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 11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媒體引述之許多言論是我們在建北現象研討會中所列舉用來說明建北現象所代表之社會隱憂;因為並非指控特定個人,本會不應承擔舉證責任,承蒙來函表達關切,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對各位同學表達一些看法,敬請批評指教:從十二年國教政策方案我們會看到升學主義跟菁英主義的影響,為什麼不能全面免試?為什麼不能抽籤?為什麼不能像九年國教一樣,就直接入學?為什麼要保留特色招生窄門讓人繼續競爭?如果一個國家已經要投注資源,讓國民擁有十二年的教育,為什麼這樣的基本教育裡還要篩選?有些人相信,人的資質有愚劣之分,但在教育裡頭,這不都是「起點行為」,是教育者要設計教學,讓多元性呈現,而不是因應考試一元,進行篩選,方便教師。更何況,所謂的愚劣之分恐怕也只是一時幻象,換一個教材,換一個教室,很難說誰愚誰劣。也許我們過去習慣了,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不夠好的上高職,但這個分配也不過就是因應現有高中職名額比例嗎?因為不蓋足高中,所以要排序篩選。難道真有人只適合去高職?難道只有成績不夠上高中的才適合去高職?當高中增加時,高中生也就增加了,這樣有什麼不行?我們以為要這樣分配,也許只是經驗的結果。九年國教之前,初中資源不足,所以大家用競爭的,後來進行九年國教,就要補足國中,讓大家要上就可以上,那為什麼到了十二年國教,卻不能就這樣做?是什麼阻擋了十二年國教?北一女校長帶頭喊出免試零趴時,我們是真的覺得不妥,彷彿是要維持競爭,才有身價,也弄得彷彿名校畢業生目光短淺只想著維護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搞得這麼複雜,實在也跟傳統名校維持競爭篩選有絕對關係。到底有什麼必要,為了維持傳統名校,讓教育維持在高張壓力的情境下。又如建中校長對外宣稱「將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這個說法豈不讓人誤會其他學校培養的都是將被建中人領導的被領導人,將這種心態放到同學身上,妥當嗎?當蔣部長說出「建中的聲譽和台灣的聲譽畫上等號」時,不也容易讓人誤會,建中是全台灣中心,建中人是台灣代表,如果讓同學誤會而有了這個心態,這樣對同學公道嗎?辦學者,不應帶頭分化小孩。當一個國家能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教育,就應設法不迫使小孩太早分流,而是要能讓孩子繼續優遊教育,累積視野學問,這是基本教育。現在很多人看學習,只看到升學、分類,基本上是國家辦教育者對不起學生,大家長久的上學經驗幾乎就是考試升學,也屈從這樣,有些人還說等上大學再學習吧。這些都是教育的顯憂。而我們需要的,是讓教育擺脫升學主義與菁英主義的掌控,有真正的十二年國教。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5213.html?spref=fb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羽翼 14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媒體引述之許多言論是我們在建北現象研討會中所列舉用來說明建北現象所代表之社會隱憂;因為並非指控特定個人,本會不應承擔舉證責任,標題是致建中班聯會,整篇的重點大概到這裡就可以打住了承蒙來函表達關切,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對各位同學表達一些看法,敬請批評指教:從十二年國教政策方案我們會看到升學主義跟菁英主義的影響,為什麼不能全面免試?為什麼不能抽籤?為什麼不能像九年國教一樣,就直接入學?為什麼要保留特色招生窄門讓人繼續競爭?如果一個國家已經要投注資源,讓國民擁有十二年的教育,為什麼這樣的基本教育裡還要篩選?有些人相信,人的資質有愚劣之分,但在教育裡頭,這不都是「起點行為」,是教育者要設計教學,讓多元性呈現,而不是因應考試一元,進行篩選,方便教師。更何況,所謂的愚劣之分恐怕也只是一時幻象,換一個教材,換一個教室,很難說誰愚誰劣。也許我們過去習慣了,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不夠好的上高職,但這個分配也不過就是因應現有高中職名額比例嗎?因為不蓋足高中,所以要排序篩選。難道真有人只適合去高職?難道只有成績不夠上高中的才適合去高職?當高中增加時,高中生也就增加了,這樣有什麼不行?我們以為要這樣分配,也許只是經驗的結果。九年國教之前,初中資源不足,所以大家用競爭的,後來進行九年國教,就要補足國中,讓大家要上就可以上,那為什麼到了十二年國教,卻不能就這樣做?是什麼阻擋了十二年國教?北一女校長帶頭喊出免試零趴時,我們是真的覺得不妥,彷彿是要維持競爭,才有身價,也弄得彷彿名校畢業生目光短淺只想著維護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搞得這麼複雜,實在也跟傳統名校維持競爭篩選有絕對關係。到底有什麼必要,為了維持傳統名校,讓教育維持在高張壓力的情境下。