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洪蘭: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


Recommended Posts

文章連結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 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台灣教育扼殺創造力最 大的元凶是「標準答案」,她看過太多中小學的測驗卷 ,完全以教科書的內容命題。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 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 兩人不約而同提及「標準答案」的禍害。

洪蘭說,曾收到一名憤怒家長寄來的考試卷,題目 是「下列哪一個會長大?」備選答案有「桃樹」、「小 草」、「種子」,照常理判斷是「以上皆是」,標準答 案卻只有「小草」,因為教科書上說「桃樹會開花,小 草會長大,種子會發芽」。

還有一個題目也讓她啼笑皆非,她的孩子有一次碰 到一個問題,「天氣很冷,是觀察、判斷、還是推想? 」,老師標準答案是「觀察」。洪蘭質疑的是,難道不 能從行人發抖、路面結冰「判斷」出「天氣很冷」嗎?

朱立倫也說,他現在去做中、小學的測驗題,成績 一定都很不好,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答案都 有可能。」朱立倫認為,一定要改正「從教科書文字找 答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朱立倫也提及,他博士唸的是會計,但會計博士用 到的算術,大概台灣小學畢業就能應付,剩下的則是邏 輯觀念。他剛到美國讀書,教授驚訝他解題速度極快, 其實根本是「訓練下的成果」,很多題目已練習過好幾 遍,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其中原理恐怕還不是很清楚。 且他的興趣在歷史和地理,也不在數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換句話說,官員需要的是"具體"的建議?

相信我 官員絕對不是笨蛋

有人肯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也是蠻不簡單的

事實上 官員不需要具體的建議

台灣的教育改革需要的全民:"具體"的"共識"

教育是很重要的是 但並不算緊急

針對問題進行討論 一步步改革

並對其執行問題作修正 會比較好

只可惜有些改革操之過急

加上社會並沒有太大參與的意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相信我 官員絕對不是笨蛋

有人肯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也是蠻不簡單的

事實上 官員不需要具體的建議

台灣的教育改革需要的全民:"具體"的"共識"

教育是很重要的是 但並不算緊急

針對問題進行討論 一步步改革

並對其執行問題作修正 會比較好

只可惜有些改革操之過急

加上社會並沒有太大參與的意願

現在的民主機制沒辦法處理「全民共識」這種層級的決策過程。蔡英文提的全民共識我也覺得只是民調那種東西而已,沒有經過討論的民意調查,只是大眾偏見、無知、互相煽動的集體暴力罷了。

較為保守的傳統路線:政治選舉、法律程序,所能處理的議題面向相當有限。比較實在的策略還是以民間團體的集結、發聲,讓有意見的人去組織,然後改變政策,不願意發聲者,就當作默認同意各個勢力競爭後的結果(個人主義當道的社會,這種要求似乎也不算過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現在的民主機制沒辦法處理「全民共識」這種層級的決策過程。蔡英文提的全民共識我也覺得只是民調那種東西而已,沒有經過討論的民意調查,只是大眾偏見、無知、互相煽動的集體暴力罷了。

較為保守的傳統路線:政治選舉、法律程序,所能處理的議題面向相當有限。比較實在的策略還是以民間團體的集結、發聲,讓有意見的人去組織,然後改變政策,不願意發聲者,就當作默認同意各個勢力競爭後的結果(個人主義當道的社會,這種要求似乎也不算過分)。

對於非常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例如教育

適合採用審議式民主

透過多場的討論 逐步找出問題、修正調整 最後凝聚出共識

雖然很花時間 但基本上事情並不緊急

更重要的是 要盡量不出錯(因為影響重大)

而且 也要看人民接不接受

假設今天官員的構想和人民最後的共識相同

當他直接推行他的構想時

必定會因為人民對其不夠理解、存有疑問而受阻

相反的 當花費長時間進行溝通和整合

除了可以慢慢修正缺點

也能讓人民更了解政策本身的目的與方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對於非常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例如教育

適合採用審議式民主

透過多場的討論 逐步找出問題、修正調整 最後凝聚出共識

雖然很花時間 但基本上事情並不緊急

更重要的是 要盡量不出錯(因為影響重大)

而且 也要看人民接不接受

假設今天官員的構想和人民最後的共識相同

當他直接推行他的構想時

必定會因為人民對其不夠理解、存有疑問而受阻

相反的 當花費長時間進行溝通和整合

除了可以慢慢修正缺點

也能讓人民更了解政策本身的目的與方向

審議民主規模弄大,的確可以比參與民間團體的參與者還多,但這個必須建立在幾個前提:

一、國家公費支援

二、打入社區,至少以社區為單位

三、時間夠多,最好考慮密集性,直接用公假讓民眾請假參與

我參與過06年的青年國是會議,它就是以審議式民主舉行。關於一,是因為審議式民主需要「示範」,開放性溝通、聆聽與尊重、遵守與了解一定的程序流程、控制場面秩序與掌握進度,這些都需要「主持人」,主持人必須熟知審議民主的程序與各種會議上會遇到的問題的因應方法,這不是任誰都可以做得到,而是需要培訓。之前青輔會就有開設相關陪力課程,而且有好幾個階段。這種主持人培訓不可能依賴志工,因為人數必須相當多,台灣沒有這種志工環境(而且志工相當興趣取向),並且,審議式民主的流程其實做起來相當累人,它的另一個名字正是「爆肝民主」(這包含指涉參加的人),培訓主持人的人、主持人,都支薪,是應該的。

關於二,是因為單一場審議式民主參與的人無法太多,以一個社區的規模是比較合適的,而且社區化,才有一定的所謂全民共識的「基本量」,如果只是一個縣或市去舉辦,雖然可以分組,但規模了不起就是幾百上千人,大不起來,除非打算輪流辦幾十、幾百場,但這樣太沒效率了,交由社區同步進行會快很多。

