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秀麗的亞瑟王傳說新詮《The Mists of Avalon》


Recommended Posts

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亞法隆之霧》(The Mists of Avalon)是我最喜愛的奇幻作品。它整個系列的劇情、文字風格,乃至於更難以明言的意境對我有種莫名的吸引力。

去年某個夏夜,我購回The Mists of Avalon厚達八百餘頁的原文小說,展開為期半年的漫長閱讀歷程,一開始的感覺,就像諸多同好閱讀自己喜愛作品的原典時一樣──不熟悉的文字教人亟欲放棄,卻又割捨不下尚未完結的精采劇情。

後來一位奇幻文學的同好見我對亞瑟王傳說以及這部作品頗感興趣,便傳給我一個介紹本書的簡體站網址。網頁一開啟,背景音樂是動聽的凱爾特風格,過耳難忘,詳閱站內的介紹,原來這是同名迷你影集的主題曲,主唱Loreena McKennitt縹緲空靈的歌聲別具詩意,營造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氛圍,與小說原著相互輝映──作者Marion Zimmer Bradley的文筆即是這樣的風格,起先不覺得有何特別,然而細細體會就感到她優美的行文猶如清澈流泉,雖然隨情節承轉偶起波瀾,但始終保持某種平靜不失流暢的基調,以陰性書寫獨有的低迴宛轉沁人心脾。

《亞法隆之霧》至今雖尚未有中文譯本問世,但在國內奇幻愛好者社群間的知名度高得相當符合其經典地位,對岸也有些熱心的同好寫過幾篇內容詳實的書介,透過網路流傳。台灣有幾本奇幻小說的導讀或序言中約略提過本書,另有科幻論述簡介Bradley在該文類的卓越成就,許多人也都曉得這是一本重要的女性奇幻,但通常僅只於此。

亞瑟王拔劍登位,追尋聖杯的騎士,桂妮薇王后和第一武士藍斯洛的禁忌之戀,崩滅於父子相殘的卡美洛王朝……皆是家喻戶曉的傳說篇章,而《亞法隆之霧》在奇幻發展與亞瑟王文學的地位,主要即是奠基於以女性觀點重述男性中心傳奇而展現的獨特風貌。較之我們熟知的亞瑟王故事,本書女性角色的立體感及表現空間大為提升,她們的命運自生育、婚姻、誘惑、破壞等等的「功能性」之中超脫,伊格蓮(Igraine)以基督教束縛下的亞法隆之女姿態無悔地做出抉擇與反抗(雖然其造成的結果而是後半生更殘酷的身心禁錮),桂妮薇溫良嫻淑的外表下暗藏自覺與壓抑的掙扎、自我認同及三角戀情的拉鋸,主角摩根(Morgaine)的異教妖女形象也非絕對,她可以是稚弱純真的少女、被迫與愛子離散的母親、執著於守護亞法隆的復仇者;可以親近亞瑟王宮廷的權利中心,可以靈巧慧黠地反詰眾人欲加諸她(生理女性身分)的限制與壓迫;愛情的甜蜜曾讓她迷醉,她有過的一切幸福曾完全不復存在,愛過的所有人亦曾先後離她而去。直至故事尾聲,摩根歷經了失敗、試煉、絕望及眾叛親離後,以近似女神的形象在亞瑟與莫桀的戰場上重現。書中多次提到少女、母親及智婦皆是女神奧祕面紗下的樣貌,在一生飄零的最後,摩根已是Bradley筆下最鮮明真切的女神之身。

《亞法隆之霧》沒有通俗奇幻小說中常見的壯盛熱血戰爭場面,卻透過每一段細緻的人物心理描寫與引人入勝的歷史背景傳達深刻的內涵,依然不失史詩盪氣迴腸的浪漫與悲壯。淡化英雄人物、異己國族之間的對立,卻藉德魯伊和基督教的權力過渡,具現一個與女性為敵的文明世界逐漸成形;女祭司團力量的日漸衰微、聖島亞法隆在迷霧中與現實漸行漸遠,暗喻往昔女性的自由無懼隨男性王權根深蒂固而步步被逼向邊緣。

若亞瑟王傳奇確是歷史(history)的一部分,為它賦予女性思維與新聲的《亞法隆之霧》即是所謂的herstory──「她」的故事、「她」的歷史。

雖然《亞法隆之霧》敘說的性別議題如此沉重,閱讀它卻總是予我一種舒緩恬適的意外感受,想枕著它貼近書頁,隨著扣人心弦的情節或微笑或嘆息,甚而潸然落淚。

後來我才逐漸發現,自己對一部作品的喜愛經常就建立於如此平和但直抒胸臆的感動之上。

======

其實我也知道寫文章推介沒有中譯本的作品幾乎是吃力不討好的白工。

不過回想起來,我對許多好書最初的印象也來自某些同好充滿熱血與愛(?)的介紹文。也許我的功力離那種理想效果還遠得很,但怨念絕對夠深......

而且照繆思的出版計畫,這本的中文版現世之日並非遙遙無期(如果他們不要繼續慢工出細活的話orz)...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等等,繆思真的有簽亞法隆!?

亞瑟王的傳說之所以會被如此傳頌的原因主要就是黑暗時期歷史的不明確

所以吟遊詩人就如此拿其事蹟來一再改編、傳唱(其實中國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等演義小說也同樣是這樣的情況)

然後再加上基督教作家將其中的故事拿來加入其教義、思想來傳遞,順便藉以教化平民

後來的作家也拿這題材來加入自己的看法想法

因而就成了亞瑟王傳說如此繁花盛開的情況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0 months later...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