又如建中校長對外宣稱「將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這個說法豈不讓人誤會其他學校培養的都是將被建中人領導的被領導人,將這種心態放到同學身上,妥當嗎?當蔣部長說出「建中的聲譽和台灣的聲譽畫上等號」時,不也容易讓人誤會,建中是全台灣中心,建中人是台灣代表,如果讓同學誤會而有了這個心態,這樣對同學公道嗎?辦學者,不應帶頭分化小孩。當一個國家能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教育,就應設法不迫使小孩太早分流,而是要能讓孩子繼續優遊教育,累積視野學問,這是基本教育。現在很多人看學習,只看到升學、分類,基本上是國家辦教育者對不起學生,大家長久的上學經驗幾乎就是考試升學,也屈從這樣,有些人還說等上大學再學習吧。這些都是教育的顯憂。而我們需要的,是讓教育擺脫升學主義與菁英主義的掌控,有真正的十二年國教。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5213.html?spref=fb這一段我看不到與這次事件有任何關聯性----簡單來講,就是說錯話不負責嘛真是令人發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宵待雨夜 10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pril 26, 2012 媒體引述之許多言論是我們在建北現象研討會中所列舉用來說明建北現象所代表之社會隱憂;因為並非指控特定個人,本會不應承擔舉證責任,承蒙來函表達關切,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對各位同學表達一些看法,敬請批評指教:從十二年國教政策方案我們會看到升學主義跟菁英主義的影響,為什麼不能全面免試?為什麼不能抽籤?為什麼不能像九年國教一樣,就直接入學?為什麼要保留特色招生窄門讓人繼續競爭?如果一個國家已經要投注資源,讓國民擁有十二年的教育,為什麼這樣的基本教育裡還要篩選?有些人相信,人的資質有愚劣之分,但在教育裡頭,這不都是「起點行為」,是教育者要設計教學,讓多元性呈現,而不是因應考試一元,進行篩選,方便教師。更何況,所謂的愚劣之分恐怕也只是一時幻象,換一個教材,換一個教室,很難說誰愚誰劣。也許我們過去習慣了,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不夠好的上高職,但這個分配也不過就是因應現有高中職名額比例嗎?因為不蓋足高中,所以要排序篩選。難道真有人只適合去高職?難道只有成績不夠上高中的才適合去高職?當高中增加時,高中生也就增加了,這樣有什麼不行?我們以為要這樣分配,也許只是經驗的結果。九年國教之前,初中資源不足,所以大家用競爭的,後來進行九年國教,就要補足國中,讓大家要上就可以上,那為什麼到了十二年國教,卻不能就這樣做?是什麼阻擋了十二年國教?北一女校長帶頭喊出免試零趴時,我們是真的覺得不妥,彷彿是要維持競爭,才有身價,也弄得彷彿名校畢業生目光短淺只想著維護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搞得這麼複雜,實在也跟傳統名校維持競爭篩選有絕對關係。到底有什麼必要,為了維持傳統名校,讓教育維持在高張壓力的情境下。又如建中校長對外宣稱「將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這個說法豈不讓人誤會其他學校培養的都是將被建中人領導的被領導人,將這種心態放到同學身上,妥當嗎?當蔣部長說出「建中的聲譽和台灣的聲譽畫上等號」時,不也容易讓人誤會,建中是全台灣中心,建中人是台灣代表,如果讓同學誤會而有了這個心態,這樣對同學公道嗎?辦學者,不應帶頭分化小孩。當一個國家能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教育,就應設法不迫使小孩太早分流,而是要能讓孩子繼續優遊教育,累積視野學問,這是基本教育。現在很多人看學習,只看到升學、分類,基本上是國家辦教育者對不起學生,大家長久的上學經驗幾乎就是考試升學,也屈從這樣,有些人還說等上大學再學習吧。這些都是教育的顯憂。而我們需要的,是讓教育擺脫升學主義與菁英主義的掌控,有真正的十二年國教。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5213.html?spref=fb不負舉證責任?也就是說講的話根本是空穴來風吧以法律的觀點來看應該是講話的那一方負舉證責任吧這樣的方式擺脫責任實在是不怎麼好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reamthink 10 發表於 April 27, 2012 檢舉 Share 發表於 April 27, 2012 那假如真的有人說:「我不想跟人渣一起上課。」不也是沒有指定特定人嗎?是不是也不用負責?(人渣是負面形容詞,那價值觀偏差不也是嗎?)明明沒說過這種話人本卻沒有經過查證,公開使用傳言來中傷現在發現錯了又說自己講這話本來就不需要負責、不需要追求正確性......蛤?超扯示範,其專業領域還是在教育上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