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一種更寬容、更溫和的成功哲學


Recommended Posts

艾倫‧狄波頓 TED 公益演講

所謂的「職業危機」對我來說 通常發生在禮拜天晚上 隨著夜幕開始低垂 自我期盼和生活現實之間的鴻溝 也令人痛苦的開始拉扯擴大 以至於最後總是以哭泣進入夢鄉,結束了我的週末夜 提到這些, 無非因為,這不僅只是個人問題 或許你不是很同意 我認為,生活在這個世代,你我的人生進行式,常常 被這些職場危機所中斷 往往就在我們自以為知道 人生為何,何為生涯的時候 不期然卻遇上了衝擊 - 現實的威脅.

現在要過好日子,是前所未見的簡單 但能保有一顆平靜心,又能免於生涯焦慮 也是史上空前的困難 如果能夠的話,我想探索的是 某些問題的答案,譬如: 是什麼讓我們對生涯感到焦慮 為什麼我們成為職場危機的犧牲品 為什麼淪落到以啜泣進入枕頭鄉,週末夜畫上句點? 折磨我們的其中一個原因, 是因為,身邊到處都是勢利鬼.

現在我要跟各位說個壞消息 尤其對從國外來訪牛津的各位來說 勢利真是大問題 因為在英國以外的人往往都以為 勢利是英國的特產 所聯想到的是鄉間大宅以及爵位頭銜 壞消息是,你錯了 勢利無所不在 這是個全球化組織.勢利問題是一個全球現象 沒錯,果真如此.但何謂勢利呢? 勢利就是:任何人,切割了一小部分的你 並且用它取代了「你是誰」的意義 這,就是勢利.

現今最主要的勢利 叫做職業勢利 去任何宴會,五分鐘之內就會遇見 這個21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 經典問題:「你在哪裡上班?」 根據你對該問題的回答 人們要不就是立刻對認識你感到無比的歡愉 或者是他們只看一下手錶,就立刻想到一個結束談話的藉口 (笑聲)

再來,勢利鬼的相反呢,就是您的母親 (笑聲) 並不一定真的是您的母親,或我的母親 而是一種理想定義下的完美母親 她,完全不在乎你的成就高低 但不幸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是您母親 大多數人在「該花多少時間和多少...愛」這件事情上,有嚴格定規 我說的不是愛情電影裡那種浪漫的愛 雖然那也包括在內 但我要說的是比較普通,一般性質的,愛 人們願意分配多少時間和愛給我們,那是嚴格的按照著 我們所擁有的社會階級來定義的

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工作職業那麼在乎的很重要原因 並且我們非常關切物質上的財富 大家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唯物化的時代 說我們全是貪婪一族 我不認為我們是特別唯物的世代 而我想,是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社會 它把一些情感的獎勵 掛鉤在物質的取得上 我們要的不是物質財富.其實我們要的是那份掛在上面的獎勵. 這使我們對奢侈財有了新的觀點 下次看到開法拉利跑車的人 不要想:「這傢伙一定是貪心鬼」 你該這麼想:「喔,這個人脆弱到不行,他需要很多愛」 換句話說 -- (笑聲) 要對他有同情心,不要鄙視他

還有其他原因 -- (笑聲) 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使我們如今比過往更難 保有平靜安穩的心 其中一項是-而這相當矛盾,因為這個原因和一種頗為美好的東西連結著 那是對職業的期盼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人對工作職業能有 如此高的期待,一生中能成就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 許多訊息都灌輸:任何人都能成就任何事 我們早已擺脫世襲制或種姓制 最新的制度是人人都有出頭天 只要你喜歡,沒什麼能限制你 這想法棒透了 伴隨而來的是平等精神.人都生而平等 沒有界線限定 這裡沒有任何的階級

這裡只有一個問題 唯一的問題,就是嫉妒 嫉妒真是個禁忌話題,大家都避而不談 但如果說我們的社會有哪個情感問題非常氾濫,非嫉妒莫數 而它還與平等精神相關.容我解釋. 我想現場在座的各位和觀賞影片的各位,應該都很難... 去嫉妒到-英國女王吧 儘管她比我們大多數人都富有 並且她家房子真的很大 我們卻不嫉妒她,因為她真的太怪了. 她真的就是怪 我們和她扯不上半點關連性.她講話就是那麼令人想笑. 她又來自一個很怪異的地方 我們和她沒有共通點.而當你和某人之間不具任何關聯性,你就不會忌妒他

兩個在年齡,在背景上愈接近的人 就愈可能發生忌妒問題 提醒你,為什麼大家最好千萬別去參加什麼「同學會」啦 因為在學校裡和你一起鬼混的那班同學 你們之間所共有的參照點實在太強了 問題是,現代社會卻早已經把全世界都搞成一間超級大的學校了, 每個人都穿牛仔褲,每個人都一樣 其實,每個人又怎可能都相同 所以這種平等精神,是在深處參混了許多不平等的 於是造成了 -- 或是說「將可能會造成」-- 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

今天你要成為一位像比爾蓋茲ㄧ樣有錢的大人物 幾乎是不可能 即便有此可能,就像你活在17世紀 生而貴族,繼承著法國貴族身份一樣的,非常不可能 但重點是,感覺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呀 無論雜誌或各種媒體,都一再的讓你感覺到 只要你精力充沛,對科技有一些絕佳的創意點子 再配上個車庫,你也可以白手起家搞出一番大事業 (笑聲) 這個問題的後續結果在書店裡鮮活的呈現出來,人們也能感受 當你走進大書店走向自我提昇/心理區 這是我自己偶爾也會去逛的那一區 如果你分析一下自我/心理架上的那些書 基本上是分為兩類 第一種跟你說,「你能!你一定會成功!沒有不可能!」 另一種則敎你的是如何適應,應付一些問題 一些我們禮貌性的稱之為「自我認知低落」的問題 或直接講,就是「覺得自己很爛」的問題

這裡有一種真實的互動性, 在社會中有一種真實的互動關係存在,他告訴人們你潛力無限 同時也說你有個低落的自我認知 以致於從某種角度來說,明明是正面的某樣事物 結果帶來負面的,反效果 還有一個原因令我們感到焦慮 在工作上,在社會地位上感到焦慮.並且是當今世代特有,前所未見的 而再一次,又是和一些美好的事物相關連 這樣好東西,叫做功績主義

政治上無論左派右派 都同意功績-論功行賞-是件好事情 我們應該非常非常努力,讓我們的社會按照功績原理運作 換句話說,什麼是功績社會呢? 功績社會就是呢 只要你有天份有動力有技能 你就會爬到最高階級,沒什麼能擋你的路 這想法好得無比,但問題是: 當你真的相信一個社會之中 所有有功勞的人都爬上了最頂的地位 同時你也就默認,並且是以一種相當醜惡的方式相信著 那些在我們社會中處在最底端的人,是活該 去到那最低下處,並且,活該就讓他們繼續在那兒待著吧. 也就是說,你看待生命中地位如何,並非偶然而已 而是功績和活該 這為失敗更加增添了支離破碎的面目

我們都知道,在中世紀英國 當你碰上了一個非常窮的人 你會形容他是「不幸」 字面意義是,「財富/幸運」沒有眷顧到這個人,他是個「無財富/不幸」的人 現在,特別是在美國 如果你碰到某個來自社會低階級的人 他們被很惡劣的稱為「失敗者」 其實在不幸者和失敗者之間,是真的有所差異的 這顯示出我們的社會經歷了400年進化後 對於相信「誰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信仰變化 不再是神主導,而是自己.那位坐在駕駛座上的人,正是我們自己.

若得心應手,一帆風順,想當然是心曠神怡. 反之,一敗不起. 最糟糕的狀況,以社會學家分析的結果,是可能導致 如Emil Durkheim的研究指出,導致自殺比例的攀升 在已開發,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中的自殺案例 明顯較世界其他地區多許多 其中的一些原因是人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 極端的,完全歸咎於自己 他們擁有著自己完全的成功.但同時也擁有完全的失敗.

有沒有能從這些壓力中得到釋放的方法呢? 在我敘述了這許多壓力之後? 我想是有的.我要針對其中幾個講一下. 以功績主義來說 我認為活該有些人該去到比較糟糕的地位上的這種心態 這是個瘋狂的想法,完全瘋狂 無論左派右派,我支持任何政治人物 只要大方向上走在功績主義上,我都支持 我是不折不扣的功績主義者,就這麼簡單 但我們要是相信人可以搞出一個全然功績,不偏不倚的社會 這也是個瘋狂的想法,完全不可能的夢想.

以為我們的社會能夠 正確無誤的給每個人批等級給分數 好的都在最上面,不好的都在最下面 並且完全按照應有的功能運作,如此社會和如此概念,是不可能發生的. 這當中有太多的隨機變數 譬如意外,意外的出生 東西砸在某人頭上的意外,疾病,等等 是我們所根本無從評分起 絕不要按照看來應該如何的原則給人們評分

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書中有一句話深得我心 他說,「按地位來論斷人是一種罪」 用現代英語說,這句話的意思是 罪,就是,你按照要交談的對方在名片上 所印的頭銜對他做出評價,這是罪 地位根本不能算數 按聖奧古斯丁說的, 人去往何處,這真是上帝才能決定的 祂會在末日的審判日做這個決定 有天使環繞及號角聲響,天也會打開 如果你是世俗之人,和我一樣,這想法很瘋 但其中卻有非常價值

換言之,在論斷他人以前,且慢且慢 因你根本不明白某某人真正的價值 那是他們所不為人知的部份 我們便不能以全知的方式來看待他 另一個慰藉之源,我要講到 當我們想到生命中的失敗,想到了失敗, 其實挫敗令我們懼怕並非僅限於 失去收入,失去地位 我們怕的是批評論斷和嘲笑.這些都是真的.

我們都知道,嘲弄揶揄的頭號工具 在今天,就是報紙 每天打開報紙所見的 無非是許許多多人怎樣搞砸自己的故事 和錯誤的對象發生性關係.錯誤的使用毒品藥物. 通過了一個錯誤的法案.各式各樣的故事. 這一切都值得加以嘲笑一番 換言之,他們是失敗了.因此,被描述為「失敗者」. 究竟這種說法有沒有其他代替品呢? 有的,西方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輝煌的代替品 我們稱之為悲劇

悲劇藝術,起源於古老的希臘劇場 在大約西元前五世紀,主要以藝術的形式 致力於探討人們如何失敗. 並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失敗的人一些同情 在尋常生活中,這份同情可能是付之闕如的. 我記得幾年前,當我在思索這些問題時 於是去看了「星期日運動小報」 如果你從沒看過這份小報, 倒不必特地找一份來看... 後來我去找這家小報的編輯聊天 聊關於西方藝術裡,幾件偉大的悲劇作品 我想看看他們會怎麼露骨的描述劇情大綱 如果把這些故事當做新聞事件來處理的話,手法如何 就以每週六下午的新聞台作業為例

於是我跟他們說了奧塞羅的故事.他們沒聽過,精采翻了 (笑聲) 我請他們幫「奧塞羅」這個故事製作一個頭條新聞標題 這標題成了「愛成痴狂!外籍新郎殺死參議院大老之女」 醒目的大標題橫灑整個版面 接下來換「包法利夫人」上場 這本書他們也沒看過,但是非常有意思,更想了解多一點 這個標題是「購物上癮風塵女 信用詐欺服毒身亡」 (笑聲) 最後這個,是我最愛的 這些傢伙,真的很有些天份 我最喜歡的是索發克里斯所寫的「依底帕斯王」 「盲!睡上自己親娘」 (笑聲) (鼓掌)

你可以這樣看同情心的光譜,如果在這一頭 如果是小報新聞如壹周刊的話 那麼另一頭就是悲劇和悲劇藝術 我想我要提出一個觀點是我們應該從 悲劇藝術當中學到的東西 沒有人稱哈姆雷特為「失敗者」 雖然失去很多,但他並不是失敗者 我想這就是悲劇藝術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我認為這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訊息.

另外一個現代社會引發 焦慮的原因就是 萬事的中心點,沒有一樣不是繞著人打轉的 我們的社會,首創了世界上第一次,人類這樣的生活 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我們不敬拜其他任何別的 非常高舉自己,當然我們應該如此. 人類登上了月球.我們如此成就非凡. 以至於傾向於崇拜自己

我們的英雄都是人類自己 這是個新狀況 大多數過去的社會,中心點 都有一個超凡的敬拜對象.一位神 一種精神,一股自然能力,宇宙 無論為何,過去我們總崇拜一些別的什麼 現在我們丟棄了這個習慣 這也是我想,為什麼,人總是很容易被大自然所吸引 雖然很多宣導都說接觸大自然是為了健康,但其實不是這原因 原因是我們都想逃離這個人造蟻丘 我們想逃離彼此之間的競爭 一些自編自導的戲碼 所以冰河,海洋總令人類感到賞心悅目 甚至喜歡從外太空的角度凝視這顆星球, 我們喜歡去感受到和某些非人類之物有所接觸 在內裡深處,這意義是重大的

我一直在講成功和失敗 關於成功有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 我們都認為我們知道成功是什麼意思 如果我現在跟你們說,螢幕後方有一個人 是個非常成功的人,你的心底立刻就會浮現好幾個想法 你可能覺得這個人應該是賺很多錢的 在某個領域學有所長的 我自己對成功有個理論,我這個人呢 對成功是有極大興趣的.我很想要成功. 我總在想著,「怎樣能更成功呢?」 年紀漸長,我對於「成功」這個字詞 的微妙定義也有所領悟

這是我對於成功的見解 你無法在每件事上都很成功 我們都聽過許多的「工作-生活」應當取得平衡的訊息演說 那些都不是道理.你根本沒辦法魚與熊掌兼得.就是沒辦法. 所以呢,看待成功 必須要承認因此也有所失落 失落了些重要元素 我想所有智者都能接受的一件事就是 如我所說,總在某一個關鍵點上,我們算是未竟成功

而成功的人生呢 關於一個成功的人生的定義為何 往往並不出於我們自己的想法 全都是從別人那裡吸取來的 如果你是男人,那人主要是你的父親, 如果妳是女人,主要是妳的母親 心理分析家試圖要傳達這個信息給我們,有80年了 沒人聽他們在講什麼.但我相信它是對的.

另外我們也吸取訊息 從電視廣告來的 還有行銷等等 這些都是強力的資訊來源 定意著我們想要的,定義了我們看待自己 過去人們說銀行業是受尊敬的行業 我們很多人就想進這一行 當銀行業不再受到尊敬,我們也對它沒了興趣 我們往往對建議太過於敞開

我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不應該放棄 放棄去尋求我們對成功的想法和概念 但總要確定那份想法是我們自己的沒錯 我們應該聚焦在自己的想法上 確認我們真的擁有這些想法 我們是自己的雄心壯志的主人 因為得不到你想要的已經夠慘了, 但抱著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想法, 走完人生全程,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你想要的 那才是真正最最悲慘的事情

我要在這裡結束 我想強調的是 用各種方法,賺取成功,很好. 但也接納我們自己的想法當中最怪異的一些點子 探索出我們對成功的看見 總要確定我們對成功的看法全都是我們自己的沒錯 非常謝謝大家 (鼓掌)

主持人克里斯.安德森:太精采了.請問你要怎樣和解 兩個想法-- 一個是視別人為失敗者,這個想法並不太好 另一個想法則廣為多數人所歡迎的,就是,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既然社會上鼓勵這些 可能總免不了有些成功者也有些失敗者

艾倫‧狄波頓: 是的.我認為,其中無非機緣而已 主導一個或勝或敗的過程,在於機緣,而這是我所想要強調的 因為今天人們把許多的重點強調在 每件事都很公平正義 所有政治人物都講公平正義 我當然堅定相信公平正義.只是我認為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 做每一件該做的事,追求這個目標 但最後總要記得 我們無論面對了誰,他的生命中發生什麼事 其中很大的因素在於偶然發生 因此,我試圖在這個部份給人多一些空間 否則的話,有時,未免也太過於令人窒息了

克里斯.安德森:我的意思是,你相信這所謂的 寬容的,溫和的哲學能應用在工作上 並和一個成功的經濟系統有個好的結合嗎? 還是你認為不能? 或者那無關緊要,因為我們強調的重點不在那個部份?

艾倫‧狄波頓:有一種噩夢想法呢 就是藉由驚嚇,讓人把工作完成,他們認為這個方法最好用 並且環境要是越冷酷無情 人,就越能被激發出潛能,起來迎接冷酷的挑戰 試想,在你心中完美的父親是怎樣的呢? 一位理想父親,不正是一個又嚴格又溫柔的人嗎 其中的界線的確難以劃分 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標準的,父親典範的形象角色 避免兩極化. 在這一頭只講權力,服從,執行紀律 另一頭則是鬆散,無規則

克里斯.安德森: 謝謝, 艾倫‧狄波頓

艾倫‧狄波頓: 非常謝謝 (鼓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