訴教授 , "其實我那堂課有去" , 或"其實那堂課我想去 , 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 , 即便如此 , 在教授點名簿上的記載 , 便已經客觀地紀錄一切事實緣由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也來跟你們下棋,不過我是來亂的。xd

我以前曾經有想過,每個人看的的世界會不會都不一樣?

亦或是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相同,但是真實的世界卻是不同的?

比方說,我們對顏色的認知,會不會是完全相反(跟色盲不同,色盲比較像是誤差)?

意即或許我看到認為是黑色的東西,如果別人透過我的身體去看卻發現是他所認識的白色。

也有可能這個世界都是由噁心的物體組成,但我們看到的都是美好的,

就像神鬼傳奇2裡面有一幕,印何闐(那個壞人殭屍)尚未變成正常樣子的時候對那個女生作出幻術,

女生看到的是俊男(?),但是實際上她是跟醜陋的殭屍(還是木乃伊= =)接吻。

嗯,沒有論證,只是提出看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每個人看的的世界會不會都不一樣 ?

我覺得是 , 但我覺得應該這麼說 " 世界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同一的 ; 而每個人對於世界來說是多樣的 " , 因此世界所提供之可被經驗的事物 , 對於人來說是同一的 ; 然而當人們吸收 ( 或未吸收 ) 這些可被經驗的事物而內化成價值的一部份 , 再進行反餽 ( 將內化的價值表現於外在) 時 , 世界就成了多樣的

事實對於人來講 , 是同一的訊息 , 但有著不同的接收 , 因此對於十個人來說 , 眼前有一個蘋果 , 可能會有七個人說是紅色的 , 有一個人說是綠色的 , 有一個人說沒看見蘋果 , 有一個人說根本不能看見東西 , 而這些都是所謂 " 內化的價值 " 或稱 " 已評價的結果 " , 而當這些人要進行某種討論時 ( 將內化的價值表現於外在) , 就必須考量存在於其間的認識差異 , 也就是事實與評價的區分

是以區分事實與評價兩者的標準就是 " 人的認識 " , 而在我們討論某種東西是否真實存在或是絕對為真時 ( 亦即對於所有人都可適用的 ) , 首先便必須區分這是事實 , 抑或是評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