關於三,審議式民主的理想是藉由高密度的深入討論來凝聚共識,進而展現每個人經過討論溝通理解分析之後所持的「終極立場」,這不同於一般的投票或民調展現的只是「初步意見」。要做到這件事,其實以我理解的審議式民主程序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在審議式民主的場子,仍然是被「意見展現者」(我自己發明的詞,指那些說話有魅力、時常表達意見的人)所掌控,弱勢與沉默意見無法被顧及,但這是可以經由流程設計去改善的。然而,要做到這點,勢必要花更多時間去聆聽各方意見,要挖掘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固執己見的人、需要思索的人的議題態度,都需要相當多的時間慢慢互動,所有人的終極立場才會是真實的。這無法以一般常態的週休二日辦到,一個大議題少說也要四、五天(我看過社區的審議民主會議記錄,他們認為時間永遠不夠多),而且若分散時間的話,這種深度討論思考會斷掉,並且難以銜接。

就算這些前提都做到了,還是要期待參與者有動機參與,無法強迫為之,畢竟我國的法律與民主文化,公共參與並不是一種義務,而是權利。而如果沒辦法掌握到相當比例(至少也要總人口的一半吧?)的審議共識,這似乎也很難稱為「全民共識」。

再者,十二年國教影響的是學生,新世代一年一年在更替,國家的人口組成以好幾十萬的數量死亡、出生,全民共識決定一個攸關未來出生所有人的權益,想必每幾年就得弄一次共識才行,但這種東西怎麼可能說改就改?這種長遠政策透過民主決策的正當性永遠都會有問題。(雖然這樣說的話國內的大部分議題都欠缺正當性,不過有些東西的確應該定時探討做更動。)

這是學生的事,重要的意見應該在學生身上,無關痛養的一般民眾跟無聊的大人的意見其實沒什麼好考慮的,家長、老師、學生,才是教育決策的重要角色,取全民審議共識,不如取這三種人的共識還比較好,順便幫學生老師跟家長上一堂真正的民主課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審議民主規模弄大,的確可以比參與民間團體的參與者還多,但這個必須建立在幾個前提:

一、國家公費支援

二、打入社區,至少以社區為單位

三、時間夠多,最好考慮密集性,直接用公假讓民眾請假參與

我參與過06年的青年國是會議,它就是以審議式民主舉行。關於一,是因為審議式民主需要「示範」,開放性溝通、聆聽與尊重、遵守與了解一定的程序流程、控制場面秩序與掌握進度,這些都需要「主持人」,主持人必須熟知審議民主的程序與各種會議上會遇到的問題的因應方法,這不是任誰都可以做得到,而是需要培訓。之前青輔會就有開設相關陪力課程,而且有好幾個階段。這種主持人培訓不可能依賴志工,因為人數必須相當多,台灣沒有這種志工環境(而且志工相當興趣取向),並且,審議式民主的流程其實做起來相當累人,它的另一個名字正是「爆肝民主」(這包含指涉參加的人),培訓主持人的人、主持人,都支薪,是應該的。

關於二,是因為單一場審議式民主參與的人無法太多,以一個社區的規模是比較合適的,而且社區化,才有一定的所謂全民共識的「基本量」,如果只是一個縣或市去舉辦,雖然可以分組,但規模了不起就是幾百上千人,大不起來,除非打算輪流辦幾十、幾百場,但這樣太沒效率了,交由社區同步進行會快很多。

關於三,審議式民主的理想是藉由高密度的深入討論來凝聚共識,進而展現每個人經過討論溝通理解分析之後所持的「終極立場」,這不同於一般的投票或民調展現的只是「初步意見」。要做到這件事,其實以我理解的審議式民主程序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在審議式民主的場子,仍然是被「意見展現者」(我自己發明的詞,指那些說話有魅力、時常表達意見的人)所掌控,弱勢與沉默意見無法被顧及,但這是可以經由流程設計去改善的。然而,要做到這點,勢必要花更多時間去聆聽各方意見,要挖掘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固執己見的人、需要思索的人的議題態度,都需要相當多的時間慢慢互動,所有人的終極立場才會是真實的。這無法以一般常態的週休二日辦到,一個大議題少說也要四、五天(我看過社區的審議民主會議記錄,他們認為時間永遠不夠多),而且若分散時間的話,這種深度討論思考會斷掉,並且難以銜接。

就算這些前提都做到了,還是要期待參與者有動機參與,無法強迫為之,畢竟我國的法律與民主文化,公共參與並不是一種義務,而是權利。而如果沒辦法掌握到相當比例(至少也要總人口的一半吧?)的審議共識,這似乎也很難稱為「全民共識」。

再者,十二年國教影響的是學生,新世代一年一年在更替,國家的人口組成以好幾十萬的數量死亡、出生,全民共識決定一個攸關未來出生所有人的權益,想必每幾年就得弄一次共識才行,但這種東西怎麼可能說改就改?這種長遠政策透過民主決策的正當性永遠都會有問題。(雖然這樣說的話國內的大部分議題都欠缺正當性,不過有些東西的確應該定時探討做更動。)

這是學生的事,重要的意見應該在學生身上,無關痛養的一般民眾跟無聊的大人的意見其實沒什麼好考慮的,家長、老師、學生,才是教育決策的重要角色,取全民審議共識,不如取這三種人的共識還比較好,順便幫學生老師跟家長上一堂真正的民主課程。

你說得很不錯

我也贊同審議式民主應該以社區的討論為主

人數少 會議比較好開

而關於教育改革 其實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

是深度的探討問題 而不只是簡單言語加情緒的表達

學生們得更了解他們所面對的